源于長穗偃麥草抗赤霉病基因Fhb7短片段易位系及其應用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屬于遺傳育種領域,涉及源于長穗偃麥草抗赤霉病基因 Fhb7短片段易位 系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0002] 小麥(Triticum aestivum,2n = 6X = 42, BAD)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 其產量僅次于玉米和水稻,是第三大糧食作物。全世界小麥種植面積占全世界糧食種植總 面積(2. 17億公頃)的17. 0%,我國小麥常年種植面積在2500萬公頃左右(FA0, 2012 ;中 國國家統計局,2014)。小麥之所以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原因是它養活著世界上40% 的人口,并提供人類19%的能量和蛋白質供應。
[0003] 小麥赤霉病是由禾谷鐮刀菌引起的一種重要的穗部病害,該病害(位列第6位) 被評為植物十大真菌病害之三(Dean et al.,2012)。它不僅造成小麥產量的降低,而且還 造成小麥品質的下降。目前,共計發現了 130個II型抗性QTL,其中有11個QTL位點得到 了證實,這些被證實的QTL中,有4個來自于蘇麥3號及其衍生系,有5個來自于中國小麥 地方品種望水白。抗源相對單一,亟需發掘新的赤霉病抗源(Buerstmayr et al.,2009)。
[0004] 十倍體長糖偃麥草(Thinopyrum ponticum,2n = IOX = 70,EeEbExStSt)是小麥 的近緣植物,抗病能力強,對小麥白粉病、銹病、條紋花葉病等高抗至免疫,且對赤霉病具 有很強的抵抗能力(李振聲等,l977;Friebe et al.,l"6;Jin et al.,2〇〇8;Liu et al.,2010 ;Zhang et al.,2011 ;何方,2014)。研究表明,十倍體長穗偃麥草7el2染色體上 攜帶有一個Π 型抗赤霉病基因,命名為Fhb7,能夠解釋~30%左右的表型變異,其抗性與 Fhbl 的抗性相當(Shen et al.,2004 ;Shen and Ohm, 2007 ;Miller et al.,2011 ;Zhang et al.,2011;Fu et al.,2012;Guo et al.2015)。然而,由于連鎖累贅問題,至今Fhb7仍未在 生產上得到應用,因此,如何創制小麥-長穗偃麥草抗赤霉病短片段易位系,并將其轉移到 我國大面積推廣小麥品種(濟麥22、良星99等)中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5]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本發明以中國春phIbphIb為媒介,通過將其與攜 帶長穗偃麥草染色體的種質KS24-2雜交和回交,并利用與Fhb7連鎖的分子標記進行輔助 選擇,同時結合原位雜交和赤霉病抗性鑒定,倉Il制小麥-長穗偃麥草抗赤霉病短片段易位 系;最后,將創制的短片段易位系與我國大面積推廣小麥品種(濟麥22、良星99等)雜交, 結合分子標記和原位雜交鑒定,選擇攜帶長穗偃麥草抗赤霉病基因 Fhb7的改良株系,并對 其抗性進行鑒定,結果表明改良株系的赤霉病抗性顯著提高,這說明源于十倍體長穗偃麥 草抗赤霉病基因 Fhb7的抗性強而穩定,并且能夠穩定遺傳,可以用于小麥抗赤霉病育種研 究。本發明提供的小麥-長穗偃麥草抗赤霉病短片段易位系對于我國小麥抗赤霉病育種具 有重要意義。
[0006] 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7] 提供攜帶長穗偃麥草抗赤霉病基因 Fhb7的小麥-長穗偃麥草抗赤霉病短片易位 系 SDAU1881 和 SDAU1886 ;
[0008] 上述兩個易位系發明人已在之前申請的申請號為2015100016023,發明名稱為"一 種快速檢測長穗偃麥草抗赤霉病基因的分子標記及應用"的發明專利申請中公開,并保存 于山東農業大學小麥分子育種研究室小麥種質保藏中心,保藏日期為2014. 06. 20,保藏編 號分別為SDAU1881和SDAU1886,并對公眾開放該種質資源。上述的小麥-長穗偃麥草短片 段易位系是以中國春Phlbphlb為媒介,構建的小麥-長穗偃麥草染色體重組交換群體,結 合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原位雜交和赤霉病抗性鑒定,創制小麥-長穗偃麥草抗赤霉病短片 段易位系,發明人在此不再贅述。
[0009] 除此之外,發明人進一步公開了上述SDAU1881和SDAU1886在小麥抗赤霉病育種 中的利用;
[0010] 為了配合對獲得的株系進行選擇,本發明的發明人還提供了一個與十倍體長穗偃 麥草抗赤霉病基因 Fhb7緊密連鎖分子標記XsdauK66,其正向引物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 13所示;其反向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 14所示。利用該分子標記結合原位雜 交技術對Fhb7進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即可獲得目標株系。
[0011] 本發明還提供我國大面積推廣小麥品種(濟麥22、良星99等)背景下,攜帶長穗 偃麥草抗赤霉病基因 Fhb7的抗赤霉病改良株系SDAU2002、SDAU2003、SDAU2008、SDAU2014、 SDAU2017、SDAU2028和SDAU2032及其在小麥抗赤霉病育種中的利用。
[0012] 為方便進行研究,發明人將其保存于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小麥種質保藏中心, 保藏日期為 2015.07. 10,保藏編號分別為 SDAU2003、SDAU2008、SDAU2014、SDAU2017、 SDAU2028和SDAU2032,并對公眾開放這些種質資源。
[0013]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利用染色體工程的手段,結合分子標記技術、原位雜 交鑒定技術和赤霉病抗性鑒定,創制了攜帶Fhb7的小麥-長穗偃麥草抗赤霉病短片段易位 系;利用創制的小麥-長穗偃麥草抗赤霉病短片段易位系與我國大面積推廣小麥品種(濟 麥22、良星99等)進行雜交、回交和自交,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原位雜交和赤霉病抗性鑒定 等技術創制抗赤霉病育種新材料。結果表明,與對照(濟麥22、良星99等)相比,攜帶長穗 偃麥草抗赤霉病基因 Fhb7改良株系的赤霉病抗性顯著提高,這表明源于十倍體長穗偃麥 草抗赤霉病基因 Fhb7的抗性強而穩定,并且能夠穩定遺傳,可以用于小麥抗赤霉病育種研 究。本發明創制的小麥-長穗偃麥草抗赤霉病短片段易位系對于我國小麥抗赤霉病育種具 有重要意義。
【附圖說明】
[0014] 圖IA為小麥-長穗偃麥草抗赤霉病短片段易位系(SDAU1881和SDAU1886)的赤 霉病抗性鑒定不意圖;
[0015] 圖IB為圖IA的彩色示意圖;
[0016] 結合圖1可知,與對照中國春(CS)相比,攜帶十倍體長穗偃麥草短片段的兩個株 系(338-29和338-63)的赤霉病抗性水平顯著提高,發病小穗數NDS分別為1. 4和1. 5 (P = 0. 05),說明這兩個株系均攜帶源于十倍體長穗偃麥草的抗赤霉病基因 Fhb7,并將這兩個株 系命名為 SDAU1881 和 SDAU188 ;
[0017] 圖2為小麥-長穗偃麥草抗赤霉病短片段易位系的原位雜交(GISH)鑒定結果圖; 圖中A為CS ;B為KS24-2 ;C為SDAU1881 ;D為SDAU1886 ;Bars, 10 μ m ;圖中箭頭所示綠色部 分(亮灰色)是長穗偃麥草的染色體片段,藍色部分(淺灰色)是小麥的染色體;由圖2可 見,鑒定結果表明與對照KS24-2相比(49% ),小麥-長穗偃麥草抗赤霉病易位系SDAU1881 和SDAU1886中外源染色質所占比例分別為16. 1%和17. 3%,說明這兩個小麥-長穗偃麥 草抗赤霉病易位系均具有較小的外源染色體片段;
[0018] 圖3A為小麥-長穗偃麥草抗赤霉病基因 Fhb7遺傳改良系SDAU2002 (濟麥22背 景)的赤霉病抗性鑒定圖;
[0019] 結果表明與對照濟麥 22 相比,SDAU2002、SDAU2003、SDAU2008、SDAU2014、 SDAU2017、SDAU2028和SDAU2032的赤霉病抗性水平顯著提高,說明源于十倍體長穗偃麥草 抗赤霉病基因 Fhb7的抗性能夠在普通小麥背景下表達;
[0020] 圖3B為圖3A的彩色示意圖;
[0021] 圖 4 為與 Fhb7 緊密連鎖分子標記 XsdauK66 在 SDAU1881、SDAU1886、CS、KS24-2、 7el2(7D)和十倍體長穗偃麥草中的擴增情況;
[0022] 圖中M為IOObp ladder;l為十倍體長穗偃麥草;2為7el2(7D) ;3為KS24-2;4為 SDAU1881 ;5 為 SDAU1886 ;6 為中國春;7 為 Thatcher ;8 為 K11463 ;9 為 K11695 ;
[0023] 圖5A為在濟南17、泰山23等背景下攜帶長穗偃麥草抗赤霉病基因 Fhb7遺傳改良 系的赤霉病抗性鑒定圖;
[0024] 其中SDAU2040和SDAU2041是以濟南17為背景的改良株系;SDAU2050是以良星 99為背景的改良株系;SDAU2053是以山農14為背景的改良株系;SDAU2055是以山農22為 背景的改良株系;SDAU2058以泰山23為背景的改良株系;
[0025] 結果可知小麥-長穗偃麥草遺傳改良系的赤霉病反應型NDS值均顯著低于其親本 (LSDaffi= 1.7),但是在不同背景中,其抗性略有差異,這說明來自長穗偃麥草的抗赤霉病 基因 Fhb7可以在不同小麥背景下表達;
[0026] 圖5B為圖5A的彩色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 實施例1小麥-長穗偃麥草抗赤霉病短片段易位系的創制(分子標記和赤霉病抗 性鑒定)
[0028] 具體方法為:
[0029] (1)將KS24-2與中國春Phlb突變體(CS phlb)雜交,獲得雜種F1。
[0030] (2)F1與中國春phlbphlb回交,從BClFl植株中提取基因組DNA,利用phlb 基因的特異分子標記Xpsrl28(正向引物X1:(SEQ ID N0.1)和反向引物X2:(SEQ ID NO. 2)),Xpsr574(正向引物 X3 : (SEQ ID NO. 3)和反向引物 X4 : (SEQ ID NO. 4))和 XAWJL3(正向引物 X5 : (SEQ ID NO. 5)和反向引物 X6 : (SEQ ID NO. 6)) (Roberts et al.,1999)和7el2L染色體的特異分子標記Xcfa2240(正向引物Pl:(SEQIDN0.7)和 反向引物 P2:(SEQ ID NO. 8)),Xgwm333(正向引物 P3:(SEQ ID NO. 9)和反向引物 P4: (SEQIDN0·10)),Xswesl30(正向引物P5:(SEQIDN0·ll)和反向引物P6:(SEQID NO. 12)),XsdauK66(正向引物 P7:(SEQ ID NO. 13)和反向引物 P8:(SEQ ID NO. 14))和 Xmagl759(正向引物P9:(SEQIDNαl5)和反向引物P10:(SEQIDNαl6))篩選phlb基 因純合而7el2L染色體雜合的單株,這些單株自交后獲得后代群體BC1F2。其中,分子標記 Xcfa2240和XsdauK66與抗赤霉病基因 Fhb7緊密連鎖(Guo et al.,2015)。
[0031] (3)利用上述7el2L染色體的特異分子標記(Xcfa2240、Xgwm333、Xswesl30、 XsdauK66和Xmagl759)對獲得的208個BC1F2群體進行基因型分析,目的是獲得僅含有分 子標記Xcfa2240和X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