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稻茬麥免耕播種秸稈還田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農業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稻茬麥免耕播種和水稻秸桿還田。
【背景技術】
[0002]農作物秸桿是一種重要的生物資源,秸桿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及有機質等養分,是國內尚未利用的農產品資源。我國每年有近6億噸秸桿,而被利用的不足0.2億噸,約97%的秸桿被焚燒、堆積和遺棄[1],既造成資源浪費,又污染環境,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成為政府關心、社會關注、輿論關切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因此如何做好農作物秸桿還田已成為亟待解決的農業問題。
[0003]秸桿還田能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學、生物特性,減少地表水的涇流,增加土壤蓄水量,防止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結,解決秸桿因焚燒、堆積而造成的環境污染。據報道,秸桿還田相當于每公頃耕地增加氮255kg、磷255kg、鉀285kg,如果每年每公頃還田4500-9000kg秸桿,可增產375kg糧食,經濟效益十分顯著[1]。但在黃淮稻麥兩熟區,既要實現秸桿還田,又要保證小麥播種質量,依靠現有耕作方法是“魚和熊掌”之間的矛盾。黃淮稻麥兩熟,季節爭奪矛盾突出,為獲得稻麥雙高產,水稻多數采用中晚熟品種,成熟收獲晚,稻田土壤粘重,如果水稻收獲時進行秸桿還田就難以保證小麥播種質量,如果水稻收獲后待墑情適宜時播種就難以進行秸桿還田,而且小麥播期推遲。
[0004]現有技術中主要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現有稻茬麥非秸桿還田播種方法有:“空中下蛋法”,是在水稻收獲前7天左右免耕撒種(套播),水稻收獲時麥苗高度已達5cm以上,有時只能撒蓋少量土雜肥等;“苫播法”,是在水稻收獲清茬后墑情適宜時進行撒種、開溝覆土 ;“淺旋條播法”,是在水稻收獲清茬后墑情適宜時,用旋耕播種一體機,淺旋耕后條播;“撒種旋耕法”,是在水稻收獲清茬后墑情適宜時,撒種后旋耕1-2次。
[0005]但是以上技術方案都不能實現秸桿還田。
[0006]第二種,現有稻茬麥“秸桿還田播種法”,其操作步驟是:聯合收割機秸桿切碎拋撒還田一旋耕壓草一撒播一旋耕。
[0007]該技術方案雖然能實現秸桿還田,但一方面,由于現在采用的水稻品種普遍是中晚熟品種,收獲期晚,再加上收獲后需要涼田,導致小麥播種期推遲,播種晚,冬前生長量不足,產量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稻田土壤粘重,加之秸桿還田,中大型機械旋耕后泥疙瘩多,土壤不緊實,通風透氣,導致小麥種子深淺不一,出苗不齊、不旺,易遭受凍害、旱害,產量低。
[0008]第三種,陳在新等為了解決湖北低湖地區稻茬麥難以適時播種問題,2004-2007年在江漢油田進行了低湖地區稻茬麥免耕栽培技術研宄。其小區試驗設計中的操作步驟是:水稻收割前7天撒肥一水稻收獲前1-3天免耕撒播一水稻收獲后覆蓋稻草。
[0009]該方法是針對湖北低湖地區秋季多雨年份稻茬麥難以適時播種問題提出的單項技術措施,沒有形成完善的配套技術方案,具有明顯的區域和氣象條件限制,不能適用于黃淮稻麥兩熟區。黃淮區域晚秋雨水少、氣候比較干旱、大風天氣較多,采用此種方法,覆蓋的秸桿很快干燥或被風吹走,導致麥種落干而影響發芽出苗,易受旱受凍;覆蓋的稻草腐解困難,影響下季秸桿還田。
【發明內容】
[0010]本發明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稻麥兩熟種植制度下,水稻秸桿還田難、小麥播種質量差、產量低的技術瓶頸問題,提供一種培肥土壤、節本、增產、增效、保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的先進耕作方法,實現了稻茬麥免耕播種和水稻秸桿還田的目的。
[0011]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稻茬麥免耕播種秸桿還田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a,水稻收前適墑創造,根據土壤類型確定停灌撤水時間,創造適墑,至水稻收獲時土壤墑情達黃墑-黑墑程度;
步驟b,在稻田停灌撤水前,將顆粒狀化肥、顆粒狀有機肥撒入稻田;通過步驟a和步驟b完成營養基土層的建立;
步驟C,種子層的建立,在水稻收獲前0-3天將包衣后的麥種撒播到稻田;
步驟d,水稻秸桿切碎拋撒使用水稻聯合收割機收獲,同時利用收割機帶有的秸桿切碎裝置將水稻秸桿切碎(切段長小于1cm)、并均勻拋撒到田面;
步驟e,人工輔助秸桿散勻;
步驟f,開溝拋土鎮壓,小麥撒播秸桿覆蓋后小麥出苗前,墑情適宜時,每隔一定間距開一條豎排水溝,用稻茬麥開溝苫播機開溝拋土鎮壓秸桿;
步驟g,通過步驟d,e和f完成秸土混合層的建立,然后對麥田灌溉沉實,進行噴灌、或順排水溝洇灌。
[0012]進一步,水稻可選用中晚熟品種,臨沂稻區人工插秧可選用155天左右的品種,機插秩可選用145天左右的品種。
[0013]進一步,步驟a中,沙壤地在水稻收獲前5_7天停灌撤水,粘土地在水稻收獲前7-10天停灌撤水。
[0014]進一步,步驟a中,所述黃墑-黑墑程度時,土壤相對濕度70-85%。
[0015]進一步,步驟c中,在水稻收獲前的麥種撒播提前量小于3天。
[0016]進一步,步驟f中豎排水溝間隔為4米、溝深0.3米、溝寬0.25米。
[0017]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本發明為黃淮稻麥兩熟區提供一種稻茬麥免耕播種秸桿還田的方法,即“免耕播種秸桿還田法”。從生態學角度出發,充分利用稻田土壤特性、小麥發芽出苗特點、耕作制度和氣象條件,通過提前造墑、水稻收割前小麥免耕撒播、收獲時秸桿切碎拋撒、開溝拋土鎮壓、灌溉等關鍵技術環節,建立“三層”即“營養基土層”、“種子層”、“秸土混合層”,“三層”結構所具有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特性及其功能保障了水分、養分、溫度、氧氣的協調供應,使小麥苗期發芽、出苗快,苗全、苗齊,分蘗、盤墩早,生長健壯,產量高。實現稻茬麥免耕播種和水稻秸桿還田,達到培肥土壤、節本、增產、增效的目的,并能防止秸桿焚燒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0018]具體的,本發明“免耕播種秸桿還田法”既實現了免耕播種,又實現了秸桿還田,有效防止秸桿焚燒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克服了現有技術秸桿還田后小麥播種質量差、種子深淺不一、出苗不齊、易受旱受凍、產量低的問題。采用本發明小麥播種早,發芽出苗快,苗全、齊、壯,分蘗、盤墩早、抗旱、抗凍,長勢好,產量高。通過秸桿覆蓋后開溝拋土鎮壓和灌水沉實等措施,有效防止了秸桿干燥快、易被風吹走、麥種易落干、麥苗易受旱受凍的問題。解決了還田秸桿不易腐解、影響下季秸桿還田的問題。本發明秸桿與土壤混合,再通過澆水沉實,秸桿容易腐解,有利于下季秸桿還田。本發明小麥播種相對提前,因此可以選用生育期偏晚的水稻品種,實現稻麥雙高產。能培肥土壤、節本、增產、增效、保護生態環境。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描述。
[0020]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步驟為:水稻收前適墑創造一基肥施入一小麥免耕撒播一水稻聯合收割機收獲、稻草切碎拋撒一人工輔助秸桿散勻一機械開溝拋土鎮壓秸桿一灌溉沉實。具體的,包括以下詳細步驟:
首先為更好實現本發明目的,選擇合適的水稻品種。
[0021]現有技術普遍采用的小麥播種方法是水稻收獲后,待稻田土壤墑情達到適宜時(一般需要晾曬3-5天)才能進行播種,采用本發明可以在水稻收獲前0-3天進行小麥免耕撒播,比現有技術小麥播期相對提前5天左右,因此采用本發明水稻人工插秧可以選用生育期155天左右、機插秩可選用145天左右的偏晚熟品種,從而提尚水稻單廣。本發明能延長水稻生育期、提前小麥播種期,實現季節重疊利用或無縫銜接,獲得稻、麥雙高產。
[0022](一)“營養基土層”的建立
水田長期淹水、施肥和水生植物、動物、微生物的生長活動,使表層土壤積累了大量有機、無機養分和豐富的微生物群;再加上水稻收獲前的灌水、施肥,就形成了養分豐富而且濕潤的表土層,即“營養基土層”,類似于組織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