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白芨的規范化種植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明涉及中醫藥種植領域,具體為一種白芨的規范化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白芨為蘭科白芨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白根、地螺絲、白雞娃、羊角七、紫蘭、刀 口藥、連及草等。以塊莖供藥用,能收斂止血,消腫生肌;治肺結核咳血,支氣管擴張咯血、胃 潰瘍吐血、尿血、便血等癥。外用治外傷出血、燒燙傷、手足皸裂等癥。在生物醫藥、保健食 品、紡織印染、特種涂料和日用化工等方面有巨大的商業利用價值。隨著白芨食品的開發利 用和印染業、美容業的需求,白芨用量日趨增多,現已列入《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予 以保護。其價格仍有上升趨勢,且表現為供不應求的暢銷態勢。
[0003] 然而現有的白芨種植方法與其他作物類似,不重視白芨的質量只重視產量,方法 不科學,種植的白芨質量不高。
【發明內容】
[0004] 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種白芨的規范化種植方法, 利用這種方法種植得到的白芨,產量和質量更高。
[0005] 技術方案如下: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白芨的規范化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⑴土壤的選擇和整地:白芨喜溫暖、陰涼和較陰濕的環境,不耐寒。要求肥沃、疏松而 排水良好的沙質壤上或腐殖質壤土,栽培在陰坡或較陰濕的地塊。前一季作物收獲后,翻耕 土壤30公分以上,每畝施入腐熟廄肥或堆肥1500公斤左右,翻入土中作基肥。在栽種前, 再淺耕1次,然后整細耙平。
[0006] (2)開廂起壟:開廂方向為南北向,廂體長度方向為與太陽直射光線成60-90° 角,寬度為IOOcm左右,廂與廂之間的距離為50cm-70cm,起廂高度25cm-30cm,白芨種植其 廂面上。
[0007] (3)移苗:選高度在0.5-1. Ocm的健壯無病蟲害的白芨種苗移栽,在廂面上采用 條植或窩植,與開廂的廂長方向垂直開行,行距25cm左右,行上的窩距15cm左右,每行植5 窩,每窩1顆苗;種植時白芨種莖的生長點在土壤內,需向上或與覆蓋土成40-75°的角度。
[0008] (4)中耕除草:白芨植株矮小,壓不住雜草,故要注意中耕除草,一般每年4次。第 一次在3-4月出苗后;第二次在6月生長旺盛時,因此時雜草生長快,白芨幼苗又矮小,要及 時出盡雜草,避免草荒;第三次在8-9月;第四次結合收獲間作的作物淺鋤廂面,鏟除雜草。 每次中耕都要淺鋤,以免傷芽傷根。
[0009] (5)水分管理:白芨喜陰濕環境,栽培地要經常保持濕潤,遇天氣干旱及時澆水。 7-9月干旱時,早晚各澆一次水。白芨又怕澇,雨季或每次大雨后及時疏溝排除多余的積水, 避免爛根。
[0010] (6)施肥:白芨喜肥,應結合中耕除草,每年使用生物菌肥追肥3-4次。
[0011] (7)病蟲害防治:在病穴施用生物農藥,或將病株拔出。
[0012] (8)次年白芨生長期的管理:3月下旬-4月上旬,白芨重新出苗,苗齊后,每畝施入 1 : 3的人畜肥水1500kg,每次間隔30天左右,除去雜草。
[0013] (9)白芨采收與加工:白芨種植4年后,10月份地上莖枯萎時,用二齒把挖塊莖去 掉泥土,進行加工。將塊莖單個摘下,選留老桿的塊莖作種用,剪掉莖桿,放入蘿筐中,在清 水中浸泡1小時后,用腳踩去粗皮,洗凈泥土,放沸水中煮5~10分鐘,待表皮硬后再用硫 磺熏12小時,每50千克鮮塊莖,用硫磺0. 5千克,熏造后取出坑至全干。硫磺熏后的白發 不變質發霉,不蟲蛀,色澤潔白、透明,放蘿筐內來回撞擊,去凈粗皮及須根,篩去灰渣。
[0014] 步驟(6)中:所述的生物菌肥為叢枝菌根真菌肥料。
[0015] 步驟(7)中:所述的生物農藥為井崗霉素、多抗霉素、抗霉菌素、武夷菌素、聚半乳 糖醛酸酶、多粘類芽孢桿菌等。
[0016]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提供的白芨規范化種植方法管理科學、無公害,獲得的白芨質量高,與現有的白 芨種植技術相比,畝產量提高350 %,達到一級品的白芨塊莖達95 %以上,具有良好的經濟 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具體實施方式】
[0017] 實施例1 : 2011年,采用白芨的規范化種植方法種植白芨,包括以下步驟: ⑴土壤的選擇和整地:白芨喜溫暖、陰涼和較陰濕的環境,不耐寒。要求肥沃、疏松而 排水良好的沙質壤上或腐殖質壤土,栽培在陰坡或較陰濕的地塊。前一季作物收獲后,翻耕 土壤30公分以上,每畝施入腐熟廄肥或堆肥1500公斤左右,翻入土中作基肥。在栽種前, 再淺耕1次,然后整細耙平。
[0018] (2)開廂起壟:開廂方向為南北向,廂體長度方向為與太陽直射光線成60-90° 角,寬度為IOOcm左右,廂與廂之間的距離為50cm-70cm,起廂高度25cm-30cm,白芨種植其 廂面上。
[0019] (3)移苗:選高度在0.5-1. Ocm的健壯無病蟲害的白芨種苗移栽,在廂面上采用 條植或窩植,與開廂的廂長方向垂直開行,行距25cm左右,行上的窩距15cm左右,每行植5 窩,每窩1顆苗;種植時白芨種莖的生長點在土壤內,需向上或與覆蓋土成40-75°的角度。
[0020] (4)中耕除草:白芨植株矮小,壓不住雜草,故要注意中耕除草,一般每年4次。第 一次在3-4月出苗后;第二次在6月生長旺盛時,因此時雜草生長快,白芨幼苗又矮小,要及 時出盡雜草,避免草荒;第三次在8-9月;第四次結合收獲間作的作物淺鋤廂面,鏟除雜草。 每次中耕都要淺鋤,以免傷芽傷根。
[0021] (5)水分管理:白芨喜陰濕環境,栽培地要經常保持濕潤,遇天氣干旱及時澆水。 7-9月干旱時,早晚各澆一次水。白芨又怕澇,雨季或每次大雨后及時疏溝排除多余的積水, 避免爛根。
[0022] (6)施肥:白芨喜肥,應結合中耕除草,每年使用生物菌肥追肥3-4次,所述的生物 菌肥為叢枝菌根真菌肥料。
[0023] (7)病蟲害防治:在病穴施用生物農藥,或將病株拔出,所述的生物農藥為井崗霉 素、多抗霉素、抗霉菌素、武夷菌素、聚半乳糖醛酸酶、多粘類芽孢桿菌等。
[0024] (8)次年白芨生長期的管理:3月下旬-4月上旬,白芨重新出苗,苗齊后,每畝施入 1 : 3的人畜肥水1500kg,每次間隔30天左右,除去雜草。
[0025] (9)白芨采收與加工:白芨種植4年后(2014年),10月份地上莖枯萎時,用二齒把 挖塊莖去掉泥土,進行加工。將塊莖單個摘下,選留老桿的塊莖作種用,剪掉莖桿,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