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魚竿,具體是一種長節便攜式并繼遠投竿。
背景技術:
隨著釣魚人群不斷增加,魚資源在不斷減少,近處很難釣到大魚,所以釣友使用的竿子在不斷增長,要求也越來越遠,只靠改變竿子的長度是達不到這一要求的,所以釣友改用拋竿(遠投竿),它是靠竿子上帶魚線輪(魚線輪上繞有幾百米的魚線)把魚餌拋投在更遠處(魚類藏身之處或者魚類必經之處),現有的拋竿有兩種:1、長節遠投竿,長節遠投竿竿節較長采用一體加工,節數少,這樣收縮起來較長,攜帶不方便,用大力氣拋投,手把節和竿身軟;2、短節拋竿,短節拋竿竿節短,節數多,收縮起來較短,大概在(50cm--80cm),竿的底把到繞線輪之間的距離較短,通常為40cm左右,(短節拋竿整體收縮起來短,致使繞線輪安裝位置到底把之間的距離受到限制)雙手之間的力臂短,拋投受阻,拋投距離短,普通短節拋竿的投距很難突破70米,而很多大水面的釣場距離魚道越近的地方才會有更多的上魚機會。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長節便攜式并繼遠投竿,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長節便攜式并繼遠投竿,包括A節以及設置在A節一端的多個伸縮節,每個所述伸縮節均具有錐度,所述A節的最粗端通過印龍與B節并繼在一起,B節的端部設有具有錐度的印龍,A節的最粗端內設有與印龍錐度匹配的通孔。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A節內每個伸縮節的最細端均安裝有導線環。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A節的最粗端還安裝有魚線輪座。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B節的端部安裝有手把。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B節加印龍插接的方法增加了魚線輪座到手把的距離,增長了力臂,拋投距離更遠,并繼使用時印龍增加了魚竿手把節的硬度,在攜帶時,A節B節分開,縮短了收縮后的長度,攜帶非常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長節便攜式并繼遠投竿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一種長節便攜式并繼遠投竿的使用示意圖。
圖中:1-A節、2-B節、3-魚線輪座、4-印龍、5-手把、6-導線環。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長節便攜式并繼遠投竿,包括A節1以及設置在A節1一端的多個伸縮節,每個所述伸縮節均具有錐度,多個伸縮節相互套合使得A節1可以伸縮,所述A節1的最粗端通過印龍4與B節2并繼在一起,B節2的端部設有具有錐度的印龍4,A節1的最粗端內設有與印龍4錐度匹配的通孔,以此實現A節1與B節2的固定連接,魚竿在使用時,需要先把A節1和B節2通過印龍4并繼在一起,并把A節1內的每個伸縮節拉出來使用。
A節1內每個伸縮節的最細端均安裝有導線環6。
所述A節1的最粗端還安裝有魚線輪座3,用于存放魚線,魚線輪座3與導線環6相互配合使用,可以保證魚線的整體有序性。
所述B節2的端部安裝有手把5。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魚竿在使用時,需要先把A節1和B節2通過印龍4并繼在一起,甩桿時,一只手握住手把5,另只手握住魚線輪座3,這樣就增加了魚線輪座3到手把5的距離,增長了力臂,拋投的距離更遠,不使用時,可以將A節1和B節2拆卸分開,也方便了攜帶。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