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防蟲害的裝置,尤其是可防泡桐病害的裝置。
背景技術:
泡桐炭疽病主要危害泡桐葉片、葉柄和嫩梢。當泡桐幼苗長出
1~2對真葉時開始發病,葉片受害初期,病斑為失綠的點狀,后擴大為褐色近圓形,周圍為黃綠色,直徑約1毫米。在雨后或濕潤時,病斑上常產生粉紅色分生孢子堆或黑色小點。后期病斑常破裂,病葉早落。(二)發病規律。泡桐炭疽病是由半知菌病菌浸染引起的,病菌在寄主組織內越冬成為翌年的初次浸染源,在生長季節中可以反復浸染多次。一般在5月至6月中下旬開始發病,7月進入發病盛期,可持續到8月30日。在泡桐苗木生長季節,高溫多雨、排水不良、通風透光不良、苗木生長較弱等有利于炭疽病的發生。
現有的防治方法是在5~6月對泡桐噴施波爾多液防治炭疽病,也可噴施65%的代森鋅500倍液或50%的退菌特800倍液,每15天噴1次。噴灑時,通常需要園藝工人配制好藥液后,倒入噴藥器中,再將噴藥器運輸至泡桐生長地點進行噴灑藥物作業,然而由于泡桐生長環境不同,有些地方運輸不方便,只能靠工人背負噴藥器進行噴藥,增加了工人勞動力。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可防泡桐病害的裝置,該裝置在樹干上,無需工人每次攜帶,省去了大量人力物力。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實用新型可防泡桐病害的裝置,包括若干個儲液盒,在相鄰兩儲液盒之間連接有過液管,在每個儲液盒下部均設置有下液管,在下液管下連接有環形出液管,在環形出液管上均布有霧化噴頭,在每個儲液盒上均設置有振動馬達,在儲液盒內設置有擾流珠。
所述擾流珠包括珠體,在珠體表面設置有圓孔,在珠體圓周處設置有擾流片,在珠體內部交錯設置有擾流線,在擾流線上穿設有多邊形硬質片。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在過液管外部螺旋纏繞有金屬絲。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在環形出液管上及其中一根過液管上設置有連接卡扣。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在儲液盒內壁設置有加熱絲。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在儲液盒上端設置有上蓋。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在儲液盒上方設置有掛環,掛環上掛設有掛鉤,掛鉤固定在儲液盒上。
本實用新型可防泡桐病害的裝置的優點是,該裝置結構巧妙,使用方便,直接安裝于泡桐樹干上,護林人員無需每次攜帶噴藥器,減輕工人勞動力,提高防護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可防泡桐病害的裝置的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可防泡桐病害的裝置的擾流珠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附圖所示,本實用新型可防泡桐病害的裝置,包括若干個儲液盒1,在相鄰兩儲液盒1之間連接有過液管2,在每個儲液盒1下部均設置有下液管3,在下液管3下連接有環形出液管4,在環形出液管4上均布有霧化噴頭5。
在環形出液管4上及其中一根過液管上設置有連接卡扣。通過設置若干個儲液盒,若干個儲液盒通過過液管連接成一串,并纏繞于泡桐樹干上,并通過連接卡扣進行扣盒固定在樹干上。
在儲液盒1上端設置有上蓋12。
在儲液盒1上方設置有掛環13,掛環上掛設有掛鉤14,掛鉤固定在儲液盒1上。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為,在儲液盒內注入藥液,藥液向下進入到下液管內,再進入到與下液管相通的出液管內,最后從霧化噴頭噴出。
該霧化噴頭上也可設置有控制閥門,工人只需在需給泡桐噴藥時打開閥門即可,也可將控制閥門與控制器和計時器相連接,先在計時器上設定好噴藥時間,當時間到后,計時器將信號傳輸給控制器,由控制器控制閥門打開,從而實現自動噴藥。
當藥液囊放入過久時,儲液盒內的藥液可能會出現沉淀,這樣在對樹干進行藥物噴灑時,可能會影響防治效果,因此可在每個儲液盒上均設置有振動馬達,在儲液盒內設置有擾流珠。所述擾流珠包括珠體7,在珠體表面設置有圓孔8,在珠體7圓周處設置有擾流片9,在珠體7內部交錯設置有擾流線10,在擾流線上穿設有多邊形硬質片。振動馬達開啟時,對儲液盒內的藥液進行震蕩進行液體混合,擾流珠在震蕩過程中會隨著進行翻滾移動,從而進一步提高混液效果。
為防止過液管在護外放置時間長后,被人為或其它自然因素受到破壞,因此可在過液管2外部螺旋纏繞有金屬絲11。金屬絲螺旋纏繞,一方面可以允許內部的過液管隨樹干的曲面進行彎曲,另一方面可對過液管進行保護。
由于儲液盒置于戶外,當室外氣溫過低時,儲液盒內的藥液可能會結冰,從而無法再進行噴灑作業,因此在儲液盒1內壁設置有加熱絲。加熱絲可對儲液盒內的藥液進行加熱,從而防止藥液結冰,同時加熱絲的加熱溫度不高,可避免出現藥液過熱了出現藥效不穩定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