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圈養大熊貓野化放歸領域,更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圈養大熊貓野化放歸飼養方法。
背景技術:
大熊貓(ailuropodamelanoleuca)是世界最瀕危的哺乳動物之一,其生存狀況倍受世人矚目。由于大熊貓棲息地被江河等地理障礙隔離成6塊互不相連的部分,這6塊棲息地內部還被公路、礦山等人為干擾進一步破碎化。目前,雖然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取得了較好成績,但野生大熊貓的6大分布區中還存在許多潛在風險,棲息地破碎化隔離了野生大熊貓種群間的基因交流,這些小種群生存持續性受到嚴重威脅,如果不實施人工干預,孤立的小種群大熊貓可能走向滅絕,因此,這些地區的大熊貓小種群急需復壯,需通過增加遺傳多樣性,以保持種群繼續生存的能力與活力。于是,科研人員嘗試從圈養個體中抽出部分進行野化培訓放歸。大型食肉類動物的放歸極難成功,因為其生存要求極大的家域面積、苛刻的食物條件和棲息環境。圈養大熊貓和野生個體相比還存在運動量下降、取食技巧不足等諸多問題,所以圈養個體“硬放歸”的成功率極低,在放歸前必須對其進行系統程序化的培訓,從而提高它們適應野外環境的能力,從而增加放歸成功的可能性。
目前,有關大熊貓野化放歸培訓主要是通過建立野化培訓圈,在培訓個體有足夠的野外生活能力時放歸自然棲息地,其采取的野化培訓方式分為亞成體野化培訓和母獸帶仔野化培訓。
亞成體野化培訓是從圈養個體中挑選出適合野化放歸的亞成體個體,將其放入野化訓練場進行適應性訓練,待逐步適應野外生存環境時將其放歸野外的方式。
母獸帶仔野化培訓是從出生幼體開始,于野化訓練場內通過母獸或人工模擬母獸幫助下,使其逐步適應野外環境,學會野生大熊貓的各種生活技能,最終放歸野外的方式。
幼體動物自出生后具強烈的探索、認知和跟隨本能,因此與動物建立感情的最好時期為幼期;同時,幼年時期的行為學習對后期的培訓有很大的影響,以上兩種方法均存在野化放歸個體會在幼年時期學會母獸本身的圈養習性的問題,從而降低了放歸的成功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圈養大熊貓野化放歸飼養方法,在不同的月齡段選擇不同的培訓方式、飼養方式和飼養場地對大熊貓進行喂養和培訓,避免了野化放歸的個體學會母獸本身的圈養習性;從而提高了圈養大熊貓放歸的成功率。
為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圈養大熊貓野化放歸飼養方法,野化放歸個體按照月齡包括以下階段:
(1)1-6月齡:采用全母乳喂養方式進行喂養,培訓方式為母獸培訓,飼養場地為圈養地室內;
(2)7-9月齡:采用母乳和人工補乳混合喂養的方式進行喂養,培訓方式為人工介入和母獸交叉培訓,飼養場地為圈養地室內及室外運動場;
(3)10-14月齡:采用母乳和人工補乳混合喂養的方式進行喂養,培訓方式為人工介入和母獸交叉培訓,飼養場地為第一半野化訓練場;
(4)15月齡:采用母乳和人工補乳混合喂養的方式進行喂養,培訓方式為人工培訓,飼養場地為第一半野化訓練場;
(5)16-17月齡:采用人工補乳和人工投食喂養的方式進行喂養,培訓方式為人工培訓,飼養場地為第一半野化訓練場;
(6)18-20月齡:采用人工補乳和人工投食的方式進行喂養;培訓方式為人工培訓,飼養場地為第二半野化訓練場;
(7)21月齡:采用人工投食的方式進行喂養;培訓方式為人工培訓,飼養場地為第二半野化訓練場;
(8)22-24月齡:采用自行覓食的方式進行喂養;培訓方式為人工培訓,飼養場地為棲息地;
(9)25月齡:停止所有人工干預,放歸野外。
人工投食指在投食點放置大熊貓食物,該大熊貓食物根據竹子季節性生產分為竹竿和竹筍。
更進一步的,所述的人工補乳是由狗奶粉代乳和嬰兒奶粉兩種奶粉按照重量比1:1混合,然后加入40-60℃的溫開水配置成質量百分比濃度為25%的混合乳。
更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半野化訓練場是人為根據模擬野外環境修建的圍欄區域,該區域具備人工圈養大熊貓個體野外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過渡性適應的食物和自然水源、野外大熊貓生存伴生動物條件,該區域無大熊貓天敵。
更進一步的,所述的第二半野化訓練場具備野生大熊貓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過渡性適應的食物和自然水源、野外大熊貓生存伴生動物條件,并根據地形設有多個投食點,該區域無大熊貓天敵。
過渡性適應的食物為適應場內自然生的野生竹子,品種根據適應場環境而定;伴生動物主要指適應場環境中的鳥類、兩棲類、爬行類動物。
更進一步的,所述的野化放歸個體10-17月齡在第一半野化訓練場進行行為訓練;放歸人員對野化放歸個體每天進行2-4小時的行為訓練,上午和下午各1-2小時;訓練內容包括尋找食物、尋找水源、躲避天敵及隱蔽能力的訓練。
更進一步的,所述的野化放歸個體18-24月齡在第二半野化訓練場進行野外環境適應訓練;放歸人員每天早上和下午于不同的投食點進行投食;野化放歸個體18-21月齡時,放歸人員帶領野化放歸個體尋找食物與水源,野化放歸個體22-25月齡時,個體自行尋找食物和水源;放歸人員每天不定時對個體進行1-2小時的躲避天敵、隱蔽能力的訓練。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根據野化放歸個體不同月齡段選擇不同的培訓方式、飼養方式和飼養場地制定圈養大熊貓野化放歸程序,與亞成體野化培訓和母獸帶仔野化培訓相比,具有避免學會母獸本身的圈養習性、增強了與科研人員感情便于放歸后期監測等優點、非常適于各圈養大熊貓機構實施的優點。圈養大熊貓通過此程序野化培訓后,對其生長發育和行為發育進行監測結果為:野化培訓后體重與圈養對照個體和野生個體無顯著性差異、獨立性處于圈養對照個體和野生個體中間、爬樹能力等同于野生個體并顯著高于圈養對照個體、活動量等同于野生個體并顯著高于圈養對照個體、尋找食物能力等同于野生個體并顯著高于圈養對照個體、對外界的警覺性等同于野生個體并顯著高于圈養對照個體、探究能力等同于野生個體并顯著高于圈養對照個體。總之野化培訓后個體的野外生存能力顯著高于圈養個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實施例。
[實施例1]
一種圈養大熊貓野化放歸飼養方法,野化放歸個體按照月齡包括以下階段:
1-6月齡:采用全母乳喂養方式進行喂養,培訓方式為母獸培訓,飼養場地為圈養地室內。
7-9月齡:采用母乳和人工補乳混合喂養的方式進行喂養,培訓方式為人工介入和母獸交叉培訓,飼養場地為圈養地室內及室外運動場,該階段為感情培養階段,將野化放歸個體與母獸隔離,放歸人員與該野化放歸個體進行單獨接觸,上午和下午各1小時,其余時間野化放歸個體仍與母獸待在一起。
10-14月齡:采用母乳和人工補乳混合喂養的方式進行喂養,培訓方式為人工介入和母獸交叉培訓,飼養場地為第一半野化訓練場;該階段為感情培養階段,將野化放歸個體與母獸隔離,放歸人員與該野化放歸個體進行單獨接觸,上午和下午各1小時,其余時間野化放歸個體仍與母獸待在一起。
15月齡:采用母乳和人工補乳混合喂養的方式進行喂養,培訓方式為人工培訓,放歸人員對野化放歸個體每天進行2小時的行為訓練,上午和下午各1小時,培訓內容包括活動量、爬樹能力、獨立性、對外界的警覺性及探究能力的訓練;飼養場地為第一半野化訓練場。
16-17月齡:采用人工補乳和人工投食的方式進行喂養,培訓方式為人工培訓,放歸人員對野化放歸個體每天進行2小時的行為訓練,上午和下午各1小時,培訓內容包括活動量、爬樹能力、獨立性、對外界的警覺性及探究能力的訓練;飼養場地為第一半野化訓練場。
18-20月齡:采用人工補乳和人工投食的方式進行喂養,并逐步減少人工補乳的比例,放歸人員每天早上和下午于不同的投食點進行投食;培訓方式為人工培訓,放歸人員對野化放歸個體每天進行2小時的行為訓練,上午和下午各1小時;培訓內容包括尋找食物、尋找水源、躲避天敵及隱蔽能力的訓練,飼養場地為第二半野化訓練場。
21月齡:采用人工投食的方式進行喂養,放歸人員每天早上和下午于不同的投食點進行投食;培訓方式為人工培訓,放歸人員對野化放歸個體每天進行2小時的行為訓練,上午和下午各1小時;培訓內容放歸人員帶領野化放歸個體尋找食物與水源,飼養場地為第二半野化訓練場。
22-24月齡:采用自行覓食的方式進行喂養,放歸人員每天早上和下午于不同的投食點進行投食;培訓方式為人工培訓,放歸人員每天不定時對個體進行1小時的躲避天敵、隱蔽能力的訓練,飼養場地為棲息地;
25月齡:停止所有人工干預,放歸野外。
所述的人工補乳是由petagesbilac狗奶粉代乳和meadjohnsonenfamil美贊臣1段安嬰兒奶粉兩種奶粉按照重量比為1:1混合,然后加入40℃的溫開水配置成質量百分比濃度為25%的混合乳;
所述第一半野化訓練場是人為根據模擬野外環境修建的具有足夠面積的圍欄區域,該區域具備人工圈養大熊貓個體野外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過渡性適應的食物和自然水源、野外大熊貓生存伴生動物條件,該區域無大熊貓天敵。
所述的第二半野化訓練場具備野生大熊貓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過渡性適應的食物和自然水源、野外大熊貓生存伴生動物條件,并根據地形設有若干投食點,該區域無大熊貓天敵。
[實施例2]
一種圈養大熊貓野化放歸飼養方法,野化放歸個體按照月齡包括以下階段:
1-6月齡:采用全母乳喂養方式進行喂養,培訓方式為母獸培訓,飼養場地為圈養地室內。
7-9月齡:采用母乳和人工補乳混合喂養的方式進行喂養,培訓方式為人工介入和母獸交叉培訓,飼養場地為圈養地室內及室外運動場,該階段為感情培養階段,將野化放歸個體與母獸隔離,放歸人員與該野化放歸個體進行單獨接觸,上午和下午各2小時,其余時間野化放歸個體仍與母獸待在一起。
10-14月齡:采用母乳和人工補乳混合喂養的方式進行喂養,培訓方式為人工介入和母獸交叉培訓,飼養場地為第一半野化訓練場;該階段為感情培養階段,將野化放歸個體與母獸隔離,放歸人員與該野化放歸個體進行單獨接觸,上午和下午各2小時,其余時間野化放歸個體仍與母獸待在一起。
15月齡:采用母乳和人工補乳混合喂養的方式進行喂養,培訓方式為人工培訓,放歸人員對野化放歸個體每天進4小時的行為訓練,上午和下午各2小時,培訓內容包括活動量、爬樹能力、獨立性、對外界的警覺性及探究能力的訓練;飼養場地為第一半野化訓練場。
16-17月齡:采用人工補乳和人工投食的方式進行喂養,培訓方式為人工培訓,放歸人員對野化放歸個體每天進行4小時的行為訓練,上午和下午各2小時,培訓內容包括活動量、爬樹能力、獨立性、對外界的警覺性及探究能力的訓練;飼養場地為第一半野化訓練場。
18-20月齡:采用人工補乳和人工投食的方式進行喂養,并逐步減少人工補乳的比例,放歸人員每天早上和下午于不同的投食點進行投食;培訓方式為人工培訓,放歸人員對野化放歸個體每天進行4小時的行為訓練,上午和下午各2小時;培訓內容包括尋找食物、尋找水源、躲避天敵及隱蔽能力的訓練,飼養場地為第二半野化訓練場。
21月齡:采用人工投食的方式進行喂養,放歸人員每天早上和下午于不同的投食點進行投食;培訓方式為人工培訓,放歸人員對野化放歸個體每天進行4小時的行為訓練,上午和下午各2小時;培訓內容放歸人員帶領野化放歸個體尋找食物與水源,飼養場地為第二半野化訓練場。
22-24月齡:采用自行覓食的方式進行喂養,放歸人員每天早上和下午于不同的投食點進行投食;培訓方式為人工培訓,放歸人員每天不定時對個體進行2小時的躲避天敵、隱蔽能力的訓練,飼養場地為棲息地;
25月齡:停止所有人工干預,放歸野外。
所述的人工補乳是由petagesbilac狗奶粉代乳和meadjohnsonenfamil美贊臣1段安嬰兒奶粉兩種奶粉按照重量比為1:1混合,然后加入60℃的溫開水配置成質量百分比濃度為25%的混合乳;
所述第一半野化訓練場是人為根據模擬野外環境修建的具有足夠面積的圍欄區域,該區域具備人工圈養大熊貓個體野外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過渡性適應的食物和自然水源、野外大熊貓生存伴生動物條件,該區域無大熊貓天敵。
所述的第二半野化訓練場具備野生大熊貓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過渡性適應的食物和自然水源、野外大熊貓生存伴生動物條件,并根據地形設有若干投食點,該區域無大熊貓天敵。
如上所述即為本發明的實施例。本發明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任何人應該得知在本發明的啟示下做出的結構變化,凡是與本發明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術方案,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