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農作物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馬鈴薯脫毒小整薯的原種繁育方法。
背景技術:
馬鈴薯的許多病毒,如馬鈴薯x病毒、紡錘塊莖類病毒等,細菌病害,如環腐病、青枯病、晚疫病等,可通過切薯的刀擴大帶病種薯的傳播。當種薯切塊后,如傷口不能很快愈合,切面易感染細菌導致腐爛,極易引起大量爛種,導致田間缺苗斷條。
現有馬鈴薯切塊播種方法,存在如土壤水分少或濕度大、土濕過低或過高時,或種薯儲存時間過長,生理年齡處于衰退期時,易引起干枯或腐爛現象,在不良的生產條件下,不易保全苗。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馬鈴薯脫毒小整薯的原種繁育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馬鈴薯脫毒小整薯的原種繁育方法,包括原種繁育基地選擇、播種前準備工作、基地內肥水管理步驟,具體過程為,在播種前,將儲藏的原種薯取出,剔除病薯,爛薯后,置于18-22℃溫度下有散射光的室內,讓其自然通過休眠發芽,促芽變綠,選用通過休眠、芽短壯的原種做種薯;馬鈴薯原種植播種密度為,播種密度:針對3-20g的馬鈴薯,株距為10-12cm;針對20-35g的馬鈴薯,株距為13-15cm。
進一步的,所述馬鈴薯原種植播種密度為,針對3-20g的馬鈴薯,株距為10cm,行距60cm,;針對20-35g的馬鈴薯,株距為13cm,行距60cm。
進一步的,所述原種繁育基地選擇氣候寒冷、自然隔離條件良好的地區,海拔高度2000-3000m范圍之內,土地連片,方圓500m范圍無茄科、十字花科作物、無商品薯種植;土質疏松、肥力中上、灌溉方便、近2年內未種植茄科和十字花科作物的向陽地塊。
進一步的,所述播種前準備工作具體為,在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翻耕曬垡,深度30cm-40cm;精細整地。
進一步的,所述基地內肥水管理步驟中,按照n、p、k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每667m2施腐熟農家肥1500-2000kg,尿素20-25kg,過磷酸鈣50-60kg,硫酸鉀25-30kg;齊苗后株高10-15cm時,結合第一次中耕除草,每667m2追施尿素10-15kg,結合第二次中耕,噴施2-3%的磷酸二氫鉀,再次培土。
進一步的,所述基地內肥水管理步驟中,每667m2施腐熟農家肥1500kg,尿素20kg,過磷酸鈣50kg,硫酸鉀25kg;齊苗后株高10cm時,結合第一次中耕除草,每667m2追施尿素10kg,結合第二次中耕,噴施2%-3%的磷酸二氫鉀,再次培土。
進一步的,所述基地內肥水管理步驟后還包括病蟲害防治步驟,包括對早、晚疫病,根腐病、枯萎病,炭疽病,病毒病,蚜蟲病,潛葉蠅,夜蛾類及地下害蟲類的防治。
進一步的,所述病蟲害防治步驟中,針對早、晚疫病,選用抗病品種,在發病早期在發病早期可采用甲霜錳鋅和代森錳鋅藥劑進行輪換噴施防治;針對根腐病、枯萎病,選用百菌清和甲基托布津拌土塘施,再澆透定根水;針對炭疽病,發病初期選用苯醚甲環唑類、百菌清、代森鋅、甲基托布津藥劑噴霧防治;
進一步的,所述病蟲害防治步驟中,針對蚜蟲病,選用蚍蟲啉類、啶蟲脒藥劑輪換噴施;針對潛葉蠅:幼蟲防治選擇內吸、滲透作用的藥劑,阿維菌素和吡蟲啉輪換噴施;針對夜蛾類:成蟲防治采用噴施擬除蟲菊酯類藥劑和多種誘殺方法,幼蟲防治在低齡期選用擬除蟲菊酯類藥劑噴霧防治。
進一步的,所述病蟲害防治步驟中,針對地下害蟲類:幼蟲盛發期用辛硫磷拌細土撒于地面或播種時撒入播種溝內,或者選用高效氯氰菊酯或辛硫磷藥劑灌根防治。
本發明關鍵技術如下:通過增加馬鈴薯原種植密度,所生產的原種小薯的數量和產量增加,從而達到整薯播種的目的。每畝可以播種9328株,所生產的原種每畝達到50000粒以上,20-30g的原種占總量的60%以上,其余的40%都為30g以上的原種。
本發明馬鈴薯脫毒小整薯種植的優點如下:
1.出苗整齊、苗全苗壯。而用小整薯播種,由于整薯的外面有一層厚的木栓化表皮,播種時,有利有保存塊莖內的水分、養分,在土壤過干、過濕等不良條件下,可最大限度地保證出苗,出苗一般在92—98%,比切塊做種出苗率提高18—37%整薯播種后,出苗齊壯,耐旱抗寒力強,由于小種薯大部分是幼齡薯或壯齡薯,生命旺盛,而且整薯沒有切口,馬鈴薯體內的水分、養分能較好的保持,又沒有病害傳染,病株少,頂芽優勢明顯,所以出苗整齊,苗全苗壯。
2.能發揮頂端優勢,獲得高產。整薯多由頂部芽眼萌發,由于頂部的芽粗壯,可充分發揮種薯的頂端優勢。整薯播種,可由頂部發出多個主莖,每個主莖可結3—5個塊莖,主莖數多而增加結薯個數,達到高產。據報道,采用小整薯播種比采用切塊做種的馬鈴薯一般增產15%--50%,最高可成倍增產,薯大而整齊,提高了經濟價值,同時出粉率也明顯提高。
3.減少病害傳播。馬鈴薯整薯播種可以避免病毒和細菌性病害通過切刀傳播,杜絕細菌病害,如環腐病、青枯病、晚疫病等病害的發生。
4.植株長勢強,病毒少,植株間結薯比較一致,生長的馬鈴薯薯塊整齊,商品馬鈴薯率高,增產潛力大,有利于高產穩產。
5.馬鈴薯整薯播種還減少了分切芽塊的工序,節省人工,并且便于機械操作。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實施例中的馬鈴薯采用脫毒馬鈴薯,即馬鈴薯通過莖尖(不帶毒)消毒,再經過現有方法組織培養,達到脫毒的目的。
實施例中的阿維菌素類藥劑為市場商購的現有產品。
實施例1
1.原種繁育基地的選擇選擇在氣候寒冷、自然隔離條件良好的地區。一般海拔高度2000-3000m范圍之內,土地連片、方圓500m范圍無茄科、十字花科作物、無商品薯種植為宜。土質疏松、肥力中上、灌溉方便、近2年內未種植茄科和十字花科作物的向陽地塊。
2.播種前準備工作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翻耕曬垡,深度30cm-40cm。精細整地,并根據當地栽培條件作壟或平整土地,合理使用肥料。播種前20d,將在低溫室或專用庫內儲藏的原種薯取出,剔除病薯,爛薯后,置于20℃的有散射光的室內,讓其自然通過休眠發芽,促芽變綠,每隔7d翻動一次。選用通過休眠、芽短壯的原原種做種薯。播種一般在4月份。
馬鈴薯原種植密度,所生產的原種小薯的數量和產量增加,從而達到整薯播種的目的。播種密度:針對3-20g的馬鈴薯,株距為10-12cm,行距60cm,每畝播種12127株;針對20-35g的馬鈴薯,株距為13-15cm,行距60cm,每畝播種9328株。所生產的原種每畝達到50000粒以上,20-30g的占總量的60%以上,其余的40%都為30g以上。
3.肥水管理根據土壤本身的肥力來確定具體的底肥施肥方案,原則是n、p、k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每667m2施腐熟農家肥1500kg,尿素20kg,過磷酸鈣50kg,硫酸鉀25kg;齊苗后株高10cm時,結合第一次中耕除草,每667m2追施尿素10kg,結合第二次中耕,噴施2%-3%的磷酸二氫鉀,再次培土。
4.繁殖區去雜去劣在封行期、盛花期末、塊莖膨大期三次調查拔除混雜株、病株、異常株(包括地下塊莖),拔除的植株進行集中銷毀。
5.收獲種分級裝袋馬鈴薯在植株上部停止生長,中、下部葉片發黃時即進入生理成熟期,應根據天氣狀況適時開展收獲采收工作并進行分級包裝待儲藏。
實施例2
與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馬鈴薯原種植播種密度為,播種密度:針對3-20g的馬鈴薯,株距為12cm,行距60cm;針對20-35g的馬鈴薯,株距為13cm,行距60cm。
實施例3
與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在播種前,將儲藏的原種薯取出,剔除病薯,爛薯后,置于22℃溫度下有散射光的室內,讓其自然通過休眠發芽。
實施例4
與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在播種前,將儲藏的原種薯取出,剔除病薯,爛薯后,置于18℃溫度下有散射光的室內,讓其自然通過休眠發芽。
實施例5
與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所述基地內肥水管理步驟中,按照n、p、k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每667m2施腐熟農家肥2000kg,尿素25kg,過磷酸鈣60kg,硫酸鉀30kg。齊苗后株高15cm時,結合第一次中耕除草,每667m2追施尿素15kg,結合第二次中耕,可噴施3%的磷酸二氫鉀,再次培土。
實施例6-病蟲害防治技術
早、晚疫病:選用抗病品種,在發病早期可采用甲霜錳鋅和代森錳鋅藥劑進行輪換噴施防治,噴施時注意葉片正背面都要均勻噴施。
實施例7-病蟲害防治技術根腐病、枯萎病:選用百菌清和甲基托布津拌土塘施,再澆透定根水。
實施例8-病蟲害防治技術
炭疽病:發病初期選用苯醚甲環唑類、百菌清、代森鋅、甲基托布津藥劑噴霧防治。
實施例9-病蟲害防治技術
病毒病:病毒病的病源為種薯帶毒和毒源蚜蟲傳毒,防治以蚜蟲防治藥劑噴治為主,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及時選用病毒保護劑噴霧,重點噴施薯苗生長點。
實施例10-病蟲害防治技術
蚜蟲病:選用蚍蟲啉、啶蟲脒藥劑輪換噴施。
實施例11-病蟲害防治技術
潛葉蠅:成蟲防治可采用黃板誘殺,藥劑可選擇常規殺蟲藥劑。幼蟲防治選擇內吸、滲透作用的藥劑,阿維菌素和吡蟲啉輪換噴施。
實施例12-病蟲害防治技術
夜蛾類:成蟲防治采用噴施高效氯氰菊酯,幼蟲防治在低齡期選用高效氯氰菊酯和敵敵畏藥劑噴霧防治。
實施例13-病蟲害防治技術
地下害蟲類:幼蟲盛發期用辛硫磷拌細土撒于地面或播種時撒入播種溝內,或者選用高效氯氰菊酯或辛硫磷藥劑灌根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