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農藥緩釋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全氟丁基改性聚乙烯亞胺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及其制備方法與其在農藥緩釋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預測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增至98億,如何保證糧食的可持續供應是一個嚴峻的問題。然而,由于害蟲、疾病和雜草的危害,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急劇下滑。比如,全球大約有9000多種昆蟲和螨蟲,50000多種植物病原體和8000多種雜草,對農作物造成了巨大的損害。因此,為了保護農作物,增加農業生產積極性,農藥的使用必不可少。據農業部門報道,如果不使用農藥,水果每年減產約78%,蔬菜每年減產約54%,谷類作物每年減產約32%。
按《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藥卷》的定義,農藥是指用來防治危害農林牧業生產的有害生物(害蟲、害螨、線蟲、病原菌、雜草及鼠類)和調節植物生長的化學藥品。農藥的使用主要面臨著三個問題(int.j.environ.sci.technol.2016,13,2977-2994):一是農藥活性成分水溶解性低造成的生物可利用度低的問題,比如殺蟲劑辣椒素在水中的溶解度為60mg/l,魚藤酮的溶解度只有0.002mg/l;除草劑異丙甲草胺的溶解度為530mg/l,咪鮮胺的溶解度為340mg/l;除草劑莠去津的溶解度為28mg/l。二是選擇性差,對非靶標生物具有藥害行為,比如除草劑百草枯通過接觸可以殺滅非靶標綠色植物;殺蟲劑芐氯菊酯也能作用于非靶標節肢動物,如蜘蛛等。三是無控制釋放到環境,多數情況下農藥的實際使用量大大超過殺滅有害生物所需要的農藥劑量,因為其中60~70%的農藥活性成分通過滲析、揮發、固定或浸出等方式遷移到環境中,無法到達靶標位點,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比如除草劑甲草胺和殺蟲劑吡蟲啉通過增大濃度彌補其因為無控制釋放行為的損失。
在當前新農藥創制存在投入大、周期長的情況下,高效利用現有優秀農藥品種是保障糧食作物安全,實現穩產增收的有效途徑。控制釋放是農藥有效利用的核心科學問題之一,對于發展有效、安全和綠色農藥劑型具有重要意義。農藥控釋體系由農藥活性成分和基質材料組成,這些基質材料包括有機溶劑、表面活性劑、乳化劑、粘土、推進劑等,稱為農藥助劑,可以有效提高農藥劑型中活性成分的藥效和性能,延長活性成分保質期,保護活性成分不受光照等自然因素而分解。
農藥緩釋體系中基質材料種類很多,主要分為無機材料和有機材料兩大類。無機材料主要分為粘土材料和硅質材料,其中粘土材料主要包括膨潤土、高嶺石、蒙脫土和海泡石等;硅質材料主要包括玻璃、珍珠巖和沸石等。無機材料的結構多為層狀或多孔結構,具有高比表面積、高化學穩定性和高機械性能穩定性,通過吸附或包夾等作用來負載活性農藥分子,但這些負載體系存在不容易分散、造成光合作用受阻等缺陷。有機材料主要包括天然高分子材料和生物相容性合成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一般是一些聚合物基質,如纖維素、木質素、殼聚糖、淀粉和環糊精等。生物相容性合成高分子材料一般是由聚合物單體通過聚合反應合成而得到,比如聚乙烯亞胺(pei)、聚乙二醇(peg)、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eo-ppo-peo)等,這些合成高分子材料與天然高分子材料一樣,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int.j.environ.sci.technol.2016,13,2977–2994)。但這些高分子材料存在分散性差、對農藥分子的包結效率低、以及包結穩定性差等缺點。在親水性高分子結構中引入疏水鏈,使之具有兩親性,是提高載藥效率和穩定性的有效方法。這類兩親性高分子能夠在水溶液中自組裝形成以疏水鏈為內核、親水基為外殼的聚合物膠束,其疏水內核通過疏水作用包載疏水性農藥活性分子,形成載藥膠束。常見的疏水鏈主要是普通c-h鏈(j.agric.foodchem.2016,64,1447-1483)。近年來,采用含氟成分作為疏水鏈的兩親性高分子進行醫藥藥物控制釋放的文獻報道較多(polymer2011,52,4727-4735),這些含氟兩親性高分子材料主要利用了含氟成分的“三高兩憎”特性,即高表面活性、高化學穩定性、高熱力學穩定性、憎水、憎油,并且易于生成穩定的膠束結構進行載藥(prog.polym.sci.2007,32,509–533)。另外,含氟成分化學性質穩定,不與醫藥藥物分子發生化學反應,并且形成一層保護層,避免環境因素破壞活性成分分子結構,維持藥物活性。上述報道的這些含氟高分子材料的c-f鏈長度普遍較長(≥8),長全氟碳鏈具有生物累積性、生物毒性和環境持久性,已被列入《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受控名單限制使用(acssustainablechem.eng.2016,4,387-391)。目前,還沒有采用含氟兩親性高分子材料作為農藥載體的報道。
苯噻菌酯(試驗代號y5247)是2005年發現的新型殺菌劑農藥品種,為線粒體呼吸鏈細胞色素bc1復合物抑制劑。該殺菌劑可廣泛用于防治蔬菜和瓜果類白粉病、霜霉病、灰霉病、褐斑病、黑星病、玉米小斑病、水稻稻曲病、柑橘地腐病、油菜菌核病等。苯噻菌酯使用的主要劑型是乳油,持效期比較短,而且使用大量的有機溶劑,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為了克服此缺點,提高苯噻菌酯的使用效率,有必要研發苯噻菌酯及其殺菌劑組合物的緩釋劑型。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作為農藥緩釋劑型載體材料的全氟丁基改性聚乙烯亞胺(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的制備方法,即以對羥基苯甲醛為起始原料,與全氟丁基磺酰氟進行磺酸酯化得到中間體,中間體再與pei進行還原胺化反應,得到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
本發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在農藥緩蝕中的應用。
本發明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以pei為親水性骨架、以全氟丁基為疏水基團的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其分子結構如下式所示:
其中,pei為商品化的超支化聚乙烯亞胺大分子,l、m和n表示統計意義上的結構單元數,其伯、仲、叔胺的比例為1:2:1;可以使用的pei分子量在600-10000的范圍,優選為分子量1800。
上述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對羥基苯甲醛在縛酸劑存在下,于溶劑中與全氟丁基磺酰氟發生親核取代反應,得到全氟丁基磺酰氧基苯甲醛中間體。
(2)中間體在還原劑存在下,于溶劑中與pei發生還原胺化反應,得到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
步驟(1)中:所述的縛酸劑優選為碳酸鉀;所述的溶劑優選為乙腈。
步驟(2)中:所述的還原劑優選為硼氫化鈉;所述的溶劑優選為甲醇;所述的pei的分子量可以為600-10000,優選為1800;所述的中間體m1的用量優選為pei中伯胺與仲胺總摩爾數的1-10%,更優選為5%。
上述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具有如下特征:最低表面張力為22.6mn/m,臨界膠束濃度(cmc)為3.0mg/ml,水合粒徑約為80nm左右,tem粒徑約為50nm左右,且呈球形膠束均勻分布在水溶液中。基于該特征,上述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能夠作為農藥緩釋劑載體材料,可用于農藥緩釋領域,制備農藥緩釋劑型。
一種農藥緩釋劑型,包含作為載體的上述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和農藥活性成分,優選以一種殺菌劑或兩種以上的殺菌劑混配得到的殺菌劑組合物作為農藥活性成分。將殺菌劑混配可以達到殺滅各種類型有害病菌的目的,通過制備殺菌劑組合物的緩釋劑型,將會具有更好的綜合殺菌效果。所述的殺菌劑包括苯噻菌酯、苯醚甲環唑、三唑酮、三唑醇、吲唑磺菌胺等。
優選的,載體與農藥活性成分的質量比為2.5:1,即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與殺菌劑或殺菌劑組合物的質量比為2.5:1。在該比例下,農藥緩釋劑型的載藥量達27%以上,包封率可達100%。
優選的,所述的農藥緩釋劑型,包含上述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苯噻菌酯或由苯噻菌酯和一種或兩種以上的其它殺菌劑混配得到的殺菌劑組合物。
上述農藥緩釋劑型可通過溶劑揮發法來制備,具體可包括如下步驟:分別取適量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和適量農藥活性成分用丙酮溶解,得到有機相,攪拌條件下緩慢滴加水,直至有機相變澄清,繼續攪拌10-30分鐘,除去丙酮,即可得農藥緩釋劑型溶液。
本發明以生物相容性的聚乙烯亞胺(pei)為基質材料,通過還原胺化反應引入全氟丁基,合成一種全氟丁基改性的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全氟丁基鏈具有疏水疏油特性,通過適當的分子設計,可以與pei連接,得到的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具有表面活性高、臨界膠束濃度(cmc)低的特點,并且在親水性pei的作用下,易形成球形膠束的包結體系,可以適用于農藥緩釋體系。另外,全氟丁基具有碳氟鏈短,無生物累積性,不受pops公約限制。本發明通過溶劑揮發法對苯噻菌酯或其殺菌劑組合物進行包載,形成載藥膠束,優化膠束形貌、粒徑大小、穩定性、緩釋性能,得到苯噻菌酯緩釋劑型及其殺菌劑組合物緩釋劑型。生物活性測試表明,這些劑型具有優良的使用效果。
本發明相對于現有技術具有如下優點和效果:
本發明的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不含有持久有機污染物特征的全氟辛基類基團,具有優異的表面活性,其最低表面張力可達22mn/m左右,臨界膠束濃度(cmc)值在3mg/ml左右。與商品化的全氟辛基磺酸鈉(最小表面張力22mn/m,cmc值為8.5×10-3mol/l)(j.phys.chem.c2008,112,16850)、十二烷基磺酸鈉(最小表面張力34mn/m,cmc值為8.7×10-3mol/l)(j.colloidinterf.sci.2012,370,102)等相比,具有顯著的優勢。并且本發明地合成路線短,產率高,原料廉價易得,具有很高地工業應用價值。
本發明的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具有較好的水溶性,直接溶解于水中便可自組裝形成球形膠束,粒徑大小約為50nm左右,具有較好的膠束形成能力,適用于農藥劑型中的載體材料。
本發明的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溶解于水溶液中,可通過溶劑揮發法包載苯噻菌酯及其組合物,形成球形載藥膠束,粒徑在200nm左右,且在極稀溶液中也能穩定存在,并且對苯噻菌酯及其組合物具有一定增溶作用,提高并長時間維持苯噻菌酯及其組合物的藥效,具有一定的緩釋效果,能夠大大降低其對斑馬魚的毒性。苯噻菌酯及其組合物載藥膠束劑型的制備方法簡單有效,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附圖說明
圖1是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的結構圖。
圖2是中間體m1以及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的合成路線圖。
圖3是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1hnmr(a)和19fnmr(b)譜圖。
圖4是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表面張力隨濃度變化圖。
圖5是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粒徑隨濃度變化圖(a)和tem圖(b)。
圖6是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膠束載藥示意圖。
圖7是載藥膠束紅外譜圖。
圖8是苯噻菌酯原藥標準濃度曲線(a)和苯噻菌酯載藥最佳質量比(b)結果圖。
圖9是載藥膠束粒徑及稀釋穩定性dls圖(a)和載藥膠束tem圖(b)。
圖10是載藥膠束體外釋放累積釋放率結果圖。
圖11第七天對柑橘炭疽病病菌抑制效果圖,a-d分別為空白對照、原藥苯噻菌酯、載藥膠束、載體材料的抑制效果圖。
圖12第五天對水稻紋枯病病菌抑制效果圖,a-d分別為空白對照、原藥苯噻菌酯、載藥膠束、載體材料的抑制效果圖。
圖13是載藥膠束對柑橘炭疽病抑制率(a)和水稻紋枯病抑制率(b)結果圖。
圖14是魚毒活性測試結果圖,a-c分別為原藥苯噻菌酯、載藥膠束及載體的測試結果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的描述,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實施例1中間體(m1)的制備
合成路線如圖2所示,在干燥的250ml燒瓶中加入12.2g(0.1mol)對羥基苯甲醛,用150ml乙腈溶解,攪拌下加入縛酸劑碳酸鉀27.6g(0.2mol),回流半小時,然后緩慢滴加含氟前體原料全氟丁基磺酰氟36.2g(0.12mol),tlc監測反應終點。向反應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用飽和氯化鈉溶液洗3次,有機層用無水硫酸鈉干燥并低溫結晶,過濾得到白色固體中間體全氟丁基磺酰氧基苯甲醛(m1),39.2g,收率為97%。
1hnmr(600mhz,dmso):δ10.08(s,1h,-cho),8.13(d,j=8.0hz,2h,phh),7.75(d,j=8.0hz,2h,phh);
19fnmr(376mhz,dmso):δ-82.01(3f),-112.34(2f),-121.84(2f),-126.76(2f);
ms(ei):404.09(m+)(計算值:404.20)。
實施例2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的制備
合成路線如圖2所示,在干燥的250ml燒瓶中加入8g(0.02mol,下述pei中伯胺與仲胺總摩爾數的5%)全氟丁基磺酰氧基苯甲醛(m1)、100ml無水甲醇,再加入22.6gpei(m.w.1800),室溫下攪拌2h,然后分批加入硼氫化鈉0.75g(0.02mol),繼續反應10min,tlc監測反應終點。反應完成后脫溶,加入丙酮重新溶解,有白色固體雜質析出,過濾得濾液,濾液用正己烷反復沉淀,得到黃色油狀產物,標記為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c4f-pei-b,產率為92%。通過1hnmr中中間體苯環上質子峰積分面積和pei中亞甲基上質子峰及分面積之比計算全氟丁基鏈在pei上的取代度,為1.38%,通過19fnmr確定其結構,譜圖如圖3所示。
通過改變全氟丁基磺酰氧基苯甲醛(m1)的用量(使m1用量為pei中伯胺與仲胺總摩爾數的1-10%),采用相同的合成方法,可以得到不同全氟丁基鏈取代的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
實施例3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表面張力和臨界膠束濃度(cmc)的測試
取一定量的上述c4f-pei-b,用蒸餾水分別配成以下濃度梯度(單位:mg/ml)的溶液:0.1、0.5、0.7、0.9、1.0、2.0、3.0、4.0、5.0、6.0、7.0、8.0、9.0、10.0、11.0、12.0,用oca20接觸角測量儀在25℃進行表面張力的測定(懸滴法),其最低表面張力為22.6mn/m,臨界膠束濃度(cmc)為3.0mg/ml,測試結果圖如圖4所示。
實施例4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粒徑測試
取一定量的上述c4f-pei-b,用蒸餾水分別配成以下濃度梯度(單位:mg/ml)的溶液:0.1、0.5、0.7、0.9、1.0、2.0、3.0、4.0、5.0、6.0、7.0、8.0、9.0、10.0、11.0、12.0,采用粒度儀動態光散射(dls,zen3690,英國)測量每個濃度下的粒徑大小,結果如圖5(a)所示。從圖5(a)可以看出,在濃度為3mg/l左右開始出現單峰,粒徑發生明顯變化,粒徑變得均一,平均水合粒徑在80nm左右,開始形成膠束,臨界膠束濃度在3mg/l左右,與表面張力測定的結論(圖4)一致。另外,在大于臨界膠束濃度3mg/l的情況下均呈現單峰,說明形成的膠束在大于cmc的濃度下具有很好的穩定性。當濃度為6mg/l時,通過場發射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tem)(jem-2100f,日本)可以觀察到膠束呈球形,分散均勻,膠束粒徑約為50nm,如圖5(b)所示。
實施例5溶劑揮發法制備苯噻菌酯載藥膠束
膠束載藥示意圖如圖6所示,稱取3g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c4f-pei-b)和1g苯噻菌酯(y5247),分別溶于10ml丙酮中,將兩者混合得到有機相。攪拌下向有機相中滴加蒸餾水約20ml,繼續攪拌10分鐘,得到澄清混合溶液;將混合溶液旋轉蒸發脫溶除去丙酮,加蒸餾水定容至30ml;經微孔膜過濾除掉未包載的苯噻菌酯,得到載藥膠束溶液。載藥膠束溶液經冷凍干燥后,進行紅外測試,確認載藥情況,紅外譜圖如圖7所示。載藥后的紅外譜圖出現原藥(y5247)的特有羰基吸收峰(1750cm-1)和載體材料(c4f-pei-b)特有氨基吸收峰(3300cm-1),說明苯噻菌酯成功地被全氟丁基改性pei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劑膠束包載。
實施例6載藥量和包封率的優化
取苯噻菌酯原藥用乙腈配制1-10mmol/l系列濃度梯度,通過高效液相色譜繪制苯噻菌酯標準濃度曲線,如圖8(a)所示,線性方程為y=881.72x-431.54,相關系數r2為0.999。以質量比分別為載體材料(c4f-pei-b):原藥(y5247)=5.0:1、3.3:1、2.5:1、2.0:1制備載藥膠束溶液,通過標準曲線確定載藥膠束溶液中原藥質量,計算不同比例下載藥量及包封率,確定最佳比例,結果如圖8(b)所示。從圖8(b)看出,當質量比為2.5:1時,載藥量和包封率達到最優,分別為27%、100%。
實施例7載藥膠束粒徑測試及稀釋穩定性測試
以最佳質量比2.5:1制備的載藥膠束定容至2mg/ml,采用dls和tem測量載藥膠束粒徑,如圖9(a)和圖9(b)所示。dls顯示載藥膠束平均粒徑為250nm左右,tem顯示在載藥膠束粒徑在200nm左右,同樣因為tem測量的是干燥之后的載藥膠束粒徑,低于dls所測水合粒徑。同時,將載藥膠束濃度依次稀釋10倍(0.2mg/ml)、20倍(0.1mg/ml)、40倍(0.05mg/ml)、100倍(0.02mg/ml),其粒徑大小保持不變,只有一個單峰,說明載藥膠束在極稀溶液中也能穩定存在,具有很好的穩定性。
實施例8載藥膠束體外釋放實驗
參照文獻方法(colloidssurfbbiointerfaces85(2011)86–91)測試。取實施例6優化制備的載藥膠束溶液5ml(包載原藥質量折算2.7mg),放入截留分子量為1000的透析袋中;以2.7mg苯噻菌酯原藥作為空白對照,用乙腈溶解,放入截留分子量為1000的透析袋中;以體積為200ml的30%的乙醇溶液為釋放介質,將透析袋置入,室溫攪拌,分別取樣分析釋放情況。前12個小時取樣間隔2小時,之后取樣間隔5小時。每次取樣2ml,并補充相同體積的新鮮30%乙醇介質溶液。取樣通過hplc確定釋放出的苯噻菌酯含量,繪制累積釋放曲線,如圖10所示。苯噻菌酯原藥在10小時左右累計釋放率達到50%,在15小時左右累計釋放率趨于平緩,達到平衡;載藥膠束也在15小時左右釋放趨于平緩,累計釋放率不足40%,相比原藥空白對照,具有明顯緩釋作用。
實施例9載藥膠束殺菌活性測試
以原藥苯噻菌酯(y5247)的濃度15ppm為基準,取含有等量原藥成分的載藥膠束(y5247-loaded)溶液,以及等量載體材料(c4f-pei-b)作為對照,采用瓊脂平板培養法,通過測量瓊脂培養基上菌落直徑,計算得到載藥膠束對柑橘炭疽病和水稻紋枯病病菌的殺菌活性,殺菌效果如圖11和圖12所示,計算結果如圖13所示。從這些圖可以看出,載藥膠束對柑橘炭疽病和水稻紋枯病病菌的抑制率高于原藥苯噻菌酯,是因為載藥膠束對苯噻菌酯具有一定的緩釋作用,能夠長時間維持苯噻菌酯的藥效。載藥膠束對于柑橘炭疽病病菌,6天后抑制率趨于平緩,維持在45%左右;而原藥苯噻菌酯隨著時間的增長的抑制率下降,7天后抑制率低于30%;對于水稻紋枯病病菌,載藥膠束4天后抑制率趨于平緩,維持在47%左右,原藥苯噻菌酯隨著時間的增長的抑制率呈直線下降,5天后抑制率降為32%。載體材料本身對柑橘炭疽病病菌的抑制率很低(不超過10%),對水稻紋枯病病菌的抑制率為0。
實施例10載藥膠束魚毒活性測試
配制苯噻菌酯(y5247)原藥的濃度分別為:0.03mg/l、0.05mg/l、0.07mg/l、0.09mg/l,同時配制含有等量原藥成分的載藥膠束(y5247-loaded)溶液和含有等量載體材料(c4f-pei-b)的溶液,按照國家標準gb/t13267-91測試對斑馬魚的急性毒性。實驗結果如圖14所示。在時間為96小時、濃度為0.05mg/l時,苯噻菌酯對斑馬魚的致死率達到53%(文獻報道:斑馬魚的急性毒性試驗ld50(96小時):0.043mg/l,屬于劇毒型),在高濃度0.09mg/l下,對斑馬魚的致死率為100%。載藥膠束在96小時,濃度為0.05mg/l時,對斑馬魚的致死率為3%,可大大降低苯噻菌酯原藥對斑馬魚的毒性,在高濃度0.09mg/l下,對斑馬魚的致死率不超過30%,載體材料對斑馬魚沒有毒性,可見載體材料(c4f-pei-b)形成的膠束對苯噻菌酯進行包載,形成載藥膠束之后可以大幅度降低苯噻菌酯對魚的毒性。
實施例11苯噻菌酯組合物載藥膠束殺菌活性測試
以苯噻菌酯與苯醚甲環唑按照質量比1:1混合得到其組合物,以相同的方法用c4f-pei-b制備組合物的載藥膠束。以組合物總濃度15ppm為基準,取含有等質量組合物的載藥膠束溶液為測試樣,以及含等量載體材料(c4f-pei-b)的溶液作為空白對照,采用瓊脂平板培養法,測試載藥膠束對柑橘炭疽病和水稻紋枯病病菌的殺菌活性。實驗結果表明,苯噻菌酯組合物載藥膠束同樣對柑橘炭疽病和水稻紋枯病病菌有優良的抑制效果。載藥膠束對于柑橘炭疽病病菌,6天后抑制率趨于平緩,維持在65%左右;而組合物隨著時間的增長抑制率下降,7天后抑制率低于30%。對于水稻紋枯病病菌,載藥膠束4天后抑制率趨于平緩,維持在58%左右;組合物隨著時間的增長抑制率也呈直線下降,5天后抑制率降為32%。
上述實施例為本發明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實質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