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農用機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水稻機插育秧溝泥打漿裝置。
背景技術:
我國南方稻區在進行育秧時所采用的育秧材料一般為秧田里的溝泥。水稻機插育秧是水稻機插技術的瓶頸所在,所培育的秧苗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育秧材料。溝泥里若殘留著較大的塊狀雜質如小石塊、作物秸稈等,會導致水稻機插時卡住插秧機秧爪,導致插秧機無法繼續工作。
現有的育秧過程中,需要種植者通過手工的方式將溝泥放到機插秧盤上,然后用手將泥漿里的泥塊或作物秸稈找尋出來,并碾碎或扔掉。
但這種手工的作業方式勞動強度很大,而且泥漿質量不好,有很多塊狀雜質。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水稻機插育秧溝泥打漿裝置,旨在解決現有的水稻機插育秧溝泥打漿過程中勞動強度過大,人工效率低,且效果不好的問題。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水稻機插育秧溝泥打漿裝置,包括機架,設于機架上的粉碎裝置,粉碎裝置包括固定在機架上的粉碎箱,設于粉碎箱內部的粉碎機構,以及跟粉碎機構相連的驅動機構。粉碎箱的上部設有溝泥置入口,下部設有溝泥排出口。機架底部兩側設置有支撐移動結構。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通過設置一機架,以及設置在機架底部的支撐移動裝置和固定在機架上的粉碎裝置,使得傳統需要人工進行的打漿工作由機器完成,操作人員只需將溝泥鏟入溝泥置入口即可,粉碎機構會自動將溝泥打碎,因而節省了大量的人工,工作效率較高。
本發明進一步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以在水稻田里方便移動的打漿機械,育苗過程中的水稻田里會有大量的水和淤泥,傳統的機械在水稻田里不易移動。本發明的水稻機插育秧溝泥打漿裝置的支撐結構設計為兩個呈流線型的浮筒,由于流線型的外部形狀,支撐移動結構在水稻田中受到的阻力較小,且因其自身會受到一定的浮力,進一步減小了水稻田的阻力。其中,支撐移動結構在其一端設有連接結構,用于連接外部牽引機構。
進一步的,浮筒的形狀可設置為橢球型。
優選的,支撐移動結構也可以設為兩個車輪,車輪的形狀為多邊形,包括內輪以及與內輪同軸的外輪,內輪和外輪通過在外周邊處設置板材和貼條固定。因為車輪為框架結構,且其運動時為轉動,所以其在水稻田中不會受到很大的阻力,且其多邊形的外邊結構使其與地面的摩擦力較大,不會發生滑輪造成移動不便。
優選的,粉碎機構包括轉軸以及密布在轉軸上的彎曲鋼條,彎曲鋼條的數量根據對溝泥粉碎情況的具體需要選擇,且其方向優選為隨機設置,使粉碎效果更好。
優選的,溝泥排出口為設置在粉碎箱下部的若干小孔,或將溝泥排除口設置為大開口,在開口處覆蓋濾網。
優選的,粉碎裝置包括多級粉碎機構,這些粉碎機構分別設于對應的粉碎箱中,且這些粉碎箱互相上下放置,其中相鄰的粉碎箱的溝泥置入口和溝泥排出口的位置互相配合,通過設置多個粉碎箱和粉碎裝置,可以實現對溝泥的多重粉碎,使得粉碎效果更好。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通過設置一機架,以及設置在機架底部的支撐移動裝置和固定在機架上的粉碎裝置,使得傳統需要人工進行的打漿工作由機器完成,操作人員只需將溝泥鏟入溝泥置入口即可,粉碎機構會自動將溝泥打碎,因而節省了大量的人工,工作效率較高。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提供的水稻機插育秧溝泥打漿裝置的左視圖;
圖2是本發明提供的水稻機插育秧溝泥打漿裝置的工作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本發明通過設置機架,以及固定在機架底部的支撐移動裝置和固定在機架上的粉碎裝置,使得傳統需要人工進行的打漿工作由機器完成,操作人員只需將溝泥鏟入溝泥置入口即可,粉碎裝置會自動將溝泥打碎,因而節省了大量的人工,工作效率較高。
如圖1至圖2所示,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水稻機插育秧溝泥打漿裝置,包括機架1,固定在機架上的粉碎裝置2,粉碎裝置2包括粉碎箱、設置于粉碎箱內部的粉碎機構以及與粉碎機構相連的驅動裝置,粉碎箱的上部設有溝泥置入口21,下部設有溝泥排出口22。機架1底部兩側設置有支撐移動結構4。
本發明在的機架1寬度根據育苗時所使用的機插秧盤5的寬度來設計,其兩個支撐移動結構4位于機插秧盤5的兩邊,使用時操作人員將溝泥鏟入到溝泥置入口21中,溝泥經粉碎機構粉碎后從溝泥排出口22排出,落入到機插秧盤5中。待一個地方的溝泥處理完成后,將水稻機插育秧溝泥打漿裝置移動,繼續打漿過程。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通過設置一機架1,以及設置在機架1底部的支撐移動裝置4和固定在機架上的粉碎裝置,使得傳統需要人工進行的打漿工作由機器完成,操作人員只需將溝泥鏟入溝泥置入口21即可,因而節省了大量的人工,工作效率較高。
作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本發明的水稻機插育秧溝泥打漿裝置的支撐移動結構4設計為兩個橢球形的浮筒。育苗過程中的水稻田里會有大量的水和淤泥,傳統的機械在水稻田里不易移動,本發明的水稻機插育秧溝泥由于涉及了外部形狀為橢球型的支撐移動結構4,在水稻田中受到的阻力較小,且因其自身會受到一定的浮力,進一步減小了水稻田的阻力。其中,支撐移動結構4在其一端設有連接結構41,用于連接外部牽引機構。連接結構41可以簡單的設置為一個鐵環,通過繩索連接外部的牽引機構以實現水稻機插育秧溝泥裝置的移動。當然支撐移動結構4的外部并不限定是橢球型,也可以是水滴形或只有一側是橢球型,另一側是柱體的形狀。
作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支撐移動結構4也可以設為兩個車輪,車輪的形狀為多邊形,包括內輪以及與內輪同軸的外輪,內輪和外輪通過在外周邊處設置板材和貼條固定。因為車輪為框架結構,且其運動時為轉動,所以其在水稻田中不會受到很大的阻力,且其多邊形的外邊結構使其與地面的摩擦力較大,不會發生滑輪造成移動不便。
作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粉碎機構包括轉軸以及密布在轉軸上的彎曲鋼條,彎曲鋼條的數量根據對溝泥粉碎情況的具體需要選擇,且其方向優選為隨機設置,使粉碎效果更好。
作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粉碎機構的轉軸直接與發動機3相連,或通過齒輪/皮帶與發動機3相連。
作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溝泥排除口22為設置在粉碎箱下部的若干小孔。溝泥排出口22也可以設為大開口,在開口處覆蓋濾網同樣可以達到對溝泥的篩選效果,使得還未被粉碎的溝泥繼續在粉碎裝置中被粉碎。
作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發動機選擇汽油發動機。本發明的水稻機插育秧溝泥打漿裝置因其工作環境是在水田中,且其對動力的要求不大,因此采用汽油發動機避免可以不拉電線,也避免了柴油機啟動緩慢的缺點。
作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粉碎裝置包括多個粉碎結構,分別置于對應的多組粉碎箱中,這些粉碎箱互相上下放置,其中相鄰的粉碎箱的溝泥置入口21和溝泥排出口22的位置互相配合,通過設置多個粉碎箱和粉碎裝置,可以實現對溝泥的多重粉碎,使得粉碎效果更好。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通過設置一機架,以及設置在機架底部的支撐移動裝置和固定在機架上的粉碎裝置2,使得傳統需要人工進行的打漿工作由及其完成,操作人員只需將溝泥鏟入溝泥置入口即可,粉碎機構會自動將溝泥打碎,因而節省了大量的人工,工作效率較高。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