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水產養殖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提高青竹魚養殖中水質穩定性的方法。
背景技術:
青竹魚,俗稱倒刺鲅,屬鯉科,主要分布在越南河及與越南山水相連的廣西龍州縣水口河、麗江河段,常棲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或山澗溪谷之中。為雜扁草食性魚類,體色清綠,背部灰黑,喜食浮萍、蔬菜、嫩葉及人工配合飼料。青竹魚具有食性雜、抗病力強和養殖效益高等特點,而且肉質肥美、鮮嫩爽滑,是制作生魚片、紅燒魚的上好原料。青竹魚生長在珠江水系名貴經濟魚類之一,青竹魚中除含有豐富蛋白質、脂肪外,還含豐富的硒、碘等微量元素,故有抗衰老、抗癌作用,魚肉中富含核酸,這是人體細胞所必須的物質,核酸食品可延緩衰老,輔助疾病的治療。在水質清新流動的深水體中,不喜歡在水面或淺水位游動,常棲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或山澗溪谷之中。耐低氧能力差,對溶氧的要求與青魚、鯉魚相似,最適水溫為18-25℃。該魚食性雜,生長較青魚、草魚慢,尤以0-1齡生長最慢,而1-2齡生長較快。
由于野生的青竹魚繁殖能力低,加之大量捕撈,數量減少,已不能滿足人的日常需求,進行人工飼養勢在必行。青竹魚的人工繁殖魚種較困難,大多從淡水河里捕撈野生魚苗,所以大規格的魚種較少,一般為2-5厘米居多,價格也較高。青竹魚對于水質的要求極高,人工養殖中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青竹魚的存活率以及魚肉的品質,要想提高養殖收益,就必須從解決水質問題出發。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問題,提供了一種提高青竹魚養殖中水質穩定性的方法,將養殖水域的各項指標達到優良的狀態,提高了青竹魚的存活率和肉質。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提高青竹魚養殖中水質穩定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養殖塘經過徹底清淤,撒上石灰石,暴曬5-7天,按照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準備魚塘泥:腐葉土50-60份、泥炭土40-45份、黃壤30-35份、河沙28-30份、草木灰15-20份、蚯蚓糞15-18份、煤渣13-15份、蛭石10-15份,將上述成分混合后裝入麻袋,平鋪在魚塘底部,厚度為10-15厘米;
(2)在麻袋上鋪設植草磚,種上青苔,注入清水,養殖浮游生物,穩定10-15天后,測定水體的ph值,調節至7.0-7.8,在青竹魚養殖塘四周建設草坪,種植野牛草、結縷草、早熟禾、黑麥草和扁穗冰草中的一種或幾種,將魚苗投入到魚塘進行養殖;
(3)在養殖過程中,分別在水稻的拔節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揚花期,將魚塘的10-20%的水量抽運到稻田,在稻田存放2-3天后再抽運相同量的稻田水到魚塘,同時,每隔2-3個月使用em光合菌菌種凈化一次水體。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步驟(1)中所述的腐葉土和蚯蚓糞經過腐熟發酵后與剩余原料混合曬制至板結狀,再裝入麻袋中。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步驟(2)所述的浮游生物在水體中的含量為20-30毫升/升,各組成所占比例為金藻10-15%、隱藻10-15%、漆口藻10-15%、蘭裸甲藻10-15%、空球藻10-15%、衣藻10-15%,剩余為各種雜藻。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步驟(2)所述的水體ph調節方法為:ph偏低使用生石灰、草木灰一些堿性的物質進行調節,偏低則向池中均勻潑灑醋酸、鹽酸一些酸性物質,處理1-2天后,再次測量,重新調節一次。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步驟(3)所述的em光合菌菌種使用分光光度計測量得到的吸光值為1.7-1.9,每毫升含光合活菌個數為50-60億,使用量為10-20毫升/畝。
本發明相比現有技術具有以下優點:針對現有的人工養殖中,沒有把空調節好水質健康,直接影響到青竹魚的存活率以及魚肉的品質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提高青竹魚養殖中水質穩定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養殖魚塘池底的處理,將魚塘經過測底清淤后,將新制的魚塘泥曬至板結放入麻袋中平鋪于池低,再加上植草磚種植青苔,防止了飼料以及魚類糞便造成的水生物的瘋長,水質惡化,造成泛塘,降低水產品品質;(2)在魚塘周圍種植耐寒保濕草類,能夠起到穩定大氣、土壤、微生物的三重作用,維持生態平衡,向水體中投放浮游生物,在穩定了水體的ph值后投入魚苗進行養殖,防止魚苗的死亡;(3)在養殖過程中密切關注水質變化,利用稻田凈化水質的作用,在抽穗期至揚花期稻田可有效減少養殖水的氨氮含量,在拔節期至孕穗期可顯著減少硝酸鹽含量,有利改善池塘養殖環境,有利保護環境,還可以使水稻充分利用養殖水體中的養分,減少稻田肥料的施用,將水體的溶氧量控制在5-7毫克/升,水體氨氮濃度控制在0.05-0.1毫克/升,亞硝酸鹽控制在0.08-0.15毫克/升,水體透明度為40-60厘米,防止水體變化,而治理不及時引發疾病,從而將青竹魚的成活率提高至95以上,養殖收益提高了30-40%。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一種提高青竹魚養殖中水質穩定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養殖塘經過徹底清淤,撒上石灰石,暴曬5天,按照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準備魚塘泥:腐葉土50份、泥炭土40份、黃壤30份、河沙28份、草木灰15份、蚯蚓糞15份、煤渣13份、蛭石10份,將上述成分混合后裝入麻袋,平鋪在魚塘底部,厚度為10厘米;
(2)在麻袋上鋪設植草磚,種上青苔,注入清水,養殖浮游生物,穩定10天后,測定水體的ph值,調節至7.0,在青竹魚養殖塘四周建設草坪,種植野牛草、結縷草、早熟禾、黑麥草和扁穗冰草中的一種或幾種,將魚苗投入到魚塘進行養殖;
(3)在養殖過程中,分別在水稻的拔節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揚花期,將魚塘的10%的水量抽運到稻田,在稻田存放2天后再抽運相同量的稻田水到魚塘,同時,每隔2個月使用em光合菌菌種凈化一次水體。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步驟(1)中所述的腐葉土和蚯蚓糞經過腐熟發酵后與剩余原料混合曬制至板結狀,再裝入麻袋中。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步驟(2)所述的浮游生物在水體中的含量為20毫升/升,各組成所占比例為金藻10%、隱藻10%、漆口藻10%、蘭裸甲藻10%、空球藻10%、衣藻10%,剩余為各種雜藻。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步驟(2)所述的水體ph調節方法為:ph偏低使用生石灰、草木灰一些堿性的物質進行調節,偏低則向池中均勻潑灑醋酸、鹽酸一些酸性物質,處理1天后,再次測量,重新調節一次。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步驟(3)所述的em光合菌菌種使用分光光度計測量得到的吸光值為1.7,每毫升含光合活菌個數為50億,使用量為10毫升/畝。
實施例2
一種提高青竹魚養殖中水質穩定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養殖塘經過徹底清淤,撒上石灰石,暴曬6天,按照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準備魚塘泥:腐葉土55份、泥炭土43份、黃壤32份、河沙29份、草木灰17份、蚯蚓糞16份、煤渣14份、蛭石12份,將上述成分混合后裝入麻袋,平鋪在魚塘底部,厚度為13厘米;
(2)在麻袋上鋪設植草磚,種上青苔,注入清水,養殖浮游生物,穩定13天后,測定水體的ph值,調節至7.4,在青竹魚養殖塘四周建設草坪,種植野牛草、結縷草、早熟禾、黑麥草和扁穗冰草中的一種或幾種,將魚苗投入到魚塘進行養殖;
(3)在養殖過程中,分別在水稻的拔節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揚花期,將魚塘的15%的水量抽運到稻田,在稻田存放2天后再抽運相同量的稻田水到魚塘,同時,每隔2.5個月使用em光合菌菌種凈化一次水體。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步驟(1)中所述的腐葉土和蚯蚓糞經過腐熟發酵后與剩余原料混合曬制至板結狀,再裝入麻袋中。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步驟(2)所述的浮游生物在水體中的含量為25毫升/升,各組成所占比例為金藻12%、隱藻13%、漆口藻11%、蘭裸甲藻13%、空球藻13%、衣藻12%,剩余為各種雜藻。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步驟(2)所述的水體ph調節方法為:ph偏低使用生石灰、草木灰一些堿性的物質進行調節,偏低則向池中均勻潑灑醋酸、鹽酸一些酸性物質,處理1天后,再次測量,重新調節一次。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步驟(3)所述的em光合菌菌種使用分光光度計測量得到的吸光值為1.8,每毫升含光合活菌個數為55億,使用量為15毫升/畝。
實施例3
一種提高青竹魚養殖中水質穩定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養殖塘經過徹底清淤,撒上石灰石,暴曬7天,按照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準備魚塘泥:腐葉土60份、泥炭土45份、黃壤35份、河沙30份、草木灰20份、蚯蚓糞18、煤渣15份、蛭石15份,將上述成分混合后裝入麻袋,平鋪在魚塘底部,厚度為15厘米;
(2)在麻袋上鋪設植草磚,種上青苔,注入清水,養殖浮游生物,穩定15天后,測定水體的ph值,調節至7.8,在青竹魚養殖塘四周建設草坪,種植野牛草、結縷草、早熟禾、黑麥草和扁穗冰草中的一種或幾種,將魚苗投入到魚塘進行養殖;
(3)在養殖過程中,分別在水稻的拔節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揚花期,將魚塘的20%的水量抽運到稻田,在稻田存放3天后再抽運相同量的稻田水到魚塘,同時,每隔3個月使用em光合菌菌種凈化一次水體。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步驟(1)中所述的腐葉土和蚯蚓糞經過腐熟發酵后與剩余原料混合曬制至板結狀,再裝入麻袋中。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步驟(2)所述的浮游生物在水體中的含量為30毫升/升,各組成所占比例為金藻15%、隱藻15%、漆口藻15%、蘭裸甲藻15%、空球藻15%、衣藻15%,剩余為各種雜藻。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步驟(2)所述的水體ph調節方法為:ph偏低使用生石灰、草木灰一些堿性的物質進行調節,偏低則向池中均勻潑灑醋酸、鹽酸一些酸性物質,處理2天后,再次測量,重新調節一次。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步驟(3)所述的em光合菌菌種使用分光光度計測量得到的吸光值為1.9,每毫升含光合活菌個數為60億,使用量為20毫升/畝。
對比試驗
分別使用本發明實施例1-3的方法管理水質,養殖青竹魚,同時以現有的人工養殖青竹魚方法養殖同一批青竹魚魚苗,作為對照組,每組養殖面積均為0.5畝,每組養殖青竹魚數量相同,其余無關變量也保持一致,在養殖過程中,分三次對水質進行測量,分為前期、中期和后期,將水體水質的測量結果記錄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實施例在青竹魚養殖前期、中期和后期測定水質結果表
表2對照組在青竹魚養殖前期、中期和后期測定水質結果表
青竹魚達到成熟上市的體重后,對青竹魚的養殖情況進行整理,將結果記錄如下表所示:
其中粗蛋白的測定采用的是凱式定氮法,氨基酸的測定采用的是氨基酸分析儀法。
通過對比試驗,可以看出本發明提供的提高青竹魚養殖中水質穩定性的方法,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肉質相比于同類產品占據了良好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