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食用菌栽培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到一種袋栽金針菇出菇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金針菇作為我國常見的食用菌之一,因其菌柄脆嫩、菌蓋黏滑、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受到人們的喜愛。金針菇含有人體必需氨基酸成分較全,其中賴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尤其豐富,且含鋅量比較高,對增強智力尤其是對兒童的身高和智力發育有良好的作用,人稱“增智菇”;金針菇中還含有一種叫樸菇素的物質,有增強機體對癌細胞的抗御能力,常食金針菇還能降膽固醇,預防肝臟疾病和腸胃道潰瘍,增強機體正氣,防病健身;金針菇可抑制血脂升高,降低膽固醇,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經常食用金針菇,不僅可以預防和治療肝臟病及胃、腸道潰瘍,而且也適合高血壓患者、肥胖者和中老年人食用,這主要是因為它是一種高鉀低鈉食品。
目前,我國金針菇工廠化栽培方式主要以騷菌出菇的傳統栽培“直生法”管理,和通過“催蕾-抑制-再生”的“再生法”管理。直生法騷菌過程由人工完成,若騷菌不到位,易導致出菇不整齊、產量不穩定等;而再生法雖產量較高,但管理較直生法較困難,且延長了出菇時間,增加了種植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袋栽金針菇出菇的栽培方法。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選擇優質菌株并選用玉米芯、木屑、麥麩等為原料,然后通過將原料攪拌、裝袋、滅菌、接種、培菌得生產用菌袋。最后通過敞口出菇、出菇管理、采集、后期管理完成整套栽培過程。
一種袋栽金針菇高效出菇的栽培方法,包括一下步驟:
1.選用菌種:選擇無雜菌、菌絲生長狀況良好且適合本地氣候生長的金針菇品種做為種源。
2.原料組成:將玉米芯、麩皮、木屑按2:1:1質量比例混合組成栽培料。
3.拌料、裝袋:將上述原料混合起來并攪拌均勻得到混合原料,然后調整含水量為55-70%。將拌好的原料裝入20cm×40cm栽培袋中。
4.滅菌、接種:將制作好的栽培料筐放入高壓滅菌鍋中,121℃滅菌150-180min。待栽培料溫度降至36-40℃時,將金針菇菌種播撒至栽培料袋中,菌種與栽培料質量比例為1:10,翻料使菌種與栽培料混勻,同時起到疏松栽培料的效果。
5發菌:養菌培養室溫度控制19-21℃,菌袋料溫不超過24℃,空氣相對濕度63%以下,菌絲蓋面后,每天通風6-8次,每次8-10分鐘。同時要加強通風管理,防止袋內缺氧而導致菌絲生長緩慢。接種后發菌30d至菌絲長滿菌袋,后熟4-6d。
6開袋:割掉離料面1~1.5cm的塑料袋膜,將搔菌機調至適合的轉速,然后帶動刀片進行工作,一個人同時握住兩個菌袋放在固定位置,推至運轉的刀片處,兩秒即完成搔菌,將據料面1cm菌料切掉后,不經灌水,于出菇房進行出菇管理。
7催蕾:前3-5天以料面菌絲恢復為主,溫度保持在16℃,濕度保持90%,加大通風;第5-7天菌絲開始扭結形成魚籽狀原基,應降為14℃,濕度逐漸降低,保持85%,減少通風,隨著原基逐漸分化形成菇蕾,溫度漸降至抑制馴化溫度,具體為第8-9天降為12℃,第10-11天降為10℃,第12-13天降為9℃,第14-15天降為8℃;
8抑制:菇蕾形成后,菇柄長至3-5㎝時,包塑料套片,轉入抑制室,溫度保持4-6℃,每天光照4-8小時,周期為6-8天。
9促柄伸長:周期6-8天,溫度6-8℃,嚴格控制光照、通風和濕度,直至采收。
本發明的優點在于:通過采用一種袋栽金針菇高效出菇的栽培方法,該法與傳統直生法、再生法相比,生產周期縮短了30%以上,生物轉化率可達98%以上,且操作簡便可以作為一種新型金針菇栽培模式廣泛推廣。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1、選用菌種:選擇無雜菌、菌絲生長狀況良好且適合本地氣候生長的金針菇品種做為種源。
2、原料組成:將玉米芯、麩皮、木屑按2:1:1比例混合組成栽培料。
3、拌料、裝袋:將上述原料混合起來并攪拌均勻得到混合原料,然后調整含水量為55%。將拌好的原料裝入20cm×40cm栽培袋中。
4、滅菌、接種:將制作好的栽培料筐放入高壓滅菌鍋中,121℃滅菌160min。待栽培料溫度降至37℃時,將金針菇菌種播撒至栽培料袋中,翻料使菌種與栽培料混勻,同時起到疏松栽培料的效果。
5、發菌:養菌培養室溫度控制19℃,菌袋料溫不超過24℃,空氣相對濕度63%以下,菌絲蓋面后,每天通風7次,每次9分鐘。同時要加強通風管理,防止袋內缺氧而導致菌絲生長緩慢。接種后發菌30d至菌絲長滿菌袋,后熟5d。
6、開袋:割掉離料面1cm的塑料袋膜,將搔菌機調至適合的轉速,然后帶動刀片進行工作,一個人同時握住兩個菌袋放在固定位置,推至運轉的刀片處,兩秒左右即可完成搔菌,將據料面1cm菌料切掉后,不經灌水,于出菇房進行出菇管理。
7、催蕾:前3-5天以料面菌絲恢復為主,溫度保持在16℃,濕度保持90%,加大通風;第5-7天菌絲開始扭結形成魚籽狀原基,應降為14℃,濕度逐漸降低,保持85%,減少通風,隨著原基逐漸分化形成菇蕾,溫度漸降至抑制馴化溫度,具體為第8-9天降為12℃,第10-11天降為10℃,第12-13天降為9℃,第14-15天降為8℃;
8、抑制:菇蕾形成后,菇柄長至4㎝時,包塑料套片,轉入抑制室,溫度保持5℃,每天光照6小時,周期為7天。
9、促柄伸長:周期7天,溫度7℃,嚴格控制光照、通風和濕度,直至采收。
實施例2
1、選用菌種:選擇無雜菌、菌絲生長狀況良好且適合本地氣候生長的金針菇品種做為種源。
2、原料組成:將玉米芯、麩皮、木屑按2:1:1比例混合組成栽培料。
3、拌料、裝袋:將上述原料混合起來并攪拌均勻得到混合原料,然后調整含水量為70%。將拌好的原料裝入20cm×40cm栽培袋中。
4、滅菌、接種:將制作好的栽培料筐放入高壓滅菌鍋中,121℃滅菌160min。待栽培料溫度降至37℃時,將金針菇菌種播撒至栽培料袋中,翻料使菌種與栽培料混勻,同時起到疏松栽培料的效果。
5、發菌:養菌培養室溫度控制20℃,菌袋料溫不超過24℃,空氣相對濕度60%以下,菌絲蓋面后,每天通風6次,每次8分鐘。同時要加強通風管理,防止袋內缺氧而導致菌絲生長緩慢。接種后發菌30d至菌絲長滿菌袋,后熟4d。
6、開袋:割掉離料面1.5cm的塑料袋膜,將搔菌機調至適合的轉速,然后帶動刀片進行工作,一個人同時握住兩個菌袋放在固定位置,推至運轉的刀片處,兩秒左右即可完成搔菌,將據料面1cm菌料切掉后,不經灌水,于出菇房進行出菇管理。
7、催蕾:前3-5天以料面菌絲恢復為主,溫度保持在16℃,濕度保持90%,加大通風;第5-7天菌絲開始扭結形成魚籽狀原基,應降為14℃,濕度逐漸降低,保持85%左右,減少通風量,隨著原基逐漸分化形成菇蕾,溫度漸降至抑制馴化溫度,具體為第8-9天降為12℃,第10-11天降為10℃,第12-13天降為9℃,第14-15天降為8℃;
8、抑制:菇蕾形成后,菇柄長至3㎝時,包塑料套片,轉入抑制室,溫度保持4℃,每天光照4小時,周期為6天。
9、促柄伸長:周期6天,溫度6℃,嚴格控制光照、通風和濕度,直至采收。
實施例3
1、選用菌種:選擇無雜菌、菌絲生長狀況良好且適合本地氣候生長的金針菇品種做為種源。
2、原料組成:將玉米芯、麩皮、木屑按2:1:1比例混合組成栽培料。
3、拌料、裝袋:將上述原料混合起來并攪拌均勻得到混合原料,然后調整含水量為55%。將拌好的原料裝入20cm×40cm栽培袋中。
4、滅菌、接種:將制作好的栽培料筐放入高壓滅菌鍋中,121℃滅菌160min。待栽培料溫度降至37℃時,將金針菇菌種播撒至栽培料袋中,翻料使菌種與栽培料混勻,同時起到疏松栽培料的效果。
5、發菌:養菌培養室溫度控制21℃,菌袋料溫不超過24℃,空氣相對濕度63%以下,菌絲蓋面后,每天通風8次,每次10分鐘。同時要加強通風管理,防止袋內缺氧而導致菌絲生長緩慢。接種后發菌30d左右至菌絲長滿菌袋,后熟6d。
6、開袋:割掉離料面1cm的塑料袋膜,將搔菌機調至適合的轉速,然后帶動刀片進行工作,一個人同時握住兩個菌袋放在固定位置,推至運轉的刀片處,兩秒即可完成搔菌,將據料面1cm菌料切掉后,不經灌水,于出菇房進行出菇管理。
7、催蕾:前3-5天以料面菌絲恢復為主,溫度保持在16℃,濕度保持90%,加大通風;第5-7天菌絲開始扭結形成魚籽狀原基,應降為14℃,濕度逐漸降低,保持85%,減少通風量,隨著原基逐漸分化形成菇蕾,溫度漸降至抑制馴化溫度,具體為第8-9天降為12℃,第10-11天降為10℃,第12-13天降為9℃,第14-15天降為8℃;
8、抑制:菇蕾形成后,菇柄長至5㎝時,包塑料套片,轉入抑制室,溫度保持6℃,每天光照8小時,周期為8天。
9、促柄伸長:周期8天,溫度8℃,嚴格控制光照、通風和濕度,直至采收。
各實施例中的具體栽培結果如下表所示: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的涵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