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農作物種植
技術領域:
,具體涉及一種水稻盆栽裝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在土壤中,含氧量影響土壤氧化還原狀態、營養元素及重金屬元素化學行為(有效性或毒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及活性、土壤結構、還原性物質(有毒物質或溫室氣體)排放等。土壤缺氧將引發土壤的脫n作用,鐵、錳和硫的還原,而大量還原性物質如no2-、mn2+、fe2+、s2-或hs-積累,會對植物根系產生毒害作用。據有關資料,目前我國稻田土壤次生潛育化面積已達20%以上,嚴重地區達40%以上,而土壤次生潛育化的深層次原因正是土壤氧營養不足。水稻屬沼澤性植物,為適應缺氧環境,水稻體內形成了由皮層細胞發育的裂生通氣組織。這一組織由葉至根連成一體,在節間及莖根交接處通過細胞間隙相通,能將大氣中的氧氣和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由氣孔經葉脈、葉鞘轉運至節部通氣組織,而后通過根部的細胞間隙到達根尖。通氣組織對氧的吸收和轉運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水稻對氧的需求。但在水稻的不同生育期,需氧量是不一樣的,其中孕穗期至抽穗期是水稻需氧最多的時期,而此時也正是水稻一生中需水的高峰期,灌水必然導致根際含氧量降低,兩者矛盾非常突出。水稻早衰現象已成為制約水稻產量提高的主要因素,而由于根系活力下降導致的根系早衰是水稻早衰的重要原因。土壤氧營養成為影響水稻根系生長發育和構建和諧稻田生態環境的關鍵性因素和應用基礎性問題。水稻盆栽后便于搬運而不損傷植株,但傳統的盆栽水稻常常因為土壤障礙而不能正常生長發育,如土壤缺氧、盆栽土壤不易量化調節等,造成盆栽水稻的養分利用率低、根系發育遲緩、產量形成的生態生理失衡、早衰等現象和問題。目前并沒有一種高效盆栽種植水稻的相關報道。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水稻盆栽裝置及其使用方法。本發明提供的水稻盆栽裝置能夠解決盆栽水稻土壤供氧不暢的技術難題,使水稻根系健壯發達,水稻植株在氧營養豐富的環境中茁壯成長。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水稻盆栽裝置,包括底部封口的桶體,所述桶體側壁底端設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連通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出口位置設有掛環,所述桶體的外側壁上間隔裝有與所述掛環相配合的多個掛鉤。優選的是,所述桶體為圓柱形。優選的是,所述桶體的高度為30~50cm,所述桶體的直徑為35~40cm。優選的是,所述桶體內外兩側設有刻度線。優選的是,所述排水管的內徑為1~1.5cm。優選的是,所述排水管為軟管。優選的是,所述排水口處設有開關。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技術方案所述水稻盆栽裝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關閉排水口,在桶體中裝入1/2~4/5深度的土,灌滿水,靜置;打開排水口,將排水管掛于土面上方2~3cm處,移栽水稻;一周后,將排水管掛于桶體底端上方3~6cm處,每周灌水一次。優選的是,所述靜置時間為12~24h。優選的是,所述移栽的水稻秧齡為20~30天。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水稻盆栽裝置及其使用方法。本發明提供的水稻盆栽裝置通過調整軟管掛靠的高度實現了可調式控水,通過排水過程把空氣“吸”入土壤,有利于土壤內氣體的交換,能夠解決盆栽水稻土壤供氧不暢的技術難題,使水稻根系健壯發達,養分利用率高,水稻植株在氧營養豐富的環境中茁壯成長,避免了水稻早衰等問題。附圖說明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1提供的水稻盆栽裝置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水稻盆栽裝置,包括底部封口的桶體,所述桶體側壁底端設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連通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出口位置設有掛環,所述桶體的外側壁上間隔裝有與所述掛環相配合的多個掛鉤。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所述水稻盆栽裝置的結構如圖1所示,圖1中,水稻盆栽裝置為圓柱形桶體,包括設置在桶體頂部的手把,桶體外側壁的掛鉤和刻度線,桶體側壁底端的排水口、與排水口聯通的排水管和排水管出口處的掛環。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所述桶體為圓柱形。本發明所述圓柱形桶體有利于土壤的裝載與卸載,以及便于桶內土壤量及水量的計算。本發明對所述桶體的材質沒有特殊的限定,采用本領域技術人員熟知的栽植用桶體的常規材質即可。在本發明中,所述桶體優選為透明。在本發明中,所述桶體頂部優選安裝把手,以便于運輸,把手的數量優選為兩個。在本發明中,所述桶體的高度為30~50cm,優選為45cm;所述桶體的直徑為35~40cm,優選為38cm。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所述桶體側壁的底端設置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的長度優選為3~4cm,外徑優選為1~1.5cm。在本發明中,所述排水口處設有開關,控制水的排出。在本發明中,所述排水口處設置有排水管,與排水口連通。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所述排水管的內徑為1~1.5cm,優選為1.2cm。本發明所述排水管優選為可拆卸安裝的排水管,本發明對排水管與排水口的連接方式沒有特殊的限定,采用常規排水口與排水管的連接方式即可。在本發明中,所述排水管為軟管。在本發明中,所述軟管的長度為80~100cm。在本發明中,所述排水管的出口設有掛環,所述掛環的作用為固定排水口的高度。在本發明中,所述軟管的材質優選為塑料。在本發明中,所述桶體內外兩側設有刻度線,刻度線優選在同一位置,所述刻度線從桶體底部開始計數,計數單位優選為cm。在本發明中,所述刻度線位置優選為透明,用于觀察土壤或水位的高度。在本發明中,所述刻度線的安裝位置優選為排水口正對面或1/2正對面。在本發明中,對應所述刻度線的高度位置設置有掛鉤。在本發明中,相鄰掛鉤的間距優選為1cm。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技術方案所述水稻盆栽裝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關閉排水口,在桶體中裝入1/2~4/5深度的土,灌滿水,靜置;打開排水口,將排水管掛于土面上方2~3cm處,移栽水稻;一周后,將排水管掛于桶體底端上方3~6cm處,每周灌水一次。本發明關閉排水口,在桶體中裝入1/2~4/5深度的土,優選裝入3/5深度的土,灌滿水,靜置。在本發明中,所述靜置的時間為12~24h,更優選為14h。在本發明中,所述靜置的作用為浮土層的沉淀。靜置后,本發明打開排水口,將排水管掛于土面上方2~3cm處,移栽水稻后,高于土面2~3cm的水自動排出,維持水稻秧苗處于2~3cm的水層中,提供淹水的環境是為了使秧苗恢復活力。在本發明中,移栽用水稻的秧齡優選為20~30天,更優選為25天,所述移栽的數量優選為每桶3~5棵,更優選為3棵,當秧苗數量為3時,所述秧苗優選呈等邊三角形排布。本發明在移栽一周后,將排水管掛于桶體底端上方3~6cm處,更優選為5cm處,每周灌水一次,直至水稻成熟。在本發明中,每次灌水優選灌滿水桶,高于桶體底端3~6cm的水會自動排出。在本發明中,每盆水稻在同一水分狀態下生長發育,水稻植株生長發育均勻一致,能夠消除處理間本底的差異,得到的水稻適合科學研究應用。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水稻盆栽裝置及其使用方法做進一步詳細的介紹,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實施例。實施例1水稻盆栽裝置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在桶體為50cm高的盆栽裝置中裝入25~40cm高的水稻田干土。在確認排水開關處于關閉狀態后,向盆栽裝置中注滿水,過夜平衡(12h)后,打開排水口,將排水管的掛環掛于土面上方2~3cm處,進行水稻秧苗移栽,每桶移栽3棵秧苗,秧齡為20~30天,三棵秧苗的排布呈等邊三角形。秧苗移入盆栽桶后,保持排水口開關處于開放狀態,這樣高出土層2~3cm的水就會自動排出,這樣可以維持秧苗2~3厘米的水層中,保持這種水層一周。一周后把排水管的掛環掛在距桶底部5cm的掛鉤上,保持排水口開關處于開放狀態,高于5cm刻度的水自動排出。每周灌水(灌至滿刻度)一次,自由落干至5cm刻度線,直到水稻成熟。對照采用相似形狀相同體積的普通水桶,按傳統方法進行水分管理。兩種處理的肥料水平一致。分別于齊穗期后30天和收獲前1天,測定分析水稻莖稈直徑和抗折力參數。從表1與表2可以看出,本發明的水稻盆栽裝置培養的水稻均顯著增加莖稈直徑和抗折力,且對莖稈基部第1、2和3節間的直徑及抗折力增加較基部第4節間明顯,說明本發明水稻盆栽裝置使水稻莖稈抗倒能力顯著增強(表1、表2)。表1、不同盆栽裝置對水稻莖稈直徑的影響(單位:毫米)*d1、d2、d3和d4分別指基部第1、2、3和4節間直徑,供試水稻品種為中浙優1號。表2、不同盆栽裝置對水稻莖稈抗折力的影響(單位:牛頓)*d1、d2、d3和d4分別指基部第1、2、3和4節間,供試水稻品種為中浙優1號。于始穗期取樣分析或活體測定稻株的多項生理指標(表3)表明,(1)于始穗期挖取整叢稻株,用自來水沖洗根部后,把根部與地上部分開,調查根系并測定根系活力。表明,本發明水稻盆栽裝置處理均顯著增加始穗期的根長與根干重。(2)四氮唑還原強度是水稻根系活力的傳統表達參數,從表3可以看出,本發明水稻盆栽裝置處理顯著增強始穗期的水稻根系活力。(3)利用li-6400光合作用測定系統于始穗期對稻株劍葉進行活體測定,表明,本發明水稻盆栽裝置處理對始穗期劍葉光合速率也有增強效果。表3、不同盆栽裝置對稻株各項生理參數的影響(中浙優1號)*始穗期取樣分析表4、不同盆栽裝置對水稻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項目每盆穗數每穗粒數結實率%千粒重.g產量/盆.g產量差常規盆栽20.816074.427.668.2/本發明水稻盆栽裝置21.516980.928.178.8﹢15.5*供試水稻品種為中浙優1號。表4為盆栽水稻收獲后的產量結構分析,表明本發明水稻盆栽裝置顯著提高水稻結實率和千粒重,進而顯著增加產量,產量增幅達15.5%。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
技術領域: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當前第1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