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蔬菜栽培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設施蔬菜的壟溝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設施蔬菜已成為我國蔬菜生產的主要方式。但病害高發始終是設施蔬菜產業的突出問題,致使農民每年因此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究其根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棚室內濕度過大引起的病害易發且難治,相應的也增加了病害防治的農藥使用量,從而引發一系列問題。
設施大棚的密閉環境不利于通風排濕,常見細菌性、真菌性病原菌偏愛高濕環境。而傳統溝灌模式使空氣濕度驟增,為灰霉病、白粉病、霜霉病、葉霉病等提供了適宜的環境。在這其中,設施蔬菜栽培的起壟模式和灌溉方式對棚室內濕度高低起著決定性作用。
壟溝覆膜栽培是設施蔬菜栽培的常用模式,在灌溉方式上主要采用溝灌與滴灌方式。目前關中地區主要采用壟上栽苗,壟溝操作行走,其模式橫截面如:圖1,圖2,圖1.圖2中的壟溝均未覆膜,圖1直接在溝內澆水,由于蒸發量大,會持續造成棚室內濕度過高,密閉的棚室單純依靠頂部通風很難降低其中空氣濕度,引起病害爆發。并且在澆水后的幾天內溝內泥濘濕滑,操作者很難進行農事操作,降低了棚室的可操作性。圖2雖采用滴灌模式,但與圖1類似,當滴灌量大時,過多的灌溉水會流入溝內,造成與圖1同樣的問題。對于棚室內濕度控制及生產操作造成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設施蔬菜的壟溝栽培方法。該方法灌溉時由于溝內覆膜可避免水分的過量蒸發,既不會造成空氣濕度的升高,可保水省水,降低灌水總量。同時壟上不會造成泥濘現象,便于操作行走,有效解決了目前存在的問題。
其具體技術方案為:
一種設施蔬菜的壟溝栽培方法,采用壟上行走,壟肩栽培植株,壟溝灌溉并覆膜。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整地起壟,壟的形狀為梯形,壟頂部寬60cm,底部寬90cm,溝底部寬30cm;
步驟2、植株定植于壟肩,植株寬窄行距50cm×70cm;
步驟3、澆緩苗水,若選擇溝灌模式,直接在溝內灌溉;若選擇滴灌模式,在壟肩鋪設滴灌管,滴灌;
步驟4、待緩苗后在溝內覆蓋地膜,壟上不覆膜。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通過對比試驗發現,本發明的新型模式下棚室較當前模式內空氣濕度同時期低25%。番茄、黃瓜灰霉病病情指數降低20%,番茄葉霉病病情指數下降15%,黃瓜白粉病病情指數降低30%,黃瓜霜霉病病情指數降低20%,發生率顯著低于當前模式。壟上土壤含水量較當前降低35%,不會造成泥濘濕滑,農事操作便利,為設施農業頻繁作業提供條件。總體來講,在保證設施蔬菜正常生長的基礎上解決了當前存在的問題。該方法灌溉時由于溝內覆膜可避免水分的過量蒸發,既不會造成空氣濕度的升高,可保水省水,降低灌水總量。同時壟上不會造成泥濘現象,便于操作行走,適合推廣應用。
附圖說明
圖1是傳統溝灌模式橫截面圖;
圖2是傳統滴灌模式橫截面圖;
圖3是本發明起壟灌溉模式橫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案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實施例
設施番茄、黃瓜推薦壟溝尺寸:溝寬30cm,壟寬90cm,植株定植于壟肩上,寬窄行栽培,植株:行距50×70cm,株距50cm(番茄)、33cm(黃瓜)。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披露的技術范圍內,可顯而易見地得到的技術方案的簡單變化或等效替換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