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草烏頭種植
技術領域:
,具體涉及一種草烏頭種子育苗方法。
背景技術:
:草烏頭(AconitumkusnezoffiiReichb.)在蒙藥臨床制藥中應用廣泛,沒有草烏頭約三分之一的蒙藥方劑將無法使用,但是目前草烏頭的藥用來源主要依靠野生資源,難以滿足市場需求。且不同產地草烏頭中生物堿含量差異很大,為臨床制藥帶來很大風險。關于草烏頭(AconitumkusnezoffiiReichb.)的種植技術目前少有少量研究和學術報導,主要方法是塊根移栽和播種。塊根繁殖已經在小范圍生產中應用,龍明文(草烏栽培技術[J].農村經濟與技術,2003,10:032)、陳玉寶(北烏頭栽培管理技術[J].特種經濟動植物,2014,17(6):42-43.)等均報導了這種方法,于第一年9至10月挖去野生草烏頭塊根,選取芽頭飽滿、健康無病蟲害的塊根在當年11月至12月播種,或者貯存至第二年3至4月進行播種。這種方法雖然易成活,但是塊根數量有限,繁殖系數低,且繁殖時間長以后品種易退化,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草烏頭大面積生產的技術問題。楊廣民等人關于草烏的論述是:草烏可采用秋播或育苗移栽技術,打破種子休眠的處理方法是在室外層積89天試驗發芽率為80%。該技術存在兩個問題:一,根據該著作前文的考證認為草烏的基原植物主要是烏頭(AconitumcarmichaeliDebx.)和北烏頭(AconitumkusnezoffiiReichb.),此外還有其他14種烏頭屬植物同樣被鑒定為草烏的原植物,文中對種子休眠解除的試驗并未指明是哪一種植物。根據樊亞妮(中國北方地區部分烏頭屬植物種質資源調查及其引種繁育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7.)和周麗霞(烏頭屬部分植物的資源調查及引種栽培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8)的研究,烏頭屬植物種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休眠,一般通過赤霉素浸種或者低溫層積方法可以解除種子休眠,但是不同種對赤霉素和低溫處理的敏感程度不同,提高種子萌發率的最適赤霉素濃度和最佳處理時間也不同,其中北烏頭(AconitumkusnezoffiiReichb.)種子的休眠程度最深,常規處理并不能打破休眠。二,這種種子處理方法只能在當年冬季適宜的環境下可操作,處理時間長,從環境和時間上的限制性都比較大。陳玉寶等在吉林選取光照充足的向陽緩坡地進行繁殖,種子于第一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采收后,用500mg/L赤霉素浸泡5小時后低溫層積處理,于第二年5月上旬播種前1~2周在25℃光照培養箱進行催芽處理后播種,8~12天出苗,出苗率94%以上。這種方法很明確,但是對于處理溫度和最短處理時間并沒有明確論述,且赤霉素處理種子增加了操作工序且赤霉素造價較高,若種子量大,生產成本隨之增加。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針對以上問題,確定了草烏頭(AconitumkusnezoffiiReichb.)解除種子休眠的明確溫度條件和處理時間并進行容器育苗,繁殖系數大大提高,并且不會出現品種退化的問題,是未來草烏頭規范化種植的根本方法。本發明的主要內容包括種子預處理技術、容器育苗技術以及苗期管理三個方面,通過這些步驟進行草烏頭苗的培育,為后續大田移栽提供充足的種苗。本發明采用的具體技術方案如下:一種草烏頭種子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種子預處理:將草烏頭種子進行層積處理,處理溫度為-5~-1℃,處理時間為40~45天;(2)容器育苗:容器中裝入育苗基質,所述育苗基質由花土和蛭石組成,并澆透水;將步驟(1)中處理后的種子播入容器中,覆土,在光照下進行培養;培養3~5天出苗;出苗后保證陽光充足。步驟(1)中,因草烏頭種子具有較深程度的形態生理休眠,未經處理或者處理方式不合理的種子完全不萌發或者萌發率低、萌發整齊度差,從而影響出苗率和出苗整齊度,所以在發芽前種子需要進行合適的預處理。由于烏頭屬植物種類繁多,每一種烏頭屬植物種子的生理特性都完全不同。本發明是根據草烏頭種子的生理特性,研究得到提高出苗率和出苗整齊度的草烏頭種子的育苗方法。目前一些現有的層積處理種子的方法通常是將種子置于1~10℃溫度中,但是經過試驗研究,這種層積處理方式對解除草烏頭種子的休眠并沒有效果。而本發明創造性的將層積溫度設置在-5~-1℃,效果十分顯著。在本發明層積處理期間,在合適的溫度和濕度下,使得草烏頭種子完成一系列的生理后熟處理,能夠使得種子的生長抑制物質含量下降,且作用均一,使得種子的出苗整齊度高。草烏頭種子具有形態生理性綜合休眠,且種子內部存在水溶和醇溶性抑制物,這導致種子休眠程度較深,并且野生草烏頭種子休眠程度不一致,常規方法難以打破休眠。在合適的低溫潮濕條件下,草烏頭種子通過完成一系列形態和生理后熟過程,種胚生長至足夠體積、胚形態完全分化,種子內抑制物水解釋放,種子開始萌發。經過這樣的處理,不僅解決了草烏頭種子因休眠難以發芽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草烏頭種子因休眠程度不一致導致的發芽和出苗不整齊的問題。通過這兩個問題的解決,為生產應用中種子繁殖苗期統一管護提供了便利和前提。種子選擇:選擇當年采收的種子,自然風干,脫粒清洗。層積處理中,對于細砂的選擇:不同粒徑沙粒對種子生育影響不同,本發明對細沙粒徑的要求為小于等于0.8mm。細沙濕度對于層積處理種子也具有一定影響,本發明經過篩選優化得到細沙的濕度為28~32%,經過試驗驗證,草烏頭種子在該濕度下能夠進行較好的生理后熟。細沙濕度的判斷手握成團,掉地以后均勻散開。細沙的pH值為6.0-7.5,滿足草烏頭種子解除休眠狀態的環境要求。層積處理中,所述種子和細沙的質量比例為1:3~4,優選的,所述種子和細沙的質量比例為1:3。層積處理中,首先在容器底部鋪1.5~2.5cm厚度的細沙,然后放入拌好的種子和細沙至容器口4~5cm處,在上面覆蓋3.5~4.5cm的細砂,繼續覆蓋使細砂呈拱形突起,增加覆蓋厚度能夠減少水分散失,在裝好的容器頂部再加蓋透氣性覆蓋物(如尼龍袋、布等)。層積處理期間進行1~2次檢查,打開覆蓋物以后,如果細砂干燥,則在表面用噴壺噴灑少量水,保證細砂濕度基本不變;檢查完后,迅速蓋好覆蓋物,放回-5~-1℃的恒溫箱中。層積處理40~45天后,將裝有種子的容器放置在陰涼處解凍6~8h,然后去掉遮蓋物和表面覆蓋的細砂,將細砂和種子攤開,在陰涼處風干20~30分鐘后,用直徑為1mm的細篩將種子篩出,進行播種。當層積處理時間超過45天的話,發芽率不會明顯提高,并且超過45天的話,發現出苗整齊度大幅度降低,而在高密、高產的條件下,提高群體生長整齊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層積處理時間短于40天的話,草烏頭種子的發芽率顯著降低。優選的,為達到最優異的效果,處理時間為6周。步驟(2)中,容器育苗,就是用特定容器培育作物的育苗方式,容器盛有養分豐富的培養土等基質,使苗的生長發育獲得較佳的營養和環境條件。基質的選擇對于出苗具有較大的影響,考慮到基質的固定性、持水性、通氣性、緩沖和提供營養的能力,本發明根據草烏頭的生理生長特性篩選優化得到適合它的固體基質,該固體基質的容重和孔隙度,能夠提高空氣和水分的含量。優選的,該基質是由花土和蛭石按照質量比1~2:1組成,為了使得出苗率更高,進一步優選的,所述花土和蛭石的質量比例為1:1。花土是市面銷售的通用型有機營養土,主要成分是天然草炭、珍珠巖、羊糞、生物有機肥、椰糠等,pH值在5.6~7.0之間,適用于各種觀花植物、觀葉植物,各式盆栽、蔬菜及幼苗。培養溫度設置在14~16℃,優選的,培養溫度為15℃。本發明采用容器育苗,使得草烏頭幼苗成活率高、緩苗期短、發根快、生長旺盛。容器的選擇:育苗容器種類很多,形狀、大小、制作材料也多種多樣,可根據作物種類、育苗周期、苗木規格等的不同要求進行選擇。本發明選擇直徑12cm的塑料花盆。播種前,將花土和蛭石混合均勻裝入容器中,要求裝土高度為距容器上方1.5~2cm處,每個容器澆透水后晾一天,使容器中的基質濕潤但不黏濕。選擇水分含量的原則是,晾一天后的含水量為含水量的60%,播種后以不使種子周圍產生一層水膜為原則。優選的,每個容器中播入3粒種子,然后覆土0.4~0.6cm(優選0.5cm),噴濕表面。優選的,培養時,2~3天澆一次水,每次澆水要保證澆透。優選的,光照強度為2LX以上,便于幼苗正常生長。出苗后保證陽光充足是指出苗至第一片真葉長成期間保證陽光充足,土壤濕潤;此后苗期管護主要是適當遮蔭,不僅要保證土壤濕潤,還要保證空氣濕潤。因野生植株小氣候均是水邊、林下、林緣,空氣濕度大。上述技術方案中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發明采用草烏頭種子繁殖,繁殖系數遠遠高于塊根繁殖方法。(2)本發明采用草烏頭種子繁殖,植株變異性強,不會因長期栽植而出現品種退化的現象。(3)本發明僅需在種子處理完成后進行播種即可,減少了人工用量,降低了生產成本。(4)本發明針對特色蒙藥植物草烏頭(AconitumkusnezoffiiReichb.)的野生栽培馴化難的問題,發明了一種通過草烏頭種子進行繁殖育苗的技術方法,通過精確的種子預處理技術提高發芽率和出苗整齊度,效果顯著,通過苗期合理管護調高保苗率,且成本低,解決草烏頭由野生變栽培過程中的繁殖技術難關,實現快速擴繁,規模化生產。(5)根據草烏頭種子的生理生長特性,本發明篩選優化得到層積處理中的溫度和時間,對打破種子的休眠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提高了草烏頭的發芽率,發芽率達到92~94%(3天)和出苗率高達96%以上(5天,發芽率是指經過層積的種子胚根突破種皮并且達到種子長度的種子占供試種子的比例;出苗率是指露白的種子播種后,子葉露出地面的植株數占總播種數的比例),縮短了出苗時間;不需要使用赤霉素、生長素等促進生長的物質,保證了出苗整齊度,并降低了成本。附圖說明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1中的草烏頭育苗照片。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實施例1一種草烏頭種子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種子預處理技術將當年采收的種子在自然風干、脫粒清選后,與濕度約為30%的細砂按照1:3的比例拌勻。細沙粒徑要求:可以通過孔徑為0.8mm細篩的砂;細砂濕度(30%左右)判斷:手握成團,掉地以后均勻散開。細沙的pH值為6.0-7.5。將拌好的種子放置在木箱、花盆等可透氣的容器中,首先在容器底部鋪1.5~2.5cm厚度的濕砂,然后放入拌好的種子和砂至容器口4~5cm處,在上面覆蓋3.5~4.5cm的濕砂,繼續覆蓋使濕砂呈拱形突起,增加覆蓋厚度、減少水分散失,在裝好的容器頂部再加蓋透氣性覆蓋物(如尼龍袋、布等)。將裝好的種子及容器放置在-5~-1℃恒溫箱中6周,期間可進行1~2次檢查,打開覆蓋物以后,如果細砂干燥,則在表面用噴壺噴灑少量水,保證細砂濕度大致不變。檢查完后,迅速蓋好覆蓋物,放回恒溫箱中。6周后,首先將裝有種子的容器放置在陰涼處解凍6~8h,然后去掉遮蓋物和表面覆蓋的細砂,將濕砂和種子攤開,在陰涼處風干20~30分鐘后,用直徑為1mm的細篩將種子篩出,進行播種。(2)容器育苗技術容器育苗基質為花土(購自淮安卉盛農林園藝發展有限公司):蛭石為1:1的土壤基質,容器為直徑12cm的塑料花盆。將土壤基質混合均勻裝入花盆,要求裝土高度為距花盆上方1.5cm處,每個花盆澆透水后晾1天,使盆土濕潤但不黏濕。將處理好的種子播入花盆,每花盆播入3粒種子,均勻擺放,然后均勻覆土0.5cm,用噴壺噴濕表面覆土。將花盆放置于帶有光照的培養架上,培養溫度為15℃,2~3天澆一次水,每次澆水要保證澆透。播種3~5天出苗,出苗率可達96%,要求育苗培養實驗室陽光充足(一般為2LX以上),若光照不足,則需在出苗2天后打開培養架燈光進行補光。出苗至第一片真葉長成期間保證陽光充足,土壤濕潤;此后苗期管護主要是適當遮蔭,不僅要保證土壤濕潤,還要保證空氣濕潤。采用該育苗方法培養得到的草烏頭幼苗如圖1所示。對比例1與實施例1的區別是:將裝好的種子及容器放置在4℃恒溫箱中6周,其它操作和工藝條件與實施例1相同。在4℃下層積六周種子發芽率顯著降低至64%。對比例2與實施例1的區別是:將裝好的種子及容器放置在-5~-1℃恒溫箱中2周,其它操作和工藝條件與實施例1相同。在-5~-1℃恒溫箱中處理2周發芽率僅36~40%,低溫處理時間不夠,種子發芽率顯著降低。對比例3與實施例1的區別是:育苗基質是由花土和農田土按照質量比例1:1混合,其它操作和工藝條件與實施例1相同。不同育苗基質在出苗時間上的差異不大,但苗長勢(主要是指苗高)和保苗率(苗存活率)之間有較大差異,苗存活率=存活苗數/出苗總數×100%。實驗例1采用實施例1、對比例1~3中的育苗方法對草烏頭進行育苗,進行發芽率檢測。檢測結果見表1:首次計數時間為播種第3天,末次計數時間為播種第28天。表1表2對象測定時間株高(cm)展開葉數實施例1播種第45天5.91對比例1播種第45天5.51對比例2播種第45天6.11對比例3播種第45天4.51注:株高、展開葉數為隨機調查的10株平均數。結論:由表1和可得,相比于對比例1~3,實施例1中的育苗方法使得草烏頭的出苗率高、出苗整齊度高,苗高和苗存活率顯著提高,其中關鍵的因素是由于實施例1采用了合理的層積處理溫度和時間,并且在育苗管理時,采用了合適的育苗基質,正是掌握了這些關鍵因素,才使得草烏頭育苗具有顯著的效果。上述實施例為本發明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實質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