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農用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微耕機換檔機構。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的微耕機換檔機構,包括撥叉軸,通過帶動撥叉軸轉動,從而使連接在撥叉軸上的撥塊撥動變速齒輪實現換檔操作。目前的微耕機換檔,換檔執行機構通常都是通過換檔桿直接與撥叉軸連接進行撥動,會出現檔位指示不清晰,使用中震動或受外力情況下滑檔或跳檔的情況。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微耕機換檔機構,便于檔位清楚穩定的切換,換檔后使檔位保持在對應位置,避免滑檔。
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微耕機換檔機構,包括換檔臂和撥叉軸,還包括安裝在變速箱上的換檔卡板,所述換檔卡板上設有多個檔位卡槽,所述撥叉軸一端連接撥叉另一端連接有支撐座,所述換檔臂位于檔位卡槽內,并穿過所述支撐座,所述換檔臂與支撐座之間設置有使換檔臂保持在檔位卡槽內的保持機構。
采用上述結構,換檔臂轉動帶動撥叉軸轉動進行檔位切換,切換至檔位時,通過保持機構使得換檔臂在切換完成后回復并保持在檔位卡槽內,避免滑檔,保證檔位切換的穩定性。
進一步,所述檔位卡槽沿前后方向布置,換檔臂左右擺動而進入或退出檔位卡槽,換檔臂前后轉動實現檔位切換。
進一步,所述換檔臂穿過支撐座,并通過支撐件豎向支撐在支撐座上,該換檔臂與支撐座之間有間隙,所述保持機構為彈簧,該彈簧套設在換檔臂外,彈簧一端抵在支撐座上,另一端抵在換檔臂設置的限位件上。
進一步,所述支撐件為設置在換檔臂上的凸臺或檔片,所述限位件設置在換檔臂下端,彈簧垂直頂在支撐座下端,使換檔臂與支撐座保持垂直狀態。
進一步,所述支撐座包括上耳座、下耳座和連接在上耳座和下耳座之間的連接塊,所述連接塊與撥叉軸連接,所述保持機構設置在下耳座與換檔臂之間。
進一步,所述上耳座上開設有條形孔,所述換檔臂向上穿出所述條形孔,在退出或進入檔位卡槽時,所述換檔臂沿條形孔長度方向運動,在切換檔位時換檔臂帶動支撐座沿垂直于條形孔長度方向轉動。
進一步,所述上耳座和下耳座水平設置,所述撥叉軸通過扁頭與連接塊中部連接,通過撥叉軸帶動撥叉轉動進行換檔。
進一步,還包括換檔桿,所述換檔桿架設在扶手座上,該換檔桿與換檔臂之間通過連接頭連接,所述換檔桿穿設在連接頭內并能相對于連接頭豎向轉動,所述換檔臂穿設在連接頭內并能相對于連接頭水平轉動。
進一步,所述連接頭上開設有豎直安裝孔、水平安裝孔以及分別與豎直安裝孔、水平安裝孔相交的限位孔,所述換檔桿前端彎折并伸入水平安裝孔內,換檔臂上端伸入豎直安裝孔內,該換檔臂和換檔桿上均設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孔內穿設有限位銷,限位銷卡在限位槽內限制換檔桿和換檔臂脫出所述連接頭。
進一步,所述扶手座上安裝有支撐架,所述換檔桿卡入支撐架上開設的卡孔內,并能在卡孔內前后移動和擺動。
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換檔臂轉動帶動撥叉軸轉動進行檔位切換,切換至檔位時,通過保持機構使得換檔臂在切換完成后回復并保持在檔位卡槽內,避免受外力或機器震動導致跳檔或掉檔、滑檔,保證檔位切換的穩定性。該結構操作方便,通過兩步式操作,使換檔更準確、清晰,避免掛檔不準、換檔不到位等誤操作出現安全事故的情況。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4為圖3中A-A剖視圖;
圖5為變速箱和支撐座及保持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2中I處放大視圖;
圖7為圖3中J處放大視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連接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連接頭的剖視圖。
零件標號說明
1 換檔臂
2 支撐座
21 上耳座
22 連接塊
23 下耳座
24 條形孔
25 通孔
3 換檔卡板
4 彈簧
41 支撐件
42 限位件
43 螺母
5 變速箱
6 連接頭
61 豎直安裝孔
62 水平安裝孔
63 限位孔
64 限位銷
7 扶手座
8 換檔桿
9 支撐架
91 卡孔
92 卡銷
10 撥叉軸
11 限位槽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實施例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微耕機換檔機構,如圖1至圖4所示,其包括換檔臂1和撥叉軸10,還包括安裝在變速箱1上的換檔卡板3,換檔卡板3可通過螺栓等固定在變速箱1上,換檔卡板3上設有多個檔位卡槽31,撥叉軸10一端連接撥叉,另一端連接有支撐座2,所述換檔臂1位于檔位卡槽31內,并穿過所述支撐座2,在換檔時換檔臂1對支撐座2施加扭力,使得支撐座2和撥叉軸10同步轉動,從而帶動撥叉轉動進行換檔;在換檔臂1與支撐座2之間設置有使換檔臂1保持在檔位卡槽31內的保持機構,即換檔完成后使其停留在檔位卡槽31內,防止自動滑出而滑檔,在外力作用時換檔臂1才退出檔位卡槽31。
進一步地,換檔卡板3水平安裝在變速箱1上,檔位卡槽31沿前后方向布置,換檔臂1左右擺動而進入或退出檔位卡槽31,換檔臂1前后轉動實現檔位切換。
所述換檔臂1穿過支撐座2開設的通孔25,并通過支撐件41豎向支撐在支撐座2上,該換檔臂1與支撐座2之間留有間隙,以便換檔臂1能夠與支撐座2之間相對小幅度的擺動,本實施例中保持機構為彈簧4,該彈簧4套設在換檔臂1外,彈簧4一端抵在支撐座2上,另一端抵在換檔臂1設置的限位件上,即彈簧4在支撐座2與限位件之間處于壓縮狀態,常態時換檔臂1是位于檔位卡槽31內的,彈簧4受壓均勻,在換檔臂1轉動換檔,當換檔臂1前后移動至需要的檔位時,此時由于換檔臂1產生偏轉,使得彈簧4靠換檔臂1偏移的一側受力較大,當放開換檔臂1后,彈簧4需要回復到受力均勻的位置,因此在彈力作用下使得換檔臂1進入檔位卡槽31內,并保持。
如圖4和圖5所示,其中,支撐座2包括水平設置的上耳座21、下耳座23以及連接在上耳座21和下耳座23之間的連接塊22,上耳座21、下耳座23和連接塊22形成U形結構,所述連接塊22與撥叉軸10連接,支撐件41為設置在換檔臂1上的凸臺或檔片,凸臺或檔片位于下耳座23上方,支撐在下耳座23上,所述限位件設置在換檔臂1下端,限位件為墊片42,墊片42由安裝在換檔臂1下端的螺母43支撐,彈簧4垂直頂在支撐座2下端,使換檔臂1與下耳座23保持垂直狀態。
進一步地,上耳座21上沿左右方向開設有條形孔24,換檔臂1向上穿出所述條形孔24,在退出或進入檔位卡槽31時,所述換檔臂1沿條形孔24長度方向(即左右方向)運動,在切換檔位時換檔臂1帶動支撐座2沿垂直于條形孔24長度方向轉動(即前后方向)。本例中前后換檔時,換檔臂1與上耳座21接觸,并帶著上耳座21和下耳座23同步轉動,通過上耳座21和下耳座23,使得換檔力臂增大,操作更輕松。由于設置的條形孔24,在換檔臂1進入或退出檔位卡槽31時,避免與支撐座2產生干涉,而在前后運動檔位切換時又能與支撐座2之間傳遞撥動力。
撥叉軸10通過扁頭和緊固件等與連接塊22中部連接,通過撥叉軸10帶動撥叉轉動進行換檔。
進一步地如圖1和圖6所示,為了便于操作,還設置有換檔桿8,換檔桿8架設在扶手座7上,該換檔桿8與換檔臂1之間通過連接頭6連接,換檔桿8穿設在連接頭6內并能相對于連接頭6豎向轉動,換檔臂1穿設在連接頭6內并能相對于連接頭6水平轉動。
其中,扶手座7上安裝有支撐架9,支撐架9上開設有卡孔91,換檔桿8卡入卡孔91內通過卡銷92限制其滑出,換檔桿8與卡孔91之間有間隙,并能在卡孔91內前后移動和左右擺動。擺動時帶動換檔臂1進入或退出檔位卡槽31,前后移動時進行檔位切換。
具體地參見圖7至圖9,連接頭6上開設有豎直安裝孔61、水平安裝孔62以及兩個限位孔63,其中一個限位孔63與豎直安裝孔61垂直相交,另一個限位孔63與水平安裝孔62垂直相交,限位孔63內穿設有限位銷64,并通過開口銷限制其脫出限位孔63,換檔桿8前端彎折并伸入水平安裝孔62內,換檔臂1上端伸入豎直安裝孔61內,該換檔臂1上部和換檔桿8的彎折部均設置有限位槽11,當換檔臂1和換檔桿8分別伸入各自的安裝孔后,限位銷64裝入限位孔63,并卡在限位槽11內限制換檔桿8和換檔臂1脫出所述連接頭6,但換檔臂1可相對于連接頭6水平轉動,換檔桿8能夠相對于連接頭6豎向轉動。本例中通過兩個方向轉動,換檔桿8左右擺動時以支撐架9的卡孔91為支點,前后移動時以卡孔91為導向,使換檔桿8能夠帶動換檔臂1左右移動和前后擺動,操作簡單方便。
本實用新型操作方便,通過兩步式操作,使換檔更準確穩定,避免了掛檔不準或者換檔不到位的情況,并且通過彈簧4和換檔臂1的自鎖功能,使得換檔后換檔臂1保持在檔位卡槽31內,不滑檔。
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