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漁具配件,尤其指一種配重轉環墜。
背景技術:
垂釣是很多人喜歡的一種休閑方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垂釣愛好者也越來越多。不僅垂釣水平會影響垂釣體驗,漁具裝備也會影響到垂釣體驗;如今,漁具裝備以及各種配件也在不斷地進行著改進。
由于不同的魚種在水中游動的深淺各有不同,為了使魚鉤能夠下到所需水深,需要在魚線上增加不同的配重,現在市面上各種魚線配重形式多樣,其中最為常用便是配重水中墜和配重轉環墜。
現有的配重轉環墜具有多種規格,每種規格代表著不同的重量,垂釣愛好者在外出釣魚時,需要攜帶多個不同規格的配重轉環墜才能滿足需要,十分不便;另外,現有的配重轉環墜多存在轉動不暢的缺陷,容易發生纏線的現象,因此其結構有待進一步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現狀,提供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調整配重重量,轉動靈活的一種配重轉環墜。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配重轉環墜,包括墜體,墜體的上、下兩端分別制有凸頭,凸頭之間形成配鉛纏繞部,該配鉛纏繞部上繞置有用于調整重量的卷鉛;凸頭分別設置有連接頭,連接頭能轉動地與轉動套的一端相配合,轉動套的另一端與轉環相配合,轉環包括有環狀部和呈T字形結構的連接部,連接部能轉動地與所述轉動套相配合。
優化的技術措施還包括:
上述的卷鉛上設置有用于表示規格的刻度線。
上述的凸頭的外端呈球面結構。
上述的連接頭與凸頭為一體成型的整體結構。
上述的連接頭的截面呈T字形結構。
上述的連接頭的端部為一球頭。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配重轉環墜,其墜體上設置有配鉛纏繞部,使用者可以通過調整繞置的卷鉛的多少來調整轉環墜的重量,外出垂釣時,只需要攜帶一個配重轉環墜,再根據實際需要現場繞置卷鉛即可,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墜體的上下各設置有一轉動套,連接頭與轉動套轉動連接,再由轉動套與轉環轉動連接,這樣,整個配重轉環墜上便有4處能夠轉動,保證了配重轉環墜轉動的靈活性,能夠有效防止纏線現象的發生,也使魚咬鉤后更加不易掙脫。
另外,卷鉛上設置有用于表示規格的刻度線,通過該刻度線能夠方便地知道卷鉛纏繞后轉環墜的規格,方便了重量的調節。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去掉卷鉛后的剖視示意圖;
圖3是圖2中A部放大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去掉卷鉛后的剖視示意圖;
圖5是圖4中B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1至圖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的附圖標記為:墜體1、凸頭11、配鉛纏繞部12、卷鉛2、刻度線21、連接頭3、轉動套4、轉環5、環狀部51、連接部52。
實施例一,如圖1至圖3所示,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配重轉環墜,包括墜體1,墜體1的上、下兩端分別制有凸頭11,凸頭11之間形成配鉛纏繞部12,該配鉛纏繞部12上繞置有用于調整重量的卷鉛2;凸頭11分別設置有連接頭3,連接頭3能轉動地與轉動套4的一端相配合,轉動套4的另一端與轉環5相配合,轉環5包括有環狀部51和呈T字形結構的連接部52,連接部52能轉動地與所述轉動套4相配合。
實施例中,卷鉛2上設置有用于表示規格的刻度線21。
墜體1上設置有配鉛纏繞部12,其通過配鉛纏繞部12繞置卷鉛2的多少來調整轉環墜的重量,使用者只需要攜帶一個配重轉環墜,再根據需要現場繞置卷鉛2即可,使用十分方便。配重轉環墜的重量主要由墜體1以及卷鉛2組合構成,卷鉛2的刻度線21表示了纏繞至該位置時,所構成的轉環墜的規格。如纏繞至“0.6”刻度線時,剪去多余卷鉛2后所構成的轉環墜的規格便是“0.6”(重量為2.6g);如纏繞至“0.8” 刻度線時,剪去多余卷鉛2后所構成的轉環墜的規格便是“0.8”(重量為3.0g)。通過刻度線21的設置,能夠方便地知道纏繞卷鉛2后轉環墜的規格,大大方便了轉環墜重量的調節。
為了防止卷鉛2對水資源的污染,卷鉛2表面均涂有環保涂層。墜體1則用銅制成。
實施例中,凸頭11的外端呈球面結構。
球面結構的凸頭11,能夠有效減少水中阻力,也能夠在拖動魚線時形成流線形水流,使擬餌具有更逼真的擺動效果,使魚上鉤率更高。
實施例中,連接頭3與凸頭11為一體成型的整體結構。
實施例中,連接頭3的截面呈T字形結構。
本配重轉環墜呈上下對稱結構,凸頭11上的連接頭3與轉動套4轉動連接,再由轉動套4與轉環5轉動連接,這樣便在整個配重轉環墜上形成了4處轉動結構,即使其中部分的轉動結構發生了卡死現象,也不會影響整個配重轉環墜轉動的靈活性,能夠避免纏線現象的發生,也使魚咬鉤后脫鉤率更低,提高釣魚的成功率。
實施例二,如圖4至圖5所示,本實施例中的配重轉環墜與實施例一中的配重轉環墜結構相似,所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連接頭3的端部為一球頭。
使用時,兩端的轉環5用于綁魚線,一端的轉環5用于綁主線,另一端的轉環5用于綁子線。
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已闡明,由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做出的各種變化或改型都不會脫離本實用新型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