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殺蟲除霉設備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臭氧殺蟲除霉裝置。
背景技術:
臭氧是一種廣譜、高效、快速的滅菌劑,利用強氧化性,可殺滅使人、動物致病的各種細菌、真菌、病毒及微生物,從而達到除霉的效果。另外,臭氧對于蟲卵熏殺也具有明顯效果,而且蟲子對臭氧不具有抗藥性,解決了害蟲熏殺的難題。目前各類臭氧發生器在空氣、水消毒領域以及糧倉的糧食儲備具有較廣泛的應用。對于糧倉內的除霉殺蟲,在現有技術中,需要操作人員定時來根據糧倉內的環境情況手動啟閉臭氧發生器,不能夠根據糧倉內的環境情況實時切換臭氧發生器的啟閉狀態,另外,在下雨天等特殊環境下,室外的空氣存在很大的濕度,直接通過臭氧發生器通入糧倉內,會使糧食過潮,降低臭氧殺蟲除霉的效果。由于以上兩點,使對糧倉內的糧食的殺蟲除霉處理效率低下。
在公開號為CN2892084的中國專利中公開了糧倉綠色處理臭氧機,其包括:機殼、二十組臭氧發生單元、臭氧發生腔、電氣控制與外接高壓風機。所述的一個臭氧發生單元包括一個中頻高壓電源帶動兩個陶瓷臭氧發生片,臭氧發生腔包括圓形絕緣機殼、四十個陶瓷臭氧發生片組合和進氣過濾網。這種糧倉綠色處理臭氧機雖然能實現對糧倉內進行一定的殺菌除霉處理,但是當外界空氣較為潮濕時,沒有采取相應的預先除濕工作,導致向糧倉通入的臭氧混合氣體里濕度過高,降低臭氧殺蟲除霉的效果。并且糧倉內缺乏臭氧輸入情況的反饋,需要操作人員判斷并啟閉臭氧機,存在一定的不準確性與不實時性。從而導致對糧倉內的糧食的殺蟲除霉處理整體效率低下。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臭氧殺蟲除霉裝置,能夠對所需要殺蟲除霉的空間進行高效率的殺蟲除霉處理。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臭氧殺蟲除霉裝置,包括設置有進風口和出風口的機殼、安裝在機殼內的臭氧發生器以及第一風機,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二風機、與第一風機的輸風口相連接的除濕機以及控制系統,除濕機的輸風口和第二風機的輸風口與所述機殼的進風口相連,所述控制系統包括:濕度檢測單元,用于檢測第二風機進風口處的濕度,并輸出濕度信號;反饋單元,用于檢測所需要殺蟲除霉的空間內的臭氧濃度,輸出一臭氧濃度信號;處理單元,耦接于濕度檢測單元以及反饋單元的輸出端,用于根據所述濕度信號和所述臭氧濃度信號控制第一風機、除濕機、第二風機以及臭氧發生器的啟閉。
進一步的,所述處理單元包括:下限比較電路,耦接于反饋單元的輸出端,將接收到的臭氧濃度信號與下限閾值相比較輸出一第一比較信號;上限比較電路,耦接于反饋單元的輸出端,將接收到的臭氧濃度信號與上限閾值相比較輸出一第二比較信號;啟閉電路,耦接于下限比較電路和上限比較電路的輸出端,用以根據所述第一比較信號和所述第二比較信號控制所述臭氧發生器與電源之間的通斷;濕度比較電路,耦接于濕度檢測單元的輸出端,將接收到的濕度信號與濕度閾值相比較輸出一第三比較信號;切換電路,耦接于濕度比較電路的輸出端,在臭氧發生器導通時,當濕度信號高于濕度閾值時,導通第一風機和除濕機與電源之間的連接并斷開第二風機與電源之間的連接,當濕度信號低于濕度閾值時,導通第二風機與電源之間的連接并斷開第一風機和除濕機與電源之間的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下限比較電路包括:第一電阻R1,其一端耦接于一第一直流電Vout_1,另一端與一第二電阻R2串聯后接地,自第一電阻R1和第二電阻R2之間產生所述下限閾值;第一比較器A,具有一同相輸入端、一反相輸入端及一輸出端,所述同相輸入端耦接于第一電阻R1和第二電阻R2之間,反相輸入端耦接于反饋單元的輸出端,輸出端輸出所述第一比較信號。
進一步的,所述上限比較電路包括:第三電阻R3,其一端耦接于第一直流電Vout_1,另一端與一第四電阻R4串聯后接地,自第三電阻R3和第四電阻R4之間產生所述上限閾值;第二比較器B,具有一同相輸入端、一反相輸入端及一輸出端,所述同相輸入端耦接于第三電阻R3和第四電阻R4之間,反相輸入端耦接于反饋單元的輸出端,輸出端輸出所述第二比較信號。
進一步的,所述啟閉電路包括:第一NPN三極管Q1,其發射極接地,基極通過一第五電阻R5耦接于所述第一比較器A的輸出端并通過一第六電阻R6與發射極共地;第一繼電器KM1,其線圈的第一端耦接于一第二直流電Vout_2,其線圈的第二端耦接于第一NPN三極管Q1的集電極,其常開觸點開關S1的第一端耦接于電源,其常開觸點開關S1的第二端S1out_2耦接于所述臭氧發生器;第一二極管D1,其負極耦接于第一繼電器KM1的線圈的第一端,正極耦接于第一繼電器KM1的線圈的第二端;第二NPN三極管Q2,其發射極接地,基極通過一第七電阻R7耦接于所述第二比較器B的輸出端并通過一第八電阻R8與發射極共地;第二繼電器KM2,其線圈的第一端耦接于第二直流電Vout_2,其線圈的第二端耦接于第二NPN三極管Q2的集電極,其常開觸點開關S2的第一端與第一二極管D1的正極耦接,其常開觸點開關S2的第二端接地;第二二極管D2,其負極耦接于第二繼電器KM2的線圈的第一端,正極耦接于第二繼電器KM2的線圈的第二端;第三繼電器KM3,其線圈一端耦接于第一二極管D1的負極,其線圈的另一端耦接于第一二極管D1的正極,其常開觸點開關S3耦接于常開觸點開關S2的第一端與第一二極管D1的正極之間。
進一步的,所述濕度比較電路包括:第九電阻R9,其一端耦接于第一直流電Vout_1,另一端與一第十電阻R10串聯后接地,自第九電阻R9和第十電阻R10之間產生所述濕度閾值;第三比較器C,具有一同相輸入端、一反相輸入端及一輸出端,所述反相輸入端耦接于第九電阻R9和第十電阻R10之間,同相輸入端耦接于濕度檢測單元的輸出端,輸出端輸出所述第三比較信號。
進一步的,所述切換電路包括:第三NPN三極管Q3,其發射極接地,基極通過一第十一電阻R11耦接于第三比較器C的輸出端并通過一第十二電阻R12與發射極共地;第四繼電器KM4,其線圈的第一端耦接于第二直流電Vout_2,其線圈的第二端耦接于第三NPN三極管Q3的集電極,第四繼電器KM4的常開觸點開關S4的第一端耦接于常開觸點開關S1的第二端S1out_2,其常開觸點開關S4的第二端耦接于第一風機和除濕機;第三二極管D3,其負極耦接于第四繼電器KM4的線圈的第一端,正極耦接于第四繼電器KM4的線圈的第二端;非門NOT_1,具有一個輸入端和一個輸出端,其輸入端耦接于第三比較器C的輸出端;第四NPN三極管Q4,其發射極接地,基極通過一第十三電阻R13耦接于非門NOT_1的輸出端并通過一第十四電阻R14與發射極共地;第五繼電器KM5,其線圈的第一端耦接于第二直流電Vout_2,其線圈的第二端耦接于第三NPN三極管Q3的集電極,第五繼電器KM5的常開觸點開關S5的第一端耦接于常開觸點開關S1的第二端S1out_2,其常開觸點開關S5的第二端耦接于第二風機;第四二極管D4,其負極耦接于第五繼電器KM5的線圈的第一端,正極耦接于第五繼電器KM5的線圈的第二端。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反饋單元實時監測所需要殺蟲除霉的空間內的臭氧濃度,當臭氧濃度信號低于下限閾值時,啟閉電路導通臭氧發生器與電源的連接。同時,通過濕度檢測單元實時監測第二風機進風口處的濕度,當濕度信號高于濕度閾值時,切換電路導通第一風機和除濕機與電源之間的連接并斷開第二風機與電源之間的連接,通過第一風機向除濕機鼓風,再用經除濕機干燥后的風通入機殼內將臭氧發生器產生的臭氧從機殼的出風口帶出,對需要殺蟲除霉的空間進行殺蟲除霉;當濕度信號低于濕度閾值時,切換電路導通第二風機與電源之間的連接并斷開第一風機和除濕機與電源之間的連接,通過第二風機直接對機殼內通風,將臭氧發生器產生的臭氧從機殼的出風口帶出,對需要殺蟲除霉的空間進行殺蟲除霉。當臭氧濃度信號高于上限閾值時,啟閉電路斷開臭氧發生器與電源的連接,同時,處理單元也斷開第一風機、除濕機以及第二風機與電源之間的連接。綜上,處理單元根據所需要殺蟲除霉的空間內的臭氧濃度以及第二風機進風口處的濕度的反饋實時調整臭氧發生器、第一風機、除濕機以及第二風機的啟閉狀態,從而達到了對需要殺蟲除霉的空間進行高效率的殺蟲除霉。
進一步的,所述機殼的進風口處設置有過濾網。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過濾網可以過濾掉向機殼的進風口通入的空氣中的大顆粒物,以免大顆粒物與臭氧發生器發生碰撞,從而達到了增長臭氧發生器的使用壽命的目的。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
(1)處理單元根據所需要殺蟲除霉的空間內的臭氧濃度以及第二風機進風口處的濕度的反饋實時調整臭氧發生器、第一風機、除濕機以及第二風機的啟閉狀態,從而達到了對需要殺蟲除霉的空間進行高效率的殺蟲除霉;
(2)機殼的進風口處設置有過濾網,增長了臭氧發生器的使用壽命;
(3)整個臭氧殺蟲除霉裝置的運作均由控制系統來控制,實時調整各部件的啟閉,減少了維護人員的勞動負擔以及運行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3為沿圖2中A-A線的剖視圖;
圖4為圖3中A部的放大圖;
圖5為控制系統的局部電路圖,示出了反饋單元、下限比較電路、上限比較電路和啟閉電路;
圖6為控制系統的局部電路圖,示出了濕度檢測單元、濕度比較電路和切換電路;
圖7為本實施例中電源單元的電路圖。
附圖標記:1、進風口;2、出風口;3、機殼;4、臭氧發生器;5、第一風機;6、第二風機;7、除濕機;8、控制系統;9、過濾網;10、臭氧發生片;11、臭氧電源;12、耐高壓環氧樹脂板;13、濕度檢測單元;14、反饋單元;15、處理單元;16、電源單元;17、下限比較電路;18、上限比較電路;19、啟閉電路;20、濕度比較電路;21、切換電路。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臭氧殺蟲除霉裝置,如圖1、圖3以及圖4所示,包括開有進風口1和出風口2的機殼3、安裝在機殼3內的臭氧發生器4、第一風機5、第二風機6、與第一風機5的輸風口相連接的除濕機7以及控制系統8,除濕機7的輸風口和第二風機6的輸風口與機殼3的進風口1相連,機殼3的進風口1處安裝有過濾網9,可以很好地過濾掉從機殼3進風口1進入的空氣中的大顆粒物。臭氧發生器4包括多組臭氧發生片10和臭氧電源11。臭氧電源11和臭氧發生片10安裝在耐高壓環氧樹脂板12上,耐高壓環氧樹脂板12再安裝在機殼3上。臭氧電源11耦接于220V交流電源并輸出高壓1萬伏中頻交流電供臭氧發生片10使用,在臭氧發生片10通電后即可把空氣中的氧氣變為臭氧。
如圖5、圖6以及圖7所示,控制系統8包括:濕度檢測單元13,用于檢測第二風機6進風口1處的濕度,并輸出濕度信號;反饋單元14,用于檢測所需要殺蟲除霉的空間內的臭氧濃度,輸出一臭氧濃度信號;處理單元15,耦接于濕度檢測單元13以及反饋單元14的輸出端,用于根據濕度信號和臭氧濃度信號控制第一風機5、除濕機7、第二風機6以及臭氧發生器4的啟閉;以及電源單元16。
電源單元16的電路圖如圖7所示,其輸入端耦接于220V交流電源,經過降壓整流濾波后輸出第一直流電Vout_1,該第一直流電Vout_1為5V;第二直流電Vout_2,該第二直流電Vout_2為12V,以供控制系統8使用,此外,由電源單元16的輸入端直接向第一風機5、除濕機7、第二風機6以及臭氧發生器4供電,即第一風機5、除濕機7、第二風機6以及臭氧發生器4的電源為220V交流電源。
如圖5所示,濕度檢測單元13包括一濕度傳感器,用于檢測第二風機6進風口1處的濕度,并在濕度傳感器的輸出端輸出所述濕度信號。反饋單元14包括一臭氧濃度傳感器,用于檢測所需要殺蟲除霉的空間內的臭氧濃度,在臭氧濃度傳感器的輸出端輸出所述臭氧濃度信號。
如圖5和圖6所示,處理單元15包括:下限比較電路17,耦接于臭氧濃度傳感器的輸出端,將接收到的臭氧濃度信號與下限閾值相比較輸出一第一比較信號;上限比較電路18,耦接于臭氧濃度傳感器的輸出端,將接收到的臭氧濃度信號與上限閾值相比較輸出一第二比較信號;啟閉電路19,耦接于下限比較電路17和上限比較電路18的輸出端,用以根據第一比較信號和第二比較信號控制臭氧發生器4與電源之間的通斷;濕度比較電路20,耦接于濕度傳感器的輸出端,將接收到的濕度信號與濕度閾值相比較輸出一第三比較信號;切換電路21,耦接于濕度比較電路20的輸出端,在臭氧發生器4導通時,當濕度信號高于濕度閾值時,導通第一風機5和除濕機7與電源之間的連接并斷開第二風機6與電源之間的連接,當濕度信號低于濕度閾值時,導通第二風機6與電源之間的連接并斷開第一風機5和除濕機7與電源之間的連接。
下限比較電路17包括:第一電阻R1,其一端耦接于第一直流電Vout_1,另一端與一第二電阻R2串聯后接地,自第一電阻R1和第二電阻R2之間產生下限閾值;第一比較器A,具有一同相輸入端、一反相輸入端及一輸出端,同相輸入端耦接于第一電阻R1和第二電阻R2之間,反相輸入端耦接于臭氧濃度傳感器的輸出端,輸出端輸出第一比較信號。
上限比較電路18包括:第三電阻R3,其一端耦接于第一直流電Vout_1,另一端與一第四電阻R4串聯后接地,自第三電阻R3和第四電阻R4之間產生上限閾值;第二比較器B,具有一同相輸入端、一反相輸入端及一輸出端,同相輸入端耦接于第三電阻R3和第四電阻R4之間,反相輸入端耦接于臭氧濃度傳感器的輸出端,輸出端輸出第二比較信號。
啟閉電路19包括:第一NPN三極管Q1,其發射極接地,基極通過一第五電阻R5耦接于第一比較器A的輸出端并通過一第六電阻R6與發射極共地;第一繼電器KM1,其線圈的第一端耦接于第二直流電Vout_2,其線圈的第二端耦接于第一NPN三極管Q1的集電極,其常開觸點開關S1的第一端耦接于電源,其常開觸點開關S1的第二端S1out_2耦接于臭氧發生器4;第一二極管D1,其負極耦接于第一繼電器KM1的線圈的第一端,正極耦接于第一繼電器KM1的線圈的第二端;第二NPN三極管Q2,其發射極接地,基極通過一第七電阻R7耦接于第二比較器B的輸出端并通過一第八電阻R8與發射極共地;第二繼電器KM2,其線圈的第一端耦接于第二直流電Vout_2,其線圈的第二端耦接于第二NPN三極管Q2的集電極,其常開觸點開關S2的第一端與第一二極管D1的正極耦接,其常開觸點開關S2的第二端接地;第二二極管D2,其負極耦接于第二繼電器KM2的線圈的第一端,正極耦接于第二繼電器KM2的線圈的第二端;第三繼電器KM3,其線圈一端耦接于第一二極管D1的負極,其線圈的另一端耦接于第一二極管D1的正極,其常開觸點開關S3耦接于常開觸點開關S2的第一端與第一二極管D1的正極之間。
濕度比較電路20包括:第九電阻R9,其一端耦接于第一直流電Vout_1,另一端與一第十電阻R10串聯后接地,自第九電阻R9和第十電阻R10之間產生濕度閾值;第三比較器C,具有一同相輸入端、一反相輸入端及一輸出端,反相輸入端耦接于第九電阻R9和第十電阻R10之間,同相輸入端耦接于濕度傳感器的輸出端,輸出端輸出第三比較信號。
切換電路21包括:第三NPN三極管Q3,其發射極接地,基極通過一第十一電阻R11耦接于第三比較器C的輸出端并通過一第十二電阻R12與發射極共地;第四繼電器KM4,其線圈的第一端耦接于第二直流電Vout_2,其線圈的第二端耦接于第三NPN三極管Q3的集電極,第四繼電器KM4的常開觸點開關S4的第一端耦接于常開觸點開關S1的第二端S1out_2,其常開觸點開關S4的第二端耦接于第一風機5和除濕機7;第三二極管D3,其負極耦接于第四繼電器KM4的線圈的第一端,正極耦接于第四繼電器KM4的線圈的第二端;非門NOT_1,具有一個輸入端和一個輸出端,其輸入端耦接于第三比較器C的輸出端;第四NPN三極管Q4,其發射極接地,基極通過一第十三電阻R13耦接于非門NOT_1的輸出端并通過一第十四電阻R14與發射極共地;第五繼電器KM5,其線圈的第一端耦接于第二直流電Vout_2,其線圈的第二端耦接于第三NPN三極管Q3的集電極,第五繼電器KM5的常開觸點開關S5的第一端耦接于常開觸點開關S1的第二端S1out_2,其常開觸點開關S5的第二端耦接于第二風機6;第四二極管D4,其負極耦接于第五繼電器KM5的線圈的第一端,正極耦接于第五繼電器KM5的線圈的第二端。
上述電路中,第一比較器A、第二比較器B以及第三比較器C均為有源電壓比較器,電源接入端耦接于第一直流電Vout_1,接地端接地。非門NOT_1可采用74LS04芯片。
本實施例的臭氧殺蟲除霉裝置的實際工作過程如下:
通過反饋單元14實時監測所需要殺蟲除霉的空間內的臭氧濃度,當臭氧濃度信號低于下限閾值時,第一比較器A輸出高電平,經第一NPN三極管Q1放大后,導通第一繼電器KM1,使常開觸電開關S1閉合,導通臭氧發生器4與電源的連接;同時,第二比較器B也輸出高電平,經第二NPN三極管Q2放大后,導通第二繼電器KM2,使常開觸電開關S2閉合,也導通了第三繼電器KM3,常開觸電開關S3閉合。
同時,通過濕度檢測單元13實時監測第二風機6進風口1處的濕度,當濕度信號高于濕度閾值時,第三比較器C輸出高電平,經第三NPN三極管Q3放大后,導通第四繼電器KM4,使常開觸電開關S4閉合,導通第一風機5和除濕機7與電源之間的連接,非門NOT_1輸出低電平,使第四NPN三極管Q4截止,使第五繼電器KM5的常開觸點開關S5斷開,即斷開第二風機6與電源之間的連接,通過第一風機5向除濕機7鼓風,再用經除濕機7干燥后的風通入機殼3內將臭氧發生器4產生的臭氧從機殼3的出風口2帶出,對需要殺蟲除霉的空間進行殺蟲除霉;當濕度信號低于濕度閾值時,第三比較器C輸出低電平,第三NPN三極管Q3截止,使第四繼電器KM4的常開觸電開關S4斷開,即斷開第一風機5和除濕機7與電源之間的連接,非門NOT_1輸出高電平,經第四NPN三極管Q4放大,使第五繼電器KM5的常開觸點開關S5閉合,即導通第二風機6與電源之間的連接,通過第二風機6直接對機殼3內通風,將臭氧發生器4產生的臭氧從機殼3的出風口2帶出,對需要殺蟲除霉的空間進行殺蟲除霉。
經臭氧殺蟲除霉裝置的不斷排放臭氧,需要殺蟲除霉的空間內的臭氧濃度逐漸升高,當臭氧濃度信號高于下限閾值但低于上限閾值時,第一比較器A輸出低電平,第一NPN三極管Q1截止,但第二比較器B仍輸出高電平,經第二NPN三極管Q2放大,保持第二繼電器KM2導通,使常開觸電開關S2保持閉合,繼而使第一繼電器KM1和第三繼電器KM3保持導通,使臭氧發生器4、第一風機5、除濕機7以及第二風機6保持原有工作狀態。
當臭氧濃度信號高于上限閾值時,第一比較器A和第二比較器B均輸出低電平,使第一NPN三極管Q1和第二NPN三極管Q2截止,第一繼電器KM1、第二繼電器KM2以及第三繼電器KM3均斷開,進而斷開臭氧發生器4、第一風機5、除濕機7以及第二風機6與電源的連接。綜上,處理單元15根據所需要殺蟲除霉的空間內的臭氧濃度以及第二風機6進風口1處的濕度的反饋實時調整臭氧發生器4、第一風機5、除濕機7以及第二風機6的啟閉狀態,從而達到了對需要殺蟲除霉的空間進行高效率的殺蟲除霉。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