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墻體結構,特別涉及垂直綠化水景結構。
背景技術:
垂直綠化又稱立體綠化,一般種植在墻體、陽臺、屋頂等位置,用以增加綠化覆蓋率,或者增加園林景觀的美觀度,既能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又提高了環(huán)境質量。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德國就開始了立體綠化的推廣,包括新加坡、日本、美國等國家也越來越中時垂直綠化。
我國在這方面的起步較晚,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現(xiàn)有技術中,公告號為“CN204929803U”的實用新型專利中公開了一種垂直綠化水景構造,其通過在幾何體形狀的房屋表面設置有營養(yǎng)土和植被,從而實現(xiàn)了綠化的作用,但由于營養(yǎng)土是通過土壤容納框的結構鋪設在墻面上的,在降雨量較大時,雨水落入向外傾斜開口的容納框內,大大增加土壤中的含水量,導致植被吸收水分過多,整體爛根的情況。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減少雨水浸入從而防止植被爛根的垂直綠化水景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xiàn)的:一種垂直綠化水景結構,包括墻面和設置在墻面上的框體,所述框體沿水平方向延伸有轉動桿,所述轉動桿沿框體豎直方向分布,每一所述轉動桿沿自身長度方向設置有種植模塊,所述種植模塊向上設置有供植物生長的開口,所述框體與墻面之間形成有容納腔,所述框體上設置有驅動轉動桿轉動從而使開口朝向容納腔的驅動裝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種植模塊起到了供植物種植的作用,當種滿植物后,種植模塊分布在轉動桿上且轉動桿沿高度方向均勻分布,所以植物生長后形成覆蓋墻面的綠化景觀;植物是朝開口方向向外生長的,開口與外部的接觸面積較大,當降水時,大量雨水會從開口大量到種植模塊內,驅動裝置控制轉動桿發(fā)生旋轉,轉動桿轉動后,開口從朝外設置,轉動至朝容納腔方向,減少了開口與外部的接觸面積,減少了雨水進入,防止種植模塊內土壤含水量上升,避免植物爛根的情況;同時對種植模塊進行旋轉,還可以改變植物接受光照的面積,更好的適應植物的生長;對種植模塊進行旋轉,還可以改變墻面上植物的整體層次感,提高美觀程度。
作為優(yōu)選,所述框體由若干個橫向設置的子框體組成,所述墻面與相鄰子框體之間形成了水景空腔,所述墻面在水景空腔上方設置有水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即植物種植在子框架內的種植模塊內,當水源從墻面上落下時,即在相鄰的子框架之間的水景空腔內,產生了瀑布的效果,對垂直綠化水景結構帶來了更高的美觀程度,同時水再落下的過程中還能對水景空腔兩側的植物提供了水分,使得種植模塊內可以種植需水量大的草本植物,無需在不同時間段內對不同的植物品種進行分別的澆灌。
作為優(yōu)選,所述種植模塊包括填充有土壤的容納盒,所述開口設置在容納盒的上方,所述容納盒相對于開口的另一側設置供轉動桿穿設固定的轉動孔。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轉動孔與轉動桿相互配合,即容納盒在相對于轉動桿的軸向進行移動時,可從轉動孔上拆卸,方便種植模塊進行更換和調整,例如更換死亡的植物或者產生不同視覺效果的植物。
作為優(yōu)選,所述轉動桿內沿自身長度方向設置有與水源連通的供水腔,所述轉動桿和轉動孔的孔壁上貫穿設置有連通容納盒與供水腔的供水孔。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供水腔內的高壓水通過供水孔流入至同一轉動桿上的每一容納盒內,起到了自動供水的效果,減少了后期維護的時間,同時可以將需水量相同的植物種植在同一排上,統(tǒng)一提供定額水量,避免水量過多或過少;同時轉動孔設置在容納盒的底部,供水孔也設置在容納盒的底部,植物根系尖端吸收水分的效果最好,提高了水分的吸收。
作為優(yōu)選,所述供水孔上設置有防止土壤進入供水腔的過濾膜。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過濾膜避免土壤進入供水腔內,避免供水腔被堵塞,容納盒內土壤由于重力或者水的沖刷從供水孔內向供水腔流動,過濾膜內的間隙較小,可以供水通過,但是阻止了土壤向供水腔內移動。
作為優(yōu)選,所述容納盒的內壁上設置有替換層,所述容納盒在開口位置向內延伸有卡嵌替換層的卡嵌塊,所述容納盒在轉動孔位置向容納盒內延伸有分隔替換層的分隔部。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替換層方便對容納盒內的植物進行更換,替換層一般由再生紙制成,減少土壤與容納盒之間的接觸,保證了容納盒內部的整潔,卡嵌塊對替換層的端部起到了限位的作用,防止替換層在容納盒轉動的過程中,從容納盒內脫落,限制了替換層的向外移動,同時防止雨水對替換層在開口位置的浸潤;通過分隔部將替換層分為兩部分,單獨一側的替換層都可以進行拆卸,避免土壤對替換層壓緊在容納盒的底部,替換層無法取出的情況。
作為優(yōu)選,所述容納盒的底部或者背向容納腔的一側貫穿設置有種植孔。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種植孔內可以種植藤本植物,種植孔向下設置,藤本植物通過向下的種植孔后,繼續(xù)向下生長,在上下相鄰的兩排轉動桿之間形成了遮擋下方容納盒的“植物簾”,在下雨時,驅動裝置驅動容納盒向內轉動,使得藤本植物向外轉動遮擋住開口,格擋雨水,避免雨水大量進入開口內,避免土壤的含水量上升,避免植物生長發(fā)生問題。
作為優(yōu)選,所述驅動裝置包括設置在轉動桿上的鏈輪、與鏈輪配合的鏈條、驅動鏈條移動使轉動桿沿自身周向轉動的第一驅動部。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驅動部驅動鏈條進行轉動,由于鏈輪與鏈條相互嚙合,所以在鏈條移動的過程中,鏈輪發(fā)生轉動,從而控制轉動桿發(fā)生轉動,實現(xiàn)了轉動桿上容納盒的轉動,避免雨水進入。
作為優(yōu)選,所述轉動桿內滑移連接有啟閉管,所述啟閉管上設置有與供水孔連通的閉合孔,所述轉動桿的端部設置有驅動啟閉管在轉動桿內移動使供水孔打開和關閉的第二驅動部。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啟閉管再封閉供水孔后,對過濾膜起到了支撐的作用,避免由于土壤的重量壓迫過濾膜,使其向下變形,避免過濾膜破裂;同時第二驅動部驅動啟閉管在轉動桿內移動,使閉合孔與供水孔錯開,使供水孔關閉,避免水過量進入容納盒內,或者使閉合孔與供水孔連通,供水孔打開,對容納盒內提供水,實現(xiàn)了自動供水和斷水。
作為優(yōu)選,所述框體上設置有雨量控制器。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根據不同的降水量,雨量控制器根據檢測到水量,控制轉動桿轉動角度的程度,在大量降水時,轉動桿控制開口轉入容納腔的角度更大,在少量降水時,轉動桿控制開口轉入容納腔的角度小,使一定水量進入容納盒內,減少供水腔內提供的水資源,減少水資源的浪費。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種植模塊起到了供植物種植的作用,當種滿植物后,種植模塊分布在轉動桿上且轉動桿沿高度方向均勻分布,所以植物生長后形成覆蓋墻面的綠化景觀;植物是朝開口方向向外生長的,開口與外部的接觸面積較大,當降水時,大量雨水會從開口大量到種植模塊內,驅動裝置控制轉動桿發(fā)生旋轉,轉動桿轉動后,開口從朝外設置,轉動至朝容納腔方向,減少了開口與外部的接觸面積,減少了雨水進入,即防止種植模塊內土壤含水量上升,避免爛根。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用于體現(xiàn)子框體和水景空腔的位置;
圖2是圖1所示A部放大示意圖,用于體現(xiàn)傳動裝置與轉動桿的連接關系;
圖3是實施例1中轉動桿與容納盒的固定方式;
圖4是實施例1的剖面示意圖,用于體現(xiàn)容納腔的位置;
圖5是圖4所示B部放大示意圖,用于體現(xiàn)過濾膜、轉動孔和轉動桿之間的位置關系;
圖6是實施例2的剖面示意圖,用于體現(xiàn)替換層的位置;
圖7是實施例2的爆炸示意圖;
圖8是實施例3的結構示意圖,用于體現(xiàn)啟閉管的位置;
圖9是圖8所示C部放大示意圖,用于體現(xiàn)啟閉管與轉動桿的連接關系。
圖中,1、墻面;11、容納腔;12、水景空腔;13、水閥;14、雨量控制器;15、水池;16、出水孔;2、框體;21、子框體;3、轉動桿;31、供水腔;32、供水孔;33、過濾膜;4、種植模塊;41、開口;42、容納盒;43、轉動孔;44、替換層;45、卡嵌塊;46、分隔部;47、種植孔;5、驅動裝置;51、鏈輪;52、鏈條;53、第一驅動部;61、啟閉管;62、閉合孔;63、第二驅動部;64、移動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chuàng)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實施例1:如圖1所示,一種垂直綠化水景結構,包括墻面1,墻面1可以為圍墻、建筑外墻面1等,在外墻面1上設置有框體2,框體2由若干個子框體21組成,子框體21沿墻面1的長度方向均勻分布,子框體21的框架結構由不銹鋼鋼管焊接或者連接而成,子框體21可以搭建在外墻面1上與外墻面1連接,如圖4所示,且子框體21朝向外墻面1的一側與外墻面1的外表面之間形成有容納腔11,在框體2的頂部設置有雨量控制器14,雨量控制器14采用公開號為“CN201828678U”的實用新型專利中公開的自動雨量器,其屬于現(xiàn)有技術,在此不做贅述。
如圖1所示,相鄰子框體21與外墻面1之間的位置形成了水景空腔12,外墻面1在水景空腔12的位置可采用由玻璃制成的墻面1,在外墻面1的頂部設置有水池15,水池15內設置有水閥13,在水閥13不斷向水池15內注水的過程中,水從水池15中溢出,或者通過水池15側壁的出水孔16流出,然后在外墻面1上向下流動,在外墻面1位于水景空腔12的部分形成了瀑布的效果;也可以直接在墻面1的頂部設置有水閥13,從而達到使水在墻面1上流動的效果。
如圖1所示,子框體21由橫向設置的轉動桿3與高度方向設置的支撐柱組成,轉動桿3在高度方向上設置有若干個,且轉動桿3與子框體21之間可以通過軸承轉動連接,同時每一轉動桿3之間的間距大小可以不相同;如圖1和圖2所示,轉動桿3上套設有種植模塊4,種植模塊4包括呈長方體設置的容納盒42,容納盒42的上端設置有開口41,容納盒42內設置有營養(yǎng)土,容納盒42在子框體21的同一長度方向上設置有若干個,且通過設置在轉動桿3上的分隔塊隔開;如圖3所示,容納盒42的底壁設置有貫穿容納盒42設置的轉動孔43,即轉動孔43設置在相對于開口41的另一側上;為了避免轉動孔43的孔徑增加容納盒42底壁的厚度,容納盒42的底壁在轉動孔43的位置向容納盒42內延伸有分隔部46,分隔部46的截面形狀呈曲線形,轉動孔43在分隔部46的中心設置,當轉動孔43設置的較大時,通過分隔部46避免容納盒42底部的厚度增加。
如圖3和圖5所示,在容納盒42的側壁上設置有貫穿設置的種植孔47,種植孔47的形狀可以為沿容納盒42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種植孔47,種植孔47的形狀為長方形,可以在種植孔47內種植有長條狀的藤本植物,使得藤本植物在種植過程中根莖和葉片向下生長,同時種植孔47是設置在容納盒42的底部或者背向容納腔11的一側。
如圖2所示,在轉動桿3內設置有供水腔31,如圖3所示,轉動桿3的形狀呈管狀,如圖2所示,管狀的轉動桿3的一端封閉,一端打開,打開的一端連接有水管,水管的兩端分別與供水腔31和水源連通,在水管上可設置有對水管加壓的水泵,或者水管與水池15連通,使水管內的水通過水池15的高度差進行流動。
如圖5所示,轉動桿3與容納盒42配合的位置設置有供水孔32,供水孔32貫穿轉動桿3的側壁和容納盒42的底部,使供水腔31與容納盒42內部連通,從而將水從轉動桿3內向容納盒42內流動,在轉動孔43與轉動桿3之間設置有防止土壤進入供水腔31內的過濾膜33,過濾膜33貼合在轉動孔43的側壁上,然后通過轉動桿3和轉動孔43之間的抵接加強固定效果。
如圖1所示,在子框體21的一側設置有驅動轉動桿3轉動的驅動裝置5,驅動裝置5包括設置在地面上的第一驅動部53,第一驅動部53為電機,如圖2所示,由上至下每一轉動桿3上凸出于子框體21的一端都設置有鏈輪51,電機上也設置有鏈輪51,在首尾兩個鏈輪51之間套設有封閉的鏈條52,通過電機控制鏈條52轉動,使得每一轉動桿3進行轉動;同時需要對每一轉動桿3進行調節(jié)時,也可將驅動裝置5改裝成電機的主軸與轉動桿3連接,通過每一電機驅動每一轉動桿3轉動,從而控制容納盒42轉動。
實施例1的栽種方式為:在容納盒42內移栽草本植物,然后在種植孔47內移栽藤本植物,藤本植物例如常春藤等等,在造型過程中使其下落遮擋住下方的容納盒42,在容納盒42靠近水景空腔12的位置種植有需水量大的植物。
實施例1的工作過程為:當下雨時,雨量控制器14檢測降雨量,當降雨量接近土壤飽和度時,通過控制電機旋轉鏈條52,然后鏈條52與每一轉動桿3上的鏈輪51嚙合傳動,控制轉動桿3轉動,使容納盒42的開口41向容納腔11方向轉動,同時從種植孔47內的藤本植物從容納腔11內移動至外側遮擋住容納盒42的開口41,避免雨水流入開口41內,雨停時,電機反向轉動,使得開口41向外轉動,同時藤本植物重新移入容納腔11內;同時在供水時,水管向轉動桿3內供水,通過供水孔32上的過濾膜33到達容納盒42內。
實施例2:一種垂直綠化水景結構,實施例2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為了方便容納盒42的清洗,如圖6和圖7所示,在容納盒42內設置有替換層44,替換層44由再生紙制成,容納盒42的側壁在開口41位置,向內延伸形成卡嵌塊45,卡嵌塊45圍繞開口41設置,起到了卡嵌替換層44的作用,同時替換層44在容納盒42內由左右兩部分組成,兩者被分隔部46所阻隔。
實施例2的清洗過程為:將容納盒42內的植物倒出,手動將卡嵌塊45位置的替換層44與容納盒42內側壁分離,附著在替換層44上的土壤也被帶出,清理更加方便。
實施例3:一種垂直綠化水景結構,實施例3與實施例1的區(qū)別在于,如圖8和圖9所示,,增加了控制出水孔16出水量的裝置,在轉動桿3內滑移連接有啟閉管61,水從啟閉管61內流動,如圖6所示,啟閉管61上開設有與供水孔32配合的閉合孔62,上下相鄰的啟閉管61的端部連接有移動板64,墻面1上或者子框體21上設置有驅動移動板64移動的第二驅動部63,第二驅動部63為氣缸或油缸,氣缸的活塞桿與移動板64連接,從而通過氣缸驅動啟閉管61在轉動桿3內移動,使得供水孔32打開、關閉或者調節(jié)水流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