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人工貝類養殖用的貝類采摘裝置,具體涉及一種掛養紫貽貝的半潛式收割裝置。
背景技術:
規模化的紫貽貝養殖方式主要是在自然海區采用吊掛式的方式養殖,紫貽貝生長在苗繩上,苗繩通過吊繩系掛在浮綆上,系有浮子的浮綆由大桁、串纜、橛纜、樁頭等連接成排。紫貽貝養殖過程中會附著在苗繩上。相關技術中,紫貽貝成熟后,人工在小船上將長滿貽貝的苗繩從水中拉起至船上,再借助手工或是其他較為簡單的工具將紫貽貝從苗繩上取下,完成采摘。
但發明人發現,紫貽貝采摘過程中苗繩上拉時易觸碰到船舷,而成熟的紫貽貝附著力較差,易脫落至水中,造成產量的降低;且采摘過程靠人工完成,勞動強度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掛養紫貽貝的半潛式收割裝置,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掛養紫貽貝的半潛式收割裝置,包括潛水器主體和網兜;所述潛水器主體內部安裝有進排水容器;所述潛水器主體的上部一側為Y型叉口;所述網兜位于所述潛水器主體的下部。
作為優選,所述潛水器主體與所述進排水容器匹配位置設置有進排水口,所述進排水口處安裝有可控制開閉的自動門。
作為優選,所述Y型叉口內側表面為鋸齒形的槽溝。
作為優選,所述潛水器主體內安裝有定位儀和計重儀,所述定位儀的定位信息傳輸至外部控制系統;所述計重儀的計重信息傳輸至所述外部控制系統。
作為優選,所述潛水器主體的兩側設有可伸縮的支桿,所述網兜的兩端固定在所述支桿上。
作為優選,所述網兜包括內層和外層,所述外層的孔徑為1cm~2cm,內層的孔徑為3cm~5cm。
作為優選,所述潛水器主體的下方安裝有攝像儀,所述攝像儀拍攝所述網兜內的圖片,并傳輸至外部控制系統。
與相關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掛養紫貽貝的半潛式收割裝置,包括潛水器主體和網兜;所述潛水器主體內部安裝有進排水容器;所述潛水器主體的上部一側為Y型叉口;所述網兜位于所述潛水器主體的下部。在摘收紫貽貝時,所述潛水器主體為半潛狀態,浮綆位于潛水器主體的頂部,潛水器主體前行過程中,附著有紫貽貝的苗繩位于所述Y型叉口中,成熟的紫貽貝附著力較差,利用Y型叉口的結構與苗繩之間的相對運動,紫貽貝顆粒經刮擦而從苗繩上脫落,而紫貽貝的比重較水大而下沉,即沉入所述網兜中;根據紫貽貝的量,調節所述進排水容器的水量,采收紫貽貝時潛水器主體始終保持半潛狀態,采收完成后調節水量,所述潛水器主體浮出水面完成摘收;紫貽貝在摘收時沉入網兜中,不造成紫貽貝產量的損失,摘收過程完全不需要人工進行,極大的降低了勞動強度。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Y型叉口結構放大示意圖。
其中:潛水器主體1、網兜2、浮綆3、苗繩4、進排水容器11、Y型叉口12、進排水口13、自動門14、槽溝15、定位儀16、計重儀17、支桿18、攝像儀19。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紫貽貝規模化養殖的主要方式是自然海區吊掛式養殖,紫貽貝生長在苗繩上,苗繩通過吊繩系掛在浮綆上,系有浮子的浮綆由大桁、串纜、橛纜、樁頭等連接成排。養殖的紫貽貝成熟后,一般由人工在小船上將長滿貽貝的苗繩從水下拉起到船上,再用手工或借助簡單的工具,將貽貝顆粒從苗繩上取下,完成收割。這種手工收割的方法存在的問題較多,一是由于苗繩上拉時經常會碰到船舷,成熟紫貽貝的附著力較弱,紫貽貝顆粒易被船舷刮擦掉落至大海中,造成經濟損失;二是人工勞動強度大,產量和效率較低。
為解決這個問題,通常在船上安裝起吊機,紫貽貝收割時,由人工解開系在浮綆上的吊繩,再系到起吊機上,由起吊機將整串紫貽貝從水下拉出水面,再吊到船上。但由于大型的船只無法駛入紫貽貝養殖桁地,一般輔助養殖作業的都是小型船只,船上無法安裝較大的起吊機,對于兩米多長的苗繩難以串拉出水面,系吊繩的吊機上又增加一道人工操作的工序,生產效率也較低,并且這種方法也不能解決紫貽貝顆粒掉落大海的問題。
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掛養紫貽貝的半潛式收割裝置,參照附圖1、2,包括潛水器主體1和網兜2;所述潛水器主體1內部安裝有進排水容器11;所述潛水器主體1的上部一側為Y型叉口12;所述網兜2位于所述潛水器主體1的下部。在摘收紫貽貝時,所述潛水器主體1為半潛狀態,浮綆3位于潛水器主體1的頂部,潛水器主體1前行過程中,附著有紫貽貝的苗繩4位于所述Y型叉口12中,成熟的紫貽貝附著力較差,利用Y型叉口12的結構與苗繩4之間的相對運動,紫貽貝顆粒經刮擦而從苗繩4上脫落,而紫貽貝的比重較水大而下沉,即沉入所述網兜2中;根據紫貽貝的量,調節所述進排水容器11的水量,采收紫貽貝時潛水器主體1始終保持半潛狀態,采收完成后調節水量,所述潛水器主體1浮出水面完成摘收;紫貽貝在摘收時沉入網兜2中,不造成紫貽貝產量的損失,摘收過程完全不需要人工進行,極大的降低了勞動強度。
進一步地,所述潛水器主體1與所述進排水容器11匹配位置設置有進排水口13,所述進排水口13處安裝有可控制開閉的自動門14。當紫貽貝掉落至網兜2上時會加重裝置整體的重量,此時需要根據紫貽貝的量調節所述進排水容器11內的水量,通過所述進排水口13進排水。
進一步地,所述Y型叉口12內側表面為鋸齒形的槽溝15。當潛水器主體1前行,苗繩4與Y型叉口12相對運動時,鋸齒形的槽溝15將成熟的紫貽貝刮落。
進一步地,所述潛水器主體1內安裝有定位儀16和計重儀17,所述定位儀16的定位信息傳輸至外部控制系統;所述計重儀17的計重信息傳輸至所述外部控制系統。定位儀16便于控制所述潛水器主體1的前行方向,始終保持苗繩在Y型叉口12中,與槽溝15發生相對運動;所述計重儀17對潛水器主體1進行計重,便于調節所述進排水容器11內的水量,保證在紫貽貝在摘收過程中,潛水器主體1始終處于半潛狀態。
進一步地,所述潛水器主體1的兩側設有可伸縮的支桿18,所述網兜2的兩端固定在所述支桿18上。當收割紫貽貝時,支桿18伸出最長長度,保證脫落的紫貽貝均能掉在網兜2中;紫貽貝收割完成后,支桿17縮回最短長度,對網兜2進行一定封口作用。
進一步地,所述網兜2包括內層和外層,所述外層的孔徑為1cm~2cm,內層的孔徑為3cm~5cm。避免水中其他的物體進入網兜2中。
進一步地,所述潛水器主體1的下方安裝有攝像儀19,所述攝像儀19拍攝所述網兜2內的圖片,并傳輸至外部控制系統。便于及時的停止收割,防止網兜2內紫貽貝已裝滿時潛水器主體1仍在前行。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