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漁具相關技術領域,特指一種釣魚用的配重墜。
背景技術:
:
配重墜是釣組中必不可少的輔助釣具,重量有1克、10克、50克甚至幾百克。它在垂釣中的作用是,拋竿遠投時釣者借助它的重量,把鉤餌拋至釣者所需的釣點,入水后釣者可依配重墜重量調整浮標所需之水位深淺來平衡釣組。
配重墜形狀各異,不同的釣法可使用不同的配重墜,手竿釣配重墜與拋竿釣又有大小、輕重形狀的之分,現有技術中的配重墜一般有水滴形、多面體形、扁圓形和圓柱形,根據不同的使用場景選擇不同規格的配重墜。
現有技術中的配重墜其具體結構一般為:具有主體以及伸出主體一端的鉤環,且主體和鉤環之間是一體成型的,可以是一體注塑成型,又或者將鉤環的下端設置一轉動部,轉動部固定于主體內,鉤環限位在轉動部中,使鉤環可轉動。但是上述的兩種結構,都不能使主體和鉤環簡易分離,不可拆卸,制造成本高。
針對上述問題,本人提出以下專利申請。
技術實現要素:
: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配重墜。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術方案:該配重墜包括:本體以及限位于本體內的吊鉤;所述的本體于其軸心處開設一條貫穿其上下的通道,吊鉤安裝于該通道內;所述的吊鉤由條形板材彎折構成,吊鉤兩自由端反向彎折形成鉤部,吊鉤的上端從通道開端伸出,鉤部限位于通道的末端。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吊鉤整體具有結合部以及由自由端向外彎折形成的鉤部,鉤部在吊鉤自身彈力的作用下具有向外彈伸的趨勢,使鉤部支撐于通道末端的端壁上限位。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本體呈水滴狀,于本體的底部沿通道的外圍開設有一圈槽體,所述的吊鉤其鉤部支撐于該槽體上限位。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本體縱截面呈T型,本體的下部設置有螺紋,所述的吊鉤其鉤部支撐于本體的下端面。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本體與一主體螺紋連接。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中配重墜的本體和吊鉤之間采用簡易拆裝方式連接,能夠方便組裝,當吊鉤損壞時,也可自行更換,減少資源浪費;另外,本體可以采用T字形的螺紋結構,方便與主體配合,相對于傳統的焊接固定或者注塑固定方式,此種結構更加簡單、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一的立體圖;
圖2為實施例一的剖視圖;
圖3為實施例二的分解圖;
圖4為實施例二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一:
見圖1-2所示,一種配重墜包括:本體1以及限位于本體1內的吊鉤2;所述的本體1于其軸心處開設一條貫穿其上下的通道10,吊鉤2安裝于該通道10內;所述的吊鉤2由條形板材彎折構成,并呈“U”“V”“L”等彎折形態,吊鉤2兩自由端反向彎折形成鉤部22,吊鉤2的上端從通道10開端伸出,鉤部限位于通道10的末端。
具體而言,所述的吊鉤2整體呈彎折型,采用金屬材質制成,具有結合部21以及由自由端向外彎折形成的鉤部22,鉤部22在吊鉤2自身彈力的作用下具有向外彈伸的趨勢,使鉤部22支撐于通道末端的端壁上限位。本體1呈水滴狀,于本體1的底部沿通道10的外圍開設有一圈槽體11,吊鉤2其鉤部22支撐于該槽體11上限位。在整體裝配時,可以先將吊鉤2彎折成型,將兩自由端閉合從通道10穿過并從末端穿出,穿出后反向彎折,抵靠于槽體11上,以進行限位,組裝方便。
實施例二:
見圖3-4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不同之處在于:所述的本體1縱截面呈T型,本體1的下部設置有螺紋12,所述的吊鉤2其鉤部22支撐于本體1的下端面,所述的本體1與一主體3螺紋連接,如此可以更換不同形狀的主體,本實施例中,主體為一六面水滴狀,適用于海釣。于主體3的端面開設一安裝孔31,安裝孔31內壁具有內螺紋,與本體1螺紋擰緊。
本體1和吊鉤2的裝配方式與實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實施例三: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二的區別在于:所述的本體1縱截面呈T型,吊鉤2其鉤部22支撐于本體1的下端面,所述的本體1與一主體3連接,主體為一六面水滴狀,適用于海釣,于主體3的端面開設一安裝孔31,本體1安裝于安裝孔31內,以焊接或者注塑的方式一體固定。
當然,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非來限制本實用新型實施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述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應包括于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