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農作物的播種技術領域,尤其是指一種氣力雙層滾筒式排種裝置。
背景技術:
排種器是播種機的重要部件之一,它的作用是將播種機種子箱內的不定量混沌的集合散粒體,定量分離成均勻的種子流或者單粒種子,以控制播種量,實現均勻播種。排種器的種類繁多,主要分為機械式排種器和氣力式排種器,機械式排種器結構簡單,成本低但對種子的幾何尺寸要求比較嚴格,在充種和清種過程中,種子容易受到擠壓而損傷,且精量播種度較差。氣力式排種器主要有氣吸式、氣吹式和氣壓式,其中氣吸式排種器能克服上述機械式排種器的缺點,它對種子的尺寸要求不嚴,更換不同大小和數量的吸孔可以實現對不用作物的種植要求,種子損傷小等優點。
其中滾筒式排種器具有作業連續的優點,被廣泛應用于水稻育秧播種線,而針對水稻芽種田間直播研究比較少見。
水稻種植分移栽和直播兩種,其中直播具有省時省工等特點,在當下勞動力短缺、勞動力成本高的背景之下,急需研制成一些適合水稻精量直播的直播機,而排種器是精量播種機的核心。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氣力雙層滾筒式排種裝置,目的在于解決現有水稻直播機械排種器形式單一,針對超級雜交稻穴播量偏大而設計的一種集排式排種器。可根據不同稻種的物料特性,方便快捷的更換所需要的型孔數量、大小。能夠滿足超級雜交稻的精量穴播種要求、實現連續播種、保證作業質量、提高作業要求、降低勞動強度和作業成本,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一種氣力雙層滾筒式排種裝置,包括傳動軸、內滾筒、外滾筒、通氣盤、種子箱、電磁激振器和導種裝置,所述內滾筒安裝于所述傳動軸上,所述內滾筒一端與所述通氣盤配合連接,所述外滾筒套設在所述內滾筒上,所述外滾筒與所述種子箱配合抵接,所述種子箱通過連接板與所述電磁激振器連接,所述外滾筒下端設置有用于接收和導向種子的導種裝置;所述內滾筒內部沿軸向設置有若干通氣槽,所述內滾筒外表面上設置有與所述通氣槽貫通的若干氣壓孔;所述外滾筒上設置至少一種型孔;所述通氣盤的一端設置有正壓接口和負壓接口。
優選的,所述通氣盤內部開設有正壓槽和負壓槽。
優選的,所述型孔以交錯的方式設置,并且所述型孔與所述氣壓孔一一對應。
優選的,所述氣壓孔的直徑大于所述型孔的直徑。
優選的,所述導種裝置包括導種管氣流分配器和導種管。
優選的,所述種子箱內部設置有若干導種板,所述導種板以非平行的方式設置。
優選的,所述導種板以螺栓螺母的方式設置于所述種子箱內部。
優選的,所述種子箱下部與所述外滾筒抵接處設置有清種毛刷。
優選的,所述傳動軸兩端設置有軸承座。
優選的,在所述通氣盤和所述軸承座之間設置有緊壓彈簧。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本實用新型采用內滾筒和外滾筒的配合設置,可以有效減輕種子堵塞型孔的問題,并且快速地更換型孔數目和大小;(2)本實用新型通過電磁激振器和種子箱內部的導種板的配合設置,使種子箱產生震動,實現種子均勻流向種子箱和滾筒,可防止種子箱內的種子由于發生堆積而導致無法流向出料口的問題發生,并起到疏通和加快種子流動的作用,可進一步保證工作的穩定可靠性;(3)本實用新型采用側向換氣的方式,有效的解決了采用滾筒內部分隔板分隔正負氣壓密封性差的現象;(4)本實用新型設計結構簡單,易于加工裝配,使用成本低,易操作,而且對種子無損傷,成活率高。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氣力雙層滾筒式排種裝置的結構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氣力雙層滾筒式排種裝置的側視圖。
圖3是內滾筒軸測圖。
圖4是外滾筒軸測圖。
圖5是導種裝置軸測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參照圖1至圖5,一種氣力雙層滾筒式排種裝置,包括傳動軸4、內滾筒2、外滾筒14、通氣盤1、種子箱5、電磁激振器41和導種裝置,所述內滾筒2安裝于所述傳動軸4上,其中,所述內滾筒2可以鍵連接的方式設置在所述傳動軸4上;所述內滾筒2一端與所述通氣盤1配合連接,另一端通過緊壓彈簧18定位壓緊,所述緊壓彈簧18的直徑大于所述傳動軸4的直徑,其中,所述通氣盤1中部開設有比所述傳動軸4直徑稍大的通孔并套合安裝在所述傳動軸4之上,所述傳動軸4兩端設置有軸承座19,所述通氣盤1的整體通過所述軸承座19上的緊壓彈簧18鎖緊,在所述軸承座19與所述緊壓彈簧18之間還設置有彈簧鎖緊裝置13;所述外滾筒14套設在所述內滾筒2上或所述外滾筒14通過緊定螺釘與內滾筒2連接,外滾筒14可根據型孔數目、大小需要在內滾筒2外圓周上滾動并固定;所述外滾筒14與所述種子箱5配合抵接,所述種子箱5抵接于所述外滾筒14的外圓周表上,種子箱5與外滾筒14的配合面用毛氈密封,所述密封件為工業毛氈,但不限于工業毛氈,具有較好密封性能的材料也適用于密封件。
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中,通過采用內滾筒2和外滾筒14的配合設置,可以有效減輕種子堵塞型孔的問題,并且快速地更換型孔數目和大小。
所述連接板40與所述電磁激振器41連接,所述外滾筒14下端設置有用于接收和導向種子的導種裝置;所述內滾筒2內部沿軸向設置有若干通氣槽3,所述通氣槽3為不完全穿透的槽,所述內滾筒2外表面上設置有與所述通氣槽3貫通的若干氣壓孔6;所述外滾筒14上設置至少一種型孔7,所述型孔7的尺寸小于擬播種的種子尺寸;所述外滾筒14上型孔7與所述內滾筒2的氣壓孔6配合安裝;所述外滾筒14上還可安裝攪種齒;所述通氣盤1的一端設置有正壓接口8和負壓接口9。
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中,通過采用側向換氣的方式,有效的解決了采用滾筒內部分隔板分隔正負氣壓密封性差的現象。
所述通氣盤1內部開設有正壓槽和負壓槽,所述型孔7以交錯排列的方式設置,并且所述型孔7與所述氣壓孔6一一對應,所述氣壓孔6的直徑大于所述型孔7的直徑,所述導種裝置包括導種管氣流分配器30和導種管33。
所述種子箱5內部設置有若干導種板15,所述導種板15以非平行的方式設置,導種板15可分別與種子箱5前后兩板連接,種子箱5內表面上開有弧形槽,導種板的一端開設有與弧形槽相配合的螺紋以實現配合連接,或通過螺釘螺栓使得導種板15與種子箱5固連,并可根據實際稻種的農業物料特性上下浮動,形成不同的第一、第二或多道流種口,減少稻種結拱的現象發生。
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中,通過電磁激振器41和種子箱5內部的導種板15的配合設置,使種子箱5產生震動,實現種子均勻流向種子箱5和滾筒,可防止種子箱5內的種子由于發生堆積而導致無法流向出料口的問題發生,并起到疏通和加快種子流動的作用,可進一步保證工作的穩定可靠性。
所述導種板15以螺栓螺母的方式設置于所述種子箱5內部,所述種子箱5下部與所述外滾筒抵接處設置有清種毛刷,清種毛刷與外滾筒14為過盈配合。
實施例一
參照圖1至圖5,一種氣力雙層滾筒式排種裝置,包括傳動軸4、內滾筒2、外滾筒14、通氣盤1、種子箱5、電磁激振器41和導種裝置,所述內滾筒2安裝于所述傳動軸4上,所述內滾筒2一端與所述通氣盤1配合連接,所述外滾筒14套設在所述內滾筒2上,所述外滾筒14與所述種子箱5配合抵接,所述外滾筒14通過連接板40與所述電磁激振器41連接,所述外滾筒14下端設置有用于接收和導向種子的導種裝置;所述內滾筒2內部沿軸向設置有若干通氣槽3,所述內滾筒2外表面上設置有與所述通氣槽3貫通的若干氣壓孔6;所述外滾筒14上設置有兩種型孔7;所述通氣盤1的一端設置有正壓接口8和負壓接口9。
所述通氣盤內部開設有正壓槽和負壓槽,所述型孔7以交錯排列的方式設置,并且所述型,7與所述氣壓孔6一一對應,所述氣壓孔6的直徑比所述型孔7的直徑大1mm,所述導種裝置包括導種管氣流分配器30和導種管33,所述種子箱5內部設置有若干導種板15,所述導種板15以交叉的方式設置,所述導種板15以螺栓螺母的方式設置于所述種子箱5內部,種子箱5與外滾筒14為圓弧過渡接觸,所述種子箱5下部開設有比外滾筒14直徑大2mm的弧形槽,弧形槽上貼有與外滾筒14配合使用的工業毛氈,所述傳動軸4兩端設置有軸承座19,在所述通氣盤1和所述軸承座19之間設置有緊壓彈簧18。
在具體使用本裝置時,傳動軸4在電機的帶動下轉動,進而帶動內滾筒2和外滾筒14轉動,同時,通氣盤1的一端的正壓接口8和負壓接口9分別接風機的正負壓管,另外,導種管氣流分配器30與風機正壓管相接。在內滾筒2和外滾筒14旋轉過程中,種子箱5中的種子在電磁激振器41的振動下,通過種子箱5內部的導種板15,實現種子在種子箱5均勻向下流向,在負壓的作用下被吸附在外滾筒14的型孔7上,隨外滾筒14轉到通氣盤1的正壓區,由于種子的自身重力和正壓氣流的作用,種子從外滾筒14外壁上脫落,掉入導種管33中,導種管33的上端設置成漏斗形狀以便于接受種子;接著,導種管33中的種子被導種管氣流分配器30中的正壓氣流帶動之下,經過導種管33向兩側發散,實現不同水稻行距的要求與精準定位。
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變形,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變形都應該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