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魚飼料自動喂投裝置。
背景技術:
魚飼料,是用來喂養魚的具有豐富營養的配方型飼料,相比天然食材喂養,魚飼料喂養顯得更為普遍,然而目前大部分魚飼料的喂養都是通過人工來完成的,人工投放的缺陷在于,直接將魚飼料投入水中,若顆粒過大或未完全泡發,會導致魚不易消化,甚至因吞食過多而引起脹肚,從而導致死亡,此外,人工投放會導致飼料的分布不均勻,并且人工投放效率較低、工作量較大,不適用于大規模的養殖模式。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魚飼料自動喂投裝置。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魚飼料自動喂投裝置,包括水泵、抽料管、攪拌機構和投放機構,所述水泵設置在攪拌機構內,所述抽料管的一端與水泵連接,所述抽料管的另一端與投放機構連接;
所述攪拌機構包括驅動室、攪拌室、進料斗、進料口、進水口、濾網、驅動單元和攪拌單元,所述驅動室位于攪拌室的上方,所述進料口設置在攪拌室的頂面上,所述進料口位于驅動室的一側,所述進料斗豎向設置,所述進料斗的底端經進料口伸入攪拌室內,所述進料斗位于攪拌單元的上方,所述進水口設置在攪拌室的外壁上,所述攪拌單元設置在攪拌室內,所述驅動單元與攪拌單元連接,所述濾網水平設置在攪拌室的內壁上,所述濾網位于攪拌單元和水泵之間,所述水泵位于濾網的下方,所述水泵設置在攪拌室的內壁上;
所述驅動單元包括第一軸承、第一轉軸、第一蝸輪、套筒、第一圓柱齒輪、第三軸承、第一電機、蝸桿、第二軸承、第二轉軸、第二蝸輪和第二圓柱齒輪,所述第一轉軸豎向設置,所述第一軸承套設在第一轉軸的一端,所述第一軸承設置在驅動室內壁的頂面上,所述攪拌室的頂面上設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內徑和套筒的外徑相等,所述第一轉軸的另一端經通孔伸入攪拌室內,所述套筒套設在第一轉軸上,所述套筒與第一轉軸滑動連接,所述第三軸承套設在套筒上,所述第三軸承設置在攪拌室的上端面上,所述套筒的一端位于第三軸承的上方,所述套筒的另一端經通孔伸入攪拌室內,所述套筒的外壁與通孔的內壁滑動連接,所述第一蝸輪套設在第一轉軸上,所述第一蝸輪位于第一軸承和套筒之間,所述第一圓柱齒輪套設在套筒上,所述第一圓柱齒輪位于第三軸承的上方,所述第二轉軸豎向設置,所述第二軸承套設在第二轉軸的一端上,所述第二軸承設置在驅動室內壁的頂面上,所述第二圓柱齒輪套設在第二轉軸的另一端上,所述第二圓柱齒輪與第一圓柱齒輪嚙合,所述第二蝸輪套設在第二轉軸上,所述第二蝸輪位于第二軸承和第二圓柱齒輪之間,所述蝸桿位于第一蝸輪和第二蝸輪之間,所述第一蝸輪和第二蝸輪均與蝸桿嚙合,所述蝸桿與第一電機的輸出軸同軸設置,所述第一電機與蝸桿傳動連接,所述第一電機設置在驅動室的內壁上;
所述攪拌單元包括第一連桿、第二連桿、第一攪拌桿、第二攪拌桿、電熱片和觸發組件,所述第二連桿水平設置,所述套筒的下端與第二連桿的上端面連接,所述第二攪拌桿豎向設置,所述第二攪拌桿的一端與第二連桿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二攪拌桿的另一端位于第二連桿的下方,所述第二攪拌桿有兩個,兩個第二攪拌桿以套筒的軸線為對稱軸對稱,所述第二連桿套設在第一轉軸上,所述第二連桿與第一轉軸滑動連接,所述第一轉軸的另一端位于第二連桿的下方,所述第一連桿水平設置,所述第一轉軸的另一端與第一連桿的上端面連接,所述第一攪拌桿豎向設置,所述第一攪拌桿的一端與第一連桿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一攪拌桿的另一端位于第一連桿的下方,所述第一攪拌桿有兩個,兩個第一攪拌桿以第一轉軸的軸線為對稱軸對稱,所述兩個第一攪拌桿位于兩個第二攪拌桿之間,所述電熱片有若干個,所述各電熱片均勻設置在第一攪拌桿和第二攪拌桿的內壁上,所述觸發組件設置在第一連桿的內部,所述觸發組件與各電熱片電連接,所述濾網位于第一攪拌桿遠離第一連桿的一端的下方;
所述觸發組件包括第一觸片、第二觸片、彈簧和第一支桿,所述第一支桿豎向設置,所述第一支桿設置在第一連桿的內壁上,所述第一支桿與第一轉軸同軸設置,所述彈簧水平設置,所述彈簧的一端與第一支桿連接,所述彈簧的另一端與第二觸片連接,所述第一觸片設置在第一連桿的一端的內壁上,所述第一觸片和第二觸片所在的直線與第一支桿垂直,所述第二觸片位于彈簧和第一觸片之間,所述第一觸片和第二觸片與各電熱片電連接;
所述投放機構包括支板、第三支桿、第四軸承、旋轉單元和投放單元,所述支板水平設置,所述支板套設在抽料管上,所述第四軸承豎向設置,所述第四軸承套設在抽料管的另一端上,所述第四軸承設置在支板的下端面上,所述第三支桿豎向設置,所述第三支桿的一端與支板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三支桿的另一端位于支板的下方,所述第三支桿有兩個,兩個第三支桿以軸承的軸線為對稱軸對稱,所述投放單元設置在第四軸承上,所述旋轉單元設置在投放單元的內部。
作為優選,為了提高攪拌效率,所述第一攪拌桿和第二攪拌桿上均設有翅片,所述翅片有若干個,所述各翅片均勻設置在第一攪拌桿和第二攪拌桿的外壁上。
作為優選,為了防止濾網堵塞,從而提高過濾效率,所述第一攪拌桿的遠離第一連桿的一端設有第二電機和盤刷,所述第二電機設置在第一攪拌桿的內壁的底面上,所述盤刷豎向設置,所述盤刷套設在第二電機的輸出軸上,所述第二電機與盤刷傳動連接,所述盤刷位于第二電機的下方,所述第二電機有兩個,兩個第二電機以第一轉軸的軸線為對稱軸對稱,所述盤刷有兩個,兩個盤刷以第一轉軸的軸線為對稱軸對稱,所述盤刷位于濾網的上方,所述盤刷與濾網抵靠。
作為優選,為了實現均勻投料,所述投放單元包括投料總管和投料分管,所述第四軸承設置在投料總管的一端的內部,所述第四軸承的外圈與投料總管的內壁連接,所述投料分管有若干個,所述各投料分管均勻設置在投料總管的另一端,所述各投料分管周向設置在投料總管的外壁上,所述投料總管與投料分管連通。
作為優選,為了提高投料效率,所述旋轉單元包括第二支桿、第三轉軸、轉輪和轉葉,所述第二支桿水平設置,所述第二支桿的兩端與投料總管的內壁連接,所述第三轉軸豎向設置,所述第三轉軸的一端與第二支桿的下端面連接,所述第二支桿的兩端以第三轉軸的軸線為對稱軸對稱,所述轉輪套設在第三轉軸的另一端,所述轉葉有若干個,所述各轉葉均勻設置在轉輪上,所述各轉葉周向設置在轉輪的外圈上。
作為優選,為了使電機便于控制,從而靈活掌控機械元件的運轉情況,所述第一電機和第二電機均為伺服電機。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該魚飼料自動喂投裝置,首先,攪拌機構將飼料和水充分攪拌,并可在飼料比例較多時啟動加熱模式,提高攪拌效率,其次,設置在攪拌室內的濾網可過濾出未被充分攪拌的飼料,將被充分攪拌的飼料在水泵的作用下由抽料管抽出,這既可以使抽料管不易堵塞,又可以投放出攪拌更充分的飼料,而有利于魚進食后的消化吸收,另外,經濾網濾出的較粗的飼料漿可在盤刷的作用下變得較細膩并經濾網流出,由此使得濾網不易堵塞從而提高過濾效率,最后,被充分攪拌的飼料由投料分管在旋轉的同時進行投放,達到了均勻投放的效果,提高了投放效率,可以適用于大規模的養殖模式。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一種魚飼料自動喂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一種魚飼料自動喂投裝置的驅動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的一種魚飼料自動喂投裝置的攪拌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的一種魚飼料自動喂投裝置的投放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驅動室,2.第一蝸輪,3.第一軸承,4.第一轉軸,5.第一電機,6.蝸桿,7.第二軸承,8.第二轉軸,9.第二蝸輪,10.第二圓柱齒輪,11.第一圓柱齒輪,12.第三軸承,13.套筒,14.第一觸片,15.第二觸片,16.彈簧,17.第一支桿,18.水泵,19.濾網,20.電熱片,21.翅片,22.攪拌室,23.盤刷,24.第二電機,25.第一攪拌桿,26.第二攪拌桿,27.第一連桿,28.進水口,29.第二連桿,30.進料口,31.進料斗,32.抽料管,33.第四軸承,34.第二支桿,35.第三轉軸,36.投料分管,37.轉葉,38.轉輪,39.投料總管,40.支板,41.第三支桿。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發明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發明有關的構成。
如圖1-4所示,一種魚飼料自動喂投裝置,包括水泵18、抽料管32、攪拌機構和投放機構,所述水泵18設置在攪拌機構內,所述抽料管32的一端與水泵18連接,所述抽料管32的另一端與投放機構連接;
所述攪拌機構包括驅動室1、攪拌室22、進料斗31、進料口30、進水口28、濾網19、驅動單元和攪拌單元,所述驅動室1位于攪拌室22的上方,所述進料口30設置在攪拌室22的頂面上,所述進料口30位于驅動室1的一側,所述進料斗31豎向設置,所述進料斗31的底端經進料口30伸入攪拌室22內,所述進料斗31位于攪拌單元的上方,所述進水口28設置在攪拌室22的外壁上,所述攪拌單元設置在攪拌室22內,所述驅動單元與攪拌單元連接,所述濾網19水平設置在攪拌室22的內壁上,所述濾網19位于攪拌單元和水泵18之間,所述水泵18位于濾網19的下方,所述水泵18設置在攪拌室22的內壁上;
所述驅動單元包括第一軸承3、第一轉軸4、第一蝸輪2、套筒13、第一圓柱齒輪11、第三軸承12、第一電機5、蝸桿6、第二軸承7、第二轉軸8、第二蝸輪9和第二圓柱齒輪10,所述第一轉軸4豎向設置,所述第一軸承3套設在第一轉軸4的一端,所述第一軸承3設置在驅動室1內壁的頂面上,所述攪拌室22的頂面上設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內徑和套筒13的外徑相等,所述第一轉軸4的另一端經通孔伸入攪拌室22內,所述套筒13套設在第一轉軸4上,所述套筒13與第一轉軸4滑動連接,所述第三軸承12套設在套筒13上,所述第三軸承12設置在攪拌室22的上端面上,所述套筒13的一端位于第三軸承12的上方,所述套筒13的另一端經通孔伸入攪拌室22內,所述套筒13的外壁與通孔的內壁滑動連接,所述第一蝸輪2套設在第一轉軸4上,所述第一蝸輪2位于第一軸承3和套筒13之間,所述第一圓柱齒輪11套設在套筒13上,所述第一圓柱齒輪11位于第三軸承12的上方,所述第二轉軸8豎向設置,所述第二軸承7套設在第二轉軸8的一端上,所述第二軸承7設置在驅動室1內壁的頂面上,所述第二圓柱齒輪10套設在第二轉軸8的另一端上,所述第二圓柱齒輪10與第一圓柱齒輪11嚙合,所述第二蝸輪9套設在第二轉軸8上,所述第二蝸輪9位于第二軸承7和第二圓柱齒輪10之間,所述蝸桿6位于第一蝸輪2和第二蝸輪9之間,所述第一蝸輪2和第二蝸輪9均與蝸桿6嚙合,所述蝸桿6與第一電機5的輸出軸同軸設置,所述第一電機5與蝸桿6傳動連接,所述第一電機5設置在驅動室1的內壁上;
所述攪拌單元包括第一連桿27、第二連桿29、第一攪拌桿25、第二攪拌桿26、電熱片20和觸發組件,所述第二連桿29水平設置,所述套筒13的下端與第二連桿29的上端面連接,所述第二攪拌桿26豎向設置,所述第二攪拌桿26的一端與第二連桿29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二攪拌桿26的另一端位于第二連桿29的下方,所述第二攪拌桿26有兩個,兩個第二攪拌桿26以套筒13的軸線為對稱軸對稱,所述第二連桿29套設在第一轉軸4上,所述第二連桿29與第一轉軸4滑動連接,所述第一轉軸4的另一端位于第二連桿29的下方,所述第一連桿27水平設置,所述第一轉軸4的另一端與第一連桿27的上端面連接,所述第一攪拌桿25豎向設置,所述第一攪拌桿25的一端與第一連桿27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一攪拌桿25的另一端位于第一連桿27的下方,所述第一攪拌桿25有兩個,兩個第一攪拌桿25以第一轉軸4的軸線為對稱軸對稱,所述兩個第一攪拌桿25位于兩個第二攪拌桿26之間,所述電熱片20有若干個,所述各電熱片20均勻設置在第一攪拌桿25和第二攪拌桿26的內壁上,所述觸發組件設置在第一連桿27的內部,所述觸發組件與各電熱片20電連接,所述濾網19位于第一攪拌桿25遠離第一連桿27的一端的下方;
所述觸發組件包括第一觸片14、第二觸片15、彈簧16和第一支桿17,所述第一支桿17豎向設置,所述第一支桿17設置在第一連桿27的內壁上,所述第一支桿17與第一轉軸4同軸設置,所述彈簧16水平設置,所述彈簧16的一端與第一支桿17連接,所述彈簧16的另一端與第二觸片15連接,所述第一觸片14設置在第一連桿27的一端的內壁上,所述第一觸片14和第二觸片15所在的直線與第一支桿17垂直,所述第二觸片15位于彈簧16和第一觸片14之間,所述第一觸片14和第二觸片15與各電熱片20電連接;
所述投放機構包括支板40、第三支桿41、第四軸承33、旋轉單元和投放單元,所述支板40水平設置,所述支板40套設在抽料管32上,所述第四軸承33豎向設置,所述第四軸承33套設在抽料管32的另一端上,所述第四軸承33設置在支板40的下端面上,所述第三支桿41豎向設置,所述第三支桿41的一端與支板40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三支桿41的另一端位于支板40的下方,所述第三支桿41有兩個,兩個第三支桿41以軸承的軸線為對稱軸對稱,所述投放單元設置在第四軸承33上,所述旋轉單元設置在投放單元的內部。
作為優選,為了提高攪拌效率,所述第一攪拌桿25和第二攪拌桿26上均設有翅片21,所述翅片21有若干個,所述各翅片21均勻設置在第一攪拌桿25和第二攪拌桿26的外壁上,由于若干個翅片21的設置可以增加攪拌面積,并且,在啟動加熱模式時,由于翅片21的導熱性較強,可以增大熱傳導面積,提高換熱效率,因此,可以提高攪拌效率。
作為優選,為了防止濾網19堵塞,從而提高過濾效率,所述第一攪拌桿25的遠離第一連桿27的一端設有第二電機24和盤刷23,所述第二電機24設置在第一攪拌桿25的內壁的底面上,所述盤刷23豎向設置,所述盤刷23套設在第二電機24的輸出軸上,所述第二電機24與盤刷23傳動連接,所述盤刷23位于第二電機24的下方,所述第二電機24有兩個,兩個第二電機24以第一轉軸4的軸線為對稱軸對稱,所述盤刷23有兩個,兩個盤刷23以第一轉軸4的軸線為對稱軸對稱,所述盤刷23位于濾網19的上方,所述盤刷23與濾網19抵靠,由于盤刷23抵靠在濾網19上,并在第二電機24的驅動下轉動,因而沉積在濾網19上表面的較大的飼料顆粒可以通過盤刷23和濾網19的摩擦變成較小的顆粒,由此使飼料漿變得更細膩并經濾網19流出,從而防止濾網19被較粗的飼料漿堵塞,提高過濾效率。
作為優選,為了實現均勻投料,所述投放單元包括投料總管39和投料分管36,所述第四軸承33設置在投料總管39的一端的內部,所述第四軸承33的外圈與投料總管39的內壁連接,所述投料分管36有若干個,所述各投料分管36均勻設置在投料總管39的另一端,所述各投料分管36周向設置在投料總管39的外壁上,所述投料總管39與投料分管36連通,由于飼料從投料總管39流出后可分別流向若干個投料分管36,使得投料的范圍擴大,從而實現均勻投料的目的。
作為優選,為了提高投料效率,所述旋轉單元包括第二支桿34、第三轉軸35、轉輪38和轉葉37,所述第二支桿34水平設置,所述第二支桿34的兩端與投料總管39的內壁連接,所述第三轉軸35豎向設置,所述第三轉軸35的一端與第二支桿34的下端面連接,所述第二支桿34的兩端以第三轉軸35的軸線為對稱軸對稱,所述轉輪38套設在第三轉軸35的另一端,所述轉葉37有若干個,所述各轉葉37均勻設置在轉輪38上,所述各轉葉37周向設置在轉輪38的外圈上,由于飼料流向轉葉37時,轉葉37轉動,帶動轉輪38、第三轉軸35和第二支桿34轉動,繼而帶動投料總管39轉動,由于投料分管36均勻分布在投料總管39上,使投料分管36可邊旋轉邊投料,并且,飼料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投射地更遠,從而使投料范圍擴大,提高了投料效率。
作為優選,為了使電機便于控制,從而靈活掌控機械元件的運轉情況,所述第一電機5和第二電機24均為伺服電機,由于伺服電機可使控制速度、位置精度非常準確,可以將電壓信號轉化為轉矩和轉速以驅動控制對象,故能形成智能操控系統,便于控制攪拌機構的運轉狀態。
該魚飼料自動喂投裝置,其中,攪拌機構設置在岸上,投放機構設置在水中,投料分管36位于水面的上方,當需要投放飼料時,啟動第一電機5,第一電機5驅動蝸桿6轉動,由于蝸桿6位于第一蝸輪2和第二蝸輪9之間,第一蝸輪2和第二蝸輪9均與蝸桿6嚙合,故第一蝸輪2和第二蝸輪9做同向轉動,由于第二蝸輪9和第二圓柱齒輪10均套設在第二轉軸8上,故第二蝸輪9通過第二轉軸8驅動第二圓柱齒輪10做同向轉動,因而第一蝸輪2和第二圓柱齒輪10做同向轉動,由于第二圓柱齒輪10與第一圓柱齒輪11嚙合,所以第一圓柱齒輪11和第二圓柱齒輪10做反向轉動,因而第一蝸輪2和第一圓柱齒輪11做反向轉動,由于第一蝸輪2套設在第一轉軸4上,第一轉軸4的底端又與第一連桿27的上端面連接,故第一蝸輪2通過第一轉軸4驅動第一連桿27做同向轉動,另外,由于第一圓柱齒輪11套設在套筒13上,套筒13的底端與第二連桿29的上端面連接,故第一圓柱齒輪11通過套筒13驅動第二連桿29做同向轉動,又由于套筒13套設在第一轉軸4上,套筒13與第一轉軸4滑動連接,故第一連桿27和第二連桿29做反向轉動,因為第一攪拌桿25設置在第一連桿27上,第二攪拌桿26設置在第二連桿29上,所以第一攪拌桿25和第二攪拌桿26做反向的圓周運動進行攪拌,同時第一攪拌桿25和第二攪拌桿26上均設有翅片21,從而增大了攪拌的接觸面積,并且第一攪拌桿25和第二攪拌桿26同時攪拌,比一根攪拌棒單獨攪拌節約時間,故可相對地提高攪拌效率,將飼料和水充分攪拌,其次,當飼料比例較多時,可通過控制電機間接提高第一連桿27的轉動速度,此時,由于第一連桿27水平設置,第一支桿17豎向設置在第一連桿27的內壁上,第一支桿17與第一轉軸4同軸設置,彈簧16水平設置,彈簧16的一端與第一支桿17連接,彈簧16的另一端與第二觸片15連接,第一觸片14設置在第一連桿27的一端的內壁上,第一觸片14和第二觸片15所在的直線與第一支桿17垂直,第二觸片15位于彈簧16和第一觸片14之間,故彈簧16在較大離心力的作用下向遠離第一支桿17的方向彈出,使第一觸片14和第二觸片15接觸,由于第一觸片14和第二觸片15與各電熱片20電連接,故各電熱片20開始工作,啟動加熱模式,由于溫度升高能提高飼料的溶解速率,由此間接提高了攪拌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濾網19水平設置在攪拌室22的內壁上,濾網19位于攪拌單元和水泵18之間,水泵18位于濾網19的下方,故濾網19可過濾出未被充分攪拌的飼料,將被充分攪拌的飼料在水泵18的作用下由抽料管32抽出,這既可以使抽料管32不易堵塞,又可以投放出攪拌更充分的飼料,而有利于魚進食后的消化吸收,其次,由于第一攪拌桿25的遠離第一連桿27的一端設有第二電機24和盤刷23,盤刷23豎向設置,盤刷23套設在第二電機24的輸出軸上,第二電機24與盤刷23傳動連接,盤刷23位于濾網19的上方,盤刷23與濾網19抵靠,此時,啟動第二電機24,第二電機24驅動盤刷23轉動,沉積在濾網19上表面的較大的飼料顆粒可以通過盤刷23和濾網19的摩擦變成較小的顆粒,由此使飼料漿變得更細膩并經濾網19流出,從而防止濾網19被較粗的飼料漿堵塞,提高過濾效率,最后,當飼料被充分攪拌后,啟動水泵18,由于水泵18位于濾網19的下方,抽料管32的一端與水泵18連接,抽料管32的另一端與投放機構連接,因而水泵18可將過濾后較細膩的飼料漿由抽料管32抽至投放機構,由于第四軸承33套設在抽料管32的另一端上,第四軸承33設置在投料總管39的一端的內部,第四軸承33的外圈與投料總管39的內壁連接,投料分管36有若干個,各投料分管36均勻設置在投料總管39的另一端,各投料分管36周向設置在投料總管39的外壁上,投料總管39與投料分管36連通,因此飼料從抽料管32流經投料總管39后可分別流向若干個投料分管36,使得投料的范圍擴大,同時,由于第二支桿34水平設置,第二支桿34的兩端與投料總管39的內壁連接,第三轉軸35豎向設置,第三轉軸35的一端與第二支桿34的下端面連接,第二支桿34的兩端以第三轉軸35的軸線為對稱軸對稱,轉輪38套設在第三轉軸35的另一端,轉葉37有若干個,各轉葉37均勻設置在轉輪38上,各轉葉37周向設置在轉輪38的外圈上,所以,當飼料流向轉葉37時,轉葉37轉動,帶動轉輪38、第三轉軸35和第二支桿34轉動,繼而帶動投料總管39轉動,由于投料分管36均勻分布在投料總管39上,使投料分管36可邊旋轉邊投料,并且,飼料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投射地更遠,從而使投料范圍擴大,達到了均勻投放的效果,提高了投放效率,可以適用于大規模的養殖模式。
與現有技術相比,該魚飼料自動喂投裝置,首先,攪拌機構將飼料和水充分攪拌,并可在飼料比例較多時啟動加熱模式,提高攪拌效率,其次,設置在攪拌室22內的濾網19可過濾出未被充分攪拌的飼料,將被充分攪拌的飼料在水泵18的作用下由抽料管32抽出,這既可以使抽料管32不易堵塞,又可以投放出攪拌更充分的飼料,而有利于魚進食后的消化吸收,另外,經濾網19濾出的較粗的飼料漿可在盤刷23的作用下變得較細膩并經濾網19流出,由此使得濾網19不易堵塞從而提高過濾效率,最后,被充分攪拌的飼料由投料分管36在旋轉的同時進行投放,達到了均勻投放的效果,提高了投放效率,可以適用于大規模的養殖模式。
以上述依據本發明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發明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發明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