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理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喀斯特高原山地坡耕地地埂合理利用方法,尤其涉及一種喀斯特地區輕-潛在石漠化環境植物籬配置方法。
背景技術:
“石漠化”與“水土流失”、“荒漠化”并稱為中國當今三大生態問題,在西南喀斯特地區水土流失與石漠化是生態退化的不同階段,石漠化是土壤侵蝕的結果,水土流失是石漠化的中間階段,二者互為因果關系。水土流失蠶食著人們寶貴的水土資源,如何控制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已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中國目前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有坡改梯工程措施,林草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坡改梯工程措施研究較早,已取得一定成果,推廣應用范圍較廣,已廣泛被山區農民接受,目前在中國山區為防止水土流失,農民已習慣于改長坡耕作為梯地旱坡耕作。但梯地地埂會占用一定的耕地(貴州省坡耕地地埂約占耕地5%),同時為防止雜草與農作物爭肥、爭水、爭光,在春季耕作季節農民一般會把土埂上的雜草清除干凈,導致土埂穩定性變差,雨季來臨出現土坎崩塌現象,如何在坡耕地地埂合理種植植物籬,充分利用無法種植農作物的地埂,提高土地利用率,防治地埂坍塌,提高土壤養分,控制水土流失是現今山區坡耕地整治亟需解決的問題。目前植物籬技術較成熟的應用主要集中于按L=4H/sina帶間距在山區坡度<25°的坡耕地上種植植物籬后,其水土保持效益效果的改善程度。而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區,梯化旱地現象普遍,坡耕地寬度一般為2~4米,地形崎嶇、土層薄、肥力低、人口密度大、經濟水平和水土保持意識落后,不能按其他地方的種植方式進行植物籬種植。現有的植物籬存在以下問題:
1)現有的植物籬種植丘陵、山地區的土壤厚度在1米以上,有的可以達到幾十米,而喀斯特地區許多土地土壤厚度在20cm、30cm、50cm、甚至有的有10cm以下的土層,因此現有的植物籬只適于種植在土層深厚的丘陵、山地;
2)現在使用的植物土壤厚度需要在50cm以上的土層中才能生長良好,為其提供足夠的根系生長空間、水分采集空間、養分采集空間,植物品種選用適用于土層深厚區域,不適應喀斯特地區;
3)植株生長過快、植株過大,在喀斯特地區不能夠為期在生長期提供足夠的水分和支撐土壤,難以實現水土流失的控制,喀斯特地區土層厚度不一,水分流失快,不能為植物生長提供穩定的水分來源,土層薄弱部分不能為植株、根系過的植物生長(也不能生長好);
4)現有的植物籬成籬后占用地表面積過大,不適應地塊面積狹小的喀斯特地區,地塊大的地方占用1-2米寬的土地也沒多大影響,但是喀斯特地區許多地塊只有1米左右寬度,有的只有幾十厘米寬,如果被大量占用就失去了植物籬的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喀斯特地區輕-潛在石漠化環境植物籬配置方法,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區能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肥力,增加作物產量,提高地埂穩定性和農民經濟收入,特別是在輕-潛在石漠化環境下能被農民接受,可大面積推廣應用的植物籬配置模式,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喀斯特地區輕-潛在石漠化環境植物籬配置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選擇喀斯特地區輕-潛在石漠化地埂上種植的植物籬,選擇的植物籬包括金絲桃、火棘和白三葉;
2)土地整理:保留埂坡原有植物籬,不對其土壤進行擾動,疏松地埂坎腳、坎臺土壤,土壤擾動深度為20cm~40㎝,土壤晾曬1~2個工作日后在其上進行植物籬種植;
3)若地埂鄰近道路或荒山牲畜易進入的地方,將當地火棘修剪成58-62㎝,移栽到當地鄰近道路或荒山的地埂上,單行種植,種植間距80-100㎝,火棘種植前兩年,在火棘下套種優質牧草黑麥草;
4)對于火棘包圍內的其它耕地地埂,若地埂高度超過150㎝,則在地埂坎腳種植金銀花、木通或葡萄,埂坡保留雜草或種植優質牧草紫花苜蓿、黑麥草、白三葉或香根草,在埂上按弧形種植單行灌木或小喬木植物籬,弧形沿坡方向向耕地兩邊傾斜,引導耕地產生的水流向耕地兩側流動,防止坡耕地水流過大沖垮坡耕地中間地埂,灌木選澤耐旱、耐貧瘠、喜鈣的鈣果;小喬木選擇當地品種榛子,同樣種植前期,在灌木、小喬木植物籬下套種優質草本植物白三葉、紫花苜蓿或黑麥草,增加地表蓋度,減緩地表流速,減少水土流失,若火棘包圍內其它耕地地埂高度小于150㎝,則在地埂坎腳種植黃花菜,埂坡保留雜草或種植白三葉、黑麥草和紫花苜蓿的草本植物籬,坎上種植灌木鈣果植物籬,同樣前期在鈣果植物籬下套種白三葉、紫花苜蓿、黑麥草等草本植物籬;
5)后期澆水管理:在植物籬沒有達到能夠正常成活前,為保證植物能吸收充足的水分,干旱季節定期對其進行澆水,夏季每隔一天早上或晚上澆一次,冬季干旱時則五天澆一次;
6)后期修剪管理:當植物生長到130~200㎝時,定期對植物籬進行修剪,修剪高度100-150cm,防止植物籬占用大量耕地和與帶間作物爭水、爭肥、爭光,將修剪后的植物籬枝葉平鋪于帶間耕地和植物籬表面,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地表蓋度,減少水土流失,最終潛在-輕度石漠化地區形成火棘、藤本+灌木+草本、藤本+小喬木+草本、草本+灌木植物籬形式。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效果如下:
(1)本發明采用的植物籬配置方法,形成火棘、藤本+灌木+草本、藤本+小喬木+草本、草本+灌木植物籬的配置形式,能夠針對在喀斯特地區輕—潛在石漠化進行水土流失的控制,白三葉、紫花苜蓿或黑麥草,增加地表蓋度,減緩地表流速,減少水土流失,將裁剪的植物籬丟在植物籬下的土壤上,能夠改善土壤肥力和保持土壤肥力,主要種植金絲桃、火棘和白三葉以及鈣果的經濟作物,作物產量高,能夠大大提高地埂穩定性和農民經濟收入,提高喀斯特地區土壤的利用率,特別是在輕-潛在石漠化環境下能被農民接受,可大面積推廣應用的植物籬配置模式;
(2)與坡改梯水土保持工程相比,植物籬成本低,簡單易行,同時提高了土壤利用率,增加了農民經濟收入;
(3)在埂上按弧形種植單行灌木或小喬木植物籬,弧形沿坡方向向耕地兩邊傾斜,引導耕地產生的水流向耕地兩側流動,防止坡耕地水流過大沖垮坡耕地中間地埂;
(4)種植的經濟植物金絲桃、火棘和白三葉以及鈣果,能夠適應厚度為50cm的土壤生長;
(5)經濟植物金絲桃、火棘和白三葉以及鈣果的根系能夠適應喀斯特地區土壤的生長空間、水分采集空間、養分采集空間;
(6)經濟植物金絲桃、火棘和白三葉以及鈣果以及種植的草本植物白三葉、紫花苜蓿或黑麥草在喀斯特地區能夠為期在生長期提供足夠的水分和支撐土壤,從而實現水土流失的控制,喀斯特地區土層厚度不一,水分流失快,不能為植物生長提供穩定的水分來源,土層薄弱部分不能為植株、根系過的植物生長;
(7)經濟植物金絲桃、火棘和白三葉以及鈣果生長后占用空間小,針對喀斯特地區地塊較小的問題,在能夠保持水土的情況下還能夠很好適應而不會占用土壤種植。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介紹。
實施例:一種喀斯特地區輕-潛在石漠化環境植物籬配置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在潛在-輕度石漠化地區地埂類型(土埂、土石混合埂)及地埂上選擇金絲桃、火棘、白三葉為植物籬物種,金絲桃是一種優良的中藥材觀賞灌木植物,火棘良好的水土保持攔截植物,白三葉優質牧草;
2)土地整理:為防止地埂崩塌,減少水土流失,保留埂坡原有植物籬,不對其土壤進行擾動,疏松地埂坎腳、坎臺土壤,土壤擾動深度為20cm~40㎝,土壤晾曬1~2個工作日后在其上進行植物籬種植;
3)若地埂鄰近道路或荒山牲畜易進入的地方,將當地火棘修剪成58-62㎝,移栽到當地鄰近道路或荒山的地埂上,單行種植,種植間距80-100㎝,火棘種植前兩年,在火棘下套種優質牧草黑麥草;
4)對于火棘包圍內的其它耕地地埂,若地埂高度超過150㎝,則在地埂坎腳種植金銀花、木通或葡萄,埂坡保留雜草或種植優質牧草紫花苜蓿、黑麥草、白三葉或香根草,在埂上按弧形種植單行灌木或小喬木植物籬,弧形沿坡方向向耕地兩邊傾斜,引導耕地產生的水流向耕地兩側流動,防止坡耕地水流過大沖垮坡耕地中間地埂,灌木選澤耐旱、耐貧瘠、喜鈣的鈣果;小喬木選擇當地品種榛子,同樣種植前期,在灌木、小喬木植物籬下套種優質草本植物白三葉、紫花苜蓿或黑麥草,增加地表蓋度,減緩地表流速,減少水土流失,若火棘包圍內其它耕地地埂高度小于150㎝,則在地埂坎腳種植黃花菜,埂坡保留雜草或種植白三葉、黑麥草和紫花苜蓿的草本植物籬,坎上種植灌木鈣果植物籬,同樣前期在鈣果植物籬下套種白三葉、紫花苜蓿、黑麥草等草本植物籬;
5)后期澆水管理:在植物籬沒有達到能夠正常成活前,為保證植物能吸收充足的水分,干旱季節定期對其進行澆水,夏季每隔一天早上或晚上澆一次,冬季干旱時則五天澆一次;
6)后期修剪管理:當植物生長到130~200㎝時,定期對植物籬進行修剪,修剪高度為100-150cm,防止植物籬占用大量耕地和與帶間作物爭水、爭肥、爭光,將修剪后的植物籬枝葉平鋪于帶間耕地和植物籬表面,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地表蓋度,減少水土流失,最終潛在-輕度石漠化地區形成火棘、藤本+灌木+草本、藤本+小喬木+草本、草本+灌木植物籬形式。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