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生物防治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利用稻谷飼養麥蛾的方法。
背景技術:
赤眼蜂(Trichogramma westwood)屬膜翅目(Hymenoptera),細腰亞目(Apocrita)小蜂總科(Chalcidoidea),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赤眼蜂屬,是一種卵寄生蜂;其分布遍及全球,種類繁多,目前全世界共記錄赤眼蜂屬180多個種,我國記錄了29種。赤眼蜂已成為現代農林害蟲生物防控上研究歷史最久、應用范圍最廣、防治面積最大、治蟲效果最好的一類重要卵寄生蜂;利用赤眼蜂成功防控的農林害蟲達28種之多。
赤眼蜂寄主卵的研究對赤眼蜂的應用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目前國際上用于大規模生產的寄主卵有麥蛾卵、地中海粉斑螟卵、米蛾卵、榨蠶卵等寄主。麥蛾卵是目前世界上普遍應用于赤眼蜂規模化生產的寄主卵,主要利用大麥飼養麥蛾,但在許多地區大麥資源相對缺乏,且利用其它寄主卵的飼養技術落后,給赤眼蜂生物防控技術的應用推廣帶來了嚴重障礙。同時近來年,大麥市場價格一路上漲,增加了赤眼蜂的飼養成本。
水稻是許多亞洲國家和我國南方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能否用于飼養中間寄主麥蛾從而大量繁殖赤眼蜂尚未見相關報道。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利用稻谷飼養麥蛾的方法。
根據本發明的利用稻谷飼養麥蛾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對稻谷進行消毒;
(2)對消毒后的稻谷接種麥蛾卵;
(3)在溫度25~28℃,濕度70~80%的條件下飼養麥蛾卵,獲得麥蛾成蟲。
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的利用稻谷飼養麥蛾的方法,在步驟(1)中,將稻谷放入水中浸泡,除去雜質,在0.02MPa~0.04MPa壓強下,利用蒸氣對稻谷消毒30min。
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的利用稻谷飼養麥蛾的方法,在步驟(2)中,每2kg稻谷,接種麥蛾卵3ml。
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的利用稻谷飼養麥蛾的方法,在步驟(3)中,飼養麥蛾卵25天后,將稻谷轉移到成蟲飼養框飼養至蛾子羽化,并收集麥蛾卵。
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的利用稻谷飼養麥蛾的方法,重復步驟(1)-步驟(3)5次。
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的利用稻谷飼養麥蛾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稻谷放入水中浸泡20min后,除去雜質,漏水后,裝入消毒容器,在0.02MPa~0.04MPa壓強下,利用蒸氣對稻谷消毒30min。麥蛾的飼養中,易受其它害蟲,如腐食酪螨、蜘蛛侵染,從而污染整個生產車間,影響麥蛾飼養,因此需要定期對飼養用具及車間進行消毒,或重新引進麥蛾種群。
(2)在室溫下冷涼后,把稻谷轉移到幼蟲飼養盤中,每盤2kg,接種即將孵化的麥蛾卵3ml。在室溫下,麥蛾卵發育較快,3-5天則變成紅色或幼蟲孵化,降低赤眼蜂寄生效果或無法寄生,因此需要按時收集麥蛾卵,并儲存在3-5℃的條件下保鮮。
(3)在溫度25~28℃,濕度70~80%的條件下飼養25天后,將稻谷分別轉移到成蟲飼養框飼養至蛾子羽化,通過成蟲收集盒及產卵盒而得到麥蛾卵。
由于稻谷外有穎殼,與大麥相似,但比大麥的厚,其影響麥蛾幼蟲的蛀食率,從而降低稻谷的利用率,增加飼養成本。為此,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的飼養麥蛾的方法首先用水浸泡稻谷,再采用高溫濕熱消毒法,既可消毒,又可使穎殼松軟,有利于幼蟲蛀食,從而有效提高了麥蛾繁殖的數量,降低飼養成本。
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的飼養麥蛾的方法,試驗重復5次,主要觀察記錄羽化的麥蛾成蟲數量、蟲體大小、壽命、產卵量、卵的大小、發育歷期。從麥蛾羽化開始,每天收集一次麥蛾成蟲和麥蛾卵,其中麥蛾卵通過除雜裝置得到凈卵后,用量筒測量其產量,分別記錄成蟲數量及產卵量。
本發明的飼養麥蛾的方法利用稻谷飼養麥蛾而獲取大量寄主卵,特別是為大麥資源缺乏的地區推廣應用赤眼蜂提供了機會。本發明充分發揮生物防治的優勢,減少或避免使用農藥,增加田間物種的生物多樣性,以最小的生態代價,保護作物健康生長,增加食品安全性,促進環境的可持續性,達到較好的綜合經濟效益。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供試麥蛾卵為利用大麥飼養麥蛾得到的麥蛾卵。供試飼料的稻谷為岫粳14號,均購于市場。幼蟲飼養盤,長*寬*高=0.47*0.32*0.035m;光照培養箱,型號為GXZ-403,和昆蟲解剖鏡SZ3100,均購于市場。成蟲飼養框,長*寬*高=0.90*0.70*0.03m,成蟲飼養袋,長*寬*高=1.50*0.80*0.10m,成蟲收集盒及產卵盒,長*寬*高=0.45*0.30*0.05m,均為自制。
1、飼養方法
分別將稻谷放入水中浸泡20min后,除去雜質,漏水后,裝入消毒容器,在0.02MPa~0.04MPa壓強下,利用蒸氣對稻谷消毒30min。在室溫下冷涼后,把稻谷轉移到幼蟲飼養盤中,每盤2kg,接種即將孵化的麥蛾卵3ml。在溫度25~28℃,濕度70~80%的條件下飼養25天后,將稻谷分別轉移到成蟲飼養框飼養至蛾子羽化,通過成蟲收集盒及產卵盒而得到麥蛾卵,試驗重復5次。主要觀察記錄羽化的麥蛾成蟲數量、蟲體大小、壽命、產卵量、卵的大小、發育歷期。從麥蛾羽化開始,每天收集一次麥蛾成蟲和麥蛾卵,其中麥蛾卵通過除雜裝置得到凈卵后,用量筒測量其產量,分別記錄成蟲數量及產卵量。
2、麥蛾卵孵化率
隨機抽取0.5ml稻谷繁育來的麥蛾卵粘于雙面膠帶上,置于幼蟲飼養盤中,在溫度25~28℃,濕度70~80%的飼養環境下發育5d后,將膠帶置于昆蟲解剖鏡下,在視野(目鏡×物鏡=10×5)下,記錄白色卵殼的孵化卵粒數及褐色及干癟的未孵化卵粒數,計算其孵化率。以大麥為對照,重復3次。
3、幼蟲蛀食率和麥蛾成蟲羽化率
接種麥蛾卵的稻谷在幼蟲飼養室飼養20d時,隨機抽取30粒稻谷,觀察其表面是否有蛀孔,剖開稻谷查看是否有麥蛾幼蟲,如有蛀孔或幼蟲,則示為蛀食粒,否則示為未蛀食粒。飼養25d時,隨機抽取30粒稻谷,觀察其表面是否有羽化孔,剖開稻谷查看是否有蛹殼,如有蛹殼或為空粒,則示為麥蛾已羽化。記錄幼蟲蛀食稻谷粒數和未蛀食粒數、成蟲羽化粒數和未羽化粒數,計算幼蟲蛀食率和成蟲羽化率。重復3次。
4、麥蛾成蟲蟲體及麥蛾卵大小測量
成蟲蟲體測量:隨機分別抽取30頭麥蛾成蟲,置于昆蟲解剖鏡下,利用游標卡尺測量麥蛾成蟲的體長及展翅寬度。卵大小測量:隨機抽取30粒麥蛾卵,置于昆蟲解剖鏡下,利用游標卡尺測量卵的長度及寬度。并記錄麥蛾成蟲蟲體及卵的大小。
5、麥蛾發育歷期和成蟲壽命
發育歷期為從接種麥蛾卵開始到第一頭麥蛾羽化的時間,重復5次。成蟲壽命則為從羽化到死亡的時間,具體方法為在麥蛾幼蟲飼養盤上蓋住紗網,將剛羽化蛾子單頭裝入試管,試管的直徑為20mm,長度為100mm,并用黑布封口,不提供食物。觀察其壽命,若麥蛾無明顯活動時,用昆蟲解剖針接觸蟲體,若動為存活,反之為死亡。記錄發育歷期天數和成蟲壽命天數。重復30次。
6、稻谷利用率
從第一次收集卵開始計時,如果連續5天收不到蛾子和卵,則停止收集。測量飼料利用率,隨機抽取500粒稻谷,浸入水中保持30min,記錄沉積水底的稻谷數,計算其利用率。重復5次。
7、麥蛾卵飼養赤眼蜂的發育指標測定
將粘有麥蛾卵的雙面膠帶置于大試管中,雙面膠帶的寬為15mm,長為180mm,約15000粒卵,大試管的直徑為30mm,長200mm,按1:10的蜂卵比,轉入新羽化的成蜂約1500頭,其中雌蜂約1000頭,用黑布封住試管口,以50%的蜂蜜水為食源。在溫度為25±1℃,濕度為70%~80%,光周期為14L:10D的光照培養箱中寄生24h,觀察記錄赤眼蜂寄生率、羽化率、雌蜂比和蜂畸形率的質量指標。
寄生率:寄生卵發育7天后,取出帶卵雙面膠帶置于解剖鏡視野(目鏡×物鏡=10×5)下,檢查記錄黑色(寄生卵)、白色及皺縮(未寄生卵)卵的數量,計算其寄生率。重復3次。
羽化率:赤眼蜂羽化后,取出雙面膠帶置于解剖鏡視野下,目鏡×物鏡=10×5,記錄黑色卵粒數,并檢查其上是否有羽化孔,如果沒有明顯羽化孔的卵,則用大頭針將其挑開,查看其中是否有寄生蜂的殘留物或不存在羽化的成蜂,若有則示為羽化,如果有液體從卵中涌出,則示為未羽化。計算其羽化率。重復3次。
雌蜂比:隨機抽取30只成蜂,置于解剖鏡視野下,目鏡×物鏡=10×5,檢查記錄雌蜂和雄蜂的數量,雌蜂的觸角末節呈棒狀,雄風的觸角末節呈棒狀、并著生長毛,計算雌蜂比。重復3次。
蜂畸形率:隨機抽30只剛羽化的成蜂,置于解剖鏡視野(目鏡×物鏡=10×5)下,檢查其翅膀是否完整,記錄殘翅蜂的數量,計算蜂畸形率。重復3次。
結果
麥蛾發育歷期結果表明,以稻谷作為飼料飼養麥蛾的發育歷期中,最長為45天,最短的為40天,平均最短歷期為42.4天。成蟲的壽命最長為8天,最短為3天,其平均壽命分別為5.5天。
成活率試驗結果表明,利用稻谷繁育的麥蛾卵的最高孵化率為98.8%,最低為96.0%,平均為97.3%。麥蛾幼蟲對稻谷的最高蛀食率為96.7%,最低為83.3%,平均為89.6%。麥蛾成蟲最高羽化率為96.7%,最低為80.0%,平均為88.9%。
產蛾量及產卵量及質量結果表明,以稻谷飼養麥蛾時,每公斤稻谷產蛾量最高為2065頭,最低為1856頭,平均為1976頭。每kg稻谷產卵量最高為14.3ml,最低為12.8ml,平均為13.4ml。以稻谷飼養的麥蛾,成蟲大小為體長最長為6.5mm,最短為4.3mm,平均體長5.5mm;展翅最寬為12.3mm,最窄為9.1mm,展翅寬平均為10.1mm。其麥蛾卵最長0.6mm,最短為0.5mm,平均卵長為0.6mm;卵寬最寬為0.3mm,卵寬最窄為0.2mm,平均卵寬為0.2mm。
稻谷利用率試驗結果表明,以稻谷飼養麥蛾時,稻谷的最高利用率為80.8%,最低為77.6%,平均為79.5%。
麥蛾卵寄生率和赤眼蜂生長發育結果表明,利用稻谷飼養的麥蛾卵繁殖赤眼蜂,麥蛾卵的最高寄生率為92.4%,最低為84.7%,平均為88.8%;最高羽化率為97.0%,最低為95.3%,平均為96.0%;雌蜂比最高為63.3%,最低為53.3%,平均為57.8%;蜂畸形率最高為13.3%,最低為3.3%,平均為7.8%。
經濟效益分析表明,在云南德宏州釋放玉米螟赤眼蜂防治亞洲玉米螟的田間試驗結果表明,應用赤眼蜂防控玉米螟,每公頃每次釋放赤眼蜂約150000頭赤眼蜂,約15ml麥蛾卵,需要稻谷1.2kg,按當地市場價每kg水稻2.2元,則需飼料成本2.6元。生產15ml麥蛾卵,根據德宏當地利用大麥飼養麥蛾效率則需1.1kg,按當地大麥市場價每公斤3.2元,則需飼料成本3.5元。每公頃每釋放一次赤眼蜂,如果利用稻谷繁殖麥蛾,節約飼料成本0.9元。亞洲玉米螟世代重疊嚴重地區,需釋放赤眼蜂3~5次才能達到防控效果,每公頃可節約飼料成本2.6~4.4元。
利用大麥、小麥、水稻和玉米四種飼料繁殖麥蛾的試驗結果表明,幼蟲蛀食率分別為88.6%、74.6%、89.6%和41.8%,羽化率分別為91.85%、67.4%、88.89%和46.2%,每公斤飼料能產出成蟲分別為2005頭、820頭、1976頭和315頭,產卵分別為15.5ml、5.7ml、13.4ml和4.2ml。
利用稻谷飼養麥蛾既能降低成本,可以解決無大麥種植國家及地區大量繁育赤眼蜂進行害蟲生物防治應用的限制,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稻谷資源,為赤眼蜂中間寄主麥蛾的飼養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將極大的推動這些地區赤眼蜂在農林鱗翅目害蟲防治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