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農業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種植和播種, 具體地是一種旱地花生的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花生系豆科落花生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落花生,具有地上開花地下結果習性,一般適宜生長于溫暖、雨量適中的沙質土地區。花生具有重要的油料價值和食用價值, 并且是較耐貧瘠, 耐旱的作物,花生種植已經超過溫暖濕潤沙質區而廣布于世界各地,我國是花生生產大國,是我國六大優勢作物之一。但隨著平原灌溉區小麥、玉米、水稻等大宗作物農業機械化程度日趨提高,生產環節用工較多、農事操作繁瑣的花生種植逐步向零星旱薄地轉移,抗旱輕簡化栽培方式亟待解決。
花生是多次分枝作物,第一、二對側枝是花生開花結莢的主要部位,約占結莢總數的70%-90%,所以第一第二對側枝發育好壞對產量影響極大,因此生產上常需要人工清棵蹲苗。花生植株生長前期相對緩慢易生雜草需中耕除草,特別是花生植株根部的伴生雜草需人工拔除;生育后期處于雨季植株生長旺盛,枝條直立瘋長造成果針離地面較遠而無法入土,生產上需要結合中耕進行培土迎針或者人為踩秧。花生收獲用工多耗時久,由于土壤板結緊實等原因犁收或人工刨挖收抖土困難效率低,拔收掉果嚴重損失多,機械收獲需要配套機械。基于干旱、黏質土壤等造成花生種植不同程度的減產,更重要的是花生種植耗時費工,從種到收需要整地、播種、清棵、中耕除草,培土迎針、人工收獲等農事操作,隨著人工費用提升勞動力短缺等導致花生生產成本持續上升造成近年來花生種植面積不穩定,呈現逐年減少趨勢,沖擊著我國花生產業的穩定發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在于提供一種旱地花生的種植方法,該方法是基于花生的生長發育特性實現自動清棵;同時借助“V” 形種植溝實現抗旱造墑播種以利苗壯苗,增加自然降雨蓄積和大雨排澇,實現輕簡化種植;與常規平作相比,落果率最高可降低19%。
一種旱地花生的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前茬作物收獲后,規劃花生種植行,將前茬作物的廢棄秸稈集中于花生種植行行間,沿花生種植行方向進行條狀排列,壓實;
步驟二、對花生種植行進行耕翻平整或者實行免耕,沿著花生種植行中心位置向兩側刨開表層土壤形成橫截面為“V”形的種植溝,將刨出的表層土壤堆積于“V”形種植溝兩側的平面上形成高于農田地面5-10cm的地埂;
步驟三、將花生種子播種于“V”形種植溝底部的濕潤土壤上,“V”形種植溝兩側斜面上的疏松土壤滑落到種植溝溝底覆蓋花生種子并擠壓隆起形成脊;
步驟四、沿著花生種植行方向在“V”形種植溝底部間隔設置入滲坑;
步驟五、待花生長至花針期,將花生種植行行間的廢棄秸稈推入“V”形種植溝內并緊貼“V”形種植溝溝壁堆積排布,再將地埂土壤覆蓋于“V”形種植溝溝壁的廢棄秸稈上形成花生結莢層,之后進行花生田間常規管理。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三的具體操作方法為,將花生種子播種于“V”形種植溝底部,再將“V”形種植溝兩側斜面修整成沿等高線的鋸齒狀微梯田,修整過程中所剔除的疏松土壤落入“V” 形種植溝底部覆蓋于花生種子上并擠壓隆起形成脊。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四中“V”形種植溝底部每間隔50-80cm設置一個入滲坑。
為擴大花生種植面積,可在所述入滲坑內部填充秸稈,覆蓋濕潤土壤2-5cm,將花生種子播種于濕潤土壤上。
有益效果在于:
1、通過把種植行兩側刨開表層土壤形成“V”形種植溝,剝離農田表層干土,將花生種子播種于墑情較好的“V”形種植溝底,有利于旱地花生抗旱播種,實現苗齊苗壯。同時,“V”形種植溝的傾斜溝壁具有集雨效果,降雨匯集于花生植株根部保證旱地花生生育期水分供應。
2、利用花生芽苗曝光下胚軸停止伸長特性,將花生種子播種于“V”形種植溝底部潮濕隆起的土壤內,借助花生種子萌發時向上生長破土力量促使花生種子上方隆起的土壤向兩側溝底滾落,實現自然清棵,節省人工。
3、花生植株生長于“V”形種植溝中心土壤隆起處,花生植株與種植溝有一定間距,通風效果良好,可延緩早期花后果針下針入土成莢,避免成熟期不一致或早果發芽脫落。
4、“V”形種植溝兩側溝壁傾斜微地形與花生枝條張開角度接近,促使枝條較高部位果針就近入土,無需人工培土,達到花生控制下針“AnM”栽培法效果。
5、前茬作物秸稈條狀堆積于花生種植行間覆蓋農田地面,利于農田秸稈科學處理并具有防草保墑功能。
6、將腐爛秸稈排放于“V”形種植溝兩側壁并覆蓋疏松土壤利于花生果針入土成莢,花生果針入土淺、入土時間相對集中并且成熟期一致,便于后期拔收等輕簡化收獲方式,減少落果。
7、在向兩側清理表層土壤形成“V”形花生種植溝時,將花生播種行表層土壤中的雜草種子清理至種植行外,減少了花生植株根部的伴生雜草群體,利于人工中耕或機械化除草操作,提高除草效率。
8、采用本發明所述種植方法,同時根據花生的生理特性,實現自動清棵,“V”形種植溝與地埂實現抗旱集雨,結莢層促進果針入土,減少落果,落果率最高可降低19%,本發明所述種植方法,出苗率可達99%,畝產可達450-550kg;與常規種植方法相比,畝增產可達30-50kg。
附圖說明
圖1是“V”形種植溝橫截面示意圖;
圖2是“V”形種植溝側結構面示意圖;
圖3是“V”形種植溝內花生開花下針及成熟期示意圖;
圖4是“V”形種植溝的鋸齒狀微梯田斜面示意圖;
圖中:1、廢棄秸稈;2、“V”形種植溝;3、地埂;4、花生種子;5、脊;6、入滲坑;7、結莢層;8、莢。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方式并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解釋和說明。
實施例1一種旱地花生的種植方法
如圖1、圖2和圖3,針對前茬作物是平作的農田,在前茬作物收獲后,按農業生產實踐實際需要規劃田間花生種植行,將前茬作物廢棄秸稈1集中于花生種植行行間位置,沿花生種植行方向進行條狀排列,然后壓實。對花生種植行進行耕翻平整或者實行免耕,沿著花生種植行中心位置向兩側刨開表層土壤形成橫截面為“V”形的種植溝2,將刨出的表層土壤堆積于“V”形種植溝兩側形成高于農田地面5-10cm的微小地埂3,防止降雨時花生種植行行間雨水流入“V”形種植溝內形成積水,同時也促進花生種植行間堆積的秸稈加速腐爛。然后播種花生種子4于“V”形種植溝底部濕土上,“V”形種植溝兩側斜面上的疏松濕土滑落到溝底覆蓋花生種子并擠壓隆起形成脊5,此時整個“V”溝橫截面近似形成“W”形狀。沿著花生種植行方向在“V”形種植溝1內間隔50cm設置入滲坑6,用于排澇,防止“V”形種植溝2內大雨淹水,入滲坑6內部也可以填充秸稈并覆土種植以擴大花生種植面積。在花生盛花后即花針期,結合中耕將花生種植行行間的部分廢棄秸稈1推入“V”形種植溝2內并貼著“V”形種植溝2溝壁堆積排布,并將地埂3土壤覆蓋于“V”形種植溝2溝壁廢棄秸稈上形成疏松結莢層7,促進花生果針入土成莢8。其他花生田間管理均按照常規種植方式進行。
實施例2一種旱地花生的種植方法
如圖1、圖2和圖3,針對前作是在壟作的農田,可以借助原有壟溝系統,在前茬作物收獲后,將田間前茬作物的廢棄秸稈1集中于原有壟溝低洼處即花生種植行行間位置,沿花生種植行方向進行條狀排列,壓實。對花生種植行進行耕翻平整或者實行免耕,沿著花生種植行中心位置向兩側刨開表層土壤形成橫截面為“V”形的種植溝2,將刨出的表層土壤堆積于“V”形種植溝兩側覆蓋于條狀排列的廢棄秸稈上形成高于農田地面5-10cm的微小地埂3,防止降雨時花生種植行行間雨水流入“V”形種植溝內形成積水,同時也促進花生種植行間堆積的秸稈加速腐爛。然后播種花生種子4于“V”形種植溝底部濕土上,“V”形種植溝兩側斜面上的疏松濕土滑落到溝底覆蓋花生種子并擠壓隆起形成脊5,此時整個“V”溝橫截面近似形成“W”形狀。沿著花生種植行方向在“V”形種植溝1內間隔80cm設置入滲坑6,用于排澇,防止“V”形種植溝2內大雨淹水,入滲坑6內部也可以填充秸稈并覆土種植以擴大花生種植面積。在花生盛花后即花針期,結合中耕將花生種植行行間的部分廢棄秸稈1推入“V”形種植溝2內并貼著“V”形種植溝2溝壁堆積排布,并將地埂3土壤覆蓋于“V”形種植溝2溝壁廢棄秸稈上形成疏松結莢層7,促進花生果針入土成莢8。其他花生田間管理均按照常規種植方式進行。
相關試驗:花生常規種植方法
在花生播種期,按農業生產實踐需要規劃田間花生種植模式,在田間土地上整畦,畦寬170cm,每畦種植花生5行,行距28 cm,畦埂寬30 cm;播種時,在花生種植行挖種植穴 ,穴距18 cm,在每穴中放置2粒花生種子,覆土1-2cm;播后選用乙草胺除草劑(50%乳油50-100mL,水50-75 kg),用噴霧器均勻噴灑于地面;覆膜:選用0.005-0.006 mm厚、50cm寬的膜,機械覆膜或人工覆膜,要求膜與畦面貼實無折皺,兩邊攢土將膜壓實,最后在種植行的膜面上覆土2-3cm; 當幼苗破膜拱土,開始露出真葉時,扒去膜上的土,使子葉露于地表,注意不要傷根,發現缺穴,立即用催出芽的種子補種。開花前在畦內進行1次除草。在開花下針到莢果充實期間,要及時灌水。施肥、除草等均按田間常規管理。
本發明所述花生種植方法,出苗率可達99%,畝產可達450-550kg;與常規種植方法相比,畝增產可達30-50kg,花生落果率(如下表1所示)最高可降低19%。
表1:
本發明所述實施例應理解為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背離本發明實質和范圍的前提下,對本發明作出的一些非本質的改進和調整仍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