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快速培育水稻品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快速培育耐旱型水稻新品種的方法。
背景技術:
水資源短缺是目前制約農業生產的一個全球性問題,全球約有43%的耕地為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干旱逆境嚴重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造成農作物減產。
水稻是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我國有65%以上人口以稻米為主食,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產國和消費國。水稻年播種面積3000萬公頃,占世界的20%;產量1.85億噸,占世界的近1/3;單位面積產量6.35噸/公頃,比全球平均產量3.85噸/公頃高65%。
因此篩選水稻苗期耐旱品種對我國糧食產量有重大意義。
2015年7月29日公告的中國專利文獻一種水稻苗期耐旱品種快速篩選方法(授權公告號CN102860199B),包括以下步驟:首先經過土壤干旱處理,再經過PEG模擬干旱處理,最后篩選在兩種處理方法下都具有較強的耐旱性的品種。這種方法通過土壤干旱和PEG模擬干旱同時進行,聯合分析結果,可以同時避免兩種干旱處理方法的缺點,最大限度的發揮兩種方法的優點,使得實驗結果準確,篩選出的耐旱品種和干旱敏感品種在進行育種、群體構建、基因定位等方面的研究時,其結果具有更大的可信度,節約研究者的時間和經費。但是該發明只提供了檢測水稻品種的耐旱性,在如何快速培育耐旱型水稻新品種并沒有具體的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培育耐旱型水稻新品種上效率不高、準確性不強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快速培育耐旱型水稻新品種的方法,具有在培育耐旱型水稻新品種上效率高、準確性強的優點。
本發明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快速培育耐旱型水稻新品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親本選擇:母本選用旱稻品種“綠旱一號”,父本選用旱稻品種“滬旱15號”;
步驟二、單本種植:將選擇好的父母本在長江中下游旱稻品種試驗區域進行單本種植;
步驟三、有性雜交與收種:將單本種植的父母本在開花期采用“水稻有性雜交技術”進行雜交,收雜交種;
步驟四、種植雜交種與收種:將收取的雜交種播種后,單本插植雜交種,記錄各個植株的產量、每橞總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將產量高、每橞總粒數多、結實率高和千粒重高的植株上每橞收種10~15粒,共收取6000~8000粒種子;
步驟五、將步驟四中收取的種子進行耐旱檢測,包括以下步驟:
(1)取步驟二中單本種植區域的土壤,將土壤上鉆有若干通孔并在90~100℃下通風烘干8~10h后稱重;
(2)取通風烘干后的土壤150~180g裝進培養皿;
(3)將雜交種、“綠旱一號”種子和“滬旱15號”種子用1~3%濃度的雙氧水消毒,清水沖洗6~8次,在溫度為28~32℃環境下催芽處理,每個培養皿只播一個品種且播種數量為40~50粒;
(4)對播完種的培養皿稱重,記錄每個培養皿的重量,再往培養皿加水15~25g;
(5)將培養皿置于人工氣候箱,溫度25~35℃,濕度50~90%,光照強度110~120μmol/m2s,光照時間10~12h,每次往培養皿中加水時都要稱重,使得每個培養皿中的含水量相等,培養28~30天,斷水干旱處理;
(6)記錄三個品種葉片出現卷葉的時間和土壤滲透壓,同時測量出現卷葉現象的品種根系指標,所述根系指標為根體積、最長根長、側根長、根數量和根重,利用根系指標結合卷葉出現時間對比分析三個品種的耐旱性,將雜交種植株分為非耐旱型植株和耐旱型植株,每個品種重復6~8次;
步驟六、選擇種植與收種:去除非耐旱型植株,將耐旱型植株分單本插秧,密度為40厘米×40厘米,記錄各個植株的產量、每橞總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將產量高、每橞總粒數多、結實率高和千粒重高的植株進行編號標記且每單株上的每橞收種10~15粒;
步驟7、多次篩選:按照步驟四~步驟六的順序重復進行種植雜交種與收種、雜交種進行耐旱檢測和選擇種植與收種,直到有編號標記的植株的植物學良好性狀穩定且雜交種的耐旱檢測結果全部為耐旱型水稻品種,則耐旱型水稻品種選育成功,所述植株的植物學良好性狀為產量高、每橞總粒數多、結實率高和千粒重高。
優選地,所述步驟五中在根系指標上雜交種植株比“綠旱一號”種子植株和“滬旱15號”種子植株都差,這里所述根系指標差指的是根體積較小、最長根長較短、側根長較短、根數量較少和根重較輕,在葉片出現卷葉的時間上雜交種植株比“綠旱一號”種子植株和“滬旱15號”種子植株都短,則所述雜交種為非耐旱型水稻品種,否則為耐旱型水稻品種,通過設置根系指標和葉片出現卷葉的時間將耐旱型水稻品種與非耐旱型水稻品種準確劃分開。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解決了現有培育耐旱型水稻新品種上效率不高、準確性不高的問題。
2、通過選擇耐旱性較好的親本,提高了培育耐旱型水稻新品種的效率。
3、通過對種子進行耐旱性檢測提高了培育出的水稻新品種在耐旱性方面的準確性。
4、通過多次篩選克服了培育出的耐旱型水稻新品種存在的性狀不穩定問題,同時在多次篩選過程中遵循擇優選擇耐旱性高的水稻品種,這使得水稻品種的耐旱性也會不斷增強。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一種快速培育耐旱型水稻新品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親本選擇:母本選用旱稻品種“綠旱一號”,父本選用旱稻品種“滬旱15號”;
步驟二、單本種植:將選擇好的父母本在長江中下游旱稻品種試驗區域進行單本種植各20株;
步驟三、有性雜交與收種:將單本種植的父母本在開花期采用“水稻有性雜交技術”進行雜交,收雜交種30粒;
步驟四、種植雜交種與收種:將收取的雜交種播種后,單本插植雜交種20株,記錄各個植株的產量、每橞總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將產量高、每橞總粒數多、結實率高和千粒重高的植株上每橞收種10粒,共收取6000粒種子;
步驟五、將步驟四中收取的種子進行耐旱檢測,包括以下步驟:
(1)取步驟二中單本種植區域的土壤,將土壤上鉆有若干通孔并在90℃下通風烘干8h后稱重;
(2)取通風烘干后的土壤150g裝進三個培養皿;
(3)將雜交種、“綠旱一號”種子和“滬旱15號”種子用1%濃度的雙氧水消毒,清水沖洗6次,在溫度為28℃環境下催芽處理,每個培養皿只播一個品種且播種數量為40粒;
(4)對播完種的培養皿稱重,記錄每個培養皿的重量,記錄重量為430g、454g和425g,再往培養皿加水15g;
(5)將培養皿置于人工氣候箱,溫度25℃,濕度50%,光照強度110μmol/m2s,光照時間10h,每次往培養皿中加水時都要稱重,使得每個培養皿中的含水量相等,培養28天,斷水干旱處理;
(6)記錄三個品種葉片出現卷葉的時間和土壤滲透壓,同時測量出現卷葉現象的品種根系指標,這里所述的根系指標為根體積、最長根長、側根長、根數量和根重,利用根系指標結合卷葉出現時間對比分析三個品種的耐旱性,將雜交種植株分為非耐旱型植株和耐旱型植株,每個品種重復6次;
步驟六、選擇種植與收種:去除非耐旱型植株,將耐旱型植株分單本插秧,密度為40厘米×40厘米,記錄各個植株的產量、每橞總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將產量高、每橞總粒數多、結實率高和千粒重高的植株進行編號標記且每單株上的每橞收種10粒;
步驟7、多次篩選:按照步驟四~步驟六的順序重復進行種植雜交種與收種、雜交種進行耐旱檢測和選擇種植與收種,直到有編號標記的植株的植物學性狀穩定且雜交種的耐旱檢測結果全部為耐旱型水稻品種,則耐旱型水稻品種選育成功,植株的植物學良好性狀為產量高、每橞總粒數多、結實率高和千粒重高。
步驟五中在根系指標上雜交種植株比“綠旱一號”種子植株和“滬旱15號”種子植株都差,這里根系指標差指的是根體積較小、最長根長較短、側根長較短、根數量較少和根重較輕,在葉片出現卷葉的時間上雜交種植株比“綠旱一號”種子植株和“滬旱15號”種子植株都短,則雜交種為非耐旱型水稻品種,否則為耐旱型水稻品種,通過設置根系指標和葉片出現卷葉的時間將耐旱型水稻品種與非耐旱型水稻品種準確劃分開。
實施例2
一種快速培育耐旱型水稻新品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親本選擇:母本選用旱稻品種“綠旱一號”,父本選用旱稻品種“滬旱15號”;
步驟二、單本種植:將選擇好的父母本在長江中下游旱稻品種試驗區域進行單本種植各20株;
步驟三、有性雜交與收種:將單本種植的父母本在開花期采用“水稻有性雜交技術”進行雜交,收雜交種30粒;
步驟四、種植雜交種與收種:將收取的雜交種播種后,單本插植雜交種20株,記錄各個植株的產量、每橞總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將產量高、每橞總粒數多、結實率高和千粒重高的植株上每橞收種13粒,共收取7000粒種子;
步驟五、將步驟四中收取的種子進行耐旱檢測,包括以下步驟:
(1)取步驟二中單本種植區域的土壤,將土壤上鉆有若干通孔并在95℃下通風烘干9h后稱重;
(2)取通風烘干后的土壤165g裝進三個培養皿;
(3)將雜交種、“綠旱一號”種子和“滬旱15號”種子用2%濃度的雙氧水消毒,清水沖洗7次,在溫度為30℃環境下催芽處理,每個培養皿只播一個品種且播種數量為45粒;
(4)對播完種的培養皿稱重,記錄每個培養皿的重量,記錄重量為430g、454g和425g,再往培養皿加水20g;
(5)將培養皿置于人工氣候箱,溫度30℃,濕度70%,光照強度115μmol/m2s,光照時間11h,每次往培養皿中加水時都要稱重,使得每個培養皿中的含水量相等,培養29天,斷水干旱處理;
(6)記錄三個品種葉片出現卷葉的時間和土壤滲透壓,同時測量出現卷葉現象的品種根系指標,這里所述的根系指標為根體積、最長根長、側根長、根數量和根重,利用根系指標結合卷葉出現時間對比分析三個品種的耐旱性,將雜交種植株分為非耐旱型植株和耐旱型植株,每個品種重復7次;
步驟六、選擇種植與收種:去除非耐旱型植株,將耐旱型植株分單本插秧,密度為40厘米×40厘米,記錄各個植株的產量、每橞總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將產量高、每橞總粒數多、結實率高和千粒重高的植株進行編號標記且每單株上的每橞收種15粒;
步驟7、多次篩選:按照步驟四~步驟六的順序重復進行種植雜交種與收種、雜交種進行耐旱檢測和選擇種植與收種,直到有編號標記的植株的植物學性狀穩定且雜交種的耐旱檢測結果全部為耐旱型水稻品種,則耐旱型水稻品種選育成功,植株的植物學良好性狀為產量高、每橞總粒數多、結實率高和千粒重高。
步驟五中在根系指標上雜交種植株比“綠旱一號”種子植株和“滬旱15號”種子植株都差,這里根系指標差指的是根體積較小、最長根長較短、側根長較短、根數量較少和根重較輕,在葉片出現卷葉的時間上雜交種植株比“綠旱一號”種子植株和“滬旱15號”種子植株都短,則雜交種為非耐旱型水稻品種,否則為耐旱型水稻品種,通過設置根系指標和葉片出現卷葉的時間將耐旱型水稻品種與非耐旱型水稻品種準確劃分開。
實施例3
一種快速培育耐旱型水稻新品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親本選擇:母本選用旱稻品種“綠旱一號”,父本選用旱稻品種“滬旱15號”;
步驟二、單本種植:將選擇好的父母本在長江中下游旱稻品種試驗區域進行單本種植各20株;
步驟三、有性雜交與收種:將單本種植的父母本在開花期采用“水稻有性雜交技術”進行雜交,收雜交種30粒;
步驟四、種植雜交種與收種:將收取的雜交種播種后,單本插植雜交種20株,記錄各個植株的產量、每橞總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將產量高、每橞總粒數多、結實率高和千粒重高的植株上每橞收種15粒,共收取8000粒種子;
步驟五、將步驟四中收取的種子進行耐旱檢測,包括以下步驟:
(1)取步驟二中單本種植區域的土壤,將土壤上鉆有若干通孔并在100℃下通風烘干10h后稱重;
(2)取通風烘干后的土壤180g裝進三個培養皿;
(3)將雜交種、“綠旱一號”種子和“滬旱15號”種子用3%濃度的雙氧水消毒,清水沖洗8次,在溫度為32℃環境下催芽處理,每個培養皿只播一個品種且播種數量為50粒;
(4)對播完種的培養皿稱重,記錄每個培養皿的重量,記錄重量為430g、454g和425g,再往培養皿加水25g;
(5)將培養皿置于人工氣候箱,溫度35℃,濕度90%,光照強度120μmol/m2s,光照時間12h,每次往培養皿中加水時都要稱重,使得每個培養皿中的含水量相等,培養30天,斷水干旱處理;
(6)記錄三個品種葉片出現卷葉的時間和土壤滲透壓,同時測量出現卷葉現象的品種根系指標,這里所述的根系指標為根體積、最長根長、側根長、根數量和根重,利用根系指標結合卷葉出現時間對比分析三個品種的耐旱性,將雜交種植株分為非耐旱型植株和耐旱型植株,每個品種重復8次;
步驟六、選擇種植與收種:去除非耐旱型植株,將耐旱型植株分單本插秧,密度為40厘米×40厘米,記錄各個植株的產量、每橞總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將產量高、每橞總粒數多、結實率高和千粒重高的植株進行編號標記且每單株上的每橞收種15粒;
步驟7、多次篩選:按照步驟四~步驟六的順序重復進行種植雜交種與收種、雜交種進行耐旱檢測和選擇種植與收種,直到有編號標記的植株的植物學性狀穩定且雜交種的耐旱檢測結果全部為耐旱型水稻品種,則耐旱型水稻品種選育成功,植株的植物學良好性狀為產量高、每橞總粒數多、結實率高和千粒重高。
步驟五中在根系指標上雜交種植株比“綠旱一號”種子植株和“滬旱15號”種子植株都差,這里根系指標差指的是根體積較小、最長根長較短、側根長較短、根數量較少和根重較輕,在葉片出現卷葉的時間上雜交種植株比“綠旱一號”種子植株和“滬旱15號”種子植株都短,則雜交種為非耐旱型水稻品種,否則為耐旱型水稻品種,通過設置根系指標和葉片出現卷葉的時間將耐旱型水稻品種與非耐旱型水稻品種準確劃分開。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