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魚缸,具體是一種方便垃圾收集的魚缸。
背景技術:
魚缸作為一種極具觀賞性的用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已被越來越多的家庭關注和使用。缸內的魚兒除了為人們帶來樂趣,還要在里面吃食和排泄,食物殘渣和排泄物就會沉積于缸內,由于魚兒游來游去,沉積的垃圾就會慢慢上浮,導致整個魚缸內的渾濁不清,嚴重影響觀賞性,為了方便垃圾的取出,現有專利公告號為CN105660506A的專利公布了一種魚缸,這種魚缸可以方便垃圾的收集,但是這種裝置在取垃圾時需要將裝置內部的水抽干,還要將魚兒取出,操作麻煩。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方便垃圾收集的魚缸,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方便垃圾收集的魚缸,包括底座和魚缸體,所述底座上方設有魚缸體,魚缸體為上端開口的圓柱形筒體,魚缸體內底部中間位置設有下寬上窄的錐形凸起,魚缸體下端中間位置和底座上端面之間設有千斤頂柱,千斤頂柱外側設有搖桿,這樣就方便實現魚缸體高度的調節,與千斤頂柱頂部相接的魚缸體下端設有錐形凹槽,錐形凹槽中設有托塊,與魚缸體相接處的托塊表面設有橡膠墊,錐形凸起外側的魚缸體底部陣列分布有四個上連接塊,上連接塊下端設有柔性塑料管道,柔性塑料管道下端設有下連接塊,下連接塊下端可拆卸設有垃圾收集筒,底座上端面還設有集水槽。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柔性塑料管道通過止水夾來實現截流。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垃圾收集筒通過螺紋連接與上連接塊連接。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收集槽采用透明的硬質塑料制成。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柔性塑料管道為透明的柔性塑料袋制成。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結構簡單、合理、高度可調,這里在取出垃圾時,無需將魚缸中的水和與全部取出,進而起到節水的作用,在取垃圾時,人們可以通過揉捏透明的柔性塑料管道,進而將魚兒趕入魚缸體內部,進而避免取垃圾是對魚兒造成傷害。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底座1、魚缸體2、千斤頂柱3、手搖桿4、集水槽5、垃圾收集筒6、隔板7、下連接塊8、柔性塑料管道9、止水夾10、上連接塊11、托塊12、錐形凸起13。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方便垃圾收集的魚缸,包括底座1和魚缸體2,所述底座1上方設有魚缸體2,魚缸體2為上端開口的圓柱形筒體,魚缸體2內底部中間位置設有下寬上窄的錐形凸起13,這種錐形凸起13的作用是方便顆粒物料向四周匯集,魚缸體2下端中間位置和底座1上端面之間設有千斤頂柱3,千斤頂柱3外側設有搖桿4,這樣就方便實現魚缸體2高度的調節,與千斤頂柱3頂部相接的魚缸體2下端設有錐形凹槽,錐形凹槽中設有托塊12,與魚缸體2相接處的托塊12表面設有橡膠墊,錐形凸起13外側的魚缸體1底部陣列分布有四個上連接塊11,上連接塊11下端設有柔性塑料管道9,柔性塑料管道9為透明的柔性塑料袋制成,柔性塑料管道9通過止水夾來實現截流,柔性塑料管道9下端設有下連接塊8,下連接塊8下端可拆卸設有垃圾收集筒6,垃圾收集筒6通過螺紋連接與上連接塊8連接,收集槽6采用透明的硬質塑料制成,為了避免在取垃圾時水撒到地上,底座1上端面還設有集水槽5。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是:本發明通過在魚缸體底部中間位置設有上窄下寬的錐形凸起, 錐形凸起的作用是便于魚缸中的垃圾將魚缸四周沉淀,這樣垃圾在錐形凸起和魚缸體內壁的引導下進入柔性塑料管道中,然后沿著柔性塑料管道進入到垃圾收集筒內,當需要取出垃圾收集筒中的垃圾時,只需通過止水夾將柔性塑料管夾住,進而將魚缸本體和垃圾收集筒隔離開來,然后將垃圾收集筒從魚缸本體底部拆卸下來,進而方便垃圾的取出,這里在取出垃圾時,無需將魚缸中的水和與全部取出,進而起到節水的作用,同時也方便了人們操作,在取垃圾時,人們可以通過揉捏透明的柔性塑料管道,進而將魚兒趕入魚缸體內部,進而避免取垃圾是對魚兒造成傷害。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發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明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