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植物保護領域,具體涉及含雙炔酰菌胺和腈菌唑的組合物及其制劑和應用。
背景技術:
在實際的農業生產過程中,植物受病原體、細菌、真菌、病毒以及線蟲等的侵襲造成植物病蟲害,導致植物腐爛、壞死、萎蔫、腫瘤以及黃化矮縮從而造成農業減產。施用化學藥劑是防治植物病蟲害最為有效的手段。然而,近年來由于單一用藥和不科學用藥,已經導致許多病害對當前使用的農藥產生了抗性,如霜霉病、白粉病、晚疫病等,成為化學防治的一大難題。同時,頻繁施藥又造成農民負擔加重和環境污染加劇。因此,急需高效、低毒、環保、低殘留的殺菌劑新品種。
雙炔酰菌胺是酰胺類殺菌劑,其作用機理為抑制磷脂的生物合成,對絕大數由卵菌引起的葉部和果實病害均有很好的防效。雙炔酰菌胺對抑制孢子的萌發具有較高活性。它同時也抑制菌絲體的成長與孢子的形成,對靶標病原體,雙炔酰菌胺最好是用作預防性噴灑,但在潛伏期中也可以提供治療作用。雙炔酰菌胺對植物表面的蠟質層具有很高的親合力。當噴灑到植物表面且沉淀干燥后,大部分有效成分被臘質層吸附,并且很難被雨水沖洗掉。一小部分有效成分滲透到植物組織中,由于其本身活性高,被吸收到植物組織中的這部分足以抑制菌絲體的成長,從而保護整個葉片不受病害侵染。這些性質保證它穩定高效,持效期長。
腈菌唑是一類具有保護和治療活性的內吸性三唑類殺菌劑,其主要對病原菌的麥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起抑制作用,對子囊菌、擔子菌均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該劑持效期長,對作物安全,有一定刺激生長作用。另外,腈菌唑具有強內吸性、藥效高、對作物安全、持效期長的特點,且具有預防和治療作用。
然而,通過化學防治病害也最容易產生病害抗藥性問題。將不同的農藥成分進行復配是防治抗藥性產生的最常見的方法。通過實際應用效果來判斷農藥復配是增效、加和還是拮抗作用。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農藥成分復配的效果均是加和效果,具有增效作用的農藥成分復配少之又少,特別是增效作用顯著,共毒系數高的農藥成分復配更是少見。迄今為止,關于雙炔酰菌胺和腈菌唑復配的農藥組合物及應用目前尚無人報道過。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上述問題,本發明人經反復實驗后發現,將雙炔酰菌胺和腈菌唑進行復配后,能夠有效地防治病害,具有顯著的增效效應,使施藥量降低,從而將使用成本顯著降低。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首先提供含雙炔酰菌胺和腈菌唑的組合物,所述組合物包含雙炔酰菌胺和腈菌唑,其中所述雙炔酰菌胺和腈菌唑的重量比為1:(0.01-100)。本發明組合物中有效成分雙炔酰菌胺和腈菌唑以特定質量比存在時,協同增效效應非常顯著。
優選地,在上述組合物中,所述雙炔酰菌胺和腈菌唑的重量比為1:(0.05-50)。
更優選地,在上述組合物中,所述雙炔酰菌胺和腈菌唑的重量比為1:(0.1-25)。
特別優選地,在上述組合物中,所述雙炔酰菌胺和腈菌唑的重量比為1:(0.1-10)。
最特別優選地,在上述組合物中,所述雙炔酰菌胺和腈菌唑的重量比為1:(0.5-6)。
優選地,在上述組合物中,所述組合物還包含農藥助劑,其中所述雙炔酰菌胺和腈菌唑的重量之和為所述組合物總重量的1%~85%,優選為5%~80%,最優選為15%~50%,其余為農藥助劑。根據雙炔酰菌胺和腈菌唑的組合物殺菌作用大于雙炔酰菌胺和腈菌唑殺菌作用總和的事實,所述本發明組合物協同增效作用是明顯的。
優選地,在上述組合物中,所述農藥助劑包括濕潤劑、分散劑、乳化劑、助表面活性劑、增稠劑、溶劑、助溶劑、防凍劑、崩解劑、防腐劑、穩定劑、成膜劑、成囊劑、pH酸堿調節劑、消泡劑、著色劑、填料、水等中的一種或多種,所述農藥助劑都是制備中常用或農業上允許使用的各種成分,并無特別限定,具體成分和用量根據需要通過試驗確定。
優選地,在上述組合物中,所述濕潤劑選自EO/PO嵌段聚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醇乙氧基化合物、牛油脂乙氧基銨鹽、烷基萘磺酸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鹽、酰基谷胺酸鹽。
優選地,在上述組合物中,所述分散劑選自縮合萘磺酸鹽、苯酚磺酸縮合物鈉鹽、甲基萘磺酸鈉甲醛縮合物、木質素磺酸鈉、亞甲基二萘磺酸鈉、丙烯酸均聚物鈉鹽、高分子聚羧酸鹽、二辛基磺基琥珀酸鈉鹽、EO/PO嵌段聚醚、馬來酸-丙烯酸共聚物鈉鹽。
優選地,在上述組合物中,所述乳化劑選自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芐基酚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脂肪胺聚氧乙烯醚、蓖麻油環氧乙烷加成物及其衍生物、多元醇脂肪酸酯及其環氧乙烷加成物、烷基苯磺酸鹽、烷基磺酸鹽、烷基丁二酸酯磺酸鹽、烷基聯苯基醚磺酸鹽、萘磺酸甲醛縮合物、脂肪醇硫酸鹽、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鹽、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鹽、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脂肪酸聚氧乙烯酯磷酸鹽、烷基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烷基磷酸鹽、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縮合物、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縮合物、聯苯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縮合物、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烷基萘磺酸甲醛縮合物、酚甲醛縮合物磺酸鹽、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縮合物硫酸鹽、縮甲基纖維素及其衍生物、烷基銨鹽、氨基醇脂肪酸衍生物、多胺脂肪酸衍生物、季銨鹽、牛油脂乙氧基銨鹽、烷基萘磺酸鹽、氨基酸、氧化胺、甜菜堿、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鹽和酰基谷胺酸鹽中的一種或多種。
優選地,在上述組合物中,所述助表面活性劑選自正丁醇、異丁醇、正辛醇。
優選地,在上述組合物中,所述增稠劑選自黃原膠、硅酸鋁鎂、羧甲基纖維素鈉、淀粉磷酸酯鈉、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鈉、聚乙烯醇。
優選地,在上述組合物中,所述溶劑選自二甲苯、松脂基植物油、油酸甲酯和重芳烴溶劑油中的一種或多種。
優選地,在上述組合物中,所述助溶劑選自環己酮、N,N-二甲基乙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
優選地,在上述組合物中,所述防凍劑選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異丙醇、尿素。
優選地,在上述組合物中,所述成膜劑選用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乙二醇聚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羧甲基纖維素、阿拉伯樹膠、黃原膠、淀粉等具有粘結性和成膜性的高分子聚合物。
優選地,在上述組合物中,所述成囊劑所用囊壁材料為聚脲樹脂:是由異氰酸酯單體與多元醇或者多元胺通過界面聚合反應而制得;異氰酸酯包括甲苯二異氰酸酯、4,4-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多苯基多次亞甲基多異氰酸酯、多苯基多亞甲基多異氰酸酯等。
優選地,在上述組合物中,所述pH酸堿調節劑選自檸檬酸、冰醋酸、鹽酸、氨水、三乙胺、三乙醇胺和二乙烯三胺中的一種或多種;所需用量為將最終產品的pH值調節至穩定范圍內為宜。
優選地,在上述組合物中,所述崩解劑選氯化鈉、氯化銨、硫酸銨、硫酸鈉、可溶性淀粉。
優選地,在上述組合物中,所述防腐劑選自卡松、甲醛、水楊酸苯酯、苯甲酸鈉、對羥基苯甲酸丁酯、山梨酸鉀。
優選地,在上述組合物中,所述穩定劑選自環氧大豆油、環氧氯丙烷、亞磷酸三苯酯、縮水甘油醚或季戊四醇。
優選地,在上述組合物中,所述消泡劑選自有機硅消泡劑、聚醚消泡劑。
優選地,在上述組合物中,所述著色劑選自氧化鐵、氧化鈦、偶氮染料。
優選地,在上述組合物中,所述填料選自高嶺土、硅藻土、滑石粉、輕質碳酸鈣、白炭黑。
優選地,在上述組合物中,所述水為自來水、去離子水或蒸餾水。
優選地,在上述組合物中,所述組合物的劑型為可溶粉劑、可溶液劑、乳油、微乳劑、水乳劑、干懸浮劑、可濕性粉劑、種子處理干粉劑、顆粒劑、水分散粒劑、懸浮劑、懸乳劑、微囊懸浮劑、種子處理懸浮劑、種子處理微囊懸浮劑或懸浮種衣劑。
本發明組合物各種劑型的加工工藝,采用已知的方法設備,是農藥制劑加工工藝中常用的方法。
本發明所述的產物可以以成品制劑的形式提供,即組合物中各物質已經混合,使用時直接稀釋至所需的濃度即可;組合物的成分也可以以單劑的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在桶或罐中按計量直接混合,然后稀釋至所需的濃度。
在此,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組合物用于防治作物病害的用途。
優選地,上述組合物用于防治白菜、甘藍、蘿卜等十字花科蔬菜、西瓜、黃瓜、草莓、辣椒、葡萄、茄子、番茄、荔枝、馬鈴薯、柑橘、蘋果、梨、香蕉、煙草、小麥、玉米等作物,以及蘇鐵、海桐、杜鵑花、月季等觀賞花卉上由鞭毛菌、子囊菌、半知菌等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優選用于防治霜霉病、早疫病、疫病、霜疫霉病、晚疫病、炭疽病、白粉病、瘡痂病和黑星病。
優選地,上述組合物用于防治黃瓜霜霉病、黃瓜白粉病和番茄晚疫病。
在本發明中,上述組合物的施藥方式為噴霧、灌根、蘸根、浸種、撒施、溝施、穴施等中的一種或多種。通過上述施藥方式,將上述組合物施用至致病性微生物侵襲威脅的農作物,其繁殖材料、貯藏物或處所。
本發明組合物可以在農作物、其繁殖材料、貯藏物或處所被致病性微生物侵染之前或之后施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二元組合物具有以下優點和有益效果:
1)增效效果顯著:所述組合物在一定的配比范圍內展示出顯著的協同效應,使組合物相較于單劑對病害具有明顯提高的防治效果,降低了農藥的使用量和施藥成本;
2)使用成本降低:由于所述組合物具有顯著的協同增效作用和明顯提高的防病效果,使施藥次數減少,并因此降低使用成本,省時省工,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抗性的產生延緩:本發明的有效成分具有不同的作用機制和殺菌譜,殺菌效果好,并且顯著降低了單一藥劑的使用劑量,有利于延緩病原菌抗性的產生,并擴大了本發明產品的使用范圍和使用壽命;
4)環境污染減少:由于所述組合物具有優異的增效效果和防病效果,使施用劑量顯著降低,因此減少了環境污染并同時增加了對人畜的安全性。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及優點更加簡潔明了,本發明將用以下具體實施例進行闡明,但本發明絕非僅限于這些實施例。以下實施例僅為本發明較優選的實施例,且僅用于闡述本發明,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凡在本發明的實質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除非另作說明,本文中所用的各組分是市售可得的或現有技術中眾所周知的或技術人員通過現有技術的公開內容而易于得到的。
室內生物活性測定試驗
為了確定雙炔酰菌胺和腈菌唑兩種有效成分復配的增效作用,發明人首先使用這兩種成分進行室內生物測定試驗,生物測定試驗的對象定為黃瓜霜霉病菌。
室內生物活性測定試驗的試驗方法: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NY/T1156.3-2006,采用平皿葉片法測定藥劑對病原菌菌絲生長的抑制作用。先將雙炔酰菌胺原藥和腈菌唑原藥用丙酮溶解,配制成系列濃度的藥液,將藥液均勻噴施于葉片背面,待藥液自然風干后,將各處理葉片葉背向上,按處理標記后排放在保溫盒中。試驗設不含藥劑的處理作空白對照。用準備好的新鮮孢子囊懸浮液點滴10μL接種于葉片背面。每葉片接種4滴,每處理不少于5片葉。接種后蓋上皿蓋,置于人工氣候箱或有光照的保溫箱,在每天連續光照/黑暗12h交替,溫度為20℃,相對濕度95%的條件下培養。視空白對照發病情況測量記錄病斑直徑,采用十字交叉法測量各處理的菌落直徑,計算出各藥劑對黃瓜霜霉病菌病原菌的EC50,并按照下述公式計算毒力指數,比較不同藥劑的毒力及抑菌作用,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以混劑中某一單劑為標準藥劑(通常選擇EC50較低者),進行計算:
實測(混劑)毒力指數=標準藥劑EC50值/供試藥劑(混劑)EC50值×100
理論毒力指數=標準藥劑毒力指數×標準藥劑在混合組配中所占百分比+供試藥劑毒力指數×供試藥劑在混合組配中所占百分比
共毒系數=實測混劑毒力指數/理論混劑毒力指數×100
共毒系數分級:CTC大于120時混劑具有協同增效性,CTC小于80時為拮抗作用,CTC在80-120之間為相加作用。
雙炔酰菌胺、腈菌唑及其復配對黃瓜霜霉病菌的室內生物活性測定試驗結果示于下表1中。
表1、雙炔酰菌胺、腈菌唑及其復配對黃瓜霜霉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結果
通過室內生物活性測定試驗,將雙炔酰菌胺和腈菌唑復配后發現,在重量比1:(0.1-25)的范圍內,雙炔酰菌胺與腈菌唑組合物的共毒系數均大于120,對黃瓜霜霉病的防治能力具有明顯的協同增效作用,防治效果優異且好于單劑。
制劑實施例
下列用語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中,雙炔酰菌胺和腈菌唑以特定混合比例構成的本發明組合物。
制劑實施例1:40%雙炔酰菌胺·腈菌唑懸浮劑
將40%有效成分(26.67%雙炔酰菌胺+13.33%腈菌唑)、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0%、烷基萘磺酸鹽3.0%、亞甲基二萘磺酸鈉1.0%、黃原膠0.2%、硅酸鋁鎂0.5%、丙三醇4.0%、水楊苯酯0.4%、有機硅消泡劑0.2%、蒸餾水補至100%,投入到高剪切均質乳化機中高速剪切20分鐘,再輸至砂磨機中,循環砂磨3次即得懸浮劑。
制劑實施例2:40%雙炔酰菌胺·腈菌唑懸浮劑
將40%有效成分(20%雙炔酰菌胺+20%腈菌唑)、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0%、烷基萘磺酸鹽3.0%、亞甲基二萘磺酸鈉1.0%、黃原膠0.2%、硅酸鋁鎂0.6%、丙三醇4.0%、卡松0.4%、有機硅消泡劑0.2%、去離子水補至100%,投入到高剪切均質乳化機中高速剪切20分鐘,再輸至砂磨機中,循環砂磨3次即得懸浮劑。
制劑實施例3:40%雙炔酰菌胺·腈菌唑懸浮劑
將40%有效成分(13.33%雙炔酰菌胺+26.67%腈菌唑)、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0%、烷基萘磺酸鹽3.0%、亞甲基二萘磺酸鈉1.0%、黃原膠0.2%、硅酸鋁鎂0.4%、丙三醇4.0%、水楊苯酯0.4%、有機硅消泡劑0.2%、去離子水補至100%,投入到高剪切均質乳化機中高速剪切20分鐘,再輸至砂磨機中,循環砂磨3次即得懸浮劑。
制劑實施例4:40%雙炔酰菌胺·腈菌唑懸浮劑
將40%有效成分(8%雙炔酰菌胺+32%腈菌唑)、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0%、烷基萘磺酸鹽3.0%、EO/PO嵌段聚醚1.0%、黃原膠0.2%、硅酸鋁鎂0.6%、丙三醇4.0%、對羥基苯甲酸丁酯0.4%、有機硅消泡劑0.2%、去離子水補至100%,投入到高剪切均質乳化機中高速剪切20分鐘,再輸至砂磨機中,循環砂磨3次即得懸浮劑。
制劑實施例5:50%雙炔酰菌胺·腈菌唑水分散粒劑
50%有效成分(20%雙炔酰菌胺+30%腈菌唑)、脂肪醇聚氧乙烯醚6.0%、木質素磺酸鹽6.0%、氯化鈉12.0%、聚乙烯醇4.0%、高嶺土補至100%充分混合,再通過氣流粉碎,造粒成型得水分散粒劑。
制劑實施例6:70%雙炔酰菌胺·腈菌唑可濕性粉劑
將70%有效成分(20%雙炔酰菌胺+50%腈菌唑)、萘磺酸縮合物鈉鹽1.2.0%、高分子聚羧酸鹽6.0%、滑石粉2.0%、輕質碳酸鈣3.0%、硅藻土補至100%充分混合,再通過超細粉碎,即得可濕性粉劑。
制劑實施例7:30%雙炔酰菌胺·腈菌唑微囊懸浮劑
將30%有效成分(20%雙炔酰菌胺+10%腈菌唑)、酰基谷胺酸鹽2.5%、苯酚磺酸縮合物鈉鹽1.5%、有機硅消泡劑0.3%、多苯基多亞甲基多異氰酸酯PAPI 3.5%與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MDI 2.5%、阿拉伯膠(5%)水溶液9%,去離子水26.25%充分混合,再投入到砂磨機中砂磨,砂磨至D90粒徑為3-5微米。開啟攪拌(維持700轉/min),然后將砂磨好的懸浮液升溫至60℃,同時緩慢加入三乙醇胺0.05%,維持穩定的囊壁材料固化溫度8小時,后加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鹽2.2%、烷基萘磺酸鹽1.4%、尿素2.5%、丙三醇2.5%、硅酸鋁鎂(2%)水溶液15%、適量的稀鹽酸水溶液調pH值至6.5左右、防腐劑甲醛0.3%、有機硅消泡劑0.5%,攪拌均勻,即制得30%微囊懸浮劑。
制劑實施例8:45%雙炔酰菌胺·腈菌唑懸浮種衣劑
將45%有效成分(15%雙炔酰菌胺+30%腈菌唑)、萘磺酸鹽2.2%、高分子聚羧酸鹽3.4%、甲基萘磺酸鈉甲醛縮合物2.5%、聚醋酸乙烯酯1.8%、乙二醇3.5%、羧甲基纖維素0.4%、聚醚消泡劑0.2%、氧化鈦0.3%、去離子水加至100%充分混合,再投入到高剪切均質乳化機中高速剪切粗磨和均質,再泵至砂磨機中砂磨,再過濾后即得懸浮種衣劑。
制劑實施例9:40%雙炔酰菌胺·腈菌唑乳油
將40%有效成分(26.67%雙炔酰菌胺+13.33%腈菌唑)、4%農乳500#、2%農乳400#、3%農乳700#、1%環氧氯丙烷、3%二甲基甲酰胺,以及加至100%重量份的松脂基植物油混合,攪拌溶解完全后得到40%乳油。
制劑實施例10:40%雙炔酰菌胺·腈菌唑微乳劑
將原藥溶解在溶劑中,加入表面活性劑,攪拌混合均勻為油相。將水溶性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再將油相加入水相中或將水相加入油相中,邊加邊攪拌,制得微乳劑。其中,有效成分40%(20%雙炔酰菌胺+20%腈菌唑),環己酮3%,二甲苯8%,農乳500#5%,NP-10#7%,700#2%,其余為蒸餾水。微乳劑的加工設備是攪拌混合釜。
制劑實施例11:40%雙炔酰菌胺·腈菌唑水乳劑
將40%有效成分(13.33%雙炔酰菌胺+26.67%腈菌唑)、N,N-二甲基甲酰胺3%、重芳烴溶劑油1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4%、牛油脂乙氧基胺鹽6%、環氧氯丙烷3%投入到高速剪切混合乳化機中,經高速剪切后即得油相。在另一高速剪切混合乳化機中投入聚乙二醇4002%、硅酸鋁鎂1%、蒸餾水補至100%,混合均勻后即得水相,將水相打入高位槽,并在高速剪切的條件下,滴加到油相中,加畢pH值至4-7并繼續剪切10-30分鐘,即得40%含雙炔酰菌胺和腈菌唑水乳劑。
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中劑型的制備方法均為常規方法,本發明所述的“%”均為質量百分比。
田間藥效試驗
試驗目的:為了驗證雙炔酰菌胺和腈菌唑組合物的增效效果及其對黃瓜霜霉病、黃瓜白粉病和番茄晚疫病的防治效果以及為供試藥劑提供田間最佳使用劑量和使用技術的藥效資料,進行本實驗。
試驗方法:試驗田設置在浙江大學農藥與環境毒理研究所,試驗地為土壤,肥力中等,pH值為中性。實驗采用小區對比實驗,每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實驗小區面積15m2,每個試驗區之間和區組間設田埂,防止相互影響,所述試驗地設2m的保護行。
調查時間和次數: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隔7-10天施藥一次,共施藥3次。施藥前調查病情基數,最后一次藥后5天和10天各調查一次病情指數,采用對角線取樣的方法調查,每處理取5點,每點取10株,共50株,共3次重復,計算出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
霜霉病病情分級方法:
0級:無病;
1級:病斑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5%以下;
3級:病斑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6%-10%以下;
5級:病斑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11%-25%以下;
7級:病斑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26%-50%以下;
9級:病斑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50%以上。
白粉病病情指數分級方法:
0級:無病;
1級:病斑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5%以下;
3級:病斑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6%-10%以下;
5級:病斑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11%-20%以下;
7級:病斑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21%-40%以下;
9級:病斑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40%以上。
晚疫病病情指數分級方法:
0級:無病;
1級:病斑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5%以下;
3級:病斑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6%-10%以下;
5級:病斑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11%-20%以下;
7級:病斑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21%-50%以下;
9級:病斑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50%以上。
藥效計算方法:
病葉率(%)=病葉數/調查總葉數×100
病情指數=∑(各級病葉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葉數×9)×100
防治效果(%)=〔1-(空白對照區藥前病情指數×處理區藥后病情指數)/(空白對照區藥后病情指數×處理區藥前病情指數)〕×100。
田間藥效試驗一:本發明組合物田間防治黃瓜霜霉病的藥效試驗。
1、試驗處理:本試驗所用到的實施例制劑均設3個不同處理濃度,對照藥劑分別是23.4%雙炔酰菌胺懸浮劑和12.5%腈菌唑乳油,并設清水空白對照。每個處理3次重復,每個小區面積為15m2。
2、試驗方法: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共施藥3次。施藥前調查病情基數,最后一次藥后7天和14天各調查一次病情指數,并計算藥劑防效。
試驗結果見表2。
表2田間防治黃瓜霜霉病的藥效試驗
由表2可知,雙炔酰菌胺和腈菌唑復配對防治黃瓜霜霉病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且防治效果優良,均優于單劑藥劑,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
田間藥效試驗二:本發明組合物田間防治黃瓜白粉病的藥效試驗。
1、試驗處理:本試驗所用到的實施例制劑均設3個不同處理濃度,對照藥劑分別是23.4%雙炔酰菌胺懸浮劑和12.5%腈菌唑乳油,并設清水空白對照。每個處理3次重復,每個小區面積為15m2。
2、試驗方法: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共施藥3次。施藥前調查病情基數,最后一次藥后7天和14天各調查一次病情指數,并計算藥劑防效。
試驗結果見表3。
表3田間防治黃瓜白粉病的藥效試驗
由表3可知,雙炔酰菌胺與腈菌唑組合物以1:0.5、1:1、1:2比例復配對黃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治效果明顯高于單劑,本發明組合物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且組合物防治效果優良,因此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
田間藥效試驗三:本發明組合物田間防治番茄晚疫病的藥效試驗。
1、試驗處理:本試驗所用到的實施例制劑均設3個不同處理濃度,對照藥劑分別是23.4%雙炔酰菌胺懸浮劑和12.5%腈菌唑乳油,并設清水空白對照。每個處理3次重復,每個小區面積為15m2。
2、試驗方法: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共施藥3次。施藥前調查病情基數,最后一次藥后10天和14天各調查一次病情指數,并計算藥劑防效。
試驗結果見表4。
表4田間防治番茄晚疫病的藥效試驗
由表4可知,雙炔酰菌胺和腈菌唑作為組合物的有效成分對防治番茄晚疫病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且防治效果優良,均優于單劑藥劑,特別是在雙炔酰菌胺和腈菌唑的比例為1:2時。因此本發明組合物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
雖然本發明中有效成分雙炔酰菌胺和腈菌唑為已知化合物,且各組分的殺菌性能和殺菌譜已經被本領域技術人員基本了解,但是將上述活性化合物復配以實現本發明所期望的更優秀的殺菌效果,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則是非顯而易見的。已知的殺菌活性化合物數量巨大,為了在海量的活性化合物中找到復配后能達到協同增效效果的組分,發明人付出了大量的創造性勞動。
根據上述說明書的揭示和教導,本發明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還可以對上述實施方式進行變更和修改。因此,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發明的一些修改和變更也應當落入本發明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此外,盡管本說明書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術語,但這些術語只是為了方便說明,并不對本發明構成任何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