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家畜新品種培育方法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豫南黑豬新品種培育方法。
背景技術: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國現代養豬業得到發展,杜洛克豬等外來豬種的引進提高了養豬業生產水平,解決了豬肉供應問題;外來品種生長速度快、瘦肉率高,但存在適應性差、抗逆性弱,肉的品質、風味下降等問題;
我國地方品種淮南豬耐粗飼,適應性強,肉質好,繁殖力高;但生長速度緩慢,瘦肉率偏低,生產性能低,不適用現代規模集中飼養,經濟效益差,因為數量銳減,不少地方改豬種瀕臨滅絕,如何保護和開發該地方豬種資源,成為目前厄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豫南黑豬新品種培育方法,首次提出外血比例62.5%培育優質豬肉新品種的方法,培育出既保持本地品種優良特性、又吸收外來品種生產性能的優質新品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豫南黑豬新品種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用杜洛克豬與淮南豬雜交,繁育F1代杜淮雜種豬群;
步驟(2):用杜洛克豬與F1代杜淮雜種豬群進行雜交,繁育F2代杜杜淮雜種豬群;
步驟(3):用F1代杜淮雜種豬群與F2代杜杜淮雜種豬群進行正反交,繁育基礎豬群;
步驟(4):從基礎豬群中挑選理想型公豬和母豬個體進行橫交固定,繁育零世代育種核心群;
步驟(5):對零世代育種核心群進行群體繼代選育,并擴群育成新品種。
優選的是,所述步驟(1)中以淮南豬為母本,杜洛克豬為父本。
上述任一方案優選的是,選育過程中每個世代的種群規模均保持母豬在80個頭以上,公豬10個血統以上。
上述任一方案優選的是,每個公豬血統選留主配公豬和副配公豬,配重時,優先使用主配公豬,在主配公豬不能正常使用時再使用副配公豬。
上述任一方案優選的是,每個公豬血統作為一個家系,每個家系性能上要有突出的優點,但是不能有突出的缺點,在繁育過程中,發現某一家系生產性能過低或有突出遺傳缺陷,該家系立即全部被淘汰。
上述任一方案優選的是,每個公豬血統需要進行體型外貌評定,要求體質結實,體型勻稱、協調。
上述任一方案優選的是,種豬有效乳頭數不能少于7對,種豬被毛黑色,不能有雜毛,若有雜毛則整窩被淘汰。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了一種豫南黑豬新品種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用杜洛克豬與淮南豬雜交,繁育F1代杜淮雜種豬群;用杜洛克豬與F1代杜淮雜種豬群進行雜交,繁育F2代杜杜淮雜種豬群;用F1代杜淮雜種豬群與F2代杜杜淮雜種豬群進行正反交,繁育基礎豬群;從基礎豬群中挑選理想型公豬和母豬個體進行橫交固定,繁育零世代育種核心群;對零世代育種核心群進行群體繼代選育,并擴群育成新品種。首次提出外血比例62.5%培育優質豬肉新品種的方法,培育出既保持本地品種優良特性、又吸收外來品種生產性能的優質新品種。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豫南黑豬新品種培育方法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一優選實施例中基礎群的組建方法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一種豫南黑豬新品種培育方法,如圖1所示,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用杜洛克豬與淮南豬雜交,繁育F1代杜淮雜種豬群;
步驟(2):用杜洛克豬與F1代杜淮雜種豬群進行雜交,繁育F2代杜杜淮雜種豬群;
步驟(3):用F1代杜淮雜種豬群與F2代杜杜淮雜種豬群進行正反交,繁育基礎豬群;本發明基礎群的組建方法如圖2所示。
步驟(4):從基礎豬群中挑選理想型公豬和母豬個體進行橫交固定,繁育零世代育種核心群;
步驟(5):對零世代育種核心群進行群體繼代選育,并擴群育成新品種。
優選的是,所述步驟(1)中以淮南豬為母本,杜洛克豬為父本。
1、選育原則:
1.1育種核心群的規模:選育過程中每個世代的種群規模均保持母豬在80個頭以上,公豬10個血統以上。每個公豬血統選留主配公豬和副配公豬,配重時,優先使用主配公豬,在主配公豬不能正常使用時再使用副配公豬。
1.2種豬選擇:每個公豬血統作為一個家系,每個家系性能上要有突出的優點,但是不能有突出的缺點,在繁育過程中,發現某一家系生產性能過低或有突出遺傳缺陷,該家系立即全部被淘汰。每個公豬血統需要進行體型外貌評定,要求體質結實,體型勻稱、協調。種豬有效乳頭數不能少于7對,種豬被毛黑色,不能有雜毛,若有雜毛則整窩被淘汰。
1.3開放式核心群育種體系:在選育過程中,允許與育種目標一致且生產性能該的繁殖群中的同類個體進入核心群。
1.4世代重疊:在每個世代留種時,允許少量的世代重疊,即將上一世代生產性能特優,選擇指數較高的少量個體留下,加入下一個世代選育群中繼續繁育,以擴大優秀個體的影響。
1.5配合力測定:從四世代選育開始進行配合力測定工作。
1.6選育與推廣:五世代后進入中試,把中試與擴群繁育結合起來,采用邊選育邊推廣的方法,選育后期建立核心群、擴繁群、商品生產群三級繁育體系。
2、種豬選擇方案:
2.1測定形狀和測定方法:
2.1.1生長發育形狀:達到目標體重時,平均日增重、飼料報酬。
2.1.2繁育形狀:總產仔數、活產仔數、初生窩重、20日齡頭數和窩重、斷奶頭數及窩重。
2.1.3胴體性狀:胴體長、背膘厚、眼肌面積、后腿比例、屠宰率、胴體瘦肉率
2.1.4肉質形狀:肌肉PH、肌肉脂肪含量、肉色評分、滴水損失、大理石紋評分、瘦肉率。
2.2選擇方法:實行多段選擇,多留精選,加大選擇強度,提高選擇效應。
2.2.1斷奶時初選:但是具備育種方案要求的外貌特征、生長發育正常、無遺傳疾病的豬全部入選,但是若一窩活仔在7頭以下或同胞中出現遺傳疾病者全窩不留。
2.2.2在四月領進行第二次選擇,后備母豬除將個別生長發育極差、嚴重失格者淘汰,其余全部入選。后備公豬按照生產發育情況和血統內后備公豬數量淘汰部分相對差的個體。
2.2.3在六月齡時測量體重、體尺以及應激敏感性,計算平均日增重、耗料量和綜合選擇指數值,最后按照血緣、體型外貌、乳頭質量、健康狀況、應激敏感性和指數高低進行嚴格選擇,選留嘴優秀的公母豬組成下一個世代繁育群。
其中綜合選擇指數(I)主要依據六月齡日增重、六月齡體長、總產仔數三個形狀進行計算:
I=六月齡日增重×0.4+六月齡體長+總產仔數×0.3
按照上述方法,最后培育出既保持本地品種優良特性、又吸收外來品種生產性能的優質新品種,不僅瘦肉率高、生長速度快、體格健壯,經濟效益大大提高。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