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農作物種植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玉米與大豆窄條帶間作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玉米和大豆均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種植作物。其中,玉米素有長壽食品的美稱,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微量元素、纖維素及多糖等,具有開發高營養、高生物學功能食品的巨大潛力。再加之玉米不僅是人類糧食的主要來源,也是優良的動物飼料,從而使得玉米的需求量很大。而土豆作為重要的糧油兼用作物和動物飼料蛋白的原料,因其產業鏈長,涉及的食品種類多,在國家糧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需求量也是非常可觀。
玉米與大豆間作的種植方法是我國北方地區普遍實施的一種種植模式,可充分利用光、熱、水和養分資源,不僅可以通過豆科作物的固氮作用提高土壤肥力,利用有限土地資源,提高復種指數,增加糧食產量,提高農民收入。而且,玉米成熟收獲后,采用玉米秸稈覆蓋田間,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起到保水肥地的作用,對保障我國糧食生產的可持續性具有重要意義,實現糧油同步增產。
但目前將玉米和大豆間作的種植方法中,種植間距不合適,要么過大,要么過小。過大導致玉米行間漏光嚴重,使得行間雜草數量較多,浪費了土地和光熱資源;而過小則加重了大豆的遮蔭脅迫程度,導致大豆產量低且不夠穩定。
有鑒于此,特提出本發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玉米與大豆窄條帶間作種植方法。針對現有的玉米和大豆間作種植方法中存在的種植間距不合理的問題,本發明提供的方法中,每2-3行玉米為一玉米種植排,且在每相鄰的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種植3-5行大豆,大豆的種植方向和玉米相同;其中,玉米行距、大豆行距以及相鄰大豆與玉米之間的間距均相等,通過科學合理地確定兩者的種植間距,使得玉米和大豆之間的相互作用增強,而且還充分滿足了間作群體內玉米和大豆所需的輻射光照條件,從而實現玉米和大豆的雙增收的目的。
為了實現本發明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將玉米和大豆同時播種,并且玉米和大豆采用間作種植方式,每2-3行玉米為一玉米種植排,且在每相鄰的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種植3-5行大豆,大豆的種植方向和玉米相同;
其中,玉米行距、大豆行距以及相鄰大豆與玉米之間的間距均相等。
玉米和大豆間作這一種植模式可充分利用光、熱、水和養分資源,從而實現玉米和大豆同步增產。但是種植間距不合理時,光、熱、水和養分資源不能充分利用,不但不會實現增產目的,有時反而會導致玉米或大豆減產。可見,在玉米和大豆間作這一種植模式中,種植間距非常重要。
基于上述考慮,本發明提供的種植方法中,從以下角度對種植間距進行了改進:
每2-3行玉米為一玉米種植排,且在每相鄰的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種植3-5行大豆,大豆的種植方向和玉米相同,這樣使得玉米和大豆之間的相互作用增強,對田間小氣候有較大的影響,既有利于玉米的生長,也有利于大豆的生長,從而提高大豆和玉米的產量。
除此之外,玉米行距、大豆行距以及相鄰大豆與玉米之間的間距均相等,這樣設置不會出現玉米遮蓋大豆,影響大豆光合作用的現象。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的玉米和大豆窄條帶間作種植方法中,通過科學合理地確定兩者的種植間距,使得玉米和大豆之間的相互作用增強,而且還充分滿足了間作群體內玉米和大豆所需的輻射光照條件,從而實現玉米和大豆的雙增收的目的。
在本發明提供的間作模式中,玉米行和大豆行之間均是平行的,符合農業的種植模式。玉米和大豆的播種方法均為常規方法,播種后的田間管理方法也為傳統方法,在此不一一贅述。
優選地,玉米株距和大豆株距相等。
這一方法滿足了大豆所需的光照、水分、養分等生長條件,有利于大豆產量的提高。
進一步優選地,大豆的種植方向和玉米均為南北行向。
優選地,每2行玉米組成一玉米種植排,且在每相鄰的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種植3行大豆。
通過上述操作,使得玉米和大豆這兩種作物之間的種植間距更加科學,玉米和大豆的相互作用更強。具體來說,在本發明提供的種植方法中,一行玉米能和一行大豆相鄰,兩者能夠充分地相互作用。由于在條帶間作群體內,作物間的相互作用主要發生在條帶邊緣,而相互作用越多,則對間作農田的田間小氣候有較大的影響,既有利于玉米的生長,也有利于大豆的生長,從而提高大豆和玉米的產量。而且,當大豆種植的行數過多時,則使玉米和大豆的相互作用減弱,從而大大降低了間作的意義,而大豆的種植行數過少時,又無法充分利用土地,造成資源浪費,因此,在本發明提供的種植方法中,種植了三行大豆,這一種植模式中,兩側的兩行大豆分別可與玉米充分發生相互作用,而中間的一行則充分使土地被充分利用。
綜上所述,將玉米種植排中的玉米行數設定為2行,并且在相鄰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種植3行大豆,不但提高了水分、養分、光照和土地的利用效率,實現了間作種植的意義,而且還充分滿足了間作群體內玉米和大豆所需的光能和水肥條件,提高了間作群體內玉米和大豆的產量。
優選地,玉米株距和大豆株距均為30-40cm。
優選地,玉米行距和大豆行距均為30-40cm。
在本發明提供的玉米和大豆窄條帶間作種植方法中,對玉米和大豆的株距、玉米行距和大豆行距也進行了具體的限定,都為30-40cm。這樣保證玉米和大豆的種植密度科學合理,不會因種植密度過大而導致玉米和大豆的正常生長受到影響,也不會因種植密度過小而土地資源、光照、水分、養分等資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失去了間作的意義。
優選地,所述播種前還包括如下步驟:
將存留在土地的殘留作物清理后施加基肥。
為了提高玉米和大豆的產量,為玉米和大豆的生長提供良好的土壤環境,在本發明提供的玉米和大豆窄條帶間作種植方法中,在播種前還進行了整地并施加基肥的操作。所謂整地就是將存留在土地的殘留作物清理干凈,這樣不但能夠提高玉米和大豆種子的發芽率,為實現雙增產奠定良好的基礎,而且還使得土壤結構更加合理,有利于玉米和大豆根系的生長。而通過施加基肥,為玉米和大豆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從而提高玉米和大豆的產量。
進一步優選地,所述基肥中,包括氮肥、磷肥和鉀肥;其中,氮肥、磷肥和鉀肥的質量之比為(11-12):(4-5):(6-7)。
進一步優選地,所述基肥的施用量為210-240公斤/公頃。
通過上述操作,在田間施用的基肥可為玉米和大豆生育期提供充足的養分,無需再追施其它肥料,減少了肥料的用量,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也改善了因濫用化肥而導致的農田環境污染、突然肥力下降等問題。
優選地,所述玉米和所述大豆的品種的種子純度高于98%,發芽率高于95%。
本發明提供的玉米和大豆窄條帶間作種植方法中,玉米和大豆的品種的種子純度高于98%,發芽率高于95%,這為玉米和大豆增產奠定了基礎。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1)本發明對種植間距進行了改進,通過科學合理地確定兩者的種植間距,使得玉米和大豆之間的相互作用增強,而且還充分滿足了間作群體內玉米和大豆所需的輻射光照條件,從而實現玉米和大豆的雙增收的目的。
(2)本發明提供的玉米和大豆窄條帶間作種植方法中,通過將玉米種植排中的玉米行數設定為2行,并且在相鄰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種植3行大豆,不但提高了水分、養分、光照和土地的利用效率,實現了間作種植的意義,而且還充分滿足了間作群體內玉米和大豆所需的光能和水肥條件,提高了間作群體內玉米和大豆的產量。
(3)本發明提供的玉米和大豆窄條帶間作種植方法中,通過對玉米和大豆的株距進行限定,充分利用了土地、光照、水分、養分等資源,也為玉米和大豆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從而提高了玉米和大豆的產量。
(4)本發明提供的玉米和大豆窄條帶間作種植方法中,通過對玉米和大豆的品種進行優選,確保其高產、穩產、抗病和抗蟲性好,使得種子的純度高于98%,發芽率高于95%,為玉米和大豆增產奠定了基礎。
(5)本發明提供的玉米和大豆窄條帶間作種植方法中,通過在播種之前進行整地并施加基肥,提高玉米和大豆種子的發芽率,使土壤結構更加合理,有利于玉米和大豆根系的生長,同時為玉米和大豆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從而提高玉米和大豆的產量。
(6)本發明提供的玉米和大豆窄條帶間作種植方法中,通過對所施加的基肥的組分含量及用量進行優選,保證基肥能為玉米和大豆的生育期提供充足的養分,而無需再追施其它肥料,減少了肥料的用量,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也改善了因濫用化肥而導致的農田環境污染、突然肥力下降等問題。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以下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
圖1為采用實施例8種植的玉米和大豆在田間的分布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實施方案進行詳細描述,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將會理解,下列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應視為限制本發明的范圍。實施例中未注明具體條件者,按照常規條件或制造商建議的條件進行。所用試劑或儀器未注明生產廠商者,均為可以通過市售購買獲得的常規產品。
實施例1
本實施例提供的玉米和大豆窄條帶間作種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將玉米和大豆同時播種,種植行向均為南北行向。
每3行玉米為一玉米種植排,且在每相鄰的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種植5行大豆,大豆的種植方向和玉米相同,均為南北行向。
其中,相鄰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的間距為120cm,每一玉米種植排中,玉米的行距為35cm;大豆行距及相鄰大豆和玉米的間距均為20cm。
實施例2
本實施例提供的玉米和大豆窄條帶間作種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將玉米和大豆同時播種,種植行向均為南北行向。
每2行玉米為一玉米種植排,且在每相鄰的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種植3行大豆,大豆的種植方向和玉米相同,均為南北行向。
其中,相鄰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的間距為80cm,每一玉米種植排中,玉米的行距為30cm;大豆行距及相鄰大豆和玉米的間距均為20cm。
實施例3
本實施例提供的玉米和大豆窄條帶間作種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將玉米和大豆同時播種,種植行向均為南北行向。
每2行玉米為一玉米種植排,且在每相鄰的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種植3行大豆,大豆的種植方向和玉米相同,均為南北行向。
其中,相鄰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的間距為120cm,每一玉米種植排中,玉米的行距為40cm;大豆行距及相鄰大豆和玉米的間距均為30cm。
實施例4
本實施例提供的玉米和大豆窄條帶間作種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將玉米和大豆同時播種,種植行向均為南北行向,玉米和大豆的品種的種子純度高于98%,發芽率高于95%。
每2行玉米為一玉米種植排,且在每相鄰的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種植3行大豆,大豆的種植方向和玉米相同,均為南北行向。
其中,相鄰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的間距為120cm,每一玉米種植排中,玉米的行距為30cm;大豆行距及相鄰大豆和玉米的間距均為30cm。
實施例5
本實施例提供的玉米和大豆窄條帶間作種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將玉米和大豆同時播種,種植行向均為南北行向,玉米和大豆的品種的種子純度高于98%,發芽率高于95%。
每2行玉米為一玉米種植排,且在每相鄰的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種植3行大豆,大豆的種植方向和玉米相同,均為南北行向。
其中,相鄰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的間距為120cm,每一玉米種植排中,玉米的行距為30cm;大豆行距及相鄰大豆和玉米的間距均為30cm。
實施例6
本實施例提供的玉米和大豆窄條帶間作種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整地并施基肥:整地時把前茬殘留的作物清理干凈,所施的基肥中,氮肥為110公斤/公頃、磷肥為40公斤/公頃、鉀肥為60公斤/公頃,整個生育期內無需施加其它肥料。
將玉米和大豆同時播種,種植行向均為南北行向,玉米和大豆的品種的種子純度高于98%,發芽率高于95%。
每2行玉米為一玉米種植排,且在每相鄰的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種植3行大豆,大豆的種植方向和玉米相同,均為南北行向。
其中,相鄰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的間距為120cm,每一玉米種植排中,玉米的行距為30cm;大豆行距及相鄰大豆和玉米的間距均為30cm。
實施例7
本實施例提供的玉米和大豆窄條帶間作種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整地并施基肥:整地時把前茬殘留的作物清理干凈,所施的基肥中,氮肥為120公斤/公頃、磷肥為50公斤/公頃、鉀肥為70公斤/公頃,整個生育期內無需施加其它肥料。
將玉米和大豆同時播種,種植行向均為南北行向,玉米和大豆的品種的種子純度高于98%,發芽率高于95%。
每2行玉米為一玉米種植排,且在每相鄰的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種植3行大豆,大豆的種植方向和玉米相同,均為南北行向。
其中,相鄰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的間距為120cm,每一玉米種植排中,玉米的行距為30cm;大豆行距及相鄰大豆和玉米的間距均為30cm。
實施例8
本實施例提供的玉米和大豆窄條帶間作種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整地并施基肥:整地時把前茬殘留的作物清理干凈,所施的基肥中,氮肥為113公斤/公頃、磷肥為45公斤/公頃、鉀肥為65公斤/公頃,整個生育期內無需施加其它肥料。
將玉米和大豆同時播種,種植行向均為南北行向,玉米和大豆的品種的種子純度高于98%,發芽率高于95%。
如圖1所示,每2行玉米為一玉米種植排,且在每相鄰的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種植3行大豆,大豆的種植方向和玉米相同,均為南北行向。
其中,相鄰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的間距為120cm,每一玉米種植排中,玉米的行距為30cm;大豆行距及相鄰大豆和玉米的間距均為30cm。
對比例1
玉米單作種植,種植方法為當地傳統種植方法。
對比例2
大豆單作種植,種植方法為當地傳統種植方法。
上述的實施例和對比例中,當玉米籽粒變硬,表面呈現鮮明的光澤,指甲劃不動乳線消失,籽粒基部出現黑層,包葉枯干發白,手摸感到十分松軟時收獲,而大豆在鼓粒期后,植株莖葉逐漸變黃時收獲。
實驗例
將上述2個對比例和實施例8中的玉米產量、大豆產量、水分利用效率、光照利用效率、土地當量、氮肥使用量進行對比,其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實施例8和各對比例的種植結果對比
由表1的結果可以看出,間作群體內玉米產量為660kg/畝,大豆產量為345kg/畝,間作群體的總產量較玉米和大豆單作產量分別提高20%、371%。
間作群體內玉米和大豆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別為2.93kg/m3和0.96kg/m3,較單作種植分別提高30%和88%。
間作群體的光照利用效率為3.23g·MJ-1,比單作玉米低12%,但比單作大豆高75%。
間作群體的土地當量比為1.71,表明單作種植要多利用71%的土地才能得到與玉米/大豆間作種植相同的產量。
間作群體的氮肥施用量較單作玉米種植降低了50%,較單作大豆降低了30%,但仍能獲得較高的產量和資源利用效率,表明本發明技術減少了氮肥施用量,有效提高了玉米和大豆的氮肥利用效率,具有廣泛的推廣前景。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的玉米和大豆間作種植方法中,通過科學合理地確定兩者的種植間距,提高了水分、養分、光照和土地的利用效率,實現了間作種植的意義,而且還充分滿足了間作群體內玉米和大豆所需的光能和水肥條件,提高了間作群體內玉米和大豆的產量。
盡管已用具體實施例來說明和描述了本發明,然而應意識到,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作出許多其它的更改和修改。因此,這意味著在所附權利要求中包括屬于本發明范圍內的所有這些變化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