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全向吸頂天線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室內全向吸頂天線,包括輻射體、振子、饋電桿及絕緣片,輻射體包括一平臺及至少四單元臂,平臺安裝于饋電桿,四單元臂分別安裝于平臺的四邊,且相對的兩單元臂呈對稱設置,任意兩個單元臂之間形成間隙,間隙的距離范圍為4至8毫米。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室內全向吸頂天線可以有效改善較較低頻段(GSM900,CDMA800)和較高頻段(3G,4G頻段)的輻射角差距,提高較高頻段30度角以外角度的電平值(如85度的電平值下降較低),在較低頻段滿足目標覆蓋遠區和覆蓋邊緣的情況下,較高頻段覆蓋區域和覆蓋邊緣較為同區域,有效提高了系統的利用率和效率,適合兼容2G、3G、4G系統。
【專利說明】
室內全向吸頂天線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通信天線技術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室內全向吸頂天線。
【背景技術】
[0002]傳統的吸頂天線一般包括輻射體、饋電桿、絕緣片及振子,輻射體、絕緣片及振子均安裝于饋電桿。具體地,輻射體大都為一體成型的杯狀結構。由于這樣的結構,如圖1所示,較低頻段(GSM900,CDMA800)輻射角較大(實線部分),但較高頻段(3G,4G頻段)輻射角度很小(虛線部分),這樣高頻和低頻之間的輻射角差距較大。此外,較低頻段在30度到90度范圍內電平值遠遠高于較高頻段,導致在設計室內覆蓋的時候,在較低頻段滿足目標覆蓋遠區和覆蓋邊緣的情況下,較高頻段會出現目標覆蓋遠區內信號衰減過快,導致信號不穩定等情況。
[000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可以改善較低頻段與較高頻段的輻射角差距及改善信號不穩定的情況的吸頂天線來克服上述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室內全向吸頂天線,以改善較低頻段與較高頻段的輻射角差距及改善信號不穩定的情況。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室內全向吸頂天線,包括輻射體、振子、饋電桿及絕緣片,輻射體及振子分別安裝于饋電桿的兩端,絕緣片套裝于饋電桿。其中,輻射體包括一平臺及至少四單元臂,平臺安裝于饋電桿,四單元臂分別安裝于平臺的四邊,且相對的兩單元臂呈對稱設置,任意兩個單元臂之間形成間隙,間隙的距離范圍為4至8毫米。
[0006]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室內全向吸頂天線的輻射體包括一平臺及至少四單元臂,平臺安裝于饋電桿,四單元臂分別安裝于平臺的四邊,且相對的兩單元臂呈對稱設置,任意兩個單元臂之間形成間隙,且間隙的距離范圍為4至8毫米。使用時,調節間隙的距離便可改善該天線的輻射特性,具體地,可以有效改善較較低頻段(GSM900,CDMA800)和較高頻段(3G,4G頻段)的輻射角差距,提高較高頻段30度角以外角度的電平值(如85度的電平值下降較低),在較低頻段滿足目標覆蓋遠區和覆蓋邊緣的情況下,較高頻段覆蓋區域和覆蓋邊緣較為同區域,使得天線輻射的能量更能合理利用,有效提高了系統的利用率和效率,適合兼容2G、3G、4G系統。
[0007]具體地,絕緣片接觸平臺。
[0008]較佳地,振子呈錐形。
[0009]具體地,單元臂包括第一輻射部及第二輻射部,平臺的一邊向外傾斜延伸形成第一輻射部,第一輻射部的末端垂直于平臺且向外延伸形成第二輻射部。
[0010]可選地,第一輻射部呈梯形,且梯形的上底連接平臺。
[0011]可選地,平臺呈矩形或圓形;第二輻射部呈矩形或矩形加半圓形或矩形加圓弧形或矩形加梯形。
[0012]具體地,單元臂為鋁片或銅片。
[0013]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優選實施例中,該室內全向吸頂天線還包括介質固定卡,其安裝于四單元臂的一端。
[0014]具體地,介質固定卡包括一基部及四夾持部,基部的四邊向外垂直延伸形成四夾持部。
[0015]較佳地,每一夾持部具有一縫隙,每一單元臂對應地夾持于縫隙內。
[0016]通過以下的描述并結合附圖,本實用新型將變得更加清晰,這些附圖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現有吸頂天線輻射覆蓋示意圖。
[0018]圖2為本實用新型室內全向吸頂天線的立體圖。
[0019]圖3為圖2的分解圖。
[0020]圖4為圖3所示輻射體不同形狀的示意圖。
[0021]圖5為本實用新型室內全向吸頂天線輻射覆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現在參考附圖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附圖中類似的元件標號代表類似的元件。
[0023]請參考圖2至圖3,本實用新型的室內全向天線適用于高要求的室內覆蓋分布場合,其包括輻射體10、振子12、饋電桿14、絕緣片16及介質固定卡18,輻射體10及振子12分別安裝于饋電桿14的兩端,絕緣片16套裝于饋電桿14,介質固定卡18安裝于輻射體10的一端。
[0024]具體地,如圖所示,福射體10包括一平臺101及至少四單元臂102,絕緣片16接觸平臺101,平臺101安裝于饋電桿14,四單元臂102分別安裝于平臺101的四邊,且相對的兩單元臂102呈對稱設置,任意兩個單元臂102之間形成間隙103,該間隙103的距離范圍為4至8毫米。
[0025]進一步地,單元臂102包括第一輻射部1021及第二輻射部1022,平臺101的一邊向外傾斜延伸形成第一輻射部1021,第一輻射部1021的末端垂直于平臺101且向外延伸形成第二輻射部1022。
[0026]較佳地,在本實施例中,振子12呈錐形;單元臂102為鋁片或銅片或其他金屬片;平臺101呈矩形,在其他實施例中可呈圓形;第一輻射部1021呈梯形,且梯形的上底連接平臺101;第二輻射部1022呈矩形,在其他實施例中,可呈矩形加半圓形或矩形加圓弧形或矩形加梯形,如圖4所示。
[0027]進一步地,介質固定卡18包括一基部181及四夾持部182,基部181呈鏤空狀,且其四邊向外垂直延伸形成四夾持部182,每一夾持部182具有一縫隙1821,每一單元臂102對應地夾持于縫隙1821內以實現介質固定卡18對輻射體1的固定。
[0028]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絕緣片16套裝于饋電桿14,通過調節絕緣片16的高度可以改善天線的阻抗特性;且通過調節平臺101的大小也可以調節輻射體10與振子12之間的電容和電感特性,從而調整整個天線的阻抗。
[0029]為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對其工作原理做如下描述:能量從振子12處進入并通過饋電桿14饋入至輻射體1,最后通過輻射體10輻射出去。由于輻射體10由平臺101及四個單元臂102組成,且每兩個單元臂102之間有間隙103,通過調節該間隙103的距離便可改善該天線的輻射特性。
[0030]從以上描述并結合圖5(其中圖5中的實線表示較低頻段垂直方向剖面圖,虛線表示較高頻段垂直方向剖面圖)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的室內全向吸頂天線可以有效改善較較低頻段(GSM900,⑶MA800)和較高頻段(3G,4G頻段)的輻射角差距,提高較高頻段30度角以外角度的電平值(如85度的電平值下降較低),在較低頻段滿足目標覆蓋遠區和覆蓋邊緣的情況下,較高頻段覆蓋區域和覆蓋邊緣較為同區域,使得天線輻射的能量更能合理利用,有效提高系統的利用率和效率,適合兼容2G、3G、4G系統。且該天線方向圖性能優越,水平面輻射方向圖元讀好,結構簡單,可生產性高。
[0031]以上結合最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實施例,而應當涵蓋各種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本質進行的修改、等效組合。
【主權項】
1.一種室內全向吸頂天線,包括輻射體、振子、饋電桿及絕緣片,所述輻射體及振子分別安裝于所述饋電桿的兩端,所述絕緣片套裝于所述饋電桿,其特征在于:所述輻射體包括一平臺及至少四單元臂,所述平臺安裝于所述饋電桿,四所述單元臂分別安裝于所述平臺的四邊,且相對的兩所述單元臂呈對稱設置,任意兩個所述單元臂之間形成間隙,所述間隙的距離范圍為4至8毫米。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室內全向吸頂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絕緣片接觸所述平臺。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室內全向吸頂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子呈錐形。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室內全向吸頂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單元臂包括第一輻射部及第二輻射部,所述平臺的一邊向外傾斜延伸形成所述第一輻射部,所述第一輻射部的末端垂直于所述平臺且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二輻射部。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室內全向吸頂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輻射部呈梯形,且所述梯形的上底連接所述平臺。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室內全向吸頂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臺呈矩形或圓形;所述第二輻射部呈矩形或矩形加半圓形或矩形加圓弧形或矩形加梯形。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室內全向吸頂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單元臂為鋁片或銅片。8.如權利要求1-7任一項所述的室內全向吸頂天線,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介質固定卡,所述介質固定卡安裝于四所述單元臂的一端。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室內全向吸頂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質固定卡包括一基部及四夾持部,所述基部的四邊向外垂直延伸形成四所述夾持部。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室內全向吸頂天線,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夾持部具有一縫隙,每一所述單元臂對應地夾持于所述縫隙內。
【文檔編號】H01Q1/12GK205509005SQ201620197928
【公開日】2016年8月24日
【申請日】2016年3月15日
【發明人】陳俊霖, 陳輝, 李振榮
【申請人】佛山市安捷信通訊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