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產氣水淹井專用微型風扇攪拌積液式泡排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泡排采氣用積液攪拌裝置,具體是一種低產氣水淹井專用微型風扇攪拌積液式泡排裝置,其中:包括電池內置且防水的微型風扇。在微型風扇的外殼的尾部固定有至少一塊配重塊。本實用新型由于所述結構而具有的優點是:沖破了泡排這一有效技術無法應用在低產氣水淹井中的技術瓶頸。
【專利說明】
低產氣水淹井專用微型風扇攪拌積液式泡排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泡排采氣用積液攪拌裝置,尤其是一種低產氣水淹井專用微型風扇攪拌積液式泡排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川渝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天然氣產地之一,然而,其中有水氣藏比例高達80%左右,隨著開發的進行,水侵對氣藏的有效開發產生了巨大影響,若不采用有效措施,勢必導致氣井水淹,降低氣藏采收率。
[0003]目前,川渝地區有水氣藏后期開發的主要技術手段是排水采氣,并已形成了以泡排、氣舉、電潛栗等為代表的技術體系。其中,泡排【泡排即是指泡沫排液】采氣是一種將少量表面活性劑注入井內,與井內氣水混合產生泡沫,減少氣水兩相垂管流動的滑脫損失,增加帶水能力,從而用天然氣氣流將水攜帶到井口的工藝,因其使用方便、成本低、適用范圍廣,而得到了廣泛應用。
[0004]現有技術采用的常規泡排劑一般包括如下幾種:
[0005]①、其組分按質量百分比為:椰油酰胺丙基甜菜堿40?60%、十二烷基磺基甜菜堿5?25%、十六烷基二甲基烷基氯化銨5?25%、余量為水;
[0006]②、其組分按質量百分比為:椰油酰基胺丙基甜菜堿25?40%,月桂酰肌氨酸20?30%,余量為水;
[0007]③、其組分按質量份數為:十二烷基硫酸鈉10-15份,烷基糖苷占2-5份,AES占15-18份,十二烷基磺酸鈉占20-25份,生物表面活性劑占5-10份,水占27-48份。所述的AES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鹽,所述的生物表面活性劑是由質量份數30份的脂肪酸甘油酯、20份的脂肪酸山梨坦、20份的聚山梨酯和30份的硬脂酸組成。
[0008]但是,上述常規泡排劑在泡排技術使用過程中,需要氣井有一定產量,才能對泡排劑進行攪動,從而產生泡沫。對于產量較低的井,和已經水淹的井【我們通常稱之為低產氣水淹井】,泡排技術將無法使用。因此,如何實現低產氣水淹井排水采氣,提高泡排應用效果,是困擾著泡排這一有效技術廣泛應用的瓶頸,并沒有相應的泡排裝置來應用于低產氣水淹井中進行采氣。
【實用新型內容】
[0009]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將泡排技術應用在低產氣水淹井中的低產氣水淹井專用微型風扇攪拌積液式泡排裝置。
[0010]為實現上述目的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這樣的,即一種低產氣水淹井專用微型風扇攪拌積液式泡排裝置,其中:包括電池內置且防水的微型風扇。在微型風扇的外殼的尾部固定有至少一塊配重塊。
[0011]本實用新型由于上述結構而具有的優點是:所述結構能對低產氣井和水淹井中積液進行攪拌產生波動,便能在低產氣水淹井中使用泡排技術進行持續采氣,達到能源有效利用。
【附圖說明】
[0012]本實用新型可以通過附圖給出的非限定性實施例進一步說明。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2為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中:A、氣井;8、微型風扇;9、外殼;10、配重塊。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7]參見附圖1和2,圖中的低產氣水淹井專用微型風扇攪拌積液式泡排裝置,包括電池內置且防水的微型風扇8。在該實施例中,微型風扇8的扇片轉動,利用物理攪拌積液的方法,使泡排劑在井底積液中充分反應,從而達到泡排排水采氣的目的。防水可以采用密封圈或者玻璃膠對微型風扇8的各部件連接處進行防水。
[0018]為進一步使得微型風扇8適用于不同深度的積液中,上述實施例中,優選地:在微型風扇8的外殼9的尾部固定有至少一塊配重塊10。
[0019]上述所有實施例中采用的各部件均采用市場銷售產品。
[0020]顯然,上述所有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所述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疇。
[0021]綜上所述,由于上述結構,使得排泡采氣能夠在低產氣水淹井得以應用,沖破了泡排這一有效技術無法應用在低產氣水淹井中的技術瓶頸。
【主權項】
1.一種低產氣水淹井專用微型風扇攪拌積液式泡排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電池內置且防水的微型風扇(8)。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產氣水淹井專用微型風扇攪拌積液式泡排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微型風扇(8)的外殼(9)的尾部固定有至少一塊配重塊(10)。
【文檔編號】E21B43/16GK205477561SQ201620071377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6年1月26日
【發明人】劉衛華, 張旭, 龐進, 呂滕, 楊青松, 程博, 王坤, 梁潔
【申請人】重慶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