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包括底座、鋼球、彈簧套、彈簧、手輪和回油閥桿;底座上設置有回油孔;底座的側壁上設置有與回油孔相通的第一螺紋孔;鋼球設置于回油孔內;底座上還設置有定位孔;彈簧套的頂部和底部設置有相互貫通的第一、第二通孔,底部還設置有第三通孔;彈簧設置于彈簧套內,其內部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貫通,形成回油閥桿通道;第一彈簧腳穿過第三通孔并插入底座的定位孔內,第二彈簧腳從彈簧套的頂部伸出并固定在手輪上;回油閥桿穿過回油閥桿通道,其一端與底座上的第一螺紋孔連接,另一端與手輪固定連接。該結構能夠實現回油閥的自動復位,減少使用者的工作量,且設計合理,裝配簡易,成本低。
【專利說明】
一種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舉升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
【背景技術】
[0002]在市場上的液壓千斤頂主要包括以下部件:底座、分別固定在底座上的外套和油缸、在外套與油缸之間形成有儲油腔、設置于油缸的缸腔中的活塞桿、設在底座上的并通過輸油油路由儲油腔向油缸的缸腔中輸油的栗芯、設在栗芯頂部的與栗芯活塞連接的撳手、開設在底座上的用于導通油缸的缸腔與儲油腔的回油油路、以及設在回油油路內的回油閥結構。
[0003]其中,回油閥結構一般包括回油閥桿和鋼球,回油閥桿上有一根銷軸,當液壓千斤頂卸壓時,將手柄管有一字槽的一端與回油閥桿相配合后,通過手柄桿帶動回油閥桿轉動從而使鋼球與回油油路孔松開,使液壓介質從油缸的缸腔經過底座上的回油油路進入儲油腔中。當需要加載壓力時,需要用手柄管將回油閥桿旋緊。這種回油閥結構,在卸壓時,手柄管不能靈活地控制回油閥的旋轉幅度,從而控制回油的速度,即不能靈活地控制活塞桿的下降速度;且在操作中也較為復雜繁瑣。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為了避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了一種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該結構能夠實現回油閥的自動復位,減少使用者的工作量,且設計合理,裝配簡易,成本低。
[0005]根據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包括底座、鋼球、彈簧套、彈簧、手輪和回油閥桿;所述底座上設置有回油道和出油道,在所述回油道和所述出油道之間的通道上設置有回油孔;所述回油孔的直徑比所述鋼球的直徑小;所述底座的側壁上設置有第一螺紋孔,所述第一螺紋孔與所述回油孔相通;所述鋼球設置于所述回油孔靠近所述第一螺紋孔的一側;所述底座上在所述第一螺紋孔的旁邊還設置有一定位孔;所述彈簧套的頂部設置有第一通孔,其底部設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相互貫通;所述彈簧套的底部還設置有第三通孔;所述手輪設置在所述彈簧套的上方,用于控制所述回油孔的開啟;所述彈簧的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彈簧腳和第二彈簧腳;所述彈簧設置于所述彈簧套內,其內部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貫通,形成回油閥桿通道;所述第一彈簧腳穿過所述第三通孔并插入所述底座的定位孔內;所述第二彈簧腳從所述彈簧套的頂部伸出,并固定在所述手輪上;所述回油閥桿穿過所述回油閥桿通道,其一端與所述底座上的第一螺紋孔螺紋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手輪固定連接。
[0006]優選地,所述手輪包括手輪本體,所述手輪本體的底部向下延伸設置有固定端;所述固定端的內部設置有內六角凹槽;所述回油閥桿的一端設置為與所述內六角凹槽匹配的外六角結構;所述外六角結構插入所述內六角凹槽。
[0007]優選地,還包括螺釘;所述手輪本體上設置有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與所述內六角凹槽相對;所述回油閥桿端部的外六角結構內設置有第二螺紋孔;所述螺釘穿過所述第四通孔與所述第二螺紋孔螺接,使得所述回油閥桿和所述手輪固定連接。
[0008]優選地,還包括彈性墊圈,所述彈性墊圈設置在所述第四通孔內;所述螺釘依次穿過所述第四通孔、所述彈性墊圈與所述第二螺紋孔螺接,使得所述回油閥桿和所述手輪固定連接。
[0009]優選地,所述螺釘為一字型螺釘。
[0010]優選地,還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設置在所述回油閥桿上;所述密封件與所述彈簧套底部的第二通孔密封配合。
[0011 ]優選地,所述密封件為O型密封圈。
[0012]優選地,所述手輪包括手輪本體,所述手輪本體的底部向下延伸設置有固定端;所述手輪本體的內側壁與所述固定端的外側壁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擋塊;所述第二彈簧腳固定卡在所述擋塊上。
[0013]優選地,所述擋塊的數量為四個,所述四個擋塊均勻分布在所述手輪本體的內側壁與所述固定端的外側壁之間。
[0014]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技術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15](I)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當扭動手輪時,回油閥桿隨之旋轉,使得鋼球脫離回油孔,回油孔被打開,同時,彈簧儲蓄能量;當卸壓結束后,松開手輪,彈簧釋放所儲蓄的能量,帶動回油閥桿向反方向旋緊,回油閥桿重新頂住小球,回油孔被塞緊,實現了回油閥的自動關閉。使用者可以通過控制手輪的旋轉幅度,就可控制回油孔的開啟程度,從而控制回油的速度,操作簡單方便,可控制性強。且彈簧外設置有彈簧套,用于防止彈簧在裝配旋轉中引起變形,以延長此回復機構的使用壽命;而第一彈簧腳穿過彈簧套底部的小孔并插入底座上的定位孔內,第二彈簧腳固定在手輪上,便可實現彈簧的固定,設計緊湊簡單。另外,此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結構合理簡單,零件加工要求小,成本低,裝配過程簡單,僅需一人即可完成裝配。
[0016](2)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手輪與回油閥桿通過手輪中的內六角與回油閥桿上的外六角配合連接,以限制兩者的相對轉動;同時再用螺釘去固定手輪與回油閥桿,限制其徑向轉動。結構簡單,手輪和回油閥桿可以在裝完其他零件后再裝配,組裝方便。
[0017](3)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回油閥桿上設置有密封件,密封件能夠防止油進入到彈簧套內,保證此回復機構的正常運作,提高可靠安全性。
[0018](4)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手輪中設置有擋塊,通過擋塊限制第二彈簧腳的運動,結構簡單。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的裝配示意圖;
[0020]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的爆炸示意圖;
[0021]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中彈簧套的示意圖;
[0022]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中手輪的示意圖;
[0023]附圖標記:1、底座;2、鋼球;3、回油閥桿;4、密封件;5、彈簧套;51、第二通孔;52、第三通孔;6、彈簧;7、手輪;71、手輪本體;72、固定端;73、擋塊;8、彈性墊圈;9、螺釘;10、回油道;11、出油道。
[0024]此處的附圖并列入說明書并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與說明書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
【具體實施方式】
[0025]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0026]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包括底座1、鋼球2、彈簧套5、彈簧6、手輪7和回油閥桿3;底座I上設置有回油道10和出油道11,在回油道10和出油道11之間的通道上設置有回油孔;所述回油孔的直徑比鋼球2的直徑小;底座I的側壁上設置有第一螺紋孔,所述第一螺紋孔與所述回油孔相通;鋼球2設置于所述回油孔靠近所述第一螺紋孔的一側;底座I上在所述第一螺紋孔的旁邊還設置有一定位孔;如圖3所示,彈簧套5的頂部設置有第一通孔,其底部設置有第二通孔51,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51相互貫通;彈簧套5的底部還設置有第三通孔52;手輪7設置在彈簧套5的上方,用于控制所述回油孔的開啟;彈簧6的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彈簧腳和第二彈簧腳;彈簧6設置于彈簧套5內,其內部與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51貫通,形成回油閥桿通道;所述第一彈簧腳穿過所述第三通孔52并插入底座I的定位孔內;所述第二彈簧腳從彈簧套5的頂部伸出,并固定在手輪7上;回油閥桿3穿過所述回油閥桿通道,其一端與底座I上的第一螺紋孔螺紋連接,另一端與手輪7固定連接。
[0027]下面,對手輪7和回油閥桿3的連接方式作進一步描述。如圖4所示,手輪7包括手輪本體71,手輪本體71的底部向下延伸設置有固定端72;固定端72的內部設置有內六角凹槽;回油閥桿3的一端設置為與所述內六角凹槽匹配的外六角結構;所述外六角結構插入所述內六角凹槽。而手輪本體71上設置有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與所述內六角凹槽相對;回油閥桿3端部的外六角結構內設置有第二螺紋孔;螺釘9穿過所述第四通孔與所述第二螺紋孔螺接,使得回油閥桿3和手輪7固定連接。另外,還可以在所述第四通孔內設置彈性墊圈8,螺釘9穿過所述第四通孔和彈性墊圈8,與所述第二螺紋孔螺接,使得回油閥桿3和手輪7固定連接。螺釘9可以設置為一字型螺釘,也可以設置為十字型螺釘。手輪7與回油閥桿3通過手輪7中的內六角與回油閥桿3上的外六角配合連接,以限制兩者的相對轉動;同時再用螺釘9去固定手輪7與回油閥桿3,限制其徑向轉動。結構簡單,手輪7和回油閥桿3可以在裝完其他零件后再裝配,組裝方便。但是,手輪7和回油閥桿3的連接方式不限于上述設置方式,還可以采取其他合適的連接方式。
[0028]此外,為了防止油進入到彈簧套5內,保證此回復機構的正常運作,提高可靠安全性。可以在回油閥桿3上設置密封件4,密封件4與彈簧套5底部的第二通孔51密封配合。密封件4可以設置為O型密封圈。
[0029]下面,對手輪7與彈簧6的連接方式作進一步描述。如圖4所示,手輪7包括手輪本體71,手輪本體71的底部向下延伸設置有固定端72;手輪本體71的內側壁與固定端72的外側壁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擋塊73;所述第二彈簧腳固定卡在擋塊73上,通過擋塊73限制第二彈簧腳的運動,結構簡單。而擋塊73的數量可以設置為四個,四個擋塊73均勻分布在手輪本體71的內側壁與固定端72的外側壁之間,這樣的設置結構更加方便彈簧6的安裝。
[0030]彈簧6為扭簧,扭簧在受載時能產生較大的彈性變形,把動能轉化為變形能,而卸載后彈簧6的變形消失并回復原狀,將變形能轉化為動能。
[003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的裝配過程如下:
[0032]裝配時,首先在底座I的回油孔中放入鋼球2,將O型密封圈套在回油閥桿3上,回油閥桿3插入底座I的第一螺紋孔并與旋緊;然后把彈簧6裝入彈簧套5內,第一彈簧腳穿過彈簧套5底部的第三通孔52,把回油閥桿3貫穿插入彈簧6與彈簧套5形成的回油閥桿通道,再把第一彈簧腳插入底座I上的定位孔中;隨后組裝手輪7和回油閥桿3,此時先不需要將回油閥桿3端部的外六角結構與手輪7中的內六角凹槽匹配,而是先利用手輪7上的擋塊73卡住第二彈簧腳,限制其自有運動,并且通過手輪7驅動彈簧6旋轉360° (如果回油閥桿3與底座I是順時針方向旋緊的,則將彈簧6朝逆時針方向旋轉360° ;若回油閥桿3與底座I是逆時針方向旋緊的,則將彈簧6朝順時針方向旋轉360° ),再將回油閥桿3的外六角結構插入手輪7的內六角凹槽內;最用用彈性墊圈8和螺釘9把手輪7與回油閥桿3固定。
[003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的工作原理如下:
[0034]當千斤頂需要放油卸壓時,操作者驅動手輪7向一個方向旋轉,由于手輪7連接著回油閥桿3,此時回油閥桿3隨手輪7的旋轉而旋轉,即回油閥桿3相對于底座I上的第一螺紋孔往外運動了,回油閥桿3釋放鋼球2,回油孔被打開,壓力油從回油道10經過回油孔重新回到蓄油腔;同時,彈簧6隨手輪7的旋轉儲蓄了能量,當卸壓完畢后,操作者松開手輪7,彈簧6釋放所儲蓄的能量,并帶動手輪7朝反方向旋轉,而回油閥桿3也隨手輪7朝反方向旋轉,SP回油閥桿3重新與底座I旋緊,實現對鋼球2的管制,回油孔被堵住。
[0035]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使用者可以通過控制手輪7的旋轉幅度,就可控制回油孔的開啟程度,從而控制回油的速度,操作簡單方便,可控制性強。且彈簧6外設置有彈簧套5,用于防止彈簧6在裝配旋轉中引起變形,以延長此回復機構的使用壽命;而第一彈簧腳穿過彈簧套5底部的小孔并插入底座I上的定位孔內,第二彈簧腳固定在手輪7上,便可實現彈簧6的固定,設計緊湊簡單。另外,此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結構合理簡單,零件加工要求小,成本低,裝配過程簡單,僅需一人即可完成裝配。
[0036]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形變,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形變都應該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鋼球、彈簧套、手輪、彈簧和回油閥桿; 所述底座上設置有回油道和出油道,在所述回油道和所述出油道之間的通道上設置有回油孔;所述回油孔的直徑比所述鋼球的直徑小;所述底座的側壁上設置有第一螺紋孔,所述第一螺紋孔與所述回油孔相通;所述鋼球設置于所述回油孔靠近所述第一螺紋孔的一側;所述底座上在所述第一螺紋孔的旁邊還設置有一定位孔; 所述彈簧套的頂部設置有第一通孔,其底部設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相互貫通;所述彈簧套的底部還設置有第三通孔; 所述手輪設置在所述彈簧套的上方,用于控制所述回油孔的開啟; 所述彈簧的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彈簧腳和第二彈簧腳;所述彈簧設置于所述彈簧套內,其內部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貫通,形成回油閥桿通道;所述第一彈簧腳穿過所述第三通孔并插入所述底座的定位孔內;所述第二彈簧腳從所述彈簧套的頂部伸出,并固定在所述手輪上; 所述回油閥桿穿過所述回油閥桿通道,其一端與所述底座上的第一螺紋孔螺紋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手輪固定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手輪包括手輪本體,所述手輪本體的底部向下延伸設置有固定端;所述固定端的內部設置有內六角凹槽;所述回油閥桿的一端設置為與所述內六角凹槽匹配的外六角結構;所述外六角結構插入所述內六角凹槽。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螺釘;所述手輪本體上設置有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與所述內六角凹槽相對;所述回油閥桿端部的外六角結構內設置有第二螺紋孔;所述螺釘穿過所述第四通孔與所述第二螺紋孔螺接,使得所述回油閥桿和所述手輪固定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彈性墊圈,所述彈性墊圈設置在所述第四通孔內;所述螺釘依次穿過所述第四通孔、所述彈性墊圈與所述第二螺紋孔螺接,使得所述回油閥桿和所述手輪固定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螺釘為一字型螺釘。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設置在所述回油閥桿上;所述密封件與所述彈簧套底部的第二通孔密封配合。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為O型密封圈。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手輪包括手輪本體,所述手輪本體的底部向下延伸設置有固定端;所述手輪本體的內側壁與所述固定端的外側壁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擋塊;所述第二彈簧腳固定卡在所述擋塊上。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擋塊的數量為四個,所述四個擋塊均勻分布在所述手輪本體的內側壁與所述固定端的外側壁之間。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回油閥自動回復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為扭簧。
【文檔編號】B66F3/25GK205472423SQ201620207956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6年3月17日
【發明人】黃超, 周岳, 邵維嘉
【申請人】常熟通潤汽車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