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便攜式led燈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便攜式電子照明工具,尤其涉及一種新型的便攜式LED燈具。
【背景技術】
[0002]普通便攜式LED燈具的驅動電路結構過于復雜,不利于降低成本;此外,該燈具由燈具主體內的干電池供電,需要經常更換電池,因而使用不夠方便;另外,燈具主體內的電池倉本體上布置有較長導線,該導線將電池倉后蓋上的電性接觸點連接到電池倉前端電池電極接口上,導線使用過久后容易斷線而導致電池無法供電,電池安裝結構的可靠性不夠理想。有鑒于現有便攜式LED燈具不能很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因此有必要予以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
[0003]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的便攜式LED燈具,以改善便攜式LED燈具的產品性能,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0004]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便攜式LED燈具,包括燈具主體和充電裝置,燈具主體具有由可充電式電池供電的驅動電路,充電裝置具有可為電池充電的充電電路;該驅動電路中,電感Ll-1接于電池的正極和升壓芯片IC輸入腳之間,二極管Dl-1的陽極接升壓芯片IC輸入腳,二極管Dl-1的陰極接DC-DC升壓芯片IC輸出腳,升壓芯片IC接地腳及電池的負極接地,發光二級管組D2-1接于升壓芯片IC輸出腳與地之間,電容Cl-1與發光二極管組D2-1并接;該充電電路中,三極管T1-2的集電極接外部的電源正端,三極管T1-2的基極與二極管D2-2的陰極連接,二極管D2-2的陽極與二極管D1-2的陰極連接,二極管D1-2的陽極接至電源正端,三極管T1-2的發射極與發光二極管D3-2的陽極連接,發光二極管D3-2的陰極與充電接口正端連接,電池位于充電接口正端與充電接口地端之間;三極管T2-2的發射極經電阻R2-2連接三極管T1-2的基極,三極管T2-2的集電極接至地,三極管T2-2的基極與充電接口正端之間接入電阻R1-2;上述電池的安裝結構中,電池裝入金屬電池倉本體內,電池倉本體的前端倉體接有電池負極接線,電池倉本體的前端倉內設置非金屬保護帽,保護帽的電池正極觸點可通過金屬彈簧連接電池正極線的金屬接片,電池倉本體的后端可螺紋旋入金屬電池倉后蓋。
[000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便攜式LED燈具優化了驅動電路結構,其升壓芯片IC僅用三個外圍元件就可以將低輸入電壓變換到所需的電壓,電路結構十分簡單,有利于降低成本;此外,該便攜式LED燈具采用可充電式電池供電,能夠方便地由便攜式LED燈具的電池充電電路充電,無需經常更換電池;電池電極接口與電池倉后蓋之間通過金屬材料的電池倉本體導通,避免普通導線容易折斷的問題,提高了電池安裝結構的可靠性;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便攜式LED燈具整體性能,使得產品更為實用,由此可以較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附圖說明】
[0006]圖1是本實用新型便攜式LED燈具的驅動電路圖;
[0007]圖2是本實用新型便攜式LED燈具的充電電路圖;
[0008]圖3是本實用新型便攜式LED燈具的電池安裝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9]為了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原理及工作過程,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來進一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0010]本實用新型的便攜式LED燈具包括燈具主體和充電裝置:燈具主體具有驅動電路,該驅動電路由安裝于電池倉本體內的可充電式電池供電,以完成便攜式LED燈具的基本功能;充電裝置可與燈具主體分離,該充電裝置的充電電路為驅動電路的可充電式電池進行充電。
[0011]需指出的是,本實用新型僅對便攜式LED燈具中涉及的電路結構進行了改進,該便攜式LED燈具中除電池安裝結構外的其它機械部分可采用本技術領域習知的慣用技術手段,在此不展開說明。以下分別結合附圖對便攜式LED燈具的驅動電路、充電電路及電池安裝結構進行描述。
[0012]參見圖1,為本實用新型便攜式LED燈具的驅動電路圖。該便攜式LED燈具的驅動電路由電池BT供電來完成便攜式LED燈具的基本功能,所述驅動電路包括可充電式電池BT、電感Ll-1、DC-DC(直流-直流)升壓芯片IC(封裝SOT-89-3,G9261)、二極管Dl-1、發光二極管組D2-1、電容Cl-1,具體電路結構是:電感Ll-1接于電池BT(為可充電式電池,優選為鎳鎘電池)的正極和升壓芯片IC輸入腳3之間,二極管Dl-1的陽極接升壓芯片IC輸入腳3,二極管D1-1的陰極接升壓芯片IC輸出腳2,升壓芯片IC接地腳2及電池BT的負極接地,發光二級管組D2-l(作為便攜式LED燈具的光源,可為多個發光二極管串并聯而成)接于升壓芯片IC輸出腳2與地之間,電容Cl-1與發光二極管組D2-1并接。
[0013]電路中采用升壓芯片1C,僅用三個外圍元件就可以將低輸入電壓變換到所需的電壓,由此改善了便攜式LED燈具產品的性能,具有成本較低的優勢。
[0014]參見圖2,為本實用新型便攜式LED燈具的充電電路圖。該便攜式LED燈具的充電電路對便攜式LED燈具的驅動電路中的電池BT進行充電,所述充電電路包括NPN型的三極管T1-2、PNP型的三極管T2-2、二極管D1-2、二極管D2-2、電阻R1-2、電阻R2-2及發光二極管D3-2,具體電路結構是:三極管T1-2的集電極接外部的電源正端VC(12?16V),三極管T1-2的基極與二極管D2-2的陰極連接,二極管D2-2的陽極與二極管D1-2的陰極連接,二極管D1-2的陽極接至電源正端VC,三極管T1-2的發射極與發光二極管D3-2的陽極連接,發光二極管D3-2的陰極與充電接口正端A連接,電池BT位于充電接口正端A與充電接口地端GND(0V)之間充電;三極管T2-2的發射極經電阻R2-2連接三極管T1-2的基極,三極管T2-2的集電極接至地,三極管T2-2的基極與充電接口正端A之間接入電阻Rl -2。
[0015]本實施例電池充電電路中,由二極管Dl-2、D2-2、電阻Rl-2、R2-2和三極管T1-2組成充電部分,三極管T2和電阻R3組成充電保護電路。當電池剩余電壓低于0.6V時,三極管T2-2導通,三極管T1-2也導通,電流經電阻T1-2、三極管T1-2給電池充電,發光二極管D3-2亮,表示充電正常。如果電池極性接反,這三極管T2基極為負電位,三極管T2-2截止,三極管T1-2的基極電位升高,使得三極管T1-2關閉,由此不會對電池充電,此時發光二極管不亮,表示電池極性接反。
[0016]參見圖3,為本實用新型便攜式LED燈具的電池安裝結構示意圖。該電池安裝結構中,電池(組)BT裝入金屬電池倉本體50內,電池倉本體50的前端倉體接有電池負極接線10,電池倉本體50的前端倉內設置非金屬保護帽40,保護帽40的電池正極觸點可通過金屬彈簧(壓縮彈簧)30連接電池正極線20的金屬接片,電池倉本體50的后端可螺紋旋入金屬電池倉后蓋60。
[0017]當旋緊電池倉后蓋60于電池倉本體50上時,電池的正極通過保護帽40上的電池正極觸點、彈簧30與電池正極線20導通,電池的負極通過電池倉后蓋60、電池倉本體50與電池負極線10導通,由于電池正極線20和電池負極線10接于驅動電路的電路板(圖未示出)的電源正、負接口上,故可使電池與負載(如LED光源)一起構成閉合回路,最終為負載提供相應的工作電壓。
[0018]本實用新型雖然以較佳實施例公開如上,但其并不是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都可以做出可能的變動和修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圍為準。
【主權項】
1.一種便攜式LED燈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燈具主體和充電裝置,燈具主體具有由可充電式電池供電的驅動電路,充電裝置具有可為電池充電的充電電路;該驅動電路中,電感Ll-1接于電池的正極和升壓芯片IC輸入腳之間,二極管Dl-1的陽極接升壓芯片IC輸入腳,二極管Dl-1的陰極接DC-DC升壓芯片IC輸出腳,升壓芯片IC接地腳及電池的負極接地,發光二級管組D2-1接于升壓芯片IC輸出腳與地之間,電容Cl-1與發光二極管組D2-1并接;該充電電路中,三極管T1-2的集電極接外部的電源正端,三極管T1-2的基極與二極管D2-2的陰極連接,二極管D2-2的陽極與二極管D1-2的陰極連接,二極管D1-2的陽極接至電源正端,三極管T1-2的發射極與發光二極管D3-2的陽極連接,發光二極管D3-2的陰極與充電接口正端連接,電池位于充電接口正端與充電接口地端之間;三極管T2-2的發射極經電阻R2-2連接三極管T1-2的基極,三極管T2-2的集電極接至地,三極管T2-2的基極與充電接口正端之間接入電阻Rl-2;上述電池的安裝結構中,電池裝入金屬電池倉本體內,電池倉本體的前端倉體接有電池負極接線,電池倉本體的前端倉內設置非金屬保護帽,保護帽的電池正極觸點可通過金屬彈簧連接電池正極線的金屬接片,電池倉本體的后端可螺紋旋入金屬電池倉后至ΠΠ 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便攜式LED燈具,包括燈具主體和充電裝置,燈具主體具有由可充電式電池供電的驅動電路,充電裝置具有可為電池充電的充電電路,充電裝置具有可為電池充電的充電電路,驅動電路包括可充電式電池BT、電感L1-1、DC-DC升壓芯片IC、二極管D1-1、發光二極管組D2-1、電容C1-1,充電電路包括NPN型的三極管T1-2、PNP型的三極管T2-2、二極管D1-2、二極管D2-2、電阻R1-2、電阻R2-2及發光二極管D3-2。本實用新型有效地改善了便攜式LED燈具整體性能,使得產品更為實用,由此可以較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IPC分類】H05B37/02, H02J7/00
【公開號】CN205196051
【申請號】CN201521004871
【發明人】李國女
【申請人】李國女
【公開日】2016年4月27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