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副車架連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后副車架連桿。
【背景技術】
[0002]在現有汽車領域中,多連桿式后副車架依靠前后連桿承受著汽車行駛中帶來的各種載荷,其強度是考驗產品設計的重要指標。
[0003]圖1為傳統后副車架連桿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所述后副車架連桿由一根細長的空心連桿10連接兩頭襯套套筒20形成,連桿10和襯套套筒20之間通過焊接的形式進行連接。在受載時,連桿10與襯套套筒20的焊縫周圍區域產生較大的應力集中,可能會造成零件斷裂失效的風險。傳統連桿總成結構單一,套筒與連桿之間焊縫長度為連桿周長,由于周長有限,因此焊縫區的搭接處很容易出現應力集中現象。
[0004]這種情況下,如果直接增加連桿10或襯套套筒20的厚度,則會使后副車架的重量增加,無法滿足輕量化的要求。因此,為了滿足性能要求,傳統的連桿結構需要進行結構優化,例如改變連桿10與襯套套筒20之間的搭接形式,以期減小連桿10與襯套套筒20的焊縫周圍區域的應力集中。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后副車架連桿的連接區域應力集中,容易造成零件斷裂失效的缺陷,提供一種后副車架連桿。
[0006]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一種后副車架連桿,其特點在于,所述后副車架連桿包括連桿本體和兩個襯套套筒,所述襯套套筒分別連接在所述連桿本體的兩端,所述連桿本體的兩側面設置為U型面,所述U型面的邊緣設有翻邊。
[0007]較佳地,所述U型面的高度為20-30mm。
[0008]較佳地,所述連桿本體與所述襯套套筒之間的搭接長度為所述襯套套筒的周長的二分之一。
[0009]較佳地,所述翻邊的寬度為3-5_。
[0010]較佳地,所述連桿本體的上表面上沖壓有加強筋。
[0011]較佳地,所述加強筋的寬度為10-15_。
[0012]較佳地,所述加強筋的兩端距離所述連桿本體的兩端的距離為20-40mm。
[0013]本實用新型的積極進步效果在于:
[0014]本實用新型后副車架連桿的結構由圓柱形改為U型翻邊結構,兩端與套筒連接的焊縫更長,承載能力更強,減小了焊縫區域的應力集中。其具有定位方便、工藝簡單易加工、且易于裝配等優點,而且在強度等性能方面也較為突出。
【附圖說明】
[0015]本實用新型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質和優勢將通過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的描述而變的更加明顯,在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始終表示相同的特征,其中:
[0016]圖1為傳統后副車架連桿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為本實用新型后副車架連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為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
[0019]現在將詳細參考附圖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現在將詳細參考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其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在所有附圖中將使用相同的標記來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此外,盡管本實用新型中所使用的術語是從公知公用的術語中選擇的,但是本實用新型說明書中所提及的一些術語可能是申請人按他或她的判斷來選擇的,其詳細含義在本文的描述的相關部分中說明。此外,要求不僅僅通過所使用的實際術語,而是還要通過每個術語所蘊含的意義來理解本實用新型。
[0020]圖2為本實用新型后副車架連桿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公開了一種后副車架連桿30,其包括連桿本體31和兩個襯套套筒32,襯套套筒32分別連接在連桿本體31的兩端,并且將連桿本體31的兩側面設置為U型面33,將U型面33的邊緣設置翻邊34。
[0021]這里的U型面33的高度優選為20-30mm。連桿本體31與襯套套筒32之間的搭接長度為襯套套筒32的周長的二分之一。翻邊的寬度優選為3-5_,可以有效地增加連桿本體31的強度。
[0022]另外進一步地,在連桿本體31的上表面上沖壓有加強筋35。加強筋35的寬度優選為10-15mm。加強筋35的兩端距離所述連桿本體的兩端的距離為20-40mm。加強筋35既增加了連桿本體31的整理強度,也增加了剛度。
[0023]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后副車架連桿的結構由圓柱形改為U型翻邊結構,兩端與套筒連接的焊縫更長,承載能力更強,減小了焊縫區域的應力集中。這種改動后的設計方案具有定位方便、工藝簡單易加工、易裝配等優點,在強度等性能方面也較為突出。
[0024]雖然以上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這些僅是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是由所附權利要求書限定的。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實質的前提下,可以對這些實施方式作出多種變更或修改,但這些變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后副車架連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副車架連桿包括連桿本體和兩個襯套套筒,所述襯套套筒分別連接在所述連桿本體的兩端,所述連桿本體的兩側面設置為U型面,所述U型面的邊緣設有翻邊。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車架連桿,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面的高度為20-30_。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車架連桿,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桿本體與所述襯套套筒之間的搭接長度為所述襯套套筒的周長的二分之一。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車架連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翻邊的寬度為3-5_。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車架連桿,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桿本體的上表面上沖壓有加強筋。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后副車架連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筋的寬度為10-15mm。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后副車架連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筋的兩端距離所述連桿本體的兩端的距離為20-40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后副車架連桿,所述后副車架連桿包括連桿本體和兩個襯套套筒,所述襯套套筒分別連接在所述連桿本體的兩端,所述連桿本體的兩側面設置為U型面,所述U型面的邊緣設有翻邊。本實用新型后副車架連桿的結構由圓柱形改為U型翻邊結構,兩端與套筒連接的焊縫更長,承載能力更強,減小了焊縫區域的應力集中。其具有定位方便、工藝簡單易加工、且易于裝配等優點,而且在強度等性能方面也較為突出。
【IPC分類】B62D21/00
【公開號】CN205186280
【申請號】CN201520950075
【發明人】梁筱倩, 王成龍, 趙建宏
【申請人】上海匯眾汽車制造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4月27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