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結構的汽車防撞保險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改良結構的汽車防撞保險桿。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購買汽車,道路上的車輛也越來越多,但是隨之而來的交通事故也越來越多。
[0003]為了提高車輛的安全性,在汽車前后端裝有保險杠,不僅有裝飾功能,更重要是吸收和緩和外界沖擊力、防護車身保護車身及乘員安全功能的安全裝置。現有的保險杠均是以金屬材料為主,用厚度為3毫米以上的鋼板沖壓成U形槽鋼,表面處理鍍鉻,與車架縱梁鉚接或焊接在一起,與車身有一段較大的間隙,雖然保險桿與車身之間具有較大的間隙,但是由于保險桿與車架之間是硬性連接,在車輛與外界物體產生撞擊時,作用在保險桿上的撞擊力直接傳遞至車身上,途中并無緩沖,從而造成保險桿及車輛本身的破損,特別是在車輛與行人發生碰撞時,較大的撞擊力極易將行人撞飛,從而造成行人的傷害。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結構簡單、防撞效果好的改良結構的汽車防撞保險桿。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改良結構的汽車防撞保險桿,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6]保險桿本體;
[0007]套筒,采用金屬材質制成,一端具有開口,另一端密封,在套筒內壁上均勻開設有若干與套筒內腔相通的凹槽;
[0008]連接桿,一端橫向固設于保險桿本體上,另一端插設于套筒內并在該端部開設有定位槽,連接桿的外側壁上均勻分布有與上述凹槽一一對應設置的導塊且導塊插接于相對應的凹槽內;
[0009]前端蓋,焊接固設于套筒開口處,且前端蓋套設于連接桿上并位于導塊和保險桿本體之間;
[0010]主彈簧,位于套筒內,主彈簧一端插設于定位槽內,另一端抵靠在套筒內腔底部;
[0011]若干輔助彈簧,分別位于相對應的凹槽內,輔助彈簧一端抵靠在導塊上,另一端抵靠在套筒上。
[0012]在上述的改良結構的汽車防撞保險桿中,凹槽由相連通的導向槽和容納槽組成,導向槽呈條形并與套筒內腔相通,容納槽的橫截面呈圓形且容納槽的口徑大于導向槽的槽寬,輔助彈簧位于容納槽內。
[0013]在上述的改良結構的汽車防撞保險桿中,導塊由導向部和推動部組成,導向部位于導向槽內,推動部的橫截面呈圓形且位于容納槽內,輔助彈簧抵靠在推動部上。
[0014]在上述的改良結構的汽車防撞保險桿中,在套筒內腔底部開設有限位槽,在限位槽內安裝有彈力膠,主彈簧抵靠在彈力膠上。
[0015]在上述的改良結構的汽車防撞保險桿中,限位槽的槽長大于彈力膠的長度。
[0016]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利用保險桿與車身之間的間距,在保險桿與車身之間增設連接桿和套筒,通過在套筒內設置主彈簧和輔助彈簧,將作用于保險桿上的撞擊力轉移至主彈簧和輔助彈簧上,由主彈簧和輔助彈簧吸收該撞擊力,保證了車輛良好的防撞能力及提高了車輛的安全性能。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套筒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連接桿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安裝于車身上時的狀態圖。
[0021]圖中,1、保險桿本體;2、套筒;21、導向槽;22、容納槽;23、限位槽;3、連接桿;31、導塊;32、導向部;33、推動部;34、定位槽;4、前端蓋;5、主彈簧;6、輔助彈簧;7、彈力膠;8、車身。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0023]如圖1至圖4所示,本改良結構的汽車防撞保險桿包括保險桿本體1、套筒2、連接桿3、前端蓋4、主彈簧5和若干輔助彈簧6,其中,套筒2采用金屬材質制成,一端具有開口,另一端密封,在套筒2內壁上均勻開設有若干與套筒2內腔相通的凹槽;連接桿3 —端橫向固設于保險桿本體I上,另一端插設于套筒2內并在該端部開設有定位槽34,連接桿3的外側壁上均勻分布有與上述凹槽一一對應設置的導塊31且導塊31插接于相對應的凹槽內;前端蓋4焊接固設于套筒2開口處,且前端蓋4套設于連接桿3上并位于導塊31和保險桿本體I之間;主彈簧5位于套筒2內,主彈簧5 —端插設于定位槽34內,另一端抵靠在套筒2內腔底部;輔助彈簧6位于相對應的凹槽內,輔助彈簧6 —端抵靠在導塊31上,另一端抵靠在套筒2上。
[0024]本汽車防撞保險桿充分利用保險桿與車身8之間的間距,在保險桿與車身8之間增設連接桿3和套筒2,連接桿3與保險桿本體I固連,套筒2與車身8固連,通過在套筒2內設置主彈簧5和輔助彈簧6,當保險桿觸碰到外界物體并產生撞擊力時,該撞擊力傳遞至連接桿3上,連接桿3在撞擊力的作用下沿套筒2軸向向內移動,連接桿3移動時,輔助彈簧6在導塊31的擠壓下開始壓縮變形,主彈簧5也在連接桿3的擠壓下開始壓縮變形,主彈簧5和輔助彈簧6在此起到緩沖作用,通過主彈簧5和輔助彈簧6的壓縮變形,由主彈簧5和輔助彈簧6吸收該撞擊力,保證了車輛良好的防撞能力及提高了車輛的安全性能,也減少了車輛與行人發生碰撞并反作用于行人身上的撞擊力。
[0025]在套筒2內同時設置主彈簧5和輔助彈簧6的目的不僅在于能提供二次緩沖,增加緩沖及吸收撞擊力的效果,也保證了在主彈簧5或輔助彈簧6單一失效時,依舊由彈簧存在并緩沖保險桿所承受的撞擊力,延長了本保險桿的使用壽命及更換頻率。
[0026]同時通過連接桿3上的導塊31插設于套筒2內的凹槽處,使得連接桿3相對套筒2僅能軸向移動,而不能周向轉動,從而在保險桿受撞擊的時候,連接桿3能順暢的沿套筒2軸向移動,保證了連接桿3移動及撞擊力傳遞時的穩定性。
[0027]進一步的,凹槽由相連通的導向槽21和容納槽22組成,導向槽21呈條形并與套筒2內腔相通,容納槽22的橫截面呈圓形且容納槽22的口徑大于導向槽21的槽寬,輔助彈簧6位于容納槽22內。該結構設計使得輔助彈簧6能被限定于容納槽22內,而不會從容納槽22內脫離出來,從而在連接桿3軸向移動時,能壓縮位于容納槽22內的輔助彈簧6,保證了每個輔助彈簧6均能起到緩沖及吸收撞擊力的作用。
[0028]進一步的,導塊31由導向部和推動部33組成,導向部位于導向槽21內,推動部33的橫截面呈圓形且位于容納槽22內,輔助彈簧6抵靠在推動部33上。該結構設計使得連接桿3相對套筒2僅能軸向移動,而不能周向轉動,從而在保險桿受撞擊的時候,連接桿3能順暢的沿套筒2軸向移動,保證了連接桿3移動及撞擊力傳遞時的穩定性。
[0029]進一步的,在套筒2內腔底部開設有限位槽23,在限位槽23內安裝有彈力膠7,主彈簧5抵靠在彈力膠7上。當主彈簧5在連接桿3的作用下被壓縮并吸收撞擊力時,主彈簧5對彈力膠7也施加一擠壓力并使彈力膠7產生形變,通過彈力膠7的形變緩減并分擔主彈簧5所承受的撞擊力,起到進一步緩沖保險桿所承受的撞擊力,也避免了主彈簧5承受過大的撞擊力而造成彈性失效的情況,從而使得本保險桿的防撞能力更好。
[0030]進一步的,限位槽23的槽長大于彈力膠7的長度,該結構設計使得彈力膠7在受壓變形時,限位槽23能提供彈力膠7的形變空間,保證彈力膠7在吸收撞擊力時能具備空間釋放該撞擊力。
[0031]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改良結構的汽車防撞保險桿,其特征在于,包括 保險桿本體; 套筒,采用金屬材質制成,一端具有開口,另一端密封,在套筒內壁上均勻開設有若干與套筒內腔相通的凹槽; 連接桿,一端橫向固設于保險桿本體上,另一端插設于套筒內并在該端部開設有定位槽,連接桿的外側壁上均勻分布有與上述凹槽一一對應設置的導塊且導塊插接于相對應的凹槽內; 前端蓋,焊接固設于套筒開口處,且前端蓋套設于連接桿上并位于導塊和保險桿本體之間; 主彈簧,位于套筒內,主彈簧一端插設于定位槽內,另一端抵靠在套筒內腔底部; 若干輔助彈簧,分別位于相對應的凹槽內,輔助彈簧一端抵靠在導塊上,另一端抵靠在套筒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結構的汽車防撞保險桿,其特征在于,凹槽由相連通的導向槽和容納槽組成,導向槽呈條形并與套筒內腔相通,容納槽的橫截面呈圓形且容納槽的口徑大于導向槽的槽寬,輔助彈簧位于容納槽內。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結構的汽車防撞保險桿,其特征在于,導塊由導向部和推動部組成,導向部位于導向槽內,推動部的橫截面呈圓形且位于容納槽內,輔助彈簧抵靠在推動部上。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改良結構的汽車防撞保險桿,其特征在于,在套筒內腔底部開設有限位槽,在限位槽內安裝有彈力膠,主彈簧抵靠在彈力膠上。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改良結構的汽車防撞保險桿,其特征在于,限位槽的槽長大于彈力膠的長度。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改良結構的汽車防撞保險桿,屬于汽車技術領域。它解決了現有的汽車保險桿防撞效果差的問題。本改良結構的汽車防撞保險桿,包括保險桿本體;套筒,一端具有開口,另一端密封,在套筒內壁上開設有凹槽;連接桿,一端橫向固設于保險桿本體上,另一端插設于套筒內并在該端部開設有定位槽,連接桿的外側壁上分布有導塊且導塊插接于凹槽內;前端蓋,焊接固設于套筒開口處,且前端蓋套設于連接桿上并位于導塊和保險桿本體之間;主彈簧,位于套筒內,主彈簧一端插設于定位槽內,另一端抵靠在套筒內腔底部;若干輔助彈簧,位于凹槽內,輔助彈簧一端抵靠在導塊上,另一端抵靠在套筒上。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防撞效果好的優點。
【IPC分類】B60R19/28
【公開號】CN204775089
【申請號】CN201520535212
【發明人】陳濟, 解文焱, 解宏, 解兵
【申請人】寧波合力偉業消防科技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請日】2015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