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抗菌三防面料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抗菌三防面料,包括面料層和由竹纖維編織而成的基布層,面料層包括防水外層、紡織內層及保暖中間層,保暖中間層設置在防水外層和紡織內層之間,紡織內層與基布層之間設置有能受力散發抗菌劑的抗菌體,基布層上設有固定抗菌體的間隙,紡織內層與抗菌體的接觸面呈鋸齒狀,紡織內層的厚度等于防水外層與保暖中間層的厚度之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將面料層設置成防水外層、紡織內層、保暖中間層,使面料具有防水性能和保暖性能,抗菌體的設置,能使面料在外力的接觸擠壓下能散發抗菌劑,使其面料具有抗菌性能,且將基布層設置成竹纖維編織而成,能使面料同時具備抗菌、抑菌、除螨、防臭和抗紫外線功能,實用性能好。
【專利說明】
一種抗菌三防面料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面料,尤其涉及一種抗菌三防面料。
【背景技術】
[0002]面料是一種用于制作服裝的材料,當面料應用于座椅套時,由于座椅套與人體直接接觸,面料需要同時具備抗菌性能、防水性能及保暖性能,而現有的面料不能同時具備上述功能,制備后的座椅套存在抗菌性能差或防水性能差的問題,整體使用效果差。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提供一種抗菌三防面料,解決現有面料不能應用于座椅套的問題。
[0004]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抗菌三防面料,包括面料層和由竹纖維編織而成的基布層,面料層包括防水外層、紡織內層及保暖中間層,保暖中間層設置在防水外層和紡織內層之間,紡織內層與基布層之間設置有能受力散發抗菌劑的抗菌體,基布層上設有固定抗菌體的間隙,紡織內層與抗菌體的接觸面呈鋸齒狀,紡織內層的厚度等于防水外層與保暖中間層的厚度之和。
[0005]優選的,面料層與基布層的厚度比為2:1,整體的使用性能好,抗菌效果最佳。
[0006]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優點:1.將面料層設置成防水外層、紡織內層、保暖中間層,使面料具有防水性能和保暖性能,抗菌體的設置,能使面料在外力的接觸擠壓下能散發抗菌劑,使其面料具有抗菌性能,且將基布層設置成竹纖維編織而成,能使面料同時具備抗菌、抑菌、除螨、防臭和抗紫外線功能,實用性能好;
[0007]2.將紡織內層與抗菌體的接觸面設置成鋸齒狀,便于抗菌體受力破解,有利于抗菌劑的散發;
[0008]3.將紡織內層的厚度等于防水外層與保暖中間層的厚度之和,能提高面料層的整體性能,防水性能和保暖性能最佳。
【附圖說明】
[0009]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0]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抗菌三防面料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1]如圖1所示,一種抗菌三防面料,包括面料層I和由竹纖維編織而成的基布層2,面料層I包括防水外層11、紡織內層12及保暖中間層13,保暖中間層13設置在防水外層11和紡織內層12之間,紡織內層12與基布層2之間設置有能受力散發抗菌劑的抗菌體3,抗菌體3為含有納米銀粒子層抗菌組分的球體,基布層2上設有固定抗菌體3的間隙,紡織內層12與抗菌體的接觸面呈鋸齒狀10,紡織內層12的厚度等于防水外層11與保暖中間層13的厚度之和,面料層I與基布層2的厚度比為2:1,整體的使用性能好,抗菌效果最佳。
[0012]使用時,將抗菌體3竹纖維編織成基布層2,然后將由防水外層11、紡織內層12及保暖中間層13制成的面料層I粘合在基布層2上,應用時,面料層I受到外力向內擠壓,使鋸齒狀10的接觸面與抗菌體3接觸,使抗菌體3散發抗菌劑,從而使面料同時具備防水性能、抗菌性能、保暖性能。
[0013]除上述優選實施例外,本發明還有其他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本發明作出各種改變和變形,只要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所定義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抗菌三防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料層(I)和由竹纖維編織而成的基布層(2),面料層(I)包括防水外層(11)、紡織內層(12)及保暖中間層(13),保暖中間層(13)設置在防水外層(11)和紡織內層(12)之間,紡織內層(12)與基布層(2)之間設置有能受力散發抗菌劑的抗菌體(3),基布層(2)上設有固定抗菌體(3)的間隙,紡織內層(12)與抗菌體的接觸面呈鋸齒狀(10),紡織內層(12)的厚度等于防水外層(11)與保暖中間層(13)的厚度之和。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抗菌三防面料,其特征在于:面料層(I)與基布層(2)的厚度比為2:1。
【文檔編號】B32B3/30GK205522759SQ201620395822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5月3日
【發明人】張偉峰, 倪俊
【申請人】長興宏峰紡織印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