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功能復合纖維新材料的生產工藝的制作方法
【專利說明】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面料的制造領域,特別是一種功能復合纖維新材料的生產工藝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如今的布料都講究透氣干爽,但對于某些特殊行業,譬如化工行業,其所在的環境中存在眾多揮發性有害氣體。若布料過于透氣,反而使衣物缺少了防護的作用,導致人體的皮膚過敏以及皮膚受到腐蝕。
[0003]當人體表面出汗的狀態下,汗水會吸收譬如鹽酸、503402等等氣體,對人體皮膚會造成損害,但若汗無法蒸發,也會使皮膚因潮濕而患皮膚病,故在盡量隔離空氣的情況下,還要能保證汗水能蒸發。
【
【發明內容】
】
[0004]本發明的目的就是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提出一種功能復合纖維的新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汗性,且能夠將汗水蒸發,新材料還具有隔離氣體的功能,并提供了該新材料的生產工藝。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功能復合纖維新材料的生產工藝,包括經紗、瑋紗和聚氨酯涂層,所述瑋紗和經紗均由聚酯纖維編織而成,所述經紗上連接有麻絲纖維,所述瑋紗與經紗編織形成的無紡布經瑋網后,在無紡布經瑋網的一側噴涂上塑料纖維,最后塑料纖維涂覆一復合纖維層,其生產工藝如下:
[0006]步驟一:將20股聚酯纖維編成瑋紗,所述經紗由10股聚酯纖維相互纏繞成紗,若干麻絲纖維中部被經紗的聚酯纖維纏繞固定,麻絲纖維的兩端形成麻絲絨線;
[0007]步驟二:將塑料纖維打磨成粉狀后,噴涂在無紡布經瑋網一側表面上,形成一塑料纖維層,所述經紗中麻絲絨線穿過塑料纖維層;
[0008]步驟三:在塑料纖維上噴涂一層聚氨酯纖維,待聚氨酯纖維固定成型后,再在聚氨酯纖維上涂覆一復合纖維層,所述復合纖維層中的復合纖維為并列型復合纖維,由聚氨酯和聚丙烯復合而成;
[0009]步驟四:在布料成型后,進行洗滌烘干定型打卷。
[0010]作為優選,所述麻絲纖維的直徑在0.05至0.1mm之間,無紡布經瑋網的任一側上的麻絲絨線密度為每平方厘米不少于200根,麻絲絨線線頭長度在3?5mm之間。
[0011]作為優選,所述塑料纖維顆粒的直徑小于10微米,每平方厘米的顆粒數為I X 106?I X 107,噴涂塑料纖維前,對無紡布經瑋網進行烘熱處理,利用溫度為150°C?2000C的熱氣流,在氣體速度為1.4?2.2m/s的狀態下,使塑料顆粒均勻覆著在無紡布經瑋網表面。
[0012]作為優選,所述噴涂的聚氨酯液體將塑料纖維顆粒與無紡布經瑋網交聯固定,待涂層初步干燥固定后,涂覆上復合纖維液體,形成復合纖維無紡布。
[0013]作為優選,上述采用噴涂的聚氨酯液體中的聚氨酯相對分子量較低,液體的溫度較高,采用涂覆的復合纖維層,復合纖維中的聚氨酯相對分子量較高,涂覆時液體的溫度較低。
[0014]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通過將被人們廢棄的塑料顆粒進行廢物利用,在無紡布經瑋網的與復合纖維層間形成一層隔離層,使氣體難以通過無紡布,而人體的汗水仍能通過麻絲絨線滲透過塑料顆粒層,從而保證還能依靠汗水蒸發來進行降溫,這面料適合制作夏日的衣服,特別是制作化工廠內的夏日工作服,能有效的保護皮膚不受到化工廠內氣體的遇水腐蝕,保護工人健康,與現有技術相比,通過為無紡布添置一無紡布經瑋網,能增加無紡布的強度和使用壽命,復合纖維具有強度高的特點,而復合纖維層與經瑋網間的塑料顆粒層,使該無紡布透氣較差,能夠隔離氣體與皮膚接觸,還具有一定的防硫酸等腐蝕性化學物的功能,該無紡布適合制作化工廠里夏日的員工制服。
[0015]本發明的特征及優點將通過實施例結合附圖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發明一種功能復合纖維新材料的生產工藝的主視圖;
[0017]圖中:1_經紗、2-瑋紗、3-塑料纖維、4-復合纖維層、5-麻絲絨線。
【【具體實施方式】】
[0018]參閱圖1,本發明,包括經紗1、瑋紗2和聚氨酯涂層4,所述瑋紗2和經紗均由聚酯纖維編織而成,所述經紗上連接有麻絲纖維,所述瑋紗2與經紗I編織形成的無紡布經瑋網后,在無紡布經瑋網的一側噴涂上塑料纖維3,最后塑料纖維3涂覆一聚氨酯和聚丙烯復合后的復合纖維層4,其生產工藝如下,步驟一:將20股聚酯纖維編成瑋紗2,所述經紗I由10股聚酯纖維相互纏繞成紗,若干麻絲纖維中部被經紗的聚酯纖維纏繞固定,麻絲纖維的兩端形成麻絲絨線5 ;步驟二:將塑料纖維3打磨成粉狀后,噴涂在無紡布經瑋網一側表面上,形成一塑料纖維3層,所述經紗I中麻絲絨線5穿過塑料纖維3層;步驟三:在塑料纖維3上噴涂一層聚氨酯纖維,待聚氨酯纖維固定成型后,再在聚氨酯纖維上涂覆一復合纖維層4,所述復合纖維層4中的復合纖維為并列型復合纖維,由聚氨酯和聚丙烯復合而成;步驟四:在布料成型后,進行洗滌烘干定型打卷。所述麻絲纖維的直徑在0.05至0.1mm之間,無紡布經瑋網的任一側上的麻絲絨線5密度為每平方厘米不少于200根,麻絲絨線5線頭長度在3?5mm之間,所述塑料纖維3顆粒的直徑小于10微米,每平方厘米的顆粒數為I X 16?I X 10 7,噴涂塑料纖維3前,對無紡布經瑋網進行烘熱處理,利用溫度為150°C?2000C的熱氣流,在氣體速度為1.4?2.2m/s的狀態下,使塑料顆粒均勻覆著在無紡布經瑋網表面,所述聚氨酯液體將塑料纖維3顆粒與無紡布經瑋網交聯固定,待涂層初步干燥固定后,涂覆上復合纖維液體,形成復合纖維無紡布,上述采用噴涂的聚氨酯液體中的聚氨酯相對分子量較低,液體的溫度較高,采用涂覆的復合纖維層,復合纖維中的聚氨酯相對分子量較高,涂覆時液體的溫度較低。
[0019]本發明工作過程:
[0020]本發明一種功能復合纖維新材料的生產工藝在制作過程中,由于塑料纖維3的體積較小,單位體積下的受熱面積較大,在烘熱過程和聚氨酯溶液噴涂,以及成型后的烘干定型過程中,塑料纖維3受熱軟化,使塑料纖維3間更為密封,在使用過程中,利用麻絲纖維的絨線傳遞汗水,而氣體被由塑料纖維所形成的隔層阻卻,在實際的衣服制造過程中,衣服的端口還應緊身處理,該面料的舒適性一般,因為面料主要針對化工廠企業的夏日服裝,主要目的是保護員工的安全,且塑料有良好的耐酸耐堿性,假如硫酸等不小心濺到,也能提供一定的防護作用,其中無紡布經瑋網提高了復合材料無紡布的強度,復合纖維中的分子結構相互交錯,提高了布料的強度,與現有技術相比,通過為無紡布添置一無紡布經瑋網,能增加無紡布的強度和使用壽命,復合纖維具有強度高的特點,而復合纖維層與經瑋網間的塑料顆粒層,使該無紡布透氣較差,能夠隔離氣體與皮膚接觸,還具有一定的防硫酸等腐蝕性化學物的功能,該無紡布適合制作化工廠里夏日的員工制服。
[0021]上述實施例是對本發明的說明,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定,任何對本發明簡單變換后的方案均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功能復合纖維新材料的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經紗(1)、瑋紗(2)和聚氨酯涂層(4),所述瑋紗(2)和經紗均由聚酯纖維編織而成,所述經紗上連接有麻絲纖維,所述瑋紗(2)與經紗(1)編織形成的無紡布經瑋網后,在無紡布經瑋網的一側噴涂上塑料纖維(3),最后塑料纖維(3)涂覆一復合纖維層(4),其生產工藝如下: 步驟一:將20股聚酯纖維編成瑋紗(2),所述經紗(1)由10股聚酯纖維相互纏繞成紗,若干麻絲纖維中部被經紗的聚酯纖維纏繞固定,麻絲纖維的兩端形成麻絲絨線(5); 步驟二:將塑料纖維(3)打磨成粉狀后,噴涂在無紡布經瑋網一側表面上,形成一塑料纖維(3)層,所述經紗(1)中麻絲絨線(5)穿過塑料纖維(3)層; 步驟三:在塑料纖維(3)上噴涂一層聚氨酯纖維,待聚氨酯纖維固定成型后,再在聚氨酯纖維上涂覆一復合纖維層(4),所述復合纖維層(4)中的復合纖維為并列型復合纖維,由聚氨酯和聚丙烯復合而成; 步驟四:在布料成型后,進行洗滌烘干定型打卷。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功能復合纖維新材料的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麻絲纖維的直徑在0.05至0.1mm之間,無紡布經瑋網的任一側上的麻絲絨線(5)密度為每平方厘米不少于200根,麻絲絨線(5)線頭長度在3?5mm之間。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功能復合纖維新材料的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纖維(3)顆粒的直徑小于10微米,每平方厘米的顆粒數為1 X 106?1 X 10 7,噴涂塑料纖維(3)前,對無紡布經瑋網進行烘熱處理,利用溫度為150°C?200°C的熱氣流,在氣體速度為1.4?2.2m/s的狀態下,使塑料顆粒均勻覆著在無紡布經瑋網表面。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功能復合纖維新材料的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氨酯液體將塑料纖維(3)顆粒與無紡布經瑋網交聯固定,待涂層初步干燥固定后,涂覆上復合纖維液體,形成復合纖維無紡布。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功能復合纖維新材料的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上述采用噴涂的聚氨酯液體中的聚氨酯相對分子量較低,液體的溫度較高,采用涂覆的復合纖維層,復合纖維中的聚氨酯相對分子量較高,涂覆時液體的溫度較低。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功能復合纖維新材料的生產工藝,包括經紗、緯紗和聚氨酯涂層,所述緯紗和經紗均由聚酯纖維編織而成,所述經紗上連接有麻絲纖維,所述緯紗與經紗編織形成的無紡布經緯網后,在無紡布經緯網的一側噴涂上塑料纖維,最后塑料纖維涂覆一復合纖維層,與現有技術相比,通過為無紡布添置一無紡布經緯網,能增加無紡布的強度和使用壽命,復合纖維具有強度高的特點,而復合纖維層與經緯網間的塑料顆粒層,使該無紡布透氣較差,能夠隔離氣體與皮膚接觸,還具有一定的防硫酸等腐蝕性化學物的功能,該無紡布適合制作化工廠里夏日的員工制服。
【IPC分類】B32B37/02, A41D31/02, B32B9/04, B32B27/02, B32B27/12, B32B9/02, B32B27/40, B32B38/16, B32B37/15
【公開號】CN105235333
【申請號】CN201510658035
【發明人】張永生, 馬建軍, 方成展, 林海波, 賴強, 馬建成, 余永生
【申請人】希雅圖(上海)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1月13日
【申請日】2015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