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復合內懸掛式軌道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起重運輸機械中的軌道,主要提出一種復合內懸掛式軌道。
復合軌道是起重運輸機械中的重要構件,主要適用于小噸位(一般指三噸以下)由內懸掛式軌道組裝的旋臂起重機,懸掛單軌運輸機、柔性懸掛單梁、雙梁起重機、龍門起重機、堆垛機、電動自行小車及其它變型產品等。近年來世界發達國家小噸位起重運輸機械行業普遍推廣應用輕型內懸掛式軌道起重運輸機械,該系列產品是以聯接件將特制的冷彎空心內懸掛軌道吊掛在輔助結構上,通過運行在軌道內的滑動小車來實現工具,物料的懸掛和運輸。構思新穎、結構精巧,自重輕,運行靈活、可靠,可電動亦可手動。特制的冷彎空心內懸掛輕型軌道,因其設計,截面具有良好的力學特性,故既可充當內懸掛式軌道亦可承擔桁架的功能,即在相當多的情況下它既是軌道亦是承重梁,使起重機械設備的結構大大簡化、自重大大減輕。該系列產品中,軌道是重要的關鍵部件,該軌道結構設計要求以最小的截面積(或重量)獲得盡可能大的水平抗彎曲變形能力,負載小車在運行中具備自動調整功能,加工工藝性良好。對所取材料而言,應具有較高的屈服強度,接觸強度,較低的彎曲變形抗力和裂紋傾向性,良好的焊接性能等。國外發達國家資源相對較豐富,承載能力大小不同的輕軌多達幾十種,可方便的選配,沒有必要在某一種軌道軌型上采取各種復雜的措施來擴大該軌道的適用范圍。而國內情況卻大不相同,新開發高性能材料和復雜截面的軋制模具,投資甚大,所以如何加快發展進程,充分發揮每一種已開發的軌型的作用,擴大其適用范圍就顯得尤為重要。
本實用新型提出復合內懸掛式軌道的目的就在于解決已開發的簡易輕型內懸掛式軌道抗水平彎曲能力較弱等應用受限的問題,大大提高其水平慣性矩和剛性強度,并使其具有吊掛和支撐更便捷的特點。
本實用新型完成其發明任務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下部為輕型內懸掛式軌道結構,其兩側面與底邊具有一過渡斜面并將底邊中部設計為條形槽結構;在軌道上頂面設置冷彎型鋼制成的矩形加強框,軌道與矩形加強框結合處焊合一體構成剛性很強的框架結構復合內懸掛式軌道。
軌道上部的矩形加強框可為一個,也可為兩個。根據水平慣性矩、起重量和跨距設置。
我國目前首期開發的65×60×4輕型軌道是一種過渡型簡易內懸掛輕型軌道,也是國外早期使用的一種軌道。其抗水平彎曲變形能力較弱,慣性矩僅38cm4,若起重250Kg重物,為保證軌道下撓度小于吊間距長度的1/400(即跨度的1/400),則必須間隔1.5米設置一個吊點(或支撐點),顯然大于1.5米跨距的懸掛起重機,該軌道就無法勝任。本實用新型采用框架結構復合后,水平慣性矩可增大5~20倍,剛性顯著提高,跨距可由原1.5米擴大到3.5~6.5米。
復合前后慣性矩最大跨距對比表<
由上表可知,復合后的軌道能勝任6-10米跨度以內的各種單,雙梁起重機主梁的功能,復合軌道的框架式結構,外形規整,可使吊掛與支撐更快捷。
實施例附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實施例2結構示意圖。
附圖3為實施例3結構示意圖。
結合附圖給出的實施例對其結構加以進一步說明如附圖1所示,實施例1中,其下部為原有的65×60×4輕型內懸掛式軌道1,兩側面與底邊具有一過渡斜面2并將底邊中部設計為條形槽結構,在軌道1的上頂面設置冷彎型鋼制成的矩形加強框3,軌道1與矩形加強框3結合處焊合一體構成框架結構的復合內懸掛式軌道。
如附圖2所示,實施例2的結構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僅是在上部矩形加強框3的頂部開置有便以吊掛的條形槽4,即通過條形槽4與軌道吊掛機構聯接。
如附圖3所示,實施例3中,考慮起重量,跨距和水平慣性矩,在軌道1上部設置兩個矩形加強框3,兩個矩形加強框之間焊合一體,下部的矩形加強框與軌道1結合處焊合一體, 構成框架結構的復合內懸掛式軌道。上部矩形加強框的頂部開置有便以吊掛的條形槽4。
權利要求1.一種復合內懸掛式軌道,其特征是下部為輕型內懸掛式軌道結構(1),其兩側面與底邊具有一過渡斜面(2)并將底邊中部設計為條槽結構,在軌道(1)的上頂面設置冷彎型鋼制成的矩形加強框(3),軌道(1)與矩形加強框(3)結合處焊合一體構成框架結構的復合內懸掛式軌道。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內懸掛式軌道,其特征是矩形加強框(3)的上頂面開置有便于吊掛的條形槽(4)。
3.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復合內懸掛式軌道,其特征是具有一個矩形加強框(3)。
4.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復合內懸掛式軌道,其特征是具有兩個矩形加強框(3)。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起重運輸機械中的軌道。其下部為輕型內懸掛式軌道結構,兩側面與底邊具有一過渡斜面并將底邊中部設計為條槽結構,在軌道上頂面設置冷彎型鋼制成的矩形加強框,軌道與矩形加強框結合處焊合一體構成剛性很強的框架結構的,復合內懸掛式軌道。本實用新型復合軌道可解決已開發的簡易內懸掛式軌道抗水平彎曲能力較弱等應用受限的問題,使水平慣性矩可增大5~20倍,剛性顯著提高,應用范圍得到擴展。
文檔編號B66C7/00GK2386027SQ99221518
公開日2000年7月5日 申請日期1999年7月6日 優先權日1999年7月6日
發明者陳宏達 申請人:陳宏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