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模壓復合板材及其貼面材料的制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模壓復合板材(SMC),其包括含有熱固性樹脂、填料、纖維及常見的添加劑的基層。本發明還涉及可用作SMC或其它模壓復合材料貼面的薄板制品,及其生產方法和用途。
SMC或其它類型模壓復合材料,例如用熱模具進行模壓成型中所用的整體模塑料或面團狀模塑料,一般系由乙烯類單體與一種或多種不飽和聚酯為主的熱固性樹脂、填料、纖維及MgO之類的金屬氧化物增稠劑所組成。而不飽和聚酯主要是飽和二元醇與α,β-不飽和羧酸的縮合產物,它們在熱模具中固化時會產生收縮,生成多孔的、不光滑的表面,且玻璃纖維會進入表面層。通常加入熱塑料作為防縮劑。為了改善表面,可另涂覆一層涂料。若使用粉狀模塑涂料,則在模壓加工之前涂覆,如EP-B-1865中所述;若在模壓加工之后涂覆,則可用大多數液體涂料,如GB-A-1986566中所述。迄今為止所知的涂料總是在SMC模塑成型之前或之后進行涂覆的,這就增加了一道額外的工序。
人們一直試圖在SMC上涂上一層樹脂含量多于含填料的SMC中樹脂含量的涂層,以防止玻璃纖維在固化過程中進入表面層。但發現這樣做實際上并不可行,因為在模塑加工過程中樹脂多的涂層會被擠出,因而玻璃纖維仍會進入表面層。US-A-4295907介紹可使含樹脂多的涂層部份固化來防玻璃纖維進入表面層。然而該專利僅述及非模塑法板材的生產。含樹脂多的涂層不可能達到能夠承受在SMC成型中所產生剪切力的固化程度。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用一步模塑加工方法生產的模塑復合板材,這種板材具有光滑表面,該表面層中不摻有任何玻璃纖維。
本發明所涉及的模塑復合板材包含一層由熱固性塑料、填料、纖維及常見添加劑構成的基層,這種模塑復合材料的特征是基層至少在一側含有兩層,即中間層和表層,中間層緊挨著基層,中間層至少含有纖維增強材料和部份固化的熱固性塑料,表層包括與中間層相同或不同的熱固性塑料,其固化程度較低。
中間層必須有足夠強度使之能夠承受在SMC(含表層)模塑過程中所產生的剪切力。這就是該層要用玻璃纖維氈或其他增強纖維進行增強的道理。
表層最好固化到這樣一種程度,即在模塑過程中該層能流動,但又具有足夠稠度以便能保持50-500微米,最好是100-200微米的厚度。否則,若該層太薄玻璃纖維將會進入表面。但若該層太厚,則因聚合收縮將產生裂紋。
按照本發明制造的模塑復合板材非常適合于制作一側為光滑拋物面另一側為拱梁的各種制件,這類制件都不允許過份彎曲。通過固化表層進行模塑成型之后所獲得的光滑表面符合汽車工業關于車身部件的工藝標準。多年來對能滿足汽車工業質量標準的SMC或其它類型的模塑復合材料早有巨大需求。
本發明還涉及可用做SMC或其他模塑料貼面的薄板制品,其特征在于這種貼面用的薄板至少由兩層構成,其中第一層即所謂中間層,適于貼在SMC或其他類型模塑復合材料的一側;第二層即所謂表層,適于做面層。中間層至少包括纖維增強材料和部份固化的熱固性塑料,表層包括與中間層相同或不同的熱固性塑料,其固化程度低于中間層。
根據本發明,可用做SMC或其他類型模塑料貼面的薄板制品的生產方法的特征在于中間層至少含有纖維增強材料和熱固性塑料,而表層中含有熱固性塑料,每層中至少使用兩種不同的催化劑體系。中間層和表層含有能引起塑料在高于70℃的溫度下固化的第一種催化體系(兩層所用者可以相同也可不同),而在中間層和表層中的第二種催化體系(兩層中所用者可以相同也可不同)能使材料在低于70℃時固化。在用第二種催化體系固化過程中,中間層和表層同時或不同時發生部份固化,而中間層的固化程度高于表層。
如果需要使用該貼面材料裝飾另行加工的模塑復合板材,則對每次模塑加工都要增加一道工序。不過,該貼面材料可與模塑復合板材在同一步工序中固化,這種加工方法具有很大靈活性。凡為技術人員所熟知的任何一種模塑料均可用做這種模塑料,而最熟知的是SMC,BMC和DMC。
所用的熱固性樹脂較優選的是可交聯的烯烴基不飽和聚酯、環氧樹脂、酚醛樹脂、飽和聚酯樹脂、三聚氰胺樹脂、丙烯酸樹脂、聚氨酯樹脂、鄰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樹脂。以上這些樹脂可單獨使用,也可混合使用,或者與烯類不飽和單體和/或予聚物混合使用,也可不與之混合使用。
熱固性樹脂最好選用不飽和聚酯或含有丙烯酸衍生物為末端基的聚合物,即所謂乙烯基酯聚合物。當然,這些聚合物的混合物也可以使用。這些聚合物最好與烯烴基不飽和單體和/或予聚物混合使用。
這些聚合物最好具有中等或高的反應活性,以獲得高的反應速率。以每個雙鍵計的分子量最好低于600,低于400更好。
這種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在412-8000以內是可取的,在500-6000以內更好,在700-4000以內最好。
這種聚合物往往酸值為0-100,最好是0-50,1-25則更好。
這種聚合物的羥基值通常在0-200之間,最好在1-100之間,在1-50之間則更好。羥基值和酸值分別根據ASTM E222-73和ASTM D1639-70定義為每克聚合物相應的KOH毫克數。
不飽和聚合物主要由含羧基和醇基的有機物合成的。對于聚酯來說,常用的是二元酸和二元醇。不過,該兩類雙功能團單體中的至多40%(重量)可以用多功能團單體與單功能團單體的混合單體代替。少于20%(重量)的兩類雙功能團單體被多功能團單體所代替較為可取。最為可取的是在兩類雙功能團單體中,其中一種的3-10%(重量)被三功能團單體所代替以獲得支化的不飽和聚酯,因為這樣做的結果可在相對短的時間里獲得高分子量聚合物。
最好至少使用一種乙烯基不飽和二元酸。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可用不飽和一元羧酸作為聚酯的封端基。
使用乙烯基酯類聚合物為原料可以制備一類特殊的聚酯。乙烯基酯類聚合物由多元醇和可結合的多元酸構成,其端基為丙烯酸酯基、甲基丙烯酸酯基和在β-位上被C2-C4烷基取代的其它丙烯酸酯類。多元醇可以是OH基封端的聚酯、酚醛清漆、苯酚、醚類或聚醚類,或諸如用環氧、異腈酸酯、多元胺改性的半酯或多元醇等等。
可用的酸通常含有少于30個碳原子,最好用含有少于20個碳原子的酸,使用含有少于10個碳原子的酸則更好。
乙烯基不飽和二元酸最好是α,β-乙烯基不飽和二元酸,例如選自下列的二元酸反丁烯二酸、馬來酸、氯代馬來酸、衣康酸、甲基戊二酸、中康酸、檸康酸,或它們相應的酯類或酸酐類。
可選用的乙烯基不飽和一元酸或三元酸例如有亞油酸或其他不飽和脂肪酸、肉桂酸、阿托酸、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乙基丙烯酸、丙基丙烯酸、巴豆酸、異巴豆酸或其相應的酯或酸酐衍生物。
其他二元酸最好是飽和脂肪酸或飽和芳香羧酸。所選用的脂族或芳族二元酸例如有琥珀酸、戊二酸、甲基戊二酸、己二酸、癸二酸、庚二酸、鄰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對苯二甲酸、二氫鄰苯二甲酸、四氫鄰苯二甲酸、四氯代鄰苯二甲酸、3,6-橋亞甲基-1,2,3,6-四氫代鄰苯二甲酸和六氯橋亞甲基四氫代鄰苯二甲酸,或它們相應的酯或酸酐衍生物。
為得到最佳的機械性能,最好選用5-50%芳族羧酸。
所選用的單功能團和/或多功能團的芳族或脂族羧酸例如有苯甲酸、乙基己酸、單脂肪酸或三聚脂肪酸(例如硬脂酸)、乙酸、丙酸、新戊酸、戊酸、偏苯三酸、1,2,3,4-丁烷四甲酸、1,2,4,5-苯四甲酸、1,4,5,6-萘四甲酸、1,2,3-丙烷三甲酸、1,2,3-丁烷三甲酸,樟腦酸、萘甲酸、甲苯甲酸,或者相應的酯或酸酐衍生物。
可使用的醇一般含有少于30個碳原子,最好少于20個碳原子。最好使用飽和脂肪醇或含芳香基團的醇,乙烯基不飽和醇也可使用。所選用的二醇類例如有乙二醇、二甘醇、三甘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2-丁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2-甲基-1,3-丙二醇、1,4-戊二醇、1,4-己二醇、1,6-己二醇、2,2-二甲基-丙二醇、環己二醇、2,2-雙-(羥基-環己基)-丙烷、1,2-二羥甲基-丙烷單烯丙基醚、四甲基乙二醇、2,2,4-三甲基-1,3-戊二醇、3-甲基-1,5-戊二醇、具有1-3當量的乙氧基化或丙氧基化的雙酚A和可能部份醚化和乙氧基化的酚醛予聚體。相應的環氧乙烷化合物可以用于代替1,2-二醇。
所選用的單功能團和多功能團的醇類例如有甲醇、乙醇、1-或2-丙醇、1-或2-丁醇、戊醇的一種異構體、己醇、辛醇、2-乙基己醇、脂肪醇類、苯甲醇類、1,2-二(烯丙氧基)-3-丙醇、甘油、1,2,3-丙三醇、季戊四醇、三羥乙基異氰脲和可能部份醚化和乙氧基化的酚醛予聚物。相應的環氧乙烷化合物可用于代替1,2-二醇。
也可選用含超過30個碳原子的雙功能團和/或多功能團的醇類。這些化合物的分子量最好低于5000,低于2000而高于400者則更好。所選用的分子量高于400的雙功能團和/或多功能團醇類的例子有聚乙二醇、聚丙二醇、環氧乙烷和/或環氧丙烷與雙酸A的加成物或苯酚-甲醛予聚物,最好是環氧化的予聚物。
最好使用雙環戊二烯基(DCPD)單元改性的不飽和聚酯,這樣做會提高制品的玻璃化轉變溫度(Tg)。因此,最好使用含2-45%(重量)DCPD的不飽和聚酯,使用含20-35%(重量)DCPD則更好。為進一步提高Tg,可用酰亞氨基團和/或酰胺基團對聚合物進行改性。為此可使用二元胺及醇胺。
可用多種方法制備所述及的聚合物,例如通過熔融縮合、溶劑縮合(可從共沸混合物中用蒸餾法除去水份,也可不必除去水份),環氧酸化反應及熟悉本技術的人們所知的其它方法。乙烯基酯類聚合物也可以按US-A-3179623、US-A-3301743、US-A-3367992和US-A-3947422中所述的方法制備。
所述聚合物合適的用量為可固化混合物的10-80%(重量),最好是20-70%(重量)。
一般烯烴基不飽和單體含少于50個碳原子,最好少于30個,少于15個而多于3個碳原子者更好。這種單體最好含有乙烯基芳基、乙烯基醚基、乙烯基酯基、丙烯酸酯基和/或烯丙基類。最好選用丙烯酸酯化合物或乙烯基-芳基化合物,因為它們在聚合反應過程中反應速度快。
所選用的乙烯基芳基化合物例如有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鄰-,間-,對-甲基苯乙烯、對氯代苯乙烯、叔丁基苯乙烯、二乙烯基苯、溴代苯乙烯、乙烯基萘、α-氯代苯乙烯和二乙烯基萘。
所選用的丙烯酸酯類化合物例如有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丁基-、異丁基-、苯基-或芐基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2-乙基己基甲基丙烯酸酯,二氫二聚環戊二烯丙烯酸酯,環己基甲基丙烯酸酯,丁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酰胺,丁二醇雙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與苯基或甲苯基縮水甘油醚的反應產物,丙二醇雙甲基丙烯酸酯,二-和三-甘醇雙甲基丙烯酸酯,二-和三-丙二醇雙甲基丙烯酸酯,己二醇雙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己二醇雙甲基丙烯酸酯。β-位置被C2-C4所取代的丙烯酸酯衍生物也可使用。
所選用的乙烯基醚類化合物、乙烯基酯類化合物和烯丙基類化合物例如有烯丙基苯二甲酸酯、三烯丙基氰脲酯、二烯丙基間苯二甲酸酯、二烯丙基對苯二甲酸酯、二烯丙基鄰苯二甲酸酯、乙基己酸乙烯酯、醋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新戊酸乙烯酯、乙烯基醚、乙烯基羥丙基醚、乙烯基丁醇醚和乙烯基苯甲醇醚類。
含一個或多個乙烯基的化合物用量按可固化混合物重量計以20-90%(重量)為好,30-80%(重量)則更好。
樹脂中最好含有一種或多種抗氧劑,例如羥苯基苯(甲)酮、水楊酸酯和羥苯基苯并三唑類的酯。
其他添加劑,例如脫模劑,有硬脂酸鋅、鈣或鋁,磷酸鹽,硅氧烷類,聚乙烯醇和石蠟。
樹脂中最好還含有一種或多種阻聚劑,其含量按可固化樹脂重量計在0.005-0.2%之內較好,最好為0.01-0.1%(重量)之內。可選用的已知阻聚劑有氫醌、2,6-二甲基氫醌、對-叔丁基兒茶酚、對-苯并喹嚀、氯醌、2,6-二甲基醌、硝基苯、間二硝基苯、硫代二苯胺、N-硝基-N-環己基羥胺的鹽類、2,3-二氯-5,6-二氰基-對-苯并醌、環烷酸酮、1,2-萘醌。
可用多種方法(例如用化學引發劑體系)引發自由基聚合,也可用電子槍引發。化學引發劑體系是通過熱、催化或光化學分解的方法產生自由基的。
適用的第二種催化體系為紫外或可見光光敏催化劑(光引發劑)體系或對低溫敏感的過氧化物催化劑體系。
最好使用光引發劑體系,因為它可以達到受控的快速固化。多種類型的光引發劑體系均可使用,這類光引發劑例如在DE-A-1694149、US-A-3715293、EP-A-7086、US-A-4071424、EP-A-185423和EP-A-97012中均有敘述。光引發劑的常用量為0.01-10%(重量),最好為0.1-4%(重量)。
使用對280-800nm波長的光敏感的體系較為可取,使用對360-500nm波長的光敏感的體系更好,使用對380-460nm波長的光敏感的體系最好。
在另一種優選的實施方案中,第二層是用例如由過氧化氫和辛酸鈷構成的熱敏體系進行固化的。這種最后提及的體系是在40℃和50℃之間促進固化的。
用作第一種體系的是熱敏引發劑體系,一般用量在0.1%(重量)至5%(重量)之間,該體系在溫度高于70℃時具有活性。作為第二種選用體系可選用室溫下有活性的體系(冷固化)。熱敏體系最好選自過氧化物、全酮縮醇和過碳酸鹽,其實例有過氧化氫、過氧化苯甲酰、過氧化叔丁基、過辛酸叔丁酯、過苯甲酸叔丁酯、過氧化二異丙苯、過氧化二叔丁基、三羥甲基環己酮全縮醇、過氧化甲乙酮、過氧化乙酰丙酮、過氧化環己酮、過氧化甲基異丁酮以及過氧化雙丙酮醇。再則,還可加入如下一些催化劑,例如銅、鉛、鈣、鎂、鈰的辛酸鹽或環烷酸鹽,尤其是錳鹽和鈷鹽或者釩的配合物則更好。可以在這些催化劑中加入某些促進劑如乙酰丙酮。所用的催化劑也可是芳香胺類,如二甲基苯胺、二乙基苯胺或二甲基對甲苯胺。
SMC基材或任何其他種類的模塑復合材料及其中間層都用纖維類材料增強,通常用玻璃纖維。
為取得特殊的物理性質,可全部或部份用碳纖維、劍麻、黃麻、石棉、棉花、有機合成纖維類(例如聚酰胺、聚酯、聚丙烯或聚乙烯)、無機纖維(例如石英、鈹和其他金屬纖維)代替玻璃纖維。這些纖維可以用連續長纖維也用以合適的粘合劑粘合而成的纖維氈,或者用不加粘合劑的由連續絲切碎的短纖維。所用的纖維長度,特別是玻璃纖維,可在0.5毫米至50毫米之間,但也可以更長,例如做成氈使用時就是如此。
纖維加入量可高達80%(重量)(按組分總重量計)。
每層中最好都加填料。
可用的填料例如有泥灰巖、三氧化銻、石英粉、椰殼粉、滑石、碳酸鈣、氧化硅、硅酸鈣、木粉、玻璃珠、二氧化鈦、硅酸鋁、氫化鋁、碳黑或無水石膏。所加的填料量可在5-70%(重量)之間。
此外,還可加入常用的低檔添加劑,例如熱塑性塑料。熱塑性塑料的例子有甲基丙烯酸甲酯、乙酯及丁酯,丙烯酸甲酯和乙酯,苯乙烯均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與其他低分子量的丙烯酸烷基酯和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與少量的一種或多種下述單體的共聚物,這些單體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異冰片酯、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羥乙基酯、苯乙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酰胺、羥甲基丙烯酰胺和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十八烷酯;苯乙烯與丙烯腈共聚物,氯乙烯與乙酸乙烯酯的共聚物,醋酸丁酸纖維素、醋酸丙酸纖維素和苯乙烯馬來酸酐的共聚物。
各層均可用物理或化學方法增稠,常用的增稠劑例如有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鎂)或金屬氫氧化物。
此外,還可加入常見的顏料或染色劑。
多層SMC和/或貼面層所用的加工方法的特征是在模具中SMC或貼面層所覆蓋的面積分別超過模具表面積的90%。這就防止例如用氧化鎂增稠的SMC或其他模塑料的基料在模塑加工過程中流淌到幾乎完全固化的中間層周圍。
所制得的產品表面十分光潔。上述產品及加工方法特別適于制作小汽車頂蓋及其它類似部件。
本發明將用下列實施例進一步加以說明,然而不受這些實施例的限制。
圖1系用圖示法說明本發明的SMC。其中,(1)為可部份固化的表層,(2)為部份固化的、玻璃纖維增強的中間層,(3)為SMC的基層圖2表示用以生產本發明SMC的設備。其中,(4)和(4)′為薄膜例如聚乙烯膜(PE膜)的傳送滾。(5)是透明玻璃板,(6)為工作臺。借助于刮刀(8)將作為表層的樹脂(7)涂覆到PE膜(4)上,其厚度例如為0.1至0.6毫米之間。(9)為使表層部份固化的熱源或光源。在部份固化的樹脂層(1)上鋪上玻璃纖維氈,該纖維氈浸漬樹脂(11)的厚度在0.1-1.0毫米之間,可用刮刀(8′)調節。通過加壓將玻璃纖維在(12)處浸入樹脂中。在(13)處例如用紫外光使中間層(2)固化到相當高的程度。在這樣制得的薄板狀制品上立即按下列步驟涂上SMC基層,即在中間層(2)上涂覆樹脂(14),同時通過玻璃纖維剁碎器(16)將玻璃纖維(15)混入樹脂中。在第二層PE薄膜(4′)上涂上第二層樹脂(14′),經加壓浸漬(17)后,將SMC存貯固化。
實施例1按上述方法制備SMC,樹脂(7)中包括100份(重量)的不飽和聚酯樹脂(該樹脂系由336千克間苯二甲酸、300千克馬來酸酐、234千克丙二醇和270千克二甘醇與42%苯乙烯縮合而成)、50份(重量)的碳酸鈣粉末做填料、2份(重量)的硬脂酸鋅、0.2份(重量)的辛酸鈷和2份(重量)的Trigonox-C(過苯甲酸鹽,作為高溫催化劑)、4份(重量)氧化鎂軟膏(35%)、0.35份(重量)的聯苯酰和2份(重量)的DEMA(N,N-二甲胺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作為光敏催化劑體系)。
用5支40瓦紫外燈從6厘米距離外照射樹脂層(1)1分鐘。為了測量固化程度(B階段),對部份固化的樹脂樣品在苯乙烯中的溶解或溶脹程度以及何時開始溶解或溶脹進行測定。在25℃時樹脂層似乎不再能溶于苯乙烯,但半小時后它明顯開始溶脹。用約200克/米2與(1)層同樣的樹脂和50克/米2的玻璃氈為原料制備樹脂增強層(2)。用與固化第一層同樣的光線輻照1.5分鐘。該部份固化的聚酯僅1小時后就開始在苯乙烯中溶脹。
接著覆蓋上SMC基層(3)。首先將500克/米2樹脂混合物(14)都涂到樹脂層(2)上。該樹脂混合物是由100份(重量)的涂覆(1)層用的聚酯(14)、20份(重量)的聚乙酸乙烯酯的苯乙烯溶液(作為防縮劑)、50份(重量)碳酸鈣、4份(重量)硬脂酸鋅、0.2份(重量)辛酸鈷、2份(重量)Triganoc-C和4份(重量)的氧化鎂膏劑(35%)組成。將長度為25毫米的短切玻璃纖維(15)撒在該層上,所用纖維量約為300克/米2。再將500克/米2的樹脂(14′)涂到PE膜(4′)上,此樹脂與(14)同。在(17)處玻璃纖維被很好地浸漬在(14)及(14′)兩層樹脂中,然后將SMC貯存一段時間使之固化。由此制得了固化的板材,這種板材非常適合于制造相當平整的制品。
對比例A進行與實施例1類似的實驗,所不同的是去掉增強的中間層(2)。將表層壓碎,發現表面層有玻璃纖維。
對比例B進行類似于實施例1的實驗,所不同的是只對中間層輻照20秒鐘。在SMC模塑過程中,中間層和表層被擠開,得到與對比例4同樣不良的結果。
對比例C按類似于實施例1的方法制備SMC,但只對表層輻照20秒鐘。在成型過程中該表層全部流失,中間層的玻璃纖維進入表面。
對比例D和E按類似于實施例1的方法制備SMC,所不同的是將玻璃纖維從中間層中去掉,并對該層輻照2分鐘,對表層輻照40秒鐘。分別在150千克/厘米2(例D)和90千克/厘米2(例E)壓力下模塑的過程中,中間層和表層被擠開,得到與對比例A同樣差的結果。
對比例F按類似于實施例1的方法制備SMC,所不同的是從中間層中去掉玻璃纖維,并對該層輻照1分鐘,對表層輻照40秒。在75千克/厘米2壓力下的模塑過程中,差不多全部未增強的樹脂均被擠到模具的邊角里,而且固化后產生裂紋。在產品的中心部分的表面層上能清楚地看見玻璃纖維。
權利要求
1.一種模壓復合板材(SMC),它包括基層由熱固性塑料、填料、纖維和常用添加劑組成,其特征在于該基層至少有一側是由兩層即中間層和表層構成;中間層緊貼著基層,且至少含有纖維增強材料和部份固化的熱固性塑料;表層含有與基層相同或不同的熱固性塑料,其固化程度較之第一層略低。
2.根據權利要求
1的SMC,其特征在于所用的熱固性塑料為不飽和聚酯。
3.根據權利要求
1-2中任一項的SMC,其特征在于中間層厚度為0.1-0.6毫米。
4.根據權利要求
1-3中任一項的SMC,其特征在于表層厚度為0.1-1毫米。
5.可用作模壓復合板材一側貼面的薄板制品,其特征在于它至少包含兩層,其中的第一層即所謂中間層適合于貼在模壓復合板材的一側,第二層即所謂表層適于作為面層;中間層至少含有纖維增強材料和部份固化的熱固性塑料;表層含有與之相同或不同的熱固性塑料,它沒有部份固化或較中間層的固化程度低。
6.生產可用作模壓復合板材一側貼面的薄板制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中間層中至少含有纖維增強材料和熱固性塑料,在表層含有熱固性塑料,每層至少使用兩種不同的催化劑體系;中間層和表層中含有的第一種催化劑體系(兩層中的催化劑可以相同也可不同)能使塑料在70℃以上溫度下固化,中間層和表層中所含的第二種催化劑體系(在中間層與表層中的催化劑可相同也可不同)能使塑料在低于70℃的溫度下固化;在用第二催化體系加工時中間層的固化程度高于表層,但兩層均為部份固化,固化可以是同時進行也可不同時進行。
7.按照權利要求
1-5中任一項產品生產所制得的制品。
8.在本說明書的公開和/或實施例中實質上所敘述的SMC、制品或加工方法。
專利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模壓復合板材(SMC),基層由熱固性塑料填料、纖維和常用添加劑構成。該基層的一側還有兩層,即中間層和表層,中間層緊貼基層,它至少含有纖維增強材料和部分固化的熱固性塑料組成。表層含有與之相同或不同的熱固性塑料構成,其固化程度比第一層低。本發明還涉及可用作SMC、BMC和DMC一類的模塑復合板材貼面由上述中間層和表層構成的一種薄板制品。
文檔編號B29C35/02GK87102000SQ87102000
公開日1987年9月9日 申請日期1987年2月26日
發明者雷內·利奧波德·愛德華·范加斯 申請人:荷蘭國家礦業公司樹脂分公司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