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雙節桿千斤頂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起重設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千斤頂。
在現有技術中,雙節桿千斤頂在承重時,下活塞桿先上舉,上活塞桿后上舉,上活塞桿上升到最高位置時,液壓油無法自動卸荷,而采用紅色警戒線告示操作人員停止泵油,因此往往會由于操作失誤而使得液壓油從活塞桿之間涌出或無限止上舉造成內部結構損傷。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能自動卸荷的雙節桿千斤頂。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它包括油缸、下活塞桿和處于下活塞桿之內的上活塞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活塞桿內壁上端的一側設有限位槽,上活塞桿的下端設有與限位槽相對應的卸荷孔,上活塞桿內設有液壓油回流管道。
本實用新型的液壓油回流管道由回油活塞桿和處于回油活塞桿之內的回油管組成,回油管與回油活塞桿滑動配合,回油管的下端與油缸底部固定連接。回油活塞桿也可以由滑動配合的內外兩根活塞桿組成。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在上活塞桿上升到最高位時,液壓油自動經限位槽和卸荷孔,流入位于上活塞桿內的液壓油回流管道而實現了自動卸荷,從而保證了雙節桿千斤頂的正常安全的工作。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圖1為實施例1的本實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2的本實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圖。
實施例1參照附圖1。本實用新型包括油缸1、下活塞桿2和上活塞桿3、液壓油進油孔15設于油缸1底部;下活塞桿2處于油缸1之內,上活塞桿3處于下活塞桿2之內,它們之間滑動配合,在油缸1內壁的上端設有擋圈4,下活塞桿2的下端設有與擋圈4相對應的活塞頭5,以防止下活塞桿2脫出油缸1,在下活塞桿2內壁的頂端設有擋圈6,在上活塞桿3的下端設有與擋圈6相對應的活塞頭7,以防止上活塞桿3脫出下活塞桿2;下活塞桿2的內壁的一側在擋圈6的下面設有限位槽8,上活塞桿3在活塞頭7的上方設有與限位槽8相對應的卸荷孔9;在上活塞桿3內設有液壓油回流管道、液壓油回流管道由回油活塞桿10和回油管11組成,回油活塞桿10與上活塞桿3滑動配合,回油管11處于回油活塞桿10之內并與回油活塞桿10滑動配合,回油管11的下端與油缸1固定連接,在回油管11外壁的上端設有擋圈12,在回油活塞桿10內壁的下端設有與擋圈12相對應的擋圈13,以防回油活塞桿10脫出回油管11;在活塞頭5的外壁、活塞頭7的外壁和內壁、擋圈13的內壁分別設有密封圈14以防漏油。
當雙節桿千斤頂承重時,上活塞桿上升至最高位,活塞頭7處于限位槽8所對應的高度,液壓油通過限位槽8、卸荷孔9進入液壓油回流管道,實現自動卸荷。
實施例2參照附圖2。回流活塞桿10由滑動配合的內外兩根活塞桿20和16組成,活塞桿20與上活塞桿3滑動配合,活塞桿16與回油管11滑動配合,在活塞桿16內壁的下端、外壁的上端分別設有擋圈17、18,在活塞桿20內壁的下端設有擋圈19,以防活塞桿20、16脫出,擋圈17、19的內壁設有密封圈14以防漏油。其余結構同實施例1。
權利要求1.一種雙節桿千斤頂,包括油缸(1)、下活塞桿(2)和處于下活塞桿(2)之內的上活塞桿(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活塞桿(2)內壁上端的一側設有限位槽(8),上活塞桿(3)的下端設有與限位槽(8)相對應的卸荷孔(9),上活塞桿(3)內設有液壓油回流管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節桿千斤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壓油回流管道由回油活塞桿(10)和處于回油活塞桿(10)內的回油管(11)組成,回油管(11)與回油活塞桿(10)滑動配合,回油管(11)的下端與油缸(1)底部固定連接。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節桿千斤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油活塞桿(10)由滑動配合的內外兩根活塞桿(20)、(16)組成。
專利摘要一種雙節桿千斤頂,涉及起重設備領域。本實用新型包括油缸、下活塞桿和處于下活塞桿之內的上活塞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活塞桿內壁上端的一側設有限位槽,上活塞桿的下端設有與限位槽相對應的卸荷孔,上活塞桿內設有液壓油回流管道。本實用新型解決了雙節桿千斤頂上活塞桿舉至最高位時的自動卸荷問題,從而保證了雙節桿千斤頂正常安全的工作。
文檔編號B66F3/24GK2301433SQ97223428
公開日1998年12月23日 申請日期1997年6月4日 優先權日1997年6月4日
發明者丁振鈺 申請人:丁振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