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等離子弧粉末噴焊槍用內送粉組合噴嘴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作業焊接技術領域,更進一步涉及等離子弧粉末噴槍用內送粉組合噴咀。
等離子弧粉末噴焊槍用內送粉組合噴咀是產生粉末噴焊用高溫壓縮等離子電弧;輸送噴焊合金粉末到等離子弧焰流中心加熱熔化和將熔化合金粉末從組合噴咀的壓縮孔道噴到待焊工件表面的關鍵部件。內送粉組合噴咀也是等離子弧粉末噴焊槍中的一個易損件。依據上海第二石油機械廠和西安汽車配件一廠生產中應用的等離子弧粉末噴焊槍用內送粉組合噴咀圖紙(1981年1月)加工的噴咀用于噴焊,發現該噴咀存著(1)內送粉組合噴咀中的關鍵零件一內咀結構過于復雜,機械加工難度大;(2)內送粉組合噴咀各零件之間均采用銀釬焊相連接。由于關鍵零件內咀結構設計不合理,使它與送粉管(組合噴咀組合零件之一)的連接焊縫不在組合噴咀的外表面,造成焊縫的可達性差。在釬焊時極易產生氣孔和釬合不良的缺陷,從而導致組合噴咀從缺陷處向外滲漏冷卻水影響正常噴焊過程。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為待離子粉末噴焊槍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易于機械加工;組合噴咀各零件之間連接焊縫可達性好,便于銀焊;使用可靠的新型內送組合噴咀。
本實用新型包括一個內咀、一個外水套、兩根進出水管及兩根對稱的送粉管。內咀中心設有一個階梯形孔道,內咀外部設有一個凸肩,凸肩上對稱開有軸線間成一定夾角的兩個圓柱形斜通孔,凸肩的下側避開斜通孔位置開有兩個盲孔,凸肩上還開有兩個與盲孔相通的圓孔。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內咀結構示意圖。
等離子弧粉末噴焊槍用新型內送粉組合噴咀是用銀釬焊將一個內咀、一個外水套、兩根送粉管和兩根進出水管2釬焊在一塊組成的,因而它具有復合式結構的特點。
內送粉組合噴咀中最重要的零件是內咀3。它的上部加工有外螺紋,可使它與等離子弧粉末噴焊槍中的下槍體連成一體。內咀3中心為一階梯形孔道。孔道上部為圓柱形離子氣室。接下來為一個倒置的頂角為60°的圓臺形離子氣壓縮機氣室,再接下來為一個小直徑狹窄孔道。階梯形孔道出口則為一個喇叭形圓孔道。其中小直徑狹窄孔道b和喇叭形孔道9共同組成等離子弧壓縮孔道。噴焊電弧從壓縮機孔道通過,電弧的弧柱受壓縮孔道的約束無法任意擴張,使弧柱直徑小于壓縮孔道直徑形成高溫等離子電弧。在內咀9的外部有一個凸肩。在凸肩上對稱開有軸線成90°~120°夾角的兩個圓柱形斜通孔11,作為輸送噴焊合金粉末到等離子弧焰流中心的送粉通道。所開斜通孔11的出口位于內咀喇叭形孔道9的內壁上。兩斜通孔軸線與內咀階梯形孔道中心線的交點位于喇叭形孔道9中,以確保噴焊合金粉末能對稱地輸送到電弧焰流中心實現咀內送粉。在內咀凸肩下側避開斜通孔的位置,開有兩個月牙形盲10。另外,在凸肩上還開有兩個與月牙形盲孔10相通的圓孔,作為冷卻水的進出水口。外水套的外徑與內咀凸肩的外徑相同,把它套在內咀3的下部。外水套與內咀兩零件之間構成一個環形通水空腔8。通水空腔與內咀3凸肩的兩個月牙形盲孔10共同構成組合噴咀冷卻水流通通道。兩根送粉管7插在內咀凸肩上斜通孔進口處。兩根進出水管2則插在內咀凸肩上進出口孔的口部。各零件之間的連接均采用銀釬焊。
由于本實用新型內送粉組合噴咀將各零件間的連接處均設計在組合噴咀的外表面,焊縫的可達性好,使得銀釬焊操作十分方便,完全避免了釬焊氣孔和釬合不良的缺陷。另外,由于新型內送粉組合噴咀中重要零件—內咀的送粉通道和冷卻水流通通道的結構設計簡單,使噴咀所有零件的機械加工變的十分方便。
權利要求1.等離子弧粉末噴焊槍用內送粉組合噴咀,包括一個內咀、一個外水套、兩根進出水管及兩根對稱的送粉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咀中心設有一個階梯形孔道,內咀外部設有一個凸肩,凸肩上對稱開有軸線間成一定夾角的兩個圓柱形斜通孔,凸肩的下側避開通孔位置開有兩個與盲孔相通的圓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等離子弧粉末噴焊槍用內送粉組合噴咀,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通孔軸線間夾角為90°~120°。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等離子弧粉末噴焊槍用內送粉組合噴咀,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通孔的出口位于內咀階梯形孔道的喇叭形孔道內壁上,兩斜通孔的軸線與內咀階梯形孔道中心線的交點位于喇叭孔道之中。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等離子弧粉末噴焊槍用內送粉組合噴咀,其特征在于所述盲孔開成月牙形。
專利摘要一種等離子弧粉末噴焊槍用內送粉組合噴嘴,包括一個內嘴、一個外水套,兩根進出水管及兩根對稱的送粉管。各部件之間通過銀釬焊成一塊,內嘴中心設有一個階梯形孔道。內嘴外部設有一個凸肩、凸肩上對稱開有軸線間成一定夾角的兩個圓柱形斜通孔,在凸肩上還開有兩個與盲孔相通的圓孔,各部件間的連接處均設計在組合噴嘴的外表面,因此焊縫可達性好,焊接操作方便。另外內嘴結構設計簡單,機械加工方便。
文檔編號H05H1/34GK2276240SQ9623646
公開日1998年3月11日 申請日期1996年12月4日 優先權日1996年12月4日
發明者王雅生, 蔡洪能 申請人:西安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