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級油壓千斤頂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用支承、舉升裝置,具體地說是一種手動油壓千斤頂。
現有的手動油壓千斤頂采用的是單級活塞桿結構。其舉升高度有限,在具體作業時,常常需要借助于墊塊來墊高調整,因此仍存在著諸多不便之處。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出一種多級油壓千斤頂,它能方便地使舉升高程得到成倍的增加。
多級油壓千斤頂主要由底座、缸殼、活塞缸套、頂帽、油倉、活塞桿、活塞、調節螺桿、手壓泵裝置、回油閥及油路組成,其特征在于在現有的活塞桿與活塞缸套之間還設有一組或一組以上套件的帶活塞和密封結構的活塞筒桿。
其次,所說的油路,包括聯系油倉與壓力油腔的釋放油路,聯系壓力油腔與泵油腔的輸出油路,以及聯系油倉與泵油腔的回油油路,其中回油油路的入端開口于與手壓泵裝置位置對應為遠端一側油倉底部底座上。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中采用了多級活塞筒桿結構(套件),特別是二級活塞筒桿結構,雖然在裝置的橫向尺寸因為結構和強度的原因有所增加,但是本多級油壓千斤頂可以跨越幾只連續規格的單級油壓千斤頂舉升范圍。其縱向尺寸幾乎無變化,舉升高度明顯加高,可以不用墊塊而滿足調整和舉升的需要。
另外,回油油路入端位置的變化,使得千斤頂在橫向翻倒作頂推工作時,回油開口不至于露出油面,照樣可以工作,而且不會影響手壓泵的操作。從而擴大了千斤頂的用途。(現有的千斤頂不能翻倒使用)下面結合實施例及其附圖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二級式多級油壓千斤頂的結構示意圖。
參見圖1,底座1與缸殼2、活塞缸套3連結在一起,缸殼2與活塞缸套3之間形成油倉4,上面由頂帽7蓋封。活塞缸套3上設有回流孔13。5是加油孔,平時塞封。新增加的活塞筒桿6位于活塞缸套3和活塞桿9之間,其下端設有環形活塞16,上面與頂帽7間用密封圈12密封。8是回流孔道,作通氣孔用。活塞桿9上座裝有調節螺桿10,用來調節起始位置,縮短舉升操作時間。活塞桿下端設有活塞17。手壓泵裝置14示于圖之右側,它與底座1和缸殼2聯接成一體,通過手柄在上下方向搖動進行操作。其油泵腔15的底部聯有二條油路一條是輸出油路18,入口在油泵腔底,出口在壓力油腔19的腔底——底座1的面上,并設有止回閥;另一條是回油油路20(虛線表示,不在剖面位置上)的入口在油倉4的底部,出口在油泵腔底,也設有止回閥。設在千斤頂底座1上的第三條油路是釋放(回流)油路21。溝通于壓力油腔19與油倉4之間,其回油閥22單設,并從外面通過手動操縱控制油路通道的通斷,圖中所示的回油閥22位置與實物所在位置(或設計位置)已轉過90度。
起重舉升操作時,先將回油閥關嚴,地面基礎置平穩,放好千斤頂,調節好調節螺桿的位置,裝上手壓泵的手柄,作上下搖動,液壓工質油從油倉4經回油油路20進入油泵腔,同時將油通過輸出油路18壓入壓力油腔19,推動活塞17、環形活塞16工作,帶動調節螺桿10向上推進,將重物舉起。停止手柄操作,止回閥、回油閥將油路關住,調節螺桿的位置被鎖定。工作結束后,將回油閥22松開,壓力油腔內的工質油便從釋放油路22回流到油倉4,調節螺桿10隨活塞桿9、活塞筒桿6下降,最后脫離與重物接觸,取出并壓回到原狀收置。
若將本千斤頂向一側翻倒,使手壓泵裝置處于上方,按照同樣的工作過程可以用來推動重物平移。由于手柄工作位置不受影響,回油油路工作條件滿足,所以能正常工作。
本技術方案依據帕斯卡定律設計,結構緊湊,工作穩定性良好。同樣的道理,只要增加活塞筒桿(套件)的數量,可做成三級式或四級式的多級油壓千斤頂。但是級數過多,舉升速度減慢,結構上要求也比較高,實用性相應要受影響。
權利要求1.一種多級油壓千斤頂,主要由底座(1)、缸殼(2)、活塞缸套(3)、頂帽(7)、油倉(4)、活塞桿(9)、活塞、調節螺桿(10)、手壓泵裝置(14)、回油閥(22)及油路組成,其特征在于在活塞桿(9)與活塞缸套(3)之間還設有一組或一組以上套件的帶活塞和密封結構的活塞筒桿(6)。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級油壓千斤頂,其特征在于所說的油路中的回油油路(20)的入口設在與手壓泵裝置(14)位置對應為遠端一側的油倉(4)底部底座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車輛用改進的起重舉升裝置。它在現有單級油壓千斤頂的活塞缸套與活塞桿之間加設了一組或一組以上的活塞筒桿(套件),使之在油壓作用下,能夠帶動調節螺桿實現級連舉升,從而解決了一般千斤頂舉升高度范圍狹窄,通用性差的問題。一只本多級油壓千斤頂可以跨越數只不同規格系列的單級油壓千斤頂的舉升高度范圍。
文檔編號B66F5/04GK2210886SQ9424313
公開日1995年10月25日 申請日期1994年10月13日 優先權日1994年10月13日
發明者韓水成 申請人:韓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