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輕便式運載叉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為一種可升降的運載搬運機械裝置。
目前,在運載貨物時使用的叉車或在市場上出售的載貨叉車、推車等大部分為四輪式,升降裝置為齒輪卷揚式或液壓傳動式,或用鋼絲繩通過卷揚器、滑輪等傳動機構來升降貨物、運載貨物的,這種結構的載貨叉車存在以下兩點不足1.升降裝置結構復雜,零部件多,因而造成成本高,生產工藝復雜,另外由于傳動系統采取鋼絲繩,長時間使用會出現損壞折斷現象,而產生不安全因素;2.已有技術均為四輪,使用時對貨物體積、重量有一定限制,否則貨物過大,因重心不在小車的承載范圍內而不能運載,并且使用、存放均不方便。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叉車、推車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體積小、結構簡單的兩輪式叉車,升降系統是靠搖動手把通過齒輪使螺紋軸旋轉,從而帶動活動螺母來使貨產升降的。該叉車雖體積小,但載重大,安全系數高,存放方便。
本實用新型的特點是它主要由車架(5)、萬向輪(7)和升降系統組成,車架有上、中、下三個橫梁,兩個手把,萬向輪(7)焊接在車架(5)底部橫梁兩側,中間橫梁(13)與底部橫梁(14)之間安裝一個升降貨物裝置;升降裝置由搖手把(2)、搖手把支架(3)、固定軸承(4)和(6)(或采用固定軸)、齒輪(8)、(9)及螺紋軸(10)、活動螺母(11)組成;螺紋軸(10)上端用固定軸(4)固定在橫梁(13)上,下端用固定軸承(6)固定在底梁(14)上,齒輪(8)與搖手把(2)相連,齒輪(9)與螺紋軸承上端相連,齒輪(8)與(9)咬合相連。另外,貨鏟(12)焊接在活動螺母(11)上,在貨鏟(12)的邊緣有一些凸棱以防貨物滑掉,搖手把支架(3)固定在橫梁(13)上,在上梁(15)上有一個固定銷子(16)。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升降裝置的動作是這樣實現的,搖動手把通過齒輪(8)帶動齒輪(9)使螺紋軸旋轉從而帶動活動螺母(11)及貨鏟(12)上升下降。設搖把為L,齒輪(8)齒數為Z1,齒輪(9)齒數為Z2,螺紋半徑為R,貨重為P,α為螺紋軸螺紋的角度,μ為摩擦系數,其粗略公式為F= (Z1·R·P)/(Z2·L) (Sinα+μCosα)這樣在使用時,只需有重物的百分之3~5的力就可以把貨物抬起,由于貨鏟的支撐力和小車橫向的支持力,所以貨物自然固定,不會出現晃動現象;由于螺紋軸與活動螺母的阻力作用,貨物也不會自動下降;當裝載貨物時使用兩輛小車,分別放在貨物兩側來使用,如貨物小而輕可單獨使用。
本實用新型結構的叉車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載重大,存放方便,使用自如,另外由于可單獨使用和兩輛同時使用,所以任何型狀的貨物都可以搬運。
及實施例
圖中(1)是手把,(2)是搖手把,(3)是搖手把支架,(4)、(6)是固定軸承,(5)是車架,(7)是萬向輪,(8)、(9)是齒輪、(10)是螺紋軸,(11)是活動螺母,(12)是貨鏟,(13)是中間橫梁,(14)是底梁,(15)是上梁,(16)是固定銷子。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貨物放在貨鏟上后,搖動手把使齒輪轉動,從而帶動螺紋軸轉動,使活動螺母上下轉動帶動貨鏟上下;叉車車輪為萬向輪,搬運時可隨意轉動。另外,如果搬運的貨物是薄鋼板之類的材料,可以用一個鐵管臨時固定在貨物兩側小車橫梁上的固定銷子上。
本實用新型結構的叉車是兩個相同小車合用,所以可搬運重量大小、各種形狀的貨物,由于它的結構簡單,體積小,便于生產、使用和存放,適用于裝卸搬運作業。
權利要求1.一種輕便式運載叉車,由車架、貨鏟、車輪、車把、貨物升降裝置組成,其特征在于車架(5)底部兩側各焊接一個萬向輪(7),在車架底梁(14)和中間的橫梁(13)之間安裝一個升降貨物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輕便式運載叉車,其特征在于升降裝置由搖手把(2)、搖手把支架(3)、固定軸承(4)、(6)、齒輪(8)、(9)及螺紋軸(10)、活動螺母(11)組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輕便式運載叉車,其特征在于螺紋軸(10)上端用固定軸承(4)固定在橫梁(13)上,下端用固定軸承(6)固定在底梁(14)上,齒輪(8)與搖手把(2)相連,齒輪(9)與螺紋軸上端相連,齒輪(8)與(9)咬合相連。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輕便式運載叉車,其特征在于貨鏟(12)焊接在活動螺母(11)上,搖手把支架(3)固定在橫梁(13)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可升降的運載貨物裝置,適用于搬運各種大小貨物。它主要由車架、萬向輪和升降裝置組成。車架有上、中、下三個橫梁、兩個車手把組成,升降裝置設在中、下兩橫梁之間,通過齒輪使螺紋軸旋轉,從而帶動活動螺母及貨鏟,使貨鏟升降,以達到載貨、運貨的目的。本實用新型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載重大、使用存放方便,可單獨使用,也可兩輛車同時使用。
文檔編號B66F9/06GK2042841SQ89200769
公開日1989年8月16日 申請日期1989年1月16日 優先權日1989年1月16日
發明者魏連偉 申請人:魏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