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復合材料,特別是涉及纖維復合材料結構。
背景技術:
1、在工程機械領域,復合材料被廣泛應用于傳動裝置和液力變矩器等設備中,需要承受較大的負載和摩擦力,這就要求復合材料具有優異的耐磨性與較好的制動與傳動效果。現有技術中,為了實現較高的耐磨性,復合材料表面通常較為光滑(一般表面粗糙度ra<1.0μm),導致無法提供穩定可靠的制動性與傳動性。可見,現有的復合材料無法兼具耐磨性、制動性與傳動性。
技術實現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纖維復合材料結構,該纖維復合材料結構能夠兼具耐磨性、制動性與傳動性。
2、一種纖維復合材料結構,所述纖維復合材料結構包括依次層疊設置的第一樹脂層、第一纖維編織布層、纖維增強樹脂層、第二纖維編織布層以及第二樹脂層,所述纖維復合材料結構的表面粗糙度ra,1.0μm≤ra≤10.0μm。
3、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2.0μm≤ra≤4.0μm。
4、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樹脂層和所述第二樹脂層的厚度分別獨立的選自0.01mm-0.03mm。
5、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纖維編織布層中第一纖維編織布的層數為1層或者2層以上;
6、及/或,所述第二纖維編織布層中第二纖維編織布的層數為1層或者2層以上。
7、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纖維編織布和所述第二纖維編織布的經緯密度分別獨立的選自25根/英寸×25根/英寸-45根/英寸×45根/英寸;
8、及/或,所述第一纖維編織布和所述第二纖維編織布分別獨立的選自碳纖維編織布、芳綸纖維編織布、錦綸纖維編織布、丙綸纖維編織布、維綸纖維編織布、乙綸纖維編織布、滌綸纖維編織布或者腈綸纖維編織布;
9、及/或,所述第一樹脂層和所述第二樹脂層分別獨立的選自熱固性樹脂層。
10、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纖維增強樹脂層包括至少兩層層疊設置的第三樹脂層,且相鄰兩層所述第三樹脂層之間夾設有增強纖維布。
11、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增強纖維布選自玻璃纖維編織布、玄武巖編織布、棉纖維編織布、麻纖維編織布、氨綸纖維編織布或者芳綸纖維編織布;
12、及/或,所述第三樹脂層為熱固性樹脂層。
13、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纖維復合材料結構的厚度為0.3mm-50mm。
14、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纖維編織布層的厚度為0.1mm-1.0mm;
15、及/或,所述第二纖維編織布層的厚度為0.1mm-1.0mm;
16、及/或,所述纖維增強樹脂層的厚度為0.1mm-49.8mm。
17、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纖維復合材料結構的表面具有紋理。
18、本實用新型的纖維復合材料結構,通過引入第一纖維編織布層和第二纖維編織布層,并控制纖維復合材料結構的表面粗糙度,能夠使得本實用新型的纖維復合材料結構能兼具耐磨性、制動性與傳動性。
1.一種纖維復合材料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纖維復合材料結構包括依次層疊設置的第一樹脂層、第一纖維編織布層、纖維增強樹脂層、第二纖維編織布層以及第二樹脂層,所述纖維復合材料結構的表面粗糙度ra,1.0μm≤ra≤10.0μm。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纖維復合材料結構,其特征在于,2.0μm≤ra≤4.0μ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纖維復合材料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樹脂層和所述第二樹脂層的厚度分別獨立的選自0.01mm-0.03m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纖維復合材料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纖維編織布層中第一纖維編織布的層數為1層或者2層以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纖維復合材料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纖維編織布和所述第二纖維編織布的經緯密度分別獨立的選自25根/英寸×25根/英寸-45根/英寸×45根/英寸;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纖維復合材料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纖維增強樹脂層包括至少兩層層疊設置的第三樹脂層,且相鄰兩層所述第三樹脂層之間夾設有增強纖維布。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纖維復合材料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強纖維布選自玻璃纖維編織布、玄武巖編織布、棉纖維編織布、麻纖維編織布、氨綸纖維編織布或者芳綸纖維編織布;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纖維復合材料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纖維復合材料結構的厚度為0.3mm-50mm。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纖維復合材料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纖維編織布層的厚度為0.1mm-1.0mm;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纖維復合材料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纖維復合材料結構的表面具有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