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串聯模組及控制面板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電路模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其包括電路模組、上蓋、下蓋,電路模組一側設置有復位掛鉤,復位掛鉤開設有容納框,容納框內一體成型有塑膠彈性收縮臂;且復位掛鉤的頂部設置有凸出于電路模組頂端的手指頂出部。本實用新型的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在安裝或拆卸時,復位掛鉤可利用塑膠彈性收縮臂本身的塑膠彈性及手指頂出部,從而方便地實現安裝或拆卸,因此,相比于現有技術的采用彈簧卡扣結構的模組,本實用新型的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結構件少、裝配簡單、生產成本低。另,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一種串聯模組,以及一種控制面板。
【專利說明】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串聯模組及控制面板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電路模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串聯模組及控制面板。
【背景技術】
[0002]在電子行業,很多的電子產品,通常會將多個相同結構的電路,分別制成單個模組,以便于安裝或拆卸。例如:墻壁式控制面板,一般會設置有多個串聯或并聯的模組。現有技術中電子產品的模組,主要包括電路模組,電路模組設置有彈簧卡扣結構,通過彈簧卡扣結構進行安裝或拆卸,但這種采用彈簧卡扣結構的模組,結構件多,裝配復雜,生產成本高。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件少、裝配簡單、生產成本低的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包括電路模組、上蓋、下蓋,所述上蓋扣合于所述電路模組的正面,所述下蓋扣合于所述電路模組的背面,且所述電路模組的正面設置有連接插座,所述電路模組的背面設置有連接插頭,所述電路模組一側設置有復位掛鉤,所述復位掛鉤開設有容納框,該容納框內一體成型有塑膠彈性收縮臂;所述塑膠彈性收縮臂的底端與所述容納框的底部連接,所述塑膠彈性收縮臂的頂端與所述電路模組一側固定連接,且所述復位掛鉤的頂部設置有凸出于所述電路模組頂端的手指頂出部。
[0005]其中,所述塑膠彈性收縮臂呈波浪形狀。
[0006]其中,所述上蓋的頂端、底端均設置有凸塊,所述下蓋的頂端、底端均設置有與所述上蓋的凸塊匹配的孔位。
[0007]其中,所述上蓋一側的頂部設置有上扣件,所述復位掛鉤的底部設置有下扣件。
[0008]另外,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串聯模組,包括若干個成行排列的所述的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且前一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連接插頭插入后一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連接插座、前一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孔位與后一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凸塊卡扣;還包括丁導軌,所述丁導軌的頂部設置有與所述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上扣件匹配的上邊緣,所述丁導軌的底部設置有與所述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下扣件匹配的下邊緣,所述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上扣件扣接于所述丁導軌的上邊緣,所述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下扣件扣接于所述丁導軌的下邊緣。
[0009]另外,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控制面板,包括若干個成行排列的所述的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且后一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連接插頭插入前一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連接插座、后一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孔位與前一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凸塊卡扣;還包括面板,所述面板的背面凸出設置有連接塊,該連接塊設置有面板連接插座、面板凸塊,所述最前面一個的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連接插頭插入所述連接塊的面板連接插座,所述最前面一個的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孔位與所述連接塊的面板凸塊卡扣。
[0010]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的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在安裝或拆卸時,復位掛鉤可利用塑膠彈性收縮臂本身的塑膠彈性及手指頂出部,從而方便地實現安裝或拆卸,因此,相比于現有技術的采用彈簧卡扣結構的模組,本實用新型的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結構件少、裝配簡單、生產成本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2為本實用新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3為本實用新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分解示意圖。
[0014]圖4為本實用新型串聯模組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5為本實用新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安裝于丁導軌的第一步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6為本實用新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安裝于丁導軌的第二步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7為本實用新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安裝于丁導軌的第三步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8為本實用新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安裝于丁導軌的第四步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9為本實用新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安裝于丁導軌后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10為本實用新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從丁導軌拆卸下的第一步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11為本實用新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從丁導軌拆卸下的第二步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12為本實用新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從丁導軌拆卸下的第三步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13為本實用新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從丁導軌拆卸下的第四步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14為本實用新型控制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0025]圖15為本實用新型控制面板的分解示意圖。
[0026]在圖1?15中包括:
[0027]10——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1——電路模組,111——連接插座,112——連接插頭,113—復位掛鉤,114—容納框,115—塑膠彈性收縮臂,116——手指頂出部,12——上蓋,121——凸塊,13——下蓋,131——孔位,14——上扣件,15——下扣件;
[0028]20——串聯模組,21——丁導軌,211——上邊緣,212——下邊緣;
[0029]30——控制面板,31——面板,32——連接塊,321——面板連接插座,322——面板凸塊。【具體實施方式】
[0030]為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無需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31]請參考圖1?3,本實用新型的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包括電路模組11、上蓋12、下蓋13。上蓋12扣合于電路模組11的正面,下蓋13扣合于電路模組11的背面,且電路模組11的正面設置有連接插座111,電路模組11的背面設置有連接插頭112,當然,連接插座111與連接插頭112互相匹配,連接插頭112可插入連接插座111中,使兩個電路模組11實現電路有效連接。
[0032]其中,電路模組11 一側設置有復位掛鉤113,復位掛鉤113開設有容納框114,該容納框114內一體成型有塑膠彈性收縮臂115,塑膠彈性收縮臂115可以為PC (聚碳酸酯)材料制成、又或者為PC與ABS塑料混合制成。塑膠彈性收縮臂115的底端與容納框114的底部連接,塑膠彈性收縮臂115的頂端與電路模組11 一側固定連接,且復位掛鉤113的頂部設置有凸出于電路模組11頂端的手指頂出部116。由于塑膠彈性收縮臂115本身具有塑膠彈性,因此,在自由狀態時,塑膠彈性收縮臂115處于收縮狀態,則手指頂出部116為凸出于電路模組11頂端;當按下手指頂出部116時,則塑膠彈性收縮臂115處于伸展狀態,復位掛鉤113向下移動,從而便于安裝或拆卸。
[0033]優選的,塑膠彈性收縮臂115呈波浪形狀,使塑膠彈性收縮臂115具有較好的彈性。
[0034]優選的,上蓋12的頂端、底端均設置有凸塊121,下蓋13的頂端、底端均設置有與上蓋12的凸塊121匹配的孔位131。這樣的卡扣結構,可方便地實現兩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的固定連接。
[0035]優選的,上蓋12 —側的頂部設置有上扣件14,復位掛鉤113的底部設置有下扣件
15。這樣,通過上扣件14與下扣件15的配合,可方便地實現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的扣接固定。
[0036]請參考圖4?13,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串聯模組20,包括若干個成行排列上述的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且前一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的連接插頭112插入后一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的連接插座111,使若干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之間形成有效的電路連接;前一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的孔位131與后一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的凸塊121卡扣,使若干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之間形成固定連接。
[0037]其中,本實用新型的串聯模組20還包括丁導軌21,丁導軌21的頂部設置有與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的上扣件14匹配的上邊緣211,丁導軌21的底部設置有與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的下扣件15匹配的下邊緣212,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的上扣件14扣接于丁導軌21的上邊緣211,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的下扣件15扣接于丁導軌21的下邊緣212。
[0038]具體地說,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安裝于丁導軌21的步驟為:第一步,如圖5所示,將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的上扣件14扣入丁導軌21的上邊緣211 ;第二步,如圖6所示,按下手指頂出部116,使復位掛鉤113向下移動,即復位掛鉤113被推出;第三步,如圖7所示,當復位掛鉤113被推出到足夠位置時,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被壓到位,與丁導軌21貼合;第四步,如圖8所示,放開手指頂出部116,則復位掛鉤113由于塑膠彈性收縮臂115的收縮而回到原位置,從而使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的下扣件15扣接于丁導軌21的下邊緣212。
[0039]如圖9所示,按照上面的安裝步驟裝上兩個或多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后,將相鄰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靠近,使前一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的連接插頭112插入后一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的連接插座111,即連接成串聯模組20。
[0040]反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從丁導軌21拆卸下的步驟為:第一步,如圖10所示,按下手指頂出部116 ;第二步,如圖11所示,當復位掛鉤113被推出足夠位置時,向外旋轉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 ;第三步,如圖12所示,當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的下扣件15脫離丁導軌21后,將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向上移動;第四步,如圖13所示,將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的上扣件14從丁導軌21的上邊緣211取出,使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完全脫離丁導軌21。
[0041]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串聯模組20,由于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前后都有相同的連接方式,使得兩個或多個模組可以無限制(空間允許情況下)連接擴展功能,也可以任意順序連接。
[0042]請參考圖14和圖15,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控制面板30,包括若干個成行排列的上述的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且后一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的連接插頭112插入前一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的連接插座111,使若干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之間形成有效的電路連接;后一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的孔位131與前一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的凸塊121卡扣,使若干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之間形成固定連接。
[0043]其中,本實用新型的控制面板30還包括面板31,面板31的背面凸出設置有連接塊32,該連接塊32設置有面板連接插座321、面板凸塊322。最前面一個的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的連接插頭112插入連接塊32的面板連接插座321,實現面板31與若干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的電路連接;最前面一個的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的孔位131與連接塊32的面板凸塊322卡扣,實現面板31與若干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的固定連接。
[0044]因此,本實用新型的若干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10,可以與面板31組合使用,方便地實現控制面板30的功能擴展。
[0045]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了詳細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均屬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包括電路模組、上蓋、下蓋,所述上蓋扣合于所述電路模組的正面,所述下蓋扣合于所述電路模組的背面,且所述電路模組的正面設置有連接插座,所述電路模組的背面設置有連接插頭,其特征在于:所述電路模組一側設置有復位掛鉤,所述復位掛鉤開設有容納框,該容納框內一體成型有塑膠彈性收縮臂;所述塑膠彈性收縮臂的底端與所述容納框的底部連接,所述塑膠彈性收縮臂的頂端與所述電路模組一側固定連接,且所述復位掛鉤的頂部設置有凸出于所述電路模組頂端的手指頂出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塑膠彈性收縮臂呈波浪形狀。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蓋的頂端、底端均設置有凸塊,所述下蓋的頂端、底端均設置有與所述上蓋的凸塊匹配的孔位。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蓋一側的頂部設置有上扣件,所述復位掛鉤的底部設置有下扣件。
5.一種串聯模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個成行排列的權利要求4所述的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且前一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連接插頭插入后一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連接插座、前一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孔位與后一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凸塊卡扣;還包括丁導軌,所述丁導軌的頂部設置有與所述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上扣件匹配的上邊緣,所述丁導軌的底部設置有與所述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下扣件匹配的下邊緣,所述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上扣件扣接于所述丁導軌的上邊緣,所述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下扣件扣接于所述丁導軌的下邊緣。
6.一種控制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個成行排列的權利要求4所述的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且后一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連接插頭插入前一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連接插座、后一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孔位與前一個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凸塊卡扣;還包括面板,所述面板的背面凸出設置有連接塊,該連接塊設置有面板連接插座、面板凸塊,所述最前面一個的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連接插頭插入所述連接塊的面板連接插座,所述最前面一個的無彈簧自動卡扣結構模組的孔位與所述連接塊的面板凸塊卡扣。
【文檔編號】H05K7/14GK203814075SQ201420091176
【公開日】2014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1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1日
【發明者】菲拉斯·馬茲盧姆 申請人:東莞市詩瑪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