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裝置的安裝組件及其切換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切換裝置的安裝組件中,滑塊(20)具有可卡接于導軌的卡接端(22),和可插接于第一插接部(14)的第一插入部(24)。彈性件(30)具有可抵靠于抵靠部(17)的第一連接端(32),和可抵靠于卡接端(22)的第二連接端(34),若第一連接端脫離抵靠部,第一插入部可進入或脫離第一插接部。卡扣(40)具有可卡接于導軌的卡接部(42),可插接于第二插接部(16)的第二插入部(44),可抵靠于彈性安裝部(18)的第一安裝端(46),和可抵靠于第一固定部(19)的第二安裝端(48),若彈性安裝部彈性形變,它可釋放對第一安裝端的抵靠,且卡扣可進入或脫離第二插接部。滑塊和卡扣都可以實現在安裝端面上的拆裝。
【專利說明】切換裝置的安裝組件及其切換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安裝組件,尤其涉及一種將切換裝置安裝于導軌的安裝組件。本實用新型還涉及使用該安裝組件的切換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對于采用導軌安裝方式的切換裝置,其安裝端面上通常設有卡扣和滑塊,通過滑塊相對于卡扣的運動,使得卡扣和滑塊卡接于導軌。通常情況下,卡扣與切換裝置的外殼一體成型,而滑塊可拆卸地安裝于切換裝置的外殼。當需要將滑塊從切換裝置的外殼上拆除時,需要打開外殼完成,而不能直接從外殼的外部操作。由于卡扣不能拆除,使得切換裝置無法實現底板安裝。另外,卡扣和滑塊也可以都拆卸地安裝于切換裝置的外殼,但這種安裝結構時占用體積大,使用零件數量多,且一般都是應用在多極切換裝置或者體積大的切換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切換裝置的安裝組件,使得滑塊和卡扣可直接從切換裝置外殼的外部方便安裝和拆除。
[0004]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使用上述安裝組件的切換裝置。
[0005]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切換裝置的安裝組件,安裝組件可將切換裝置安裝于一個導軌。安裝組件包括一個外殼、一個滑塊、一個彈性件和一個卡扣。外殼設有一個安裝端面,該安裝端面具有一對第一插接部、一對第二插接部、一個可產生彈性形變的彈性安裝部、一個抵靠部和一個第一固定部。滑塊可安裝于安裝端面,其可在安裝端面沿一個安裝方向運動以卡接導軌,滑塊具有一個可卡接于導軌的卡接端,和一對可插接于第一插接部的第一插入部。彈性件可驅動卡接端朝向導軌運動,其具有一個可抵靠于抵靠部的第一連接端,和一個可抵靠于卡接端的第二連接端,若第一連接端脫離與抵靠部的抵靠,第一插入部可進入或脫離第一插接部。卡扣可安裝于安裝端面,其具有一個可卡接于導軌的卡接部,一對可插接于第二插接部的第二插入部,一個可抵靠于彈性安裝部的第一安裝端,和一個可抵靠于第一固定部的第二安裝端,若彈性安裝部產生彈性形變,彈性安裝部可釋放對第一安裝端的抵靠,且卡扣可進入或脫離第二插接部。
[0006]切換裝置的安裝組件中,滑塊和卡扣都可以實現在安裝端面上的拆裝,拆裝過程快速,且操作簡單。通過滑塊和卡扣在安裝端面上的拆卸,可以擴展切換裝置的安裝方式,例如底板安裝或面板安裝。另外,安裝端面、滑塊和卡扣的結構簡單,使用的零件數量少,可以應用于微型切換裝置或單極切換裝置等小型產品。
[0007]在切換裝置的安裝組件的再一種示意性的實施方式中,彈性安裝部具有一個彈性臂和一個卡勾。彈性臂可產生彈性變形,其固定端連接于安裝端面。卡勾可抵靠于第一安裝端,其連接于彈性臂的自由端。
[0008]在切換裝置的安裝組件的另一種示意性的實施方式中,第一插接部為沿安裝方向延伸的卡槽,且第一插入部為設置于滑塊兩側的凸緣。第二插接部為沿安裝方向延伸的卡槽,且第二插入部為設置于卡扣兩側的凸緣。
[0009]在切換裝置的安裝組件的又一種示意性的實施方式中,安裝端面還設有一個第二固定部,且卡接端可抵靠于第二固定部。
[0010]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 一種使用上述安裝組件的切換裝置。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以下附圖僅對本實用新型做示意性說明和解釋,并不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0012]圖1用于說明切換裝置的安裝組件一種示意性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2顯示了組裝后切換裝置的安裝組件。
[0014]圖3和圖4用于說明滑塊拆裝于安裝端面的過程。
[0015]圖5和圖6用于說明卡扣拆裝于安裝端面的過程。
[0016]標號說明
[0017]10 外殼
[0018]12安裝端面
[0019]14第一插接部
[0020]15第二固定部
[0021]16第二插接部
[0022]17抵靠部
[0023]18彈性安裝部
[0024]182彈性臂
[0025]184 卡勾
[0026]19第一固定部
[0027]20 滑塊
[0028]22卡接端
[0029]24第一插入部
[0030]26操作孔
[0031]30彈性件
[0032]32第一連接端
[0033]34第二連接端
[0034]40 卡扣
[0035]42卡接部
[0036]44第二插入部
[0037]46第一安裝端
[0038]48第二安裝端
[0039]50 導軌。
【具體實施方式】
[0040]為了對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在各圖中相同的標號表示相同的部分。
[0041]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當實例、例子或說明”,不應將在本文中被描述為“示意性”的任何圖示、實施方式解釋為一種更優選的或更具優點的技術方案。
[0042]為使圖面簡潔,各圖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與本實用新型相關的部分,它們并不代表其作為產品的實際結構。另外,以使圖面簡潔便于理解,在有些圖中具有相同結構或功能的部件,僅示意性地繪示了其中的一個,或僅標出了其中的一個。
[0043]在本文中,“一個”不僅表示“僅此一個”,也可以表示“多于一個”的情形。
[0044]在本文中,“上”、“下”、“前”、“后”、“左”、“右”等僅用于表示相關部分之間的位置關系,而非限定它們的絕對位置。
[0045]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僅用于彼此的區分,而非表示它們的重要程度及順序
坐寸ο
[0046]圖1用于說明切換裝置的安裝組件一種示意性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2顯示了組裝后切換裝置的安裝組件,且圖2是圖1的A向示意圖。參見圖1和圖2,切換裝置的安裝組件包括一個外殼10、一個滑塊20、一個彈性件30和一個卡扣40。其中,通過切換裝置的安裝組件可將切換裝置安裝于導軌50。
[0047]外殼10用于封裝整個切換裝置。外殼10設有一個安裝端面12,例如外殼的底部端面。在安裝端面12上設有一對第一插接部14、一對第二插接部16、一個彈性安裝部18、一個抵靠部17和一個第一固定部19。
[0048]滑塊20可安裝于安裝端面12,且滑塊20可在安裝端面12上沿圖1中箭頭所示的安裝方向運動。滑塊20具有一個卡接端22和一對第一插入部24。當滑塊20沿圖1中箭頭所示的安裝方向運動時,卡接端22可卡接于導軌50 ;當滑塊20沿圖1中箭頭所示的安裝方向的反方向運動時,卡接端22可脫離與導軌50的卡接,例如通過拉動滑塊20的操作孔26來驅動滑塊20沿圖1中箭頭所示的安裝方向的反方向運動。第一插入部24可插入第一插接部14,通過第一插入部24與第一插接部14的配合,可使得滑塊20安裝于安裝端面12,且第一插接部14可限制滑塊20在安裝端面12上的運動路徑。
[0049]彈性件30具有一個第一連接端32和一個第二連接端34。第一連接端32可抵靠于安裝端面12上的抵靠部17,且第二連接端34可抵靠于卡接端22。在圖中所示的實施方式中,彈性件30與滑塊20 —體成型,即第二連接端34直接固定連接于卡接端,但不局限于此,彈性件還可以與滑塊分離設置。彈性件30可產生沿圖中箭頭所示的安裝方向上的彈性力,且該彈性力可驅動滑塊20的第一插入部24沿圖中箭頭所示的安裝方向在第一插接部14中運動,從而使得卡接端22卡接于導軌50。當通過外力推動彈性件30產生彈性形變時,第一連接端32可脫離與抵靠部17的抵靠,從而使得滑塊20可沿第一插接部14自由運動。
[0050]圖3用于說明滑塊安裝于安裝端面的過程。參見圖1和圖3,將第一插入部24插入第一插接部14中,使得彈性件30的第一連接端32抵靠于抵靠部17,從而實現滑塊20在安裝端面12上的安裝固定。圖4用于說明滑塊拆卸于安裝端面的過程。參見圖1和圖4,當需要將滑塊20從安裝端面上拆卸時,通過施加外力于彈性件30,使其彈性形變,彈性件30的第一連接端32釋放對抵靠部17的抵靠,第一插入部24可沿第一插接部14運動,從而將滑塊20從安裝端面12上拆卸。
[0051]參見圖1和圖2,卡扣40可安裝于安裝端面12。卡扣40具有一個卡接部42、一對第二插入部44、一個第一安裝端46和一個第二安裝端48。卡接部42可卡接于導軌50,通過卡接端22和卡接部42同時卡接于導軌50,可實現切換裝置固定安裝于導軌50。第二插入部44可插入第二插接部16,通過第二插入部44與第二插接部16的配合,可使得卡扣40安裝于安裝端面12,且第二插入部44可限制卡扣40在安裝端面12上的運動路徑。第一安裝端46可抵靠于彈性安裝部18,且當通過外力壓迫彈性安裝部18產生彈性形變時,彈性安裝部18可釋放對第一安裝端46的抵靠,從而使得卡扣40可沿第二插接部16自由運動。第二安裝端48抵靠于第一固定部19。當第二插入部44插入第二插接部16,彈性安裝部18抵靠于第一安裝端46,且第二安裝端48抵靠于第一固定部19時,卡扣40無法相對于安裝端面12運動。
[0052]圖5和圖6用于說明卡扣安裝于安裝端面的過程。參見圖1和圖5,當卡扣40的第二插入部44開始插入第二插接部16時,卡扣40開始壓迫彈性安裝部18,使得彈性安裝部18產生彈性形變。
[0053]第二插入部44繼續插入第二插接部16,參見圖1和圖6,當第二插入部44完全插入第二插接部16時,卡扣40不再壓迫彈性安裝部18,在彈性恢復力的作用下,彈性安裝部18抵靠于第一安裝端46,且第二安裝端48抵靠于第一固定部19,從而實現卡扣40在安裝端面12上的安裝固定。
[0054]當需要將卡扣40從安裝端面上拆卸時,通過施加外力于彈性安裝部18,使其彈性形變,彈性安裝部18釋放對第一安裝端46的抵靠,第二插入部44可沿第二插接部16運動,從而將卡扣從安裝端面上拆卸。
[0055]參見圖1和圖5,在切換裝置的安裝組件一種示意性實施方式中,彈性安裝部18具有一個彈性臂182和一個卡勾184。其中,彈性臂182可產生彈性變形,其固定端連接于安裝端面12,且其自由端連接于卡勾184。卡勾184可抵靠于第一安裝端46。
[0056]如圖1所示,在切換裝置的安裝組件一種示意性實施方式中,第一插接部14為沿圖中箭頭所示安裝方向延伸的卡槽,且第一插入部24為設置于滑塊20兩側的凸緣。第二插接部16為沿圖中箭頭所示安裝方向延伸的卡槽,且第二插入部44為設置于卡扣40兩側的凸緣。
[0057]如圖1所示,在切換裝置的安裝組件一種示意性實施方式中,安裝端面12還設有一個第二固定部15,且卡接端22可抵靠于第二固定部15,以限制滑塊20沿圖中箭頭所示的安裝方向的行程。
[0058]切換裝置的安裝組件中,滑塊和卡扣都可以實現在安裝端面上的拆裝,拆裝過程快速,且操作簡單。通過滑塊和卡扣在安裝端面上的拆卸,可以擴展切換裝置的安裝方式,例如底板安裝或面板安裝。另外,安裝端面、滑塊和卡扣的結構簡單,使用的零件數量少,可以應用于微型切換裝置或單極切換裝置等小型產品。
[0059]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是按照各個實施例描述的,但并非每個實施例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0060]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可行性實施例的具體說明,它們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案或變更,如特征的組合、分割或重復,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切換裝置的安裝組件,所述安裝組件可將所述切換裝置安裝于一個導軌(50),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組件包括: 一個外殼(10),其設有一個安裝端面(12),該安裝端面(12)具有一對第一插接部(14)、一對第二插接部(16)、一個可產生彈性形變的彈性安裝部(18)、一個抵靠部(17)和一個第一固定部(19); 一個可安裝于所述安裝端面(12)的滑塊(20),其可在所述安裝端面(12)沿一個安裝方向運動以卡接所述導軌(50),所述滑塊(20)具有一個可卡接于所述導軌(50)的卡接端(22),和一對可插接于所述第一插接部(14)的第一插入部(24); 一個可驅動所述卡接端(22)朝向所述導軌(50)運動的彈性件(30),其具有一個可抵靠于所述抵靠部(17)的第一連接端(32),和一個可抵靠于所述卡接端(22)的第二連接端(34),若所述第一連接端(32)脫離與所述抵靠部(17)的抵靠,所述第一插入部(24)可進入或脫離所述第一插接部(14);和 一個可安裝于所述安裝端面(12)的卡扣(40),其具有一個可卡接于所述導軌(50)的卡接部(42),一對可插接于所述第二插接部(16)的第二插入部(44),一個可抵靠于所述彈性安裝部(18)的第一安裝端(46),和一個可抵靠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9)的第二安裝端(48),若所述彈性安裝部(18)產生彈性形變,所述彈性安裝部(18)可釋放對所述第一安裝端(46 )的抵靠,且所述卡扣(40 )可進入或脫離所述第二插接部(16 )。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切換裝置的安裝組件,其中所述彈性安裝部(18)具有: 一個可產生彈性變形的彈性臂(182),其固定端連接于所述安裝端面(12),和 一個可抵靠于所述第一安裝端(46)的卡勾(184),其連接于所述彈性臂(182)的自由端。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切換裝置的安裝組件,其中所述第一插接部(14)為沿所述安裝方向延伸的卡槽,且所述第一插入部(24)為設置于所述滑塊(20)兩側的凸緣。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切換裝置的安裝組件,其中所述第二插接部(16)為沿所述安裝方向延伸的卡槽,且所述第二插入部(44)為設置于所述卡扣(40)兩側的凸緣。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切換裝置的安裝組件,其中所述安裝端面(12)還設有一個第二固定部(15),且所述卡接端(22)可抵靠于所述第二固定部(15)。
6.切換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個如權利要求1至5任意一項所述的安裝組件。
【文檔編號】H05K7/14GK203748167SQ201420062822
【公開日】2014年7月30日 申請日期:2014年2月12日 優先權日:2014年2月12日
【發明者】金平平, 沈花, 李文博 申請人:西門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