桅桿及配置該桅桿的工程機械車輛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桅桿及裝有該桅桿的工程機械車輛,該桅桿包括第一桿體、第二桿體及驅動組件,第一桿體與第二桿體可樞轉連接,通過驅動組件的伸縮動作驅動第一桿體與第二桿體之間繞軸轉動,進而折疊改變第一桿體與第二桿體之間的夾角,達到折疊桅桿的目的。另外該桅桿包括連接組件,連接組件中的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相配合以實現第一桿體和第二桿體之間的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公開的可折疊桅桿可有效解決現有技術桅桿絕對長度固定問題,而本實用新型公開的配備該桅桿的工程機械車輛通過桅桿折疊,可減小桅桿的絕對長度,進而降低工程機械車輛的轉場高度和轉場半徑,提高轉場效率。
【專利說明】桅桿及配置該桅桿的工程機械車輛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工程機械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是涉及一種用于工程機械車輛的桅桿,還涉及一種配置有該桅桿的工程機械車輛。
【背景技術】
[0002]起重機等工程機械車輛廣泛應用于市政施工、廠礦建設、石化工程、風電安裝、冶金等諸多行業的流動式工程作業中。而中大噸位起重機由于其自重和尺寸較大,通常設計成為各部件可拆裝式,以適應運輸及自身的行走要求。
[0003]眾所周知,起重機在較為復雜的工作環境或者需要變換工作地點進行施工時,通常需要進行轉場。而起重機等具有桅桿或臂架的工程機械車輛由于其桅桿、臂架等結構的尺寸較大,如果攜帶行走,容易導致車輛主體晃動、行走困難或與障礙物發生碰撞;因此,一般需要相應拆除臂架、底節臂和桅桿等進行轉場。特別是中大噸位起重機的桅桿(大多可超過10米)在轉場時遇到較低的電線纜等障礙物時可能無法通過,需要直接拆掉底節臂并放平桅桿(桅桿的長度固定不變),這就會導致轉場工作效率低,費工并且耗時。
實用新型內容
[0004]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工程機械車輛,具體是其桅桿的結構形式,可通過改變其絕對長度,進而有效降低工程機械車輛的轉場高度,省去了通過較低障礙物時必須拆卸底節臂的工作,提高轉場效率。
[0005]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工程機械車輛的桅桿,所述桅桿包括:
[0006]第一桿體;第二桿體,與所述第一桿體可樞轉連接;驅動組件,所述驅動組件包括驅動主體和活動桿,所述驅動主體與所述第一桿體樞接,所述活動桿與所述第二桿體樞接,以通過所述驅動組件的伸縮動作折疊改變所述第一桿體與所述第二桿體之間的夾角至預定角度。
[0007]其中,所述桅桿還包括連接組件,所述第一桿體和所述第二桿體通過所述連接組件進行可樞轉連接。
[0008]其中,所述連接組件包括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所述第一桿體和所述第二桿體通過所述第一連接件和所述第二連接件的配合固定連接。
[0009]其中,所述驅動組件為油壓缸或氣壓缸,所述驅動主體為缸體,所述活動桿為活塞桿。
[0010]其中,所述第一桿體用于與所述工程機械車輛的車輛主體相連接,所述第一桿體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二桿體的長度。
[0011]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工程機械車輛,所述工程機械車輛配置有以上所述的可能實現方式中任一項所述的桅桿。
[0012]其中,所述工程機械車輛包括:車輛主體,與所述第一桿體的底端樞接,并支撐所述第一桿體和所述第二桿體;變幅繩,分別與所述第二桿體的頂端和所述車輛主體相連接,以在需要轉場時,通過所述變幅繩的收放改變所述桅桿在豎直方向上的高度。
[0013]其中,所述工程機械車輛還包括:底節臂,與所述車輛主體相連接;拉板,與所述第二桿體的頂端相連接,并與所述底節臂可拆卸式連接,以在需要轉場,所述變幅繩的收回降低所述桅桿在豎直方向上的高度且所述第一桿體與所述第二桿體之間折疊改變至預定角度時,與所述底節臂相連接以提拉并固定所述底節臂。
[0014]其中,所述第一桿體在轉場時處于水平位置,所述第二桿體通過所述驅動組件的作用相對于所述第一桿體順時針折疊至所述預定角度。
[0015]根據以上所述的任一可能實現方式的工程機械車輛,所述工程機械車輛為履帶式起重機。
[0016]本實用新型的可折疊式桅桿及其配置該桅桿的工程機械車輛,通過桅桿的折疊,較現有技術中長度固定不變的桅桿,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同時可減小其絕對長度,有效降低工程機械車輛的轉場高度和轉場半徑,省去了傳統桅桿形式工程機械車輛通過較低障礙物時要拆卸底節臂的工作步驟,提高工程機械車輛的轉場效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本實用新型桅桿一優選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是本實用新型工程機械車輛一優選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0019]圖3是本實用新型工程機械車輛一優選實施例轉場前準備動作流程示意圖;
[0020]圖4是圖3實施例中工程機械車輛轉場前準備動作結束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說明。
[0022]請參閱圖1,圖1是本實用新型桅桿一優選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本實施例中的桅桿2包括第一桿體21、第二桿體22及驅動組件24 ;第一桿體21與第二桿體22可樞轉連接。
[0023]驅動組件24包括驅動主體241和活動桿242,其中,驅動主體241與第一桿體21做可轉動樞接,驅動組件24的另一端即活動桿242與第二桿體22做可轉動樞接,驅動組件24的伸縮動作使第一桿體21、第二桿體22可以繞其旋轉軸轉動到預設角度,達到桅桿2折疊的目的。其中,驅動組件24可以根據工程機械車輛所提供的的動力源形式的不同適應配置,具體可以為油壓缸、氣壓缸或者直線電機:當驅動組件24為油壓缸或者氣壓缸時,驅動主體241為缸體,活動桿242為活塞桿。而當驅動組件24為直線電機時,驅動主體241為電機機體,活動桿242可以為絲杠桿等。目前大型工程機械車輛多以液壓系統做動力源,所以在優選實施例中使用液壓油缸作為驅動組件24。
[0024]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桅桿2還包括連接組件23,第一桿體21和第二桿體22通過連接組件23中的第一連接件231和第二連接件232的配合而實現固定連接。具體而言,第一連接件231與第二連接件232可以為連接銷軸,兩個連接銷軸插入第一、第二桿體上預留的固定孔實現固定連接,當桅桿2要做折疊動作時拆卸第一連接銷軸或第二連接銷軸,這時,兩桿體之間的固定連接關系解除,第一桿體21和第二桿體22可以繞另一連接銷軸轉動,在這種結構形式的連接中,第一連接件231和第二連接件232兼具了固定連接第一、第二桿體和作為兩桿體間角度變化時旋轉軸的作用。另一種連接結構可以為第一桿體21、第二桿體22之間還設置有單獨的旋轉軸,而第一連接件231和第二連接件232只起到固定連接的作用,并且連接件的數量也不限于兩個,根據其結構可知,驅動組件24和旋轉軸已經能夠將第一桿體21和第二桿體22固定連接,連接組件23的作用是加強連接效果即加固作用,所以連接組件23可以是一個連接件,也可以兩個或者多個。在本實施例圖中沒有給出有單獨旋轉軸的兩桿體連接結構的具體形式,只要是第一桿體21和第二桿體22樞轉連接或者通過連接組件23固定連接第一桿體21和第二桿體22的結構方案都在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之內。當然,第一桿體21、第二桿體22也不只限于用聯接銷軸連接的形式,還可以為鉸鏈式連接或者鉚栓式連接等,在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范圍內,這里不再一一列舉。
[0025]桅桿2折疊過程為:首先,拆卸第一連接件231或第二連接件232而使得第一桿體21與第二桿體22之間可繞軸轉動,在此之后驅動組件24進行伸縮動作,帶動第一桿體21與第二桿體22之間繞軸轉動,進而折疊改變第一桿體21與第二桿體22之間的夾角至預定角度,其中,預設角度可以為0度至180度之間的任意適合角度。
[0026]桅桿折疊后,其絕對長度變小,可減小配置有該桅桿工程機械車輛的轉場半徑和轉場高度,便于工程機械車輛轉場行走。
[0027]請參閱圖2,圖2為本實用新型工程機械車輛一優選實施例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中的工程機械車輛包括:車輛主體1、桅桿2、變幅繩3、拉板4、底節臂5、臂架6、起升繩7和吊鉤8。
[0028]車輛主體I與桅桿2底端和底節臂5底端可轉動樞接,并起到支撐桅桿2和底節臂5的作用;變幅繩3分別于與桅桿2頂端和車輛主體I相連,以在需要轉場時,通過變幅繩3的收放改變桅桿2與車輛主體I之間的角度進而改變桅桿2在豎直方向上的高度。
[0029]其中,變幅繩的材質可以為鋼絲或者其他柔韌性好的抗拉材質。桅桿2的第一桿體21長度大于第二桿體22長度,以使桅桿2高度能夠降低更多。
[0030]需要說明的是,臂架6 —端與底節臂5頂端可拆式連接,以在需要轉場時,變幅繩3的收回降低桅桿2在豎直方向上的高度且第一桿體21與第二桿體22之間折疊改變至預定角度后,拉板4可以與底節臂5相連接以提拉并固定底節臂5。
[0031]在工程機械車輛轉場時,第二桿體22通過驅動組件24的作用相對于第一桿體21順時針折疊至預定角度,具體為驅動組件24做收縮動作,第二桿體22和第一桿體21繞旋轉軸順時針旋轉,改變兩桿體間夾角,同時通過變幅繩3使得第一桿體21繞其底端向車輛主體I轉動,變幅繩3首先作用于第二桿體22頂端,第二桿體22再通過兩桿體之間的連接關系作用于第一桿體21,進而使第一桿體21繞其底端連接部向車輛主體I轉動靠近,以在第一桿體21處于水平位置或與車輛主體I近似平行位置后進行轉場。
[0032]在工程機械車輛工作正常作業時(非轉場過程),臂架6另一端與拉板4 一端連接,拉板4另一端連接桅桿2頂端,桅桿2通過拉板4拉動臂架6以改變臂架6的仰角,進而改變整個工程機械車輛的起升高度。
[0033]起升繩7 —端與車輛主體I連接,另一端通過臂架6的頂端支撐連接吊鉤8。此夕卜,本實施例拉板4與臂架6之間的連接結構及工作過程在本【技術領域】人員理解的范圍內,不作細述。
[0034]值得注意的是,本實施例的工程機械車輛可以為履帶式或其他形式的起重機。[0035]圖3為本實用新型工程機械車輛一優選實施例轉場前準備動作流程示意圖,該流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驟。
[0036]步驟S300,拆卸臂架6,解除拉板4與臂架6的連接。
[0037]在步驟S300中,首先張放變幅繩3,使臂架6頂端降到地面為止,拆卸吊鉤8和起升繩7,然后,拆卸臂架6與拉板4及臂架6與底節臂5的連接。
[0038]步驟S301,收緊變幅繩3,使桅桿2靠近車輛主體I直至桅桿2與車輛主體I在水平方向上近似相平齊。
[0039]步驟S302,桅桿2折疊,連接拉板4與底節臂5。
[0040]在步驟S302中,首先,拆卸第一連接件231或第二連接件232而使得第一桿體21與第二桿體22之間可繞軸轉動,在此之后活動桿242收縮,同時張放變幅繩3,使第二桿體22繞軸轉動而頂端起升到達預定角度,在預定角度位置連接拉板4與底節臂5。本實施例中角度優選在120度-175度之間,這一角度范圍內可以使第二桿體22在通過拉板4提拉底節臂5時承受更小的彎矩,同時可以使工程機械車輛在豎直方向上的高度降低的更多。
[0041]步驟S303,收緊變幅繩3,提拉底節臂5到指定位置。
[0042]在步驟S303中,變幅繩3收緊,桅桿2通過拉板4提拉底節臂5至底節臂5的中心軸與桅桿2的第一桿體21中心軸近似相平行即與地面近似平行,請參閱圖4,圖4為本實施例中工程機械車輛轉場前準備動作結束狀態示意圖。
[0043]步驟S304,工程機械車輛轉場前準備動作結束。
[0044]桅桿折疊后,改變了其自身的絕對長度,通過拉板穩定提拉并固定底節臂位置,有效地減小了工程機械車輛的轉場高度和轉場半徑,省去了現有技術在通過較低障礙物時要拆卸底節臂的工作步驟,節省工作時間,提高轉場效率。
[0045]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裝置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工程機械車輛的桅桿(2),其特征在于,所述桅桿(2)包括: 第一桿體(21); 第二桿體(22),與所述第一桿體(21)可樞轉連接; 驅動組件(24),所述驅動組件(24)包括驅動主體(241)和活動桿(242),所述驅動主體(241)與所述第一桿體(21)樞接,所述活動桿(242)與所述第二桿體(22)樞接,以通過所述驅動組件(24)的伸縮動作折疊改變所述第一桿體(21)與所述第二桿體(22)之間的夾角至預定角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桅桿(2),其特征在于,所述桅桿(2)還包括連接組件(23),所述第一桿體(21)和所述第二桿體(22)通過所述連接組件(23)進行可樞轉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桅桿(2),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組件(23)包括第一連接件(231)和第二連接件(232),所述第一桿體(21)和所述第二桿體(22)通過所述第一連接件(231)和所述第二連接件(232)的配合固定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桅桿(2),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組件(24)為油壓缸或氣壓缸,所述驅動主體(241)為缸體,所述活動桿(242)為活塞桿。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桅桿(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桿體(21)用于與所述工程機械車輛的車輛主體(I)相連接,所述第一桿體(21)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二桿體(22)的長度。
6.一種工程機械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工程機械車輛配置有根據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桅桿(2)。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工程機械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工程機械車輛包括: 車輛主體(1),與所述第一桿體(21)的底端樞接,并支撐所述第一桿體(21)和所述第二桿體(22); 變幅繩(3),分別與所述第二桿體(22)的頂端和所述車輛主體(I)相連接,以在需要轉場時,通過所述變幅繩(3)的收放改變所述桅桿(2)在豎直方向上的高度。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工程機械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工程機械車輛還包括: 底節臂(5 ),與所述車輛主體(I)相連接; 拉板(4),與所述第二桿體(22)的頂端相連接,并與所述底節臂(5)可拆卸式連接,以在需要轉場,所述變幅繩(3)的收回降低所述桅桿(2)在豎直方向上的高度且所述第一桿體(21)與所述第二桿體(22)之間折疊改變至預定角度時,與所述底節臂(5)相連接以提拉并固定所述底節臂(5)。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工程機械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桿體(21)在轉場時處于水平位置,所述第二桿體(22)通過所述驅動組件(24)的作用相對于所述第一桿體(21)順時針折疊至所述預定角度。
10.根據權利要求6-9任一項所述的工程機械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工程機械車輛為履帶式起重機。
【文檔編號】B66C23/60GK203568724SQ201320703626
【公開日】2014年4月30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7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7日
【發明者】姚鋼 申請人: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