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無機房電梯的井道布置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電梯的井道布置結構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無機房電梯的井道布置結構,其包括轎廂、轎底輪、設置在第一承重梁上的曳引機、曳引輪、曳引繩、對重、對重輪、對重側繩頭板和轎廂側繩頭板;第一承重梁沿井道的前后方向且靠近電梯井道的一側水平設置,對重位于第一承重梁的下方且靠近井道的一側設置,轎廂靠近井道的另一側設置;曳引繩的一端固定在對重側繩頭板上,曳引繩的一端先向下繞過對重輪,然后向上繞過曳引輪,接著向下繞過至少兩個轎底輪,最后曳引繩的另一端固定在轎廂側繩頭板上。本實用新型通過對曳引機、承重梁、對重側繩頭板及轎廂側繩頭板等的合理布置,避開了轎廂的運行空間,減小了井道占用空間,節省了建筑空間。
【專利說明】一種無機房電梯的井道布置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梯的井道布置結構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無機房電梯的井道布置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無機房電梯是將曳引機、控制柜及限速器等部件全部布置在電梯井道內,需要考慮各部件之間足夠的安全距離以及電梯整體載重和安全要求,同時還需要不占用過大的井道空間,因此,無機房電梯在其井道布局上需要綜合考慮,在保證電梯安全性和舒適基礎上進行合理布局。現有的無機房電梯中的曳引機、承重梁、對重側繩組件及轎廂側繩組件等部件的安裝普遍占用較大的井道空間,不適合在狹小的建筑空間中安裝。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無機房電梯的井道布置結構,能夠合理有效地布置轎廂、對重和曳引機等的位置,減小了電梯井道占用空間,運行安全且可靠。
[0004]為達此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5]本實用新型提供了 一種無機房電梯的井道布置結構,包括轎廂、設置在所述轎廂上底部的轎底輪、設置在第一承重梁上的曳引機、設置在所述曳引機上的曳引輪、纏繞于所述曳引輪上的曳引繩、對重、對重輪、對重側繩頭板和轎廂側繩頭板;
[0006]所述第一承重梁沿電梯井道的前后方向且靠近電梯井道的一側水平設置,所述對重位于所述第一承重梁的下方且靠近電梯井道的一側設置,所述轎廂靠近電梯井道的另一側設置;
[0007]所述曳引繩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對重側繩頭板上,所述曳引繩的一端先向下繞過所述對重輪,然后向上繞過所述曳引輪,接著向下繞過至少兩個所述轎底輪,最后所述曳引繩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轎廂側繩頭板上。
[0008]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所述對重側繩頭板設于所述第一承重梁上,所述轎廂側繩頭板設于第二承重梁上,所述轎廂的轎門與所述轎底輪之間設有轎廂立梁。
[0009]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還包括控制柜,所述控制柜設于電梯井道的前臂上。
[0010]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所述轎廂的外壁設有限速器。
[0011]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所述對重采用混合對重塊。
[0012]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所述曳引機為內轉子曳引機,所述曳引輪的直徑為320mmo
[0013]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0014]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無機房電梯的井道布置結構,其具有的第一承重梁沿電梯井道的前后方向且靠近電梯井道的一側水平設置,對重位于第一承重梁的下方且靠近電梯井道的一側設置,轎廂靠近電梯井道的另一側設置,曳引機設置在第一承重梁上,并且曳引繩的一端固定在對重側繩頭板上,曳引繩的一端先向下繞過對重輪,然后向上繞過曳引輪,接著向下繞過至少兩個轎底輪,最后曳引繩的另一端固定在轎廂側繩頭板上。本實用新型通過對曳引機、承重梁、對重側繩頭板及轎廂側繩頭板等的合理布置,避開了轎廂的運行空間,減小了井道占用空間,節省了建筑空間,運行安全且可靠。
[0015]另外,本實用新型的曳引機采用內轉子曳引機,曳引輪的直徑為320mm,有效降低了曳引機的外形尺寸,充分利用了井道空間;采用混合對重塊,減少了鐵對重塊的使用,降低了電梯的運行成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提供的無機房電梯的井道布置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提供的無機房電梯的井道布置結構的對重繞繩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提供的無機房電梯的井道布置結構的轎廂繞繩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4是圖1中A-A向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0020]圖5是圖1中B-B向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0021]其中:
[0022]1、轎廂;2、曳引機;3、曳引繩;4、曳引輪;5、轎底輪;6、對重;7、對重輪;8、對重側繩頭板;9、轎廂側繩頭板;10、第一承重梁;11、第二承重梁;12、轎廂立梁;13、控制柜;14、限速器;15、對重導軌;16、轎廂導軌;17、導軌支架。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0024]如圖1-圖5所示,其中,圖4示意了頂層平面布置圖,圖5示意了井道平面布置圖。本實施方式提供的一種無機房電梯的井道布置結構,其包括轎廂1、設置在轎廂I上底部的轎底輪5、設置在第一承重梁10上的曳引機2、設置在曳引機2上的曳引輪4、纏繞于曳引輪4上的曳引繩3、對重6、設置在對重6上方且與對重6連接的對重輪7、對重側繩頭板8和轎廂側繩頭板9和控制柜13,轎廂I與對重6的曳引比為2:1。
[0025]控制柜13設于電梯井道的前壁上,用于控制電梯的上下運行。轎廂I在轎廂導軌16內上下滑動運行。轎廂I的外壁設有限速器14,由于限速器14受力較小,使得轎廂導軌16不會承受太大的懸臂力,在保證電梯運行效果的同時也節約了井道空間。
[0026]曳引機2為內轉子曳引機,曳引輪4的直徑為320nm,有效降低了曳引機的外形尺寸,通過合理的布置,充分利用了井道空間,提高了電梯的舒適性,增加了電梯的技術優勢。對重6采用混合對重塊,取消了鐵對重塊的使用,減少能耗,利于環保,降低了電梯的運行成本。
[0027]支撐曳引機2的第一承重梁10沿電梯井道的前后方向且靠近電梯井道的一側水平設置,對重6位于第一承重梁10的下方且靠近電梯井道的一側設置,轎廂I靠近電梯井道的另一側設置。另外,對重6在對重導軌15內上下滑動運行,且對重導軌15安裝在導軌支架17上。
[0028]對重側繩頭板8設于第一承重梁10上,轎廂側繩頭板9設于第二承重梁11上,轎廂I的轎門與轎底輪5之間設有轎廂立梁12,轎廂立梁12位于轎廂I的一側,用于支撐轎廂I。
[0029]曳引繩3的一端固定在對重側繩頭板8上,曳引繩3的一端先向下繞過對重輪7,然后向上繞過曳引輪4,接著向下繞過至少兩個轎底輪5,最后曳引繩3的另一端固定在轎廂側繩頭板9上。
[0030]無機房電梯運行過程中,當控制柜13控制曳引輪4順時針轉動時,轎廂側曳引繩3縮短,同時帶動電梯轎廂I向上運動,對重6向下運動,實現電梯的上升。反之,當控制柜13控制曳引輪4逆時針轉動時,對重側曳引繩3縮短,帶動對重6向上運動,轎廂I則向下運動,最終實現電梯的下降。
[0031]本實用新型還設置有用于平衡轎廂重量的平衡補償鏈,使得平衡轎廂和對重之間重量差保持限額之內,保證電梯的曳引傳動正常。
[0032]以上結合【具體實施方式】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原理。這些描述只是為了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釋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基于此處的解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的勞動即可聯想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具體實施方式】,這些方式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無機房電梯的井道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 包括轎廂(I)、設置在所述轎廂(I)上底部的轎底輪(5)、設置在第一承重梁(10)上的曳引機(2)、設置在所述曳引機(2)上的曳引輪(4)、纏繞于所述曳引輪(4)上的曳引繩(3)、對重(6)、對重輪(7)、對重側繩頭板(8)和轎廂側繩頭板(9); 所述第一承重梁(10)沿電梯井道的前后方向且靠近電梯井道的一側水平設置,所述對重(6)位于所述第一承重梁(10)的下方且靠近電梯井道的一側設置,所述轎廂(I)靠近電梯井道的另一側設置; 所述曳引繩(3)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對重側繩頭板(8)上,所述曳引繩(3)的一端先向下繞過所述對重輪(7 ),然后向上繞過所述曳引輪(4),接著向下繞過至少兩個所述轎底輪(5),最后所述曳引繩(3)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轎廂側繩頭板(9)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無機房電梯的井道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對重側繩頭板(8)設于所述第一承重梁(10)上,所述轎廂側繩頭板(9)設于第二承重梁(11)上,所述轎廂(I)的轎門與所述轎底輪(5 )之間設有轎廂立梁(12)。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無機房電梯的井道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控制柜(13),所述控制柜(13)設于電梯井道的前臂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無機房電梯的井道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轎廂(I)的外壁設有限速器(14)。
5.根據權利要求1-4任意一項所述的一種無機房電梯的井道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對重(6 )采用混合對重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無機房電梯的井道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機(2)為內轉子曳引機,所述曳引輪(4)的直徑為320mm。
【文檔編號】B66B11/00GK203545404SQ201320660764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24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24日
【發明者】馮小明, 曾令彩, 張棟梁 申請人:蘇州巨立電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