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輥模式生物質熱壓成型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輥模式生物質熱壓成型系統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擠壓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輥模式生物質熱壓成型系統。
背景技術:
[0002]生物質成型需具備三個要件:一定的壓力,一定的溫度和一定的濕度。三個要件缺一不可。溫度是使木質素軟化、塑化具有粘接性所必須的能量。濕度是保證軟化、塑化程度所必備的介質。在許可的范圍內,溫度(70-300°C )越高,濕度(6-30% )越大,生物質木質素軟化,塑化程度越高,分子粘接力越強;反之,分子粘接力越弱。生產實踐中,冷壓成型機顯現出兩大技術缺陷:一、熱能不足,適水性差,冷壓成型機獲取熱能唯一的途徑是壓輥和物料之間的摩擦,但這種獲熱方式帶有很大的局限性。二、成型技術不過關,目前,冷壓成型機模盤分平模和環模兩種,模孔有圓形,方形或棱角形。為了使物料致密成型,設計者把模孔設計成錐形或梢度,模盤上加裝電熱升溫裝置,這種設計方案是導致成型困難的又一原因。[0003]在生物質成型三要素中,壓力是恒定的,溫度,濕度是多變的,根據輥模式成型機的基本特性,溫度、濕度隨著成型過程的變化而改變。成型時高溫高濕,保持較高軟性,粘性,入孔后又要低溫,低濕,降低漲力和彈性,這就需要一個能量-熱能。只有充沛的熱能才是軟化,排濕,有效嚙接的保障。而摩擦生熱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改變冷壓成型方式,完善模盤功能是解決冷壓成型機諸多弊病的途徑。實用新型內容[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輥模式生物質熱壓成型系統,使用所述系統生產成型生物質,運行平穩,成型速度快,生產連續性好,提高了生物質成型的質量和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能耗。[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輥模式生物質熱壓成型系統,包括成型機和輸送裝置,輸送裝置的出料口位于成型機進料口的上方,所述成型機包括機架、模盤、壓輥、主軸、次軸和動力輪,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機還包括主軸配電器、主軸分電器、次軸配電器和次軸分電器,所述主軸和次軸內設有供電線通過的空腔,主軸分電器設在主軸內,主軸配電器固定在機架上,次軸分電器設在次軸內,次軸配電器固定在連接支架上,壓輥固定在次軸的一端,壓輥內設有電加熱圈,模盤上間隔設置模孔。[0006]優選的:所述成型機為平模機,模孔設置在模盤的下底面上。[0007]優選的:所述成型機為環模機,模孔設置在模盤的側壁上。[0008]優選的:所述模孔靠近壓輥的一端為塑型區,橫截面為梯形,遠離壓輥的一端為保型區,橫截面為矩形。[0009]優選的:所述輸送裝置為具有加熱功能的輸送裝置。[0010]優選的:所述具有加熱功能的輸送裝置包括絞龍主體、上油管、高溫熱風管、下油管和熱源,所述絞龍主體傾斜設置,絞龍主體高度較低的一端設有上料口,高度較高的一端設有出料口,絞龍主體的外壁為雙層結構,雙層結構中間為導熱油,熱源通過上油管和下油管與絞龍主體連接,熱源上設有高溫熱風管,高溫熱風管與絞龍主體的出料口相通。[0011]優選的:所述具有加熱功能的輸送裝置還包括位于絞龍主體上的濕度測試儀和增濕器。[0012]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產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系統成型機的壓輥內設置電加熱圈,通過分電器和配電器為電加熱圈供電,能夠產生可控高溫;輸送裝置對生物質事先進行預熱和濕度處理,使物料軟化,然后再使用成型機對生物質進行熱壓成型處理,大大提高了生物質成型過程中的溫度,通過改變成型機的熱源供給方式和模孔的形狀,進一步提高了成型效果,使用所述系統生產生物質,系統運行平穩,成型速度快,生產連續性好,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能耗。
[0013]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0014]圖1是實施例一中平模機的結構示意圖;[0015]圖2是實施例二中環模機的結構示意圖;[0016]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輸送裝置的結構示意圖;[0017]圖4是模孔的橫截面放大示意圖;[0018]其中:1、模盤2、壓輥3、次軸4、軸承5、主軸6、次軸配電器7、電加熱圈8、次軸分電器9、主軸配電器10、動力輪11、主軸分電器12、連接支架13、模孔131、塑型區132、保型區14、絞龍主體15、濕度測試儀16、增濕器17、上油管18、高溫熱風管19、下油管20、熱源21、上料口 22、出料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19]實施例一:如圖1、3和4所不,一種棍模式生物質熱壓成型系統,包括成型機和輸送裝置,所述輸送裝置的出料口位于所述成型機進料口的上方。[0020]所述成型機為平模機,模孔設置在模盤的下底面上。所述平模機包括模盤、壓輥、次軸、主軸、次軸配電器、次軸分電器、主軸配電器、主軸分電器和動力輪。主軸分電器和動力輪固定在主軸的一端,主軸內設有主軸分電器,主軸配電器固定在機架上;次軸通過軸承和連接支架與主軸的另一端連接,次軸內設有次軸分電器,次軸配電器固定在連接支架上;壓輥固定在次軸的另一端,在所述壓輥內設有電加熱圈,模盤固定在所述主軸的另一端,模盤的下底面上間隔設置模孔。[0021]在現有的成型機中為了減緩生物質的輸出,增加輥壓時間,提高生物質的成型溫度,將模孔的橫截面設置成整體的矩形,而在本系統的成型機中在壓輥內設置電加熱圈,能夠產生可控高溫,從而不需要較長的輥壓時間,從而改進了模孔的形狀,模孔靠近壓輥的一端為塑型區,橫截面為梯形,遠離壓輥的一端為保型區,橫截面為矩形,提高了成型速度。[0022]為了增加生物質的溫度和濕度,所述輸送裝置使用具有加熱功能和增濕功能的輸送裝置。所述輸送裝置包括絞龍主體、濕度測試儀、增濕器、上油管、高溫熱風管、下油管和熱源。所述絞龍主體傾斜設置,絞龍主體高度較低的一端設有上料口,高度較高的一端設有出料口,絞龍主體的外壁為雙層結構,雙層結構中間為導熱油;熱源由一臺生物質熱油爐提供,利用絞龍高度差,熱源通過上油管和下油管與絞龍主體連接,形成循環系統,在絞龍主體內設有濕度測試儀和增濕器,油爐裝有高溫熱風管與絞龍主體的出料口相通,組成濕度控制系統。[0023]實施例二:如圖2、3和4所示,與實施例一不同之處僅在于所述成型機為環模機,模孔設置在模盤的側壁上。[0024]所述系統成型機的壓輥內設置電加熱圈,通過分電器和配電器為電加熱圈供電,能夠產生可控高溫,輸送裝置對生物質事先進行預熱和濕度處理,使物料軟化,然后再使用成型機對生物質進行熱壓成型處理,大大提高了生物質成型過程中的溫度,通過改變成型機的熱源供給方式和模孔的形狀,進一步提高了成型效果,使用所述系統生產生物質,系統運行平穩,成型速度快,生產連續性好,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能耗。隨著礦石性能源的日漸枯竭,和國家對可再生能源的重視,成型燃料行業前景非常廣闊。[0025]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來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輥模式生物質熱壓成型系統,包括成型機和輸送裝置,輸送裝置的出料口位于成型機進料口的上方,所述成型機包括機架、模盤(1)、壓輥(2)、主軸(5)、次軸(3)和動力輪(10),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機還包括主軸配電器(9)、主軸分電器(11)、次軸配電器(6)和次軸分電器(8),所述主軸(5)和次軸(3)內設有供電線通過的空腔,主軸分電器(11)設在主軸(5)內,主軸配電器(9)固定在機架上,次軸分電器(8)設在次軸(3)內,次軸配電器(6)固定在連接支架(12)上,壓輥(2)固定在次軸(3)的一端,壓輥(2)內設有電加熱圈(7 ),模盤上間隔設置模孔(13 )。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輥模式生物質熱壓成型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機為平模機,模孔(13)設置在模盤(I)的下底面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輥模式生物質熱壓成型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機為環模機,模孔(13)設置在模盤(I)的側壁上。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種輥模式生物質熱壓成型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孔(13)靠近壓輥(2)的一端為塑型區(131 ),橫截面為梯形,遠離壓輥的一端為保型區(132),橫截面為矩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輥模式生物質熱壓成型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裝置為具有加熱功能的輸送裝置。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輥模式生物質熱壓成型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加熱功能的輸送裝置包括絞龍主體(14)、上油管(17)、高溫熱風管(18)、下油管(19)和熱源(20),所述絞龍主體(14)傾斜設置,絞龍主體(14)高度較低的一端設有上料口(21),高度較高的一端設有出料口(22),絞龍主體(14)的外壁為雙層結構,雙層結構中間為導熱油,熱源通過上油管(17)和下油管(19)與絞龍主體連接,熱源上設有高溫熱風管,高溫熱風管與絞龍主體(14)的出料口(22)相通。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輥模式生物質熱壓成型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加熱功能的輸送裝置還 包括位于絞龍主體上的濕度測試儀(15)和增濕器(16)。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輥模式生物質熱壓成型系統,涉及擠壓機技術領域。包括成型機和輸送裝置,輸送裝置的出料口位于所述成型機進料口的上方。所述系統成型機的壓輥內設置電加熱圈,通過分電器和配電器為電加熱圈供電,能夠產生可控高溫,輸送裝置對生物質事先進行預熱和濕度處理,使物料軟化,然后再使用成型機對生物質進行熱壓成型處理,大大提高了生物質成型過程中的溫度,通過改變成型機的熱源供給方式和模孔的形狀,進一步提高了成型效果,使用所述系統生產生物質,系統運行平穩,成型速度快,生產連續性好,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能耗。
文檔編號B30B15/30GK203077650SQ20132006250
公開日2013年7月24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4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4日
發明者郁夢華 申請人:郁夢華